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

2021-06-16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胎教

这4种行为千万不要再对孩子做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

关爸最近发现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宝宝只要一哭闹就哄孩子说“一会儿给你买好吃的”、“一会儿给你买玩具”。然后孩子就记在心里,隔一会儿就会问怎么还不买,然后就又开始新一轮的哭闹。

而父母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妥协去买,二是批评训斥。但是无论哪种,要知道你已经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没有哭闹解决不了的事儿的心理,那么慢慢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

其实不单上述那种情况,生活中还有四件父母做了可能会“毁掉”孩子的行为,而可怕的是,父母好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是觉得那只不过是一件小事儿。

无原则护着孩子现在一般家里就一个孩子,家长难免会多宠爱一些,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可是如果是无原则的宠爱、一位的护短,那么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小时候他可能乱动别人的东西、有不礼貌的行为等你不会当回事儿,可是长大后那些你舍不得管教的,总会有人替你管教他。

不能以身作则这个可能很多父母平时不会在意,但是你一定也有过这种行为。比如过马路的时候闯红灯、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不讲卫生马路上乱吐痰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这些你不在意的细节孩子都会跟着你学。而这种坏行为一旦养成,再去改掉就很困难。

对孩子过度保护由于现在儿童失踪的案例比较多,人贩子比较猖狂,所以家长会比较排斥孩子出去玩。那么很多孩子一天的状态就是闷在家里,这样孩子不但会因为缺乏锻炼使身体抵抗力降低,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长此以往下去,孩子会不知道如何和人交流,让人觉得不合群。

家庭矛盾一个家庭是否和谐是影响孩子心理的关键因素。那些有心理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等性格的人,往往是因为童年时期家庭不和谐,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总是打骂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心理阴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长大以后会不愿意回家、和父母关系不亲近。

我们总觉得生一个孩子会很困难,但是更困难的是以后对孩子的教育。

当然我们每一个父母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但是最起码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是身为父母可以改变的。

小编推荐

宝宝有这7种行为是心理问题,家长再不了解就晚了


孩子爱啃咬手指、胆小被人欺负了也不敢说话、不愿意入学、睡眠有障碍、易怒、暴躁爱打人骂人、不服管教……等等。不少父母都表示非常困惑,孩子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到底是不是正常的?

现代社会中,不止成年人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小孩子学习、竞争的负担也很沉重。加上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多重因素作用下,孩子就会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假如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这几种行为表现,很有可能是孩子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建议及早就医治疗。

啃手指咬指甲

这个行为在孩子婴儿时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无需过于担心。

但如果孩子到了4、5岁还有这种习惯,则很可能是受到过什么大的心理刺激或创伤,比如在断奶时期,妈妈为了强制断奶把孩子寄养在奶奶家姥姥家,不让孩子见到妈妈等。

咬指甲啃手指变成了孩子安抚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一紧张、不安就会习惯性的啃咬手指。

选择性失语或缄默

孩子明明已经有了很流利的语言表达力,但是在一些场合却突然沉默不愿意发声。

比如:在家里只和妈妈说话却不愿意对爸爸吱一声;到了学校不愿意说话沟通;和某些熟悉的人愿意说话,但对另一些却缄口不言;孩子并不是不会说话或者说话有障碍,只是有选择性的理谁不理谁。

易怒暴躁爱攻击

孩子非常容易发脾气,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还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主要表现就是打人、骂人、踢人、抢夺或毁坏别人东西,甚至伤害自己等。

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归咎为天生性格,更多的时候这是因为孩子家庭生活环境所致,可能孩子的父母在家里经常会大吵大骂、专断、蛮横、强势等原因影响到了孩子的性格行为。

拔毛

主要表现就是孩子喜欢拔自己的头发、眉毛、睫毛等,而且无论他人怎么劝说都不会有效。

这大多是因为孩子和家长、同学或者朋友发生了冲突,比如家长、学校的教育方式,朋友间的人际交往,或者学习上的重担,这种情绪负担和心理压力没有被很好的疏导出去,导致孩子用拔毛这样的疼痛来缓解、转移自己的焦虑和忧郁。

夹腿

孩子1-3岁是高发期,主要表现是孩子双腿紧闭或交叉,借助椅子或桌子等工具摩擦外阴部位,这个过程中孩子脸色发红、头部发汗、双眼凝视。

发作次数和时间不等,导致原因可能是缺爱、被歧视、家庭气氛紧张等,有时也跟孩子裤子过紧有关。

自闭

孩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一扫而过没有好奇心,也没有目光对视,喜欢独处和固定不变的东西。

当环境发生变化会感到不安、害怕和恐惧,不爱和人交流,很少有情绪,被人呼唤不回应。原因除了亲子关系,更多的还和遗传有关,是脑部发育障碍的一种表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孩子有这4种行为,不能纵容,必须惩罚!


这里提醒父母们的是,当你决定惩罚孩子之前,应该先做一个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如下问题: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前没有告诉他不能这样做,还是父母没有把话说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是不是父母自己也是在犯?

3孩子为什么总是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那么,什么情况应该惩罚孩子呢?当孩子出现以下4种情况时,父母可以考虑采用适当的“强制手段”。

1当孩子的举动会危害自己的生命时

比如,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经过父母反复说服教育,却仍然管不住自己的。

2当孩子的某些习惯、心理倾向有可能发展成违法行为时

比如,经常欺负弱小的孩子,并以此为乐;看见同学的好东西就去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经过父母和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仍屡教不改的。

3当孩子自我意识非常严重时

从小被父母宠惯了,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愿意与人分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已经提醒无数次,孩子也不予理睬的。

4当孩子明知故犯,依然我行我素时

父母多次的规劝、反复提醒,孩子仍执迷不悟,且态度恶劣,拒绝认错的。

提醒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摒弃“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采用“恩威并重,奖惩并举”的原则,凡事以理服人,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向上的家庭环境。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