你童话故事里

2021-06-19 你童话故事里 还什么童话故事 你如何认识科学入学准备

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瞎捣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不懂共情。

共情有什么好处?

共情,分为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两种情况。

认知共情意味着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共情是指能够感受、分享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零到六岁,是诸多儿童心理学家公认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塑造,气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三岁之前更是重中之重。

这三年,孩子与家人朝夕相处,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育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家人们更多的观察与耐心。

共情的好处

1.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经常会做出很多大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比如,无理取闹、咬指甲、打人等等。

家长要花些心思去琢磨孩子情绪与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留下隐患。

2.有助于孩子积极性格的建立

家长共情做的好,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被理解,能够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更好的管理情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日常行为多以父母为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到很好的共情,那孩子自己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如何做到共情?

1.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大多不会用语言来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与孩子交谈时,身体下蹲,而非高高在上,拉近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也「下蹲」,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大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就算面对同一样事物,我们与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永远不要以大人的思维理解孩子。

每当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时,试着这样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想呢?」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简单、直接、或许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你有多大的不同了。

举个栗子

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会大哭,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我现在是一个被父母送到完全陌生地方的小孩,而且父母就要离开我了,我会怎么想呢?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他们是不要我了吗?」「这个地方和家里完全不一样,我好害怕。」「那么多小朋友都在哭,这个地方一定很可怕。」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安慰孩子了吗?

2.给孩子一个拥抱

当孩子受了委屈或者情绪不佳时,请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理解。

抱一抱,看似简单,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安全感的敏感期,需要爸妈给予足够的爱。

当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得到满足,负面情绪也会慢慢地消退。

3.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当孩子因为这周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小红花而难过的哭了时,你是怎么安慰他的?

相信很多妈妈都会温柔的跟孩子说:「宝贝,没事,这次没得还有下次嘛,咱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不好?」

这样类似的话,的确可以起到安慰孩子的效果。但想让孩子真正地从这件事的伤心中走出来,或许你应该这样说:

宝贝,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你的伤心。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得到小红花,心里一定特别难过。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

不过没关系,有妈妈陪着你呢。你难过的时候,妈妈一直都会陪着你哦。

或许这么说,不会让孩子一下子就「多雨转晴」,但却会让孩子的心不再那么难受。

4.认真听孩子的解释

再举个栗子

三岁的皮皮有一次去妈妈值夜班的地方看妈妈,皮皮妈出去打个水的功夫,就看见皮皮贴了一墙的贴纸。皮皮妈大发雷霆,责怪皮皮不懂事。

后来,皮皮妈在打扫的时候,发现每张贴纸下边都有一个以前被打死的蚊子。

皮皮说,那些都是妈妈夜班时咬妈妈的坏蚊子,我要贴住它们,不让它们咬妈妈。

相信妈妈们都会有这种经历吧。永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思,也不要轻易给孩子的任何行为下结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

在倾听时,记得眼睛看着孩子,并表情温和,并时不时地点头或是「嗯,嗯。」地回应。同时也要在孩子讲完一段话后,自己再总结一遍给孩子听。

要时刻记得,在倾听时,不要评判孩子。

当孩子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理解与接纳,而非简单的一个「好」或「坏」的评价。

如何提升共情的能力

1.多反省:搞清情绪的来源

一直有妈妈郁闷,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依然无法跟孩子好好沟通?

只是按照育儿书上的方法照本宣科,或许无法真正地理解共情。

要做到共情,必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它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最好的方法是从自身出发。

当我们自己出现糟糕的情绪时,我们要试着去思考:「当我有这种情绪时,我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情绪的来源是什么,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又举个栗子

通过反省,你或许会有这样的思维过程:

「我现在感到生气,我感到胸口好像有一团火一样,我好想把它吼出来,我的呼吸速度好像也变快了。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儿子弄脏了我刚拖好的地板。而我因为这件事生气,意味着,我又要再拖一遍地了......」

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省力,当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了。

2.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评判

最后一个栗子

两岁半的牛牛看到小朋友在玩儿沙子,他想过去一起玩儿,于是跑过去打了个招呼,冲着小朋友的脑袋打了一巴掌。

那孩子哇哇大哭,人家妈妈也不干了,这孩子怎么这么坏、这么自私?以后不跟你玩儿了。

牛牛莫名其妙,我只是想打个招呼。自私?坏?这真的是在说我么?

不要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就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试想如果有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会有什么感受。

标签会像个咒语一样影响着孩子,你给孩子贴标签,无形中给了他心理暗示,慢慢的,孩子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去发展。

给孩子贴了标签,久而久之,你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这样是没办法做到共情的。

读完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们,想必又学会了一项育儿的新技能,此刻你们的嘴角,是微微上扬的吗?

每天除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你们辛苦了。

你们,都是最棒的爸妈。

延伸阅读

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罚站教育有技巧


安一岁八个月后,他愤怒时常常用丢东西或推倒东西来表达他的情绪。我知道他需要发泄,就让他发泄,他的情绪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我通常不理他1分钟,他发现我没反应,他心中的怒气很快平息下来。但是有时他会变本加厉,那叛逆的行为像是在太岁爷上动土,想要测试我的忍耐极限,,如果正当我怒火中烧,脾气一上来,真的很想抓过来打,可是他还这么小,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打了他就真的知道错了吗?

对他怒吼斥责,想用『老娘不是好惹』的气势来威吓他,只见他立刻装做一副惊恐可怜样,赶快向我走来,要我抱抱。心一软抱抱秀秀他,管教不成,倒让他的演技突飞猛进。那当宝宝不听话时,或做错事时该如何教导纠正?经过几次我和安的几次经验及磨合,我发现『罚站』真的是非常值得大家参考的方式。

有天,安偷偷地去厨房打开平常我不允许他打开的柜子里,把一瓶酱油拿出来,一不小心把它打翻了了,酱油洒的整个厨房都是,安看见就发现不对劲,就指着酱油啊啊叫。

我冲进厨房看见这样的惨状,立刻严肃指着柜子告诉他他做错在哪里:『安!我说过"不行"打开"这个"柜子!』我特别拉高强调"不行"跟"这个"字眼,因为他懂得这两个字。安见我很生气,又想跑过来讨抱,我当下拒绝,他开始哇哇哭。他的哭声想要向我表达:『我很害怕,你不要生气了!』而不是:『我错了,你不要生气了!』我告诉自己心绝对不能软,我必须很清楚让他知道他做错了,于是我抓他去罚站:『你做错事了要罚站!』

安除了很会吃饭外就是很会罚站,第一次罚站就站的很好,站在那里,哭了两声就停,他很清楚罚站时哭是没有用,不需要花费哭的力气,他一脸无辜,乖乖站着东看西看,就是不敢看我的眼睛,有时他会偷偷地想踏出去,我转头他又立刻拔腿站回原位,有时无聊想拿起旁边的玩具,我转头他赶紧丢掉玩具,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很会看人脸色)

他可以站到20分钟,哼都不会哼一声,也不会赖皮坐下来,累了就在床边手撑着头,低头不语或揉揉眼睛。我没下达『可以出来了』这个指令,他是不敢轻举妄动。(我当下竟自豪有那种母仪天下的威严感)

20分钟后,我叫他出来前,

我会再问他一次:『你以后可不可以再打开那个柜子?』他摇头。(←这个年纪他其实已经听得懂很多人话了!)『你以后要做听话的乖宝宝,好不好?』『好!』他点头回应。看来他已经省思过了(当然这么小的脑袋也无法省思什么人生大哲理),只是要让他明暸他刚刚做的事情是错的,做错就要处罚这层因果关系就好。

被放出来的安,大家猜猜他第一件事做什么呢?当然是奔向我,要我抱抱他,他想要确认我还有没有生气,因为如果我还在生气他会没有安全感,这时我会用力抱抱他,告诉他:『你是乖宝宝,妈妈没有生气了。』他才会安心地自己再去旁边玩,因为他知道妈咪还是很爱他的。

罚站的小撇步:

1.做错事的当下,要立刻罚站,并跟他说明为什么要罚站。

2.罚站要有特定的地点,地点最好是能让他不容易离开的位子,我选择在床跟墙壁中间的走道内

,旁边再用箱子挡起来,让他不轻易出来,一有潜逃的动静,我也会立刻察觉。

3.前几次罚站,家人一定要在旁边,但不能两只眼睛一直看着他(只能斜眼偷瞄),

也不能跟他说话,让他独自站着,如果他哭,也不能安抚他。

4.如果他有逃跑或是坐下来的迹象,就用坚定眼神跟低沉的单音阶来阻止他,

这时就要考验父母亲在孩子心里的威严及重要性了。

5.罚站年龄最好是一岁八个月再开始,他会懂得罚站的意思,比较好训练。

6.罚站时间慢慢增加,第一次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最长不要超过半小时。

7.罚站完后,要让他用点头摇头的方式去表示"他知道错了"。

8.最后一定要来个爱的抱抱,让他知道妈咪原谅他了,恢复他的安全感。

孩子爱讨价还价不听话,都是因为家长喜欢做这件事!


日常生活中,妈妈们是不是经常会经历这样的场景:准备吃饭了,孩子却还在电视机面前聚精会神,妈妈催着孩子快点关上电视来吃饭,孩子却说:“等我看完这一集再去吃饭。”

妈妈一听不耐烦了,继续催促孩子。孩子见妈妈有些怒意,马上央求道:“再看10分钟就好。”

孩子看妈妈没反应,继续请求:“那就再看5分钟好不好?妈妈。”

这个时候,妈妈看着孩子哀求的小眼神,心软了,想着5分钟也不耽误吃饭,就妥协了:“那再看5分钟就来吃饭啊。”

妈妈带着孩子去逛超市,孩子看到自己最爱吃的巧克力就迈不动腿了,跟妈妈说要买,妈妈说要保护牙齿,不能总吃巧克力,先不买了,这下孩子不干了:“你要是不给我买,我就不走了!”

过会儿看妈妈没有理会自己的要求,而是继续往前走,就马上屁颠屁颠追上去央求:“妈妈,我只要一块巧克力,买了这个就不买别的糖了。”

妈妈看着孩子可怜巴巴的表情,想着吃完巧克力让孩子刷牙就好了,孩子这么喜欢,于是就拿起巧克力放入了购物车里。

不知道父母发现了没有,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在跟父母“讨价还价”,并且都取得了成功。

孩子爱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

“妈妈,我再吃一块巧克力行不行嘛?”、“爸爸,我再看十分钟电视呗”、“奶奶,我今天只上半天幼儿园好不好?”……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慢慢长大,渐渐开始跟父母谈条件,“讨价还价”。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要是把药吃了,妈妈就给你买糖吃。

……

你看,“交换条件”都是父母主动提出来的。

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所作所为。你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

时间久了,孩子越来越知道父母的软肋在哪里,因此会更加变本加厉的“欺负”父母,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先谈好条件,反正一定要为自己争取点什么东西才会开心。

还有一种家长,总是低声下气的求孩子说:“好孩子了,快点把最后一口粥喝了,喝完我们好去玩。”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父母这样做

1.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不和孩子讲条件

父母要先改掉经常跟孩子说的“不好好吃饭就不许看电视”“你只有听话,我才会满足你的要求”这些话。

从开始就什么条件都不讲,一旦说出口就要坚持。

如果孩子还在坚持要和父母讲条件,比如“妈妈,我可以先吃一根棒棒糖然后再吃饭吗?”,父母应该直接告诉孩子:“吃饭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吃,那就饿着。但现在要吃棒棒糖妈妈肯定不会允许,只有好好吃饭才能长身体,知道吗?”

而不能跟孩子讲条件,说:“你吃完饭妈妈再给你拿棒棒糖。”

这样的话,其实就是给孩子提出了额外的承诺,为孩子提供了讨价还价的借口。

2.制定规矩,温柔平和地坚持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平时要注意给孩子定下规矩。当孩子试图越过规矩时,不管他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要努力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

既然定下了规矩,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尤其是大人,面对孩子的糖衣炮弹一定要稳住、坚持。因为你必须让孩子明白,规矩的重要性。

当然,坚持并不是非要和孩子闹僵,令孩子伤心,而是让他们明白你的立场。在孩子讨价还价的时候,你只需保持原来的语气温柔地将规矩反复重复,孩子便知道谈判失败了。

只有你遵守了规则,孩子才会跟着你的步伐一起向前走。

3.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别总给孩子做决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家长提出的条件,孩子多多少少会觉得不是自己的意愿,所以才会和家长讲条件。毕竟你所决定的未必是孩子所期望的。

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1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由孩子自己做决定,不仅让他学会独立,更是避免了没必要的讨价还价。

4.别孩子一哭就心软

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一看到孩子哭就心软了。但是你知道吗?有些孩子很会演戏,他利用了家长的心软——孩子知道家长会见不得自己哭而满足他的要求。当孩子掌握了家长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得寸进尺。时间一长,家长就会更难掌控局面。

因此,当孩子无理取闹地哭闹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就好了,比如一起玩他喜欢的玩具,一起读他喜欢的绘本。

5.当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态度要一致

我们强调过很多次,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家长们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否则之前所有的坚持都白费力气了。

举个例子:

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商场,孩子看中了一把玩具手枪,妈妈跟孩子说家里有一把,先不买了。孩子不乐意了,在商场哭闹,一起去的爸爸(或者其他家长)见孩子喜欢,偷偷拉着孩子去买了下来。

这时,孩子知道,妈妈严厉,爸爸心软,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去求爸爸了。妈妈一个人坚持的原则也被轻易打破。久而久之,孩子任性的行为自然愈演愈烈。

所以,当家长中的一方拒绝孩子的要求有不合理的地方时,另一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否则,容易养成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而且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坚持自己的条件。最好的做法是家长保持协调一致,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商量后告诉你。

6.换一种方式,以精神鼓励为主

“讨价还价”基本上是围绕着物质鼓励进行的。不妨多用精神鼓励,夸奖等,这类鼓励换来的孩子的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它们满足的是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等内在的感受,比如拥抱传达的信息就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我们愿意抛开面子、放下身段,做个不讨价还价的父母,就能从亲子互动中看到自己的盲点、逐渐成为更成熟的爸妈。

孩子很会看人眼色,知道家里谁比较严厉,谁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所以很多孩子总是会讨好家长中的一方。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竟是因为很多父母不知道触碰了这些雷区?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你的父母不听话?孩子不听话,作为父母要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解决不听话的孩子?

很多家长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殊不知这是因为他们触碰了孩子的底线。俗话说,骂人不揭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什么底线可言,在别人面前大谈孩子的隐私,这无疑是触碰了孩子的“雷区”。请家长们记住,不止成年人有不让任何人践踏的”雷区”,孩子也有!

如果家长们真想要孩子听话点,那么就请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去触碰他们心理上的小地雷。

雷区一:丢面子的小毛病

孩子也有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孩子对自身存在的如尿床等这些小毛病就变得很敏感。当家长在别人面前提起时,他们认为这很让他们丢“面子”,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请家长们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尽可能不要在别人尤其是孩子的朋友面前提及这些话题,更不要嘲笑和挖苦孩子。

雷区二:“揭孩子的短”

没有人喜欢把自己患病的事情拿出来被人谈论,孩子也是一样的。孩子对自己正在罹患或曾经罹患的疾病本身就很在意,如果家长们再火上浇油,在别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大谈特谈孩子所患的疾病。或许孩子的疾病已经得到了治疗,但对孩子心理上的打击却很大,可能会让孩子对社交产生一种畏惧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雷区三:曾经的伤疤

孩子内心也有不可触碰的“伤疤”。可能这些“伤疤”在家长看来不以为意,但也会使一些孩子牢记在心上,一旦被人揭开,就会很痛苦。这些伤疤可能很小,小到倒数第一的某次考试、出的某次洋相,可能很大,大到高考失利、失去朋友。但不管大小,这毕竟都是孩子内心的伤,请家长们别再“插一刀”了,就让时间来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痕。

雷区四:尴尬的“屈辱史”

孩子总有犯错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难以忘怀的“屈辱史”,不仅可能在身体上受到伤害,心理上可能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即便这些事情已经属于过去时,但如果家长在别人面前大谈孩子的“屈辱史”,孩子还是会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反感和叛逆心理。

雷区五:身体缺陷

对于所有人而言,身体缺陷都属于一种敏感话题。对孩子而言也是同样如此。虽然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缺陷如身高过矮、体型过胖、外貌不好看等,但如果家长把这个当作谈资和别人说个不停,那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同龄人面前抬不起头。

雷区六:“私人领地”被侵犯

孩子虽然离不开家长的呵护,但他们也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他们所认为的“私人领地”可能只是一个小书桌,可能只是一本日记本。但不管怎么样,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领地都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包括家长。所以,家长们如果未经孩子允许就擅自侵犯“私人领地”,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伤害。

雷区七:“私房钱”

这种“私房钱”可能是父母给的零花钱、过年别人给的压岁钱等。虽然孩子对金钱并没有表现非常热情的态度,但他们会把所得的金钱好好保存下来,视为自己的“私房钱”。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私房钱”进行计算,甚至时不时拿来用,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己的“私人财产”被侵占的想法,并认为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尊重和保护。

看了小编盘点的孩子的这七大雷区,想必家长们对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的原因已经有数了。请家长们在和孩子相处中,切勿侵犯孩子的隐私和底线。只有你学会尊重孩子,孩子也才会尊重你。

你童话故事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