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喜欢童话故事
2021-06-16 你为什么喜欢童话故事 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 为什么叫童话故事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尊敬你。
昨天我和大外甥一起玩猜拳的游戏,输的人要模仿一种小动物的叫声,在我们玩得最尽兴的时候姐姐也想加入我们。姐姐刚玩一局就输了,这个时候大外甥表现得特别兴奋,就大声喊着说:“妈妈输啦、妈妈输啦,妈妈要学小狗叫”。没想到姐姐不想学小狗叫,居然在大外甥面前耍赖皮,随便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
难怪大外甥平时总是说姐姐是一个赖皮大王,一点也不尊重姐姐,看来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其实不只是大外甥,很多孩子都会在自己的妈妈面前表现得没大没小,一点也不尊重自己的妈妈。
孩子有不尊重妈妈的行为,跟妈妈平时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是这样的妈妈就很难得到孩子的尊敬。
说话不算数的妈妈,会让孩子很失望
很多做妈妈的都认为,在小孩子面前说的话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很多时候都是随口说说而已,并不会真正地放在心上。甚至,有时候还会故意说一些谎话来欺骗孩子,等到孩子问起的时候,不是说自己的忘了就是不承认自己说过。
妈妈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心里特别失望,如果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有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还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尊敬。
一生气就翻旧账的妈妈,会让孩子觉得特别小气
对于孩子来说过去的事情就已经过去了,而且孩子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忘得特别快。如果妈妈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总会被气得把上次的旧账也翻出来,不仅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特别记仇,还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一个十分小气的人。
翻旧账的行为会严重影响一个妈妈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形象,所以做妈妈的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总拿孩子过去犯的错误发泄情绪。
乱发脾气的妈妈,不会让孩子尊敬只会让孩子害怕
如果自己的妈妈总是爱发脾气,孩子就会不敢在妈妈面前没大没小,其实这不是尊敬妈妈而是害怕妈妈。
孩子是因为害怕才不敢妈妈面前放肆,甚至都不敢在妈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妈妈最失败也最不受孩子的尊敬。
你家孩子尊敬你吗?
zj09.com推荐
“左耳进,右耳出”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看完才明白
生儿简单,育儿难,对多数父母而言,养孩子真的是个不断在试错的过程。俗话说得好:“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可见孩子的“不听话”,很大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的说话方式和处理技巧。
你都不会说,孩子怎么会听呢?
1、孩子不听话真愁人周末的时候,团子妈和朋友出去喝了个下午茶,两小时的时间,话题全围绕着孩子。
朋友最近很困惑,她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孩子变得不听她说话了,事情说一遍或者强调一遍根本不管用,硬是得发脾气了才会照做。
朋友的脾气真的挺好,我从没见过她对孩子发脾气,一切事情都是有商有量,很好沟通。团子妈实在难以想象孩子究竟有多调皮,以至于让这样温柔的人儿发脾气。
朋友说,每次到了饭点,叫孩子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不论怎么喊,孩子都不为所动,一定要你大声喊个5-6遍。不过喊几次就吃饭这都还算好的,更多时候都是自己把孩子拎到饭桌前的,不然孩子就不吃饭。
考虑到这样的行为并不好,朋友几次都跟孩子严肃说过这个问题,可孩子当时嘴上认了错,过几天又恢复成了老样子。
真的很让人发愁!
2、为什么孩子不想听你说话其实,孩子之所以对家长说的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绝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沟通出了错!
而大人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隔阂,多是因为以下这几个原因:
家长说话太“套路”,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总是会对孩子说一些禁止性的话语,例如,“不行、不能、不要、不准”等,这也是多数家长的一个通病。
之前在节目《妈妈是超人》2中,马雅舒带两个孩子去菜市场,儿子对那里的一切都很好奇,总想着摸鱼、摸菜,可手一伸出去,妈妈马雅舒就会大声说,“不要碰那个,太脏了”。
可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就会越觉得好玩,越想去触碰,时间一长,就会自然忽视家长说的话。
家长说话太冷淡
当孩子兴高采烈的向你提问时,可你总是心不在焉的,用“嗯、是、好”等词敷衍他们,甚至有时候还会认为他们太吵,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可沟通都是双向的,孩子也会感觉到大人的冷淡,渐渐地,也不会再跟我们多说话了。
家长说话太无解
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疑问,遇到什么事情总想弄明白,这时候就会求助大人。
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大人们也是不知所措,也不能随意编造一个答案告诉孩子,只得老师的说声,“我不知道咧,宝贝你知道吗?”
可孩子们会怎么想呢?一次两次倒没有关系,但若是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反正自己问爸爸妈妈也得不到答案,干脆就不找他们了,还是问别人吧。
家长说话太狠心
有时候在学校受到委屈,孩子第一想要倾诉的对象一定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打个比方,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回到家跟父母说说,爸爸总是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没用啊,这么大个子连别人都打不赢,我看你是白长这么大了。”
孩子能跟我们倾诉,这是信任我们,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而不是开口就是一顿痛批。如果我们都这样,还指望孩子以后有事能跟我们说吗?
3、家长正确的处理方法孩子,有时不是真不听话,只是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不正确而已。其实,想要孩子听话并不难,只需注意一下说话方式就OK了。
说不多说第二次
对于沉迷动画片的孩子而言,饥饿真的不算什么!每次喊孩子吃饭,总是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得盛好饭放到他们的面前才行。
可你见过教官练兵口号还要喊第二遍的吗?
如果你喊了好几次,孩子还不听,那么你可以试着这样做:走到孩子面前,盯着他看,不要笑。等都孩子知道不对劲,他会看你,这时,我们只说一句,“关电视,吃饭。”
若是孩子依旧雷打不动,就继续盯着看。一般的,孩子都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鼓励,说“按时吃饭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孩子应该就会老实去吃饭了。
说到做到
依旧拿孩子不吃饭举例,如果孩子在我们喊了好几遍的情况下,依旧不过来吃饭,那么可以采取点措施。
就像,“你现在不吃,能会就没东西可吃了”、“我已经叫你很多遍了,说明你并不饿,不吃也行。”
这些话说出来,可能孩子会觉得有点不习惯,但依旧会固执地不停话。等到他们手头上的兴致过了,想要吃饭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妥协,并告诉他们,“这顿饭已经过去了,要想吃饭只能等下一顿”,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改正。
照顾孩子的情绪
忙碌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多多少少有些忽略孩子的情绪。就像,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孩子去练钢琴,看着低头闷闷不乐的她们,我们看见了也会省略不计。
当孩子不高兴,我们可以尝试着问他们,“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啊?”、“你不开心,是因为不满意妈妈做的决定是吗?
事实上,我们在问的过程中,也是在排解孩子内心的不良情绪。而且,也能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被尊重和理解的,也更利于他们接受安排。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强调,出现问题,家长要和孩子耐心沟通,共同解决。
可回过头,我们看见的都是家长在一味地以自己的思维判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才是对的,根本就不能做到和孩子交流想法。
我们不能总是在发号施令,也需要适当地做个聆听者,不能控制孩子的想法,但能给他们正确的建议。
只有这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才不会出现隔阂,及时出现了,也能及时的解决。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听话?真正的理由是什么?
在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对于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这一点,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很多孩子都在背的《弟子规》里赫然写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生了孩子,就对孩子有了绝对控制权?在父母与孩子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气急了扔下一句“因为你是我生的”,成了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杀手锏-endofthestory。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听我们的话?我们先来看看那些错误做法……
因为恐惧?有一些父母喜欢用撤回爱的方式吓唬孩子就范,“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爱你了!”
“你怎么就不能把玩具让给妹妹玩一下呢!你真自私,你是坏孩子!”乱贴人品标签,试问哪个孩子愿意被认定为坏孩子、拥有坏品质?
把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你看看隔壁的冬冬跟你一样大,都会1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怎么连数数都还数不清?”本质上也是让孩子恐惧失去父母的爱,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去追赶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威胁和恐吓孩子,“你再不回家,我就一个人先走了,留你一个人在外面玩!”,“你再不睡觉,大灰狼要来捉你了!”
更有一些父母用惩罚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包括打骂之类的体罚,“你再不把玩具收拾好,罚你一个星期不能出去玩!”,“你再不好好做作业,老娘要打人了!”
因为内疚?对孩子说:“我们辛苦赚的钱全都投在你身上了,拿出全部积蓄帮你进入了省重点,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进入一流大学,否则就是对不起爸妈啊!”
你还记得中学的时候,考试没考好,第一反应是对不起父母的那感觉吗?
“你爸爸我已经指望不上了,你才是妈妈的最爱和希望,我们娘俩相依为命,你一定要好好听妈妈的话,不能再像你爸爸那样让我伤心。”
只要孩子稍有不顺着自己意思的时候,就搬出“我一个人拉扯你长大多不容易啊”,通过引起孩子内心的愧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专心督促孩子的学习,像郎朗的父亲一样,甚至到外地陪读,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事业。
每当孩子不够努力时,就对孩子灌输:“妈妈为了你,把工作都辞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本来可以在工作上很成功。我为了你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你怎么还忍心偷懒,让我失望?”
以上这些,总结起来都叫对孩子实行“心理控制”,虽然很多父母完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这么做的。“心理控制”表面上看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后果是培养出了心理不健康的娃——低自尊自信、自我贬低、唯命是从、讨好型人格、依赖外部评价、患得患失、焦虑抑郁、悲观孤独、权利意识薄弱、缺乏独立能力等等一系列后遗症......这样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心理控制”的代价很惨重。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孩子之所以听话,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从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孩子就有了自我做主的强烈本能。父母常常为了孩子的不听话而气恼,其实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不听话很正常,听话才需要理由!
听话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真正的理由是,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相信我们说的是对的,对父母的话有强烈的信任感,愿意接受指示。就像生活中我们愿意听取专家或者朋友的建议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惧怕他们,而是相信他们的权威性,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对得起孩子的这份信任!
例子1为了教育悠悠不在马路上乱跑,一岁多的时候,我在家和她爸爸一起演示了被车撞是什么感觉。我骑在悠悠的bobbycar上,她爸爸陪在她身后,挡在车前面,我朝着悠悠以缓慢速度开过去,轻轻撞到她的腿,悠悠本能地往后退,差点坐到地上,她爸爸在身后扶住了她。
我问“疼吗?”孩子点点头说“疼!”我赶紧解释:“宝宝对不起,妈妈刚才是在做演示,把你弄疼了。你知道吗?在马路上被真正的汽车撞到的话,比这个还要疼好多好多。妈妈是想让你记住,一定不能在马路上乱跑。看到车子来了,赶快离开!”
之后,我们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行走的时候,看到她有乱跑的迹象,我就会提醒她上次的实验,一再强调不能跑到马路上去,如果被汽车撞到会比上次还要疼好多。很快,悠悠就get到了这条规则背后的原因,每次在马路上走的时候,看到远处有车子(包括自行车)靠近,她会主动走到我的右边,还要求牵我的手。看到有人行道的地方,就会迫不及待地走人行道。
在家门口玩的时候,只要一听到有汽车的声音,车子还没开近,她就已经很警觉地跑到我身边了。
例子2悠悠小的时候,我教她不能摸烫的杯子和使用中的烤箱,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反而,我会鼓动她去摸一下,并且在摸之前提醒“小心了,很烫的,只能摸一下”,然后我捏着她的一根手指迅速地碰一下烫的东西。她感觉到了烫,本能地收回手指,我马上顺势指出:“是吧?感受到烫的感觉了吧?摸烫的东西手会疼的,以后一定要小心哦!不能随便摸妈妈的茶杯和亮着灯的烤箱。”
之后的很多次,每当我提醒悠悠一个东西很烫,而她表现出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都会轻快地说:“不信你就摸着试试看。”她真的不信邪地摸了,每一次也真的感受到了烫,“怎么样,妈妈没骗你吧?”她笑着对我点头:“是的,妈妈,很烫!”
再后来,只要我说烫的东西,她再也没有怀疑过我,说不摸就不摸。看见厨房里工作中的烤箱,会自动离得远远的。
例子3还有包括吃辣的食物。我这人特爱吃辣的,悠悠每次看到我碗里的辣菜想吃的时候,如果我只是单纯告诉她“是辣的,小孩子不能吃”,她当然听不进去了!毕竟她连辣是什么滋味都没尝过!
这时候,我会夹一小片给她尝一下,并且提醒她“小心了!很辣!就舔一下下哦!”她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很快就尝到了辣的滋味。“怎么样?很辣吧?你不喜欢辣的味道吧?”小妞边伸着舌头边猛点头。
再以后,她每次想吃我的辣菜时,我都怂恿她:“是辣的哦,不信你就尝尝。”她尝了几次,发现妈妈每次说的都是真的,从来没骗过她。从那以后,只要我说辣的,她100%信任我,逗她尝她都不尝了(偷笑……我是后妈吗?!)当然,我也确实没对她撒过谎,不存在露馅的情况。
在上面的3个例子中,孩子最终选择听我的话,都是她的自主决定。与“心理控制”相对应的是“行为控制”——我们只需要管教孩子的行为,而不对TA施加任何心理压力。
因为给了孩子尝试的机会,而在尝试行动中,她自己发现了因果关系,从而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不给予尝试的机会,孩子就难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发现因果关系,难以理解父母制定规则背后的原因,所有的规则都变成了一种限制,孩子只希望挣脱父母的牢笼。
我们希望孩子自愿听话,就必须与TA的自主兴趣保持一致,顺水推舟,而不是逆水行舟,偏偏按照孩子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方式来。激发个体的自主本能,以及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渴求,比用外部压力鞭策着孩子前进要有效得多。
给孩子机会去自主验证我们说的话,去试错,在经验中总结学习,可以帮助加固亲子间的信任,以及父母的“权威性”。而对孩子撒谎、滥用指令、武力强制,只会让TA不再信任我们的权威,破坏亲子关系,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为人父母,切莫辜负了孩子对我们的那份初始信任,正是因为这信任,孩子才心甘情愿地听话啊。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摆正父母的姿态,离合格的父母更近一步。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
孩子不爱学习英语怎么办?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看看下面的小建议吧。
对于学习特别是第二门语言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对于孩子语感的培养与建立更是要从娃娃开始,而且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更能在语言学习的环境中从小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交际能力。孩子不爱学英语并不意味着真的不爱学,而且我们没有get到孩子爱学习的乐趣。
以不同的年龄段而言,他们可能没有树立完全自主意识的学习,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授课方式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转化为自主学习。比如对于颜色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游戏的方式进行操练,比如Let'sshake.Let'sguesswhatcoloritis.或者Canyoufindsomethingyellowinourclassroom?我们也可以准备各种颜色的小狗,然后进行游戏比赛:Jumptotheyellowdog.在各种不同的操练中让孩子自然而言地融入学习,更快地吸收所学内容。
平时在家复习时我们可以让小孩子做个小老师,准备好玩具锤子,把各种颜色的图片放在地板上,爸爸妈妈各自拿好一把小锤子,当小孩子说red(redapple)时,爸爸妈妈就要尽快找到并且大声告诉宝宝,red(redapple)让小老师来检查一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更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更加能学以致用从而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标。而我们易贝乐就能很完善地达到此学习目标,我们会运用不同的情景教学,让小孩子深入其境,不仅对于单词的理解更能运用于不同的句型表达,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不仅教具准备充足更能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让各种年龄段的孩子能在不同的阶段达到最佳吸收效果,不仅有生动形象的视觉传达更能运用于实际操练,让小孩子能说会说,爱说,并且自主带动身边的好朋友一起说从而把学习的效果发挥得淋漓精致。
孩子为什么知错不能改?
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写在前面】
任何问题总能分成:想改与不想改,
父母时常困扰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宝宝每次都真诚下决心,想改,
过不了多长时间又还是会重犯?
我们今天要告诉爸爸妈妈的是,
这是人之常情,别对孩子太苛刻。
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控制我们的心理,
或者说,试图控制,却总是失败。
自控是一门管理科学,要整体统筹,
不适当的自控有可能事倍功半。
【经典说】
《自控力》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
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韦格纳认为,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
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
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这个过程称为“操作”。“操作”依靠大脑的自控系统来完成。
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去感觉、去做的事,这个过程称为“监控”。
“监控”和“操作”不同,它自动运行,无需耗费大量精力。
通常,“操作”和“监控”同时工作:
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会带来问题。
大脑的潜意识不断想到被禁止的内容,这么做的结果是,你会想到、感觉到或去做自己正在努力避免的事。
怎么才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呢?
大脑激活研究证实,一旦允许对象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
允许你去想一件事,反而会减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晴妈说】
我们今天仍然从小问题开始讲。
很多时候,宝宝也好,我们也好,
都对自己说“no”,但却屡禁不止。
我们总在下定决心,却不大能执行。
但我们对自己通常比较容易宽容,
宝宝一旦再犯,却往往大发雷霆。
为什么一些事会屡禁不止?
原因是,人的头脑是一套复杂系统,
立法、执法、监督,一样都不缺。
我们平时只能感觉到立法与执法,
立法一般很强,执法相对较弱,
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头脑中的监督,
它就像后台软件,监测病毒入侵。
当我们给自己下决心或下禁令,
“监督”就开始在后台不断审查。
它的审查确保禁令正在被执行,
但另一方面却在心底不断重复默念。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更不容易忘掉。
审查是一种提醒,让人更不能遗忘。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很累,
给自己很多禁令,始终处于被审查。
为什么小孩子想改却不能改?
因为他们自控力弱,不能一直坚持,
自控力弱了,重复的声音就接管。
因此,禁令太强,反而成了一种强化。
所以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宜疏不宜堵,
告诉他“能”怎样,少强调“不能”。
尤其是吃和玩,可以有规律和难度,
但不宜强求孩子用意志完全禁止。
对于原则性、要严令禁止的事情,
一方面要明确告诉他“不行”,
但另一方面,也无需太多重复,
用“对的方式”引开他的注意更好。
孩子有很多时候也不是不想改,
他们也很紧张地加以控制,
只是神经越紧张,越容易陷进去,
一旦稍微放松了,就会一犯再犯。
我们可以将孩子的冲动转移方向,
再给孩子时间,带来真正的淡化。
这一篇我们说的是,禁令生成监控,
一旦自控力减弱,监控会适得其反。
结论是,可以少给孩子强令禁止,
多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他改变行为。
问题是,能不能增强自控力呢?
如果自控力的压制万无一失,
后台监控也就不会捣乱了,不是吗?
孕期胎教 你都会和孩子聊些什么?
说到优生优育,我们的孕妈妈一定想到的是孕前孕期的健康检查。其实,除此之外,孕期胎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发现,孕期胎教得好的胎儿,将来出生之后比没有胎教过的孩子更好带、更不容易哭、且在语言方面也发育得更好,能更早的学会与人之间的交往。
不过,准爸准妈们,你在胎教的时候,都会和宝宝聊什么?
聊天关键词
问候
我每天清早都会和肚里宝宝说声早安,宝贝,新一天开始啦!已经习惯这样了,感觉很幸福,只要宝贝喜欢,妈妈说上一辈子都愿意。(北京 亮晶晶)
赞美
有一次,我做胎心监护的时候,宝宝就是不动,我就摸着肚子跟宝宝聊天:宝贝最懂事了,快动动让妈妈知道你在干什么。很神奇的,胎心监护一切正常了。(安徽 小六)
期盼
从我怀孕6个月开始,我每天都会悄悄对宝贝说:宝贝,你是妈妈最大的幸福,要长得像妈妈一样漂亮能干哦。我自恋吧~(福建 花花宝贝)
游玩
有一次,我去海边栈道散步,迎着海风告诉宝贝,乖,听见大海的声音了吗,大海可美了,妈妈以后每年都会带你来看海。小家伙像听懂了似的,还踢了我一脚。(河北 贝贝妈)
儿歌
怀孕的时候,我每天都给琪琪朗诵儿歌,她很喜欢,每次都会动得特欢。出生后,琪琪也很喜欢有节奏的儿歌,刚会说话就咿咿呀呀地说。(辽宁 琪琪妈)
和宝宝聊天3注意
1.声音清晰、速度要缓慢
对胎宝宝说话时,声量要适当大一些,吐字要清晰一些,停顿要长一些,语速要慢一些。
2.持之以恒很重要
对胎宝宝说话,持之以恒很重要。每次的时间短一些也不要紧,但要尽量坚持每天都至少进行一次。
3.心情愉悦很关键
妈妈不能把自己生活的烦恼带到胎教中来,这无形中会把压力传递给胎宝宝,自己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小链接:胎宝宝更喜欢和爸爸聊天
胎宝宝更喜欢低音,所以胎宝宝对爸爸的声音,反应更为灵敏。特别要提的是,准爸爸作为丈夫,不仅要和胎宝宝多聊聊天,更要照顾好准妈妈,别冷落了妻子。
本文由妈妈
为什么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
为什么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孩子听不进父母说的话,这是为什么?教育孩子时很多妈妈都在抱怨,为什么自己对孩子说什么事不能做,前一秒刚说完,后一秒孩子直接就做了。孩子怎么就是听不见妈妈说“不”呢?其实有些时候问题不一定是出在孩子身上,妈妈们也是有责任的。
下面提到的这几种情况,也许会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你说“不”,孩子总是听不进去?
嘴上说,行动上却没有阻止
家长回想一下,自己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是不是很多时候都存在着这样情况。宝贝,不能玩这个啊,有危险;不能在沙发上来回蹦,会掉下来的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你是不是一边对孩子说着“不”,另一边自己在做什么事就还还一直做着。
只是嘴上在告诉孩子不可以,但行动上一点也没有要阻止的意思。如果你是这样做的,那就别怪孩子不理你、不听你话,因为你其实也没有真的想阻止孩子,你就也是说说而已。
总是提前“预测”孩子要犯错
有的妈妈喜欢在孩子没有做一件事之前,先给孩子来个“预测”。妈妈们还以为自己是在预防一件不该发生的事,其实做错了。举个例子,孩子在地上捡起来一个已经脏了的食物,妈妈会说,宝贝不能吃,已经脏了。
你会发现,孩子在你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把食物放进嘴巴里了。孩子可能原本只是想捡起来脏食物扔进垃圾桶的,结果却在你的“不能吃”的提醒下,把食物放进了嘴里。
对孩子来说,妈妈不信任他,这种感觉其实是非常糟糕的。所以妈妈们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技巧,不要总是“预测”孩子可能会犯的错。
上面的例子,如果妈妈们在说的时候不是说不能吃这个脏食物,取而代之以,宝贝,你是要把脏食物扔垃圾桶吗?孩子很可能就在你的引导下照做了。
说“不”的时候似乎是在“乞求”孩子
还有的妈妈不注意,在告诉孩子一件事不能做时,似乎是在“乞求”孩子。妈妈们的这种语气就不对,要知道你是在教育孩子,你在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不能做。孩子才能在你严厉的语气里听出,这件事确实不能做,不然妈妈就会生气,或者就会发生危险。
换种方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而是说他可以做什么。举个例子,家长不想让孩子玩手机,不要直接说不能玩手机,你可以说“宝贝,把手机给我,你玩这个好不好?”简言之,就是不要直接给孩子下命令“不准”、“不要”,这些都是孩子非常不喜欢的字眼。
用心你会发现,其实和孩子说话没有那么难。少一些强制,多一些建议,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打人的现象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打人行为
孩子模仿身边的大人或孩子
有一个家庭,父母经常因为琐事打架,他们的女儿也频繁地出现打人的行为。打爷爷奶奶,打宠物猫咪,凡是与她接触过的小朋友,几乎都被她打过。这个小女孩很可能是从父母处学会了通过“打”解决问题的方式。
2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到了4,5岁还动作粗鲁,常常也是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有些孩子与人玩耍时,本来是想摸对方的脸,没想到一伸手就变成了抓脸;本来是想轻拍对方的肩膀,没想到就变成了打肩膀……这就是一些孩子由于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而带来了打人的行为。
3孩子不懂正确的表达方式孩子不懂正确的情绪表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未够成熟,他们在情急之下,就容易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而“动手不动口”;二是负责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绪和动作先行。孩子们常常在打人之后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或在经历过父母教育后才认识到情绪的错误,但在下一次,当相似的情形再次发生时,孩子们仍旧行为与情绪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