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的童话故事
2021-06-16 养成好习惯的童话故事 一定要胎教吗 童话故事一定要八百字一定要帮孩子养成6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合格爸妈必读)。
如果每一个角色定位都可以算作一种职业的话,那么父母绝对是这世界上最有负担却又最幸福的职业了。而在这漫漫的“育儿”路上,父母们所遇到的问题绝对不比唐僧西天取经所遇到的问题少。在这所有问题中,如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绝对是爸爸妈妈最头疼的。而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到老”,孩子在小时候就养成的一些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01
不挑食、营养均衡很重要
孩子正处于暴风长身体的时期,由此可见,从小就培养孩子不挑食的习惯有多么重要。从一些统计数据来看,不挑食的孩子往往身体更好,智力发育也更好。
02
早睡早起,拥抱健康生活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无形之中把黑夜拉长,忙碌工作的父母就自然养成了熬夜的习惯,而父母又是孩子生活的榜样,因此孩子也在和父母的朝夕相处中学会了熬夜。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规律的睡眠,才能让孩子们充满活力地迎接每一天。
03
守时,良好信用从守时开始
要想孩子能有诚信的好品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守时。要让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哦!
04
热爱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是一种兴趣,也可以是一个良好的习惯。热爱阅读的孩子往往拥有较高的情商和较为广阔的知识面,父母可以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陪孩子念一本书。
05
坚持运动,享受户外的乐趣
多组织户外运动不仅仅可以锻炼孩子的体魄,还可以在户外游戏中增进与孩子的交流。运动可以让孩子快乐,还可以间接使孩子变得更加乐观开朗。
06
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
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充满热情,日记不一定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孩子今天对某一项活动的感想和看法。
小编推荐
父母必读:孩子上小学前,一定要培养这6个习惯
暑假将尽,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不妨加强培养孩子以下几个习惯,让孩子快乐地迈向进入小学的第一步。
生活作息习惯从开学前的两三周开始,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调整孩子的生物钟。很多小学教师都表示,一年级的孩子到了下午上课时间会习惯性地打瞌睡。所以,孩子的生物钟一定要提早调整。晚上9点之前上床睡觉,早上7点左右起床,中午慢慢取消午睡。中午时间可以听听音乐,让孩子精神放松,学会闭目养神,逐渐过渡,直到取消午睡。生活自理习惯上小学后就意味着开始走向独立,需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铺床叠被、摆放碗筷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同时教给孩子认识自己的文具盒,会取用铅笔、橡皮和尺子,用完能按指定位置摆放;练习整理书包:大书放下面小书放上面,其他杂物放口袋(小抹布、水杯位置固定);学习结束后,及时整理桌面,保持整洁。让孩子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以便他们进入小学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和生活。倾听的习惯有的小学生一开始记不下作业内容,是因为语言理解能力跟不上。语言理解能力差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效果。要发展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先培养孩子倾听习惯。引导孩子在听故事或听别人讲话时,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多和孩子交谈,语言要尽量规范、准确。给孩子布置任务时,由一个指令逐渐过渡到含有多种指令的任务,帮助孩子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注意孩子看书、写字时的正确坐姿,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若不注意,脊柱很容易变形。孩子看书、写字时,身体要坐直,眼睛距离书本需一尺左右,笔尖与手指距离一寸,胸前距离桌子一拳。决不能躺着看书,不在光线很暗或很强的地方看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看书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到户外走走或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时间管理习惯做事磨蹭、做作业时间长是很多新小学生的常见问题。引导孩子做某件事情,如画画、听故事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喝水、上厕所等),一旦开始,就不许以各种借口来回走动;给孩子布置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安排。让孩子体验到管理时间的乐趣,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人际交往习惯大多数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家长能培养孩子相关的个性品质,孩子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些品质其中包括: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能大胆与人交往。独立——孩子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毅力——做事善始善终。合作——遵守公共秩序,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
幼小衔接常识孩子入学以后会经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表现各不相同。非常值得引起家长们的注意:第一个时期是兴奋期。孩子入学前心情激动,兴奋得睡不着觉,充满自豪感,有想当个好学生的愿望。第二个时期是厌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新鲜感逐渐消失,加上在学校生活感到纪律上受到了约束,生活上又紧张,学习知识不如想象的那样容易,有一部分孩子感到负担重而不想上学。第三个时期是适应期。开学两个月后,如果学校与家庭能配合好,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并喜爱学校生活。因此作为父母帮孩子过好人生的这个转折点非常重要。小编说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跨越。在这个特殊阶段,家长不用过多焦虑,让孩子用日常积累起来的良好习惯来适应新环境,应对成长中的挑战,迎接美好的小学生活。帮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有哪些关键要素?
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较难,孩子学习坏习惯为什么那么容易?帮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有哪些关键要素?让孩子培养一个日常生活好习惯,更需要耐心。当然,我们可以用一些科学方法,来辅助习惯的养成。下面总结了几点,你和孩子不妨尝试一下~
1.培养习惯,从制定一份可行的计划开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计划,其实已经宣告失败了。你可以遵守SMART原则来帮助孩子制定一份接地气的计划。SMART即:
Specific具体:计划越笼统越不容易执行,比如让孩子听话就不够具体,而让孩子养成每天洗澡,就是具体目标了。
Measurable可测量:就是能够用数字量化的目标。
ActionOriented行动导向:目标的实现可以围绕着行动展开。
Realistic切合实际:在现有的条件下,确实可以实现。好高骛远,揠苗助长,皆不可取。
TimeBound有时间限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要清晰明了。2.采取小行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多数习惯没有达成就是步子太大了。特别是孩子,更要循序渐进,比如让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不要指望一周后就开始每天两次刷牙。你甚至可以只让孩子从饭后漱口开始起步,慢慢的不放牙膏,每天刷一分钟,接下来再增加陆续时间和频率。
3.多给孩子些时间。习惯的养成需要长周期,之前有个说法是21一天养成一个习惯,其实有误。后来有研究显示,至少得60天,整整多了3倍多时间呢。所以搁孩子身上,习惯的养成其实更考验你的耐力如何了。
4.想想有哪些障碍,提前设防。可能孩子一到超市就嚷嚷着要买糖,一开始刷牙就哇哇大哭,这些都会让你火急火燎,你可以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告诉孩子,「待会儿到超市,我们买个奶酪,不买糖果了,如何?」「一会儿妈妈给你刷牙,你喜欢草莓味还是橘子味的牙膏呢?」
5.减小环境阻力。环境最容易成为我们执行计划的阻力了,每次下班想要去跑步,回家后还要翻找跑鞋和运动衣,结果歪在沙发上起不来了。如果把运动衣和跑步鞋就放在门口显眼处,会增加你去跑步的几率。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想让孩子多读书,就把喜欢的绘本多摆放在他出没的地方,卧室、玩具区、沙发上。
6.借助游戏。游戏的设置通常有目标、有及时反馈、能力和任务相匹配,这样才一直吸引我们玩下去。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
小学生养成这几个习惯,受益一辈子!
四个学习好习惯
1、预习、复习习惯
孩子在每天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预习,把难懂的知识点记下来,这样就能带着疑问去听老师讲课了,而集中精力听自己不懂的地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难点。
同时,预习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这样孩子在学习其他东西时,也会比其他人更快掌握要点。
课堂上的40分钟,根本就不足以让孩子对学到的知识消化透彻,所以,课后复习就能够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够及时发现没有掌握的问题,找出学习盲点,及时解决问题,不留疑问。
2、认真听课的习惯
孩子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时间就是课堂时间。一节课下来,不能保证孩子一直都注意力集中,所以课前预习找出难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偶尔走一下神在所难免,但不要养成长时间走神的习惯,还是要尽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课堂上积极举手,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自己别干坐在那里,可以想象成是自己在回答老师问题,在脑袋里想出问题的答案。
3、检查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白天学习的知识,通过写作业再加强巩固一下,使之逐渐内化为技能。
写作业时,字迹清楚、书面干净是基本,一定不能养成拖拉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就要当天完成,老师一般不会留太多作业,如果出现孩子熬夜写作业的情况,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孩子做作业时走神了。
写完作业后,让孩子自己检查一遍,但家长最好在旁边一起看。因为孩子有可能糊弄的看一遍就过去了,根本不会用心检查,这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家长在一旁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给出暗示,引导孩子发现错误,但不要明指出。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学会读书。
让孩子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不但能够开阔孩子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够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个做人好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像穿衣服、叠被子这种小事,孩子理应自己完成,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前一晚上完成作业后,自己将课桌收拾干净,把第二天要用的书和文具都装好;像袜子、内裤这样的小件衣物,孩子可以自己清洗;还可以帮助妈妈刷刷碗,做做家务。
别看孩子小,但要让他觉得自己能行!
2、诚实最重要
家长可以宽容孩子一时的犯错,但不能宽容孩子为了找借口而撒谎。撒谎不但是一种欺骗,而且是懦弱的表现!
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勇敢去面对,不要撒谎去逃避问题。
3、懂礼貌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撑的,谁也别想一个人办成什么事,所以与人为善显得尤为重要。
告诉孩子,平时见到长辈要主动开口打招呼,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感谢,给别人添麻烦了要表达自己的歉意……
或许这些都是小细节,可当礼貌成为一种习惯,走到哪里都能彬彬有礼,以礼相待的人一定会深受欢迎,拥有这种习惯的人更容易成功。
家长要做孩子时间的管理者
在习惯养成的初期,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很重要。
你要让他知道有哪些时间段是可以利用并且被安排的;其次,让孩子对时间的长短有概念,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让他先预估一下完成这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再将每件事对应到不同的时间段里去。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肯定判断不准,家长要给予孩子鼓励,等孩子能够准确判断时间了,也就是孩子习惯养成的时候了。
都说家长不要太干涉孩子的行为,但在习惯养成期间,请家长一定要起到监督作用。
在发现孩子在他安排好的时间段内没有完成任务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提醒孩子在下次做计划时记得修改时间。
孩子的自制力毕竟有限,很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东西吸引注意力,而家长的监督则能够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要上一年级了!如何帮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
一年级孩子的问题,是所有孩子都面临的问题。很多一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小学生,这是人生的第一个转变。他从一个无拘无束的孩子,突然变成一个学校里要守纪律的小学生了,这是个转变。就这段时间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爸爸妈妈的耐心。人生最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而这些最重要的习惯都是一年级养成的。所以这段时间千万不能着急,因为人要改变的话,他需要个过程。
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方法是什么呢,不要训斥,只是告诉他怎样做。比如一年级的孩子要学会怎样坐,坐在那儿一定要坐得腰很直,然后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写有写相,这些相全都是一年级培养的。我认识一个朋友,女儿非常优秀,现在已经出国留学,而且获得了双博士学位。
他说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是从一年级下的功夫。孩子上了小学,他就告诉她应该怎样吃饭,应该怎样写作业,要掌握时间。回家第一件事先洗手,吃点儿东西活动一下,然后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眼睛离桌面必须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够趴得很低,手拿铅笔的时候姿势一定要正确。写得怎么样我不管,我只告诉你姿势要正确。然后他拿一根小棒,他管它叫“教女棒”。这小棒很小,跟筷子一样细。爸爸就坐旁边,看孩子的姿势不对敲她一下,腰弯了敲她一下,这都是很轻的,不是打孩子,就是提醒她。他也不给孩子检查作业,让她自己检查,一切由她自己做。所有的这些规矩,他都告诉孩子然后跟她一起做。
坚持了半年时间,孩子就跟人家不同了,坐有坐样、站有站样,写东西的时候姿势很漂亮,字也写得很漂亮。然后又坚持了半年,整整用了一年,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写完作业第一件事,先把书都收拾好,把书包收拾好。然后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先把外面的衣服脱下来,放在最底下,然后一件一件脱,最后把袜子搁在最上面。第二天早上,因为袜子爱丢,先把袜子穿上再穿别的衣服。她的书柜也非常整齐。所以我后来就跟很多家长说,你一年级就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一个行为坚持21天,他就能成习惯,父母都要有点儿耐心。
父母不要先给孩子扣帽子,只要您教育方法得当的话,他一定行。
为了孩子的未来,12岁前一定要养成这5个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12岁之前,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一起来看看吧。
1:自我决定的习惯
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总喜欢大包大揽,代替孩子做各种选择与决定,他们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是自己爱孩子的表现。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了解孩子的想法,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将梦想付诸实践,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而不是将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处处依赖父母,遇事毫无主见。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父母的职责就是深入挖掘、不断提高孩子的潜能,使孩子能够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才。
2:自我思考的习惯
很多家长都喜欢陪读,喜欢成为孩子的“新华字典”,成为孩子的“计算器”。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它会使孩子大脑发育受阻,反应过慢,甚至一旦没有了家长在旁边陪读,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学习了。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会采用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摒弃填鸭式、注入式、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通过观察、思考获得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从而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3:自我处事的习惯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使得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据了,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自我安排事务的机会,让孩子像木偶一样被安排、被操控。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不会让孩子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而是让孩子知道,在他的人生中不仅有学习与考试,还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在等着他去尝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计划,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做事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走出家门,走出教室,多交朋友,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孩子的处事能力。
4:懂礼仪的习惯
中国是礼仪之邦,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和老一辈的宠爱,从小生活在不讲规矩、为所欲为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不懂长幼尊卑、不懂得什么是礼仪礼节。
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教育孩子懂礼貌、知礼仪。
5:独立生活的习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将来总是要步入社会的。家长应该按照这个大前提去培养孩子,引导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照顾,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如何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