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

2021-05-22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行为心理

管教孩子行为的16个对与错。

管教孩子行为的16个对与错

如果宽容、反复教导、恐吓都无法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那么就是你应该换换方法的时候了。这里是一些可以让孩子与父母更加合作的新策略,以及那些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做法。

√ 与你的配偶合作

主要是针对那些你想要孩子完全改掉的毛病。你要与你的配偶事先对下次孩子做出这些行为后你们该如何反应达成共识。你也许会选择在孩子哭闹时不予理睬,或者在他顶嘴的时候不让他玩电脑。计划好处理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原则,因为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你可能会一时不知所措。

ⅹ 放弃得太快

不耐烦的家长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实施他们的策略。但是你必须坚持你的计划直到看到了提高。有专家认为,不良的行为至少需要21天才能有所改善。使用一个日程表记录下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改正的进程。

√ 解释如何去做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该如何适当的表现。你必须教他如何去做。如果你希望你的儿子不再欺负小狗,就应该给他演示如何温柔地抚摸小动物的后背,然后观看他正确的表现。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惩罚他,而不教给他正确的方法,会引发孩子的怨恨情绪而导致更加错误的行为。

ⅹ 长篇说教

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什么:“请把球放在外面。”或“把你的碗放到水槽里。”一位母亲说当她停止用问句来表达要求后,她的女儿表现得更加顺从听话了。现在,她不再询问女儿“你准备好可以走了吗”,而是直接命令“该走了。说再见吧。”你应该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用商量的口气。

√ 深入地了解问题

当你的孩子摔打玩具或者大叫“我恨你!”时,找出他不开心的真正原因。如果他因为猜不出谜语而生气,告诉他“亲爱的,班车就要来了,回家以后你可以继续猜这个谜语。”,你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感受,然后就可以帮他快速转移注意力来绕过死角。

ⅹ 陷入争论

回避你的孩子想要挑起争论的企图。当女儿莎莎不停缠着妈妈闹的时候,这位母亲让女儿独自在房间里坐下来想想。“这就给了她一个机会去面对没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这个现实。也让我可以保持冷静。大部分情况这种方法都能奏效,然后我通常会在几分种后听到她说‘对不起,妈妈’。”

√ 这样对孩子说

当孩子拒绝做你要求的事时,提醒他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然后郑重地告诉他:“这是你的选择。”很多孩子习惯于被告知该做什么,而没有意识到他们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孩子说‘这是你的选择’可以让他们学会自己承担大部分的责任,而不是完全依赖家长。

ⅹ 投降于他的哭声

因为孩子的不开心而收回惩罚就无法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了错事,他应该感到难过,这将会帮助他以后不再做这件事。”一位美国妈妈立场十分坚定的不让她5岁和8岁的两个孩子玩电子游戏,无论他们怎样抱怨,她说“我也感觉自己好像是世界上最吝啬的妈妈,但是短暂的痛苦可以换来长期的收获。”

√ 给他一个限制

在情况容易恶化之前让你的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在他去朋友家的路上就对他说,“记住,你应该和小朋友轮流玩,不然我们就得离开。”孩子希望知道你对他们的要求,以免他们超过了限制或者情绪上过于投入而无法克制自己。

ⅹ 害怕抬高标准

如果你以前制定的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措施(比如不让他看电视)没有效果,你应该考虑换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想出一种你的孩子讨厌做的家务,例如洗碗,把这个作为对他的惩罚措施。或者禁止一项他喜欢的活动,例如骑脚踏车。这也许听起来很苛刻,但是结果是十分有效的。

√ 跟他达成共识

下次你让女儿关掉电脑时,确认她会回答,“好的,妈妈。”如果她也赞同你的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按你的要求去做。跟你的孩子握手达成协议或者让她在你打印的“不要在屋内奔跑”或其它规定的卡片上签名。就算你的孩子还不识字,但写出来的文字比较具有威慑力。

ⅹ 大声吼叫

虽然对孩子大声吼叫会让他很快安静下来,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让他听话,请降低你的声音。一位爸爸教导他四岁儿子的时候总是蹲下来面对面的跟他轻声说话,“这样的教导每次都很奏效。”他说。

√ 评价你的措施

如果你的惩罚没能奏效,反思一下这些惩罚是否无意中助长了孩子的错误行为。

ⅹ 忽略孩子的情绪表现

无论是噘嘴、握拳、还是瞪眼,孩子习惯用某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试着了解孩子的这些表达行为,对他指出他的行为,建议他用其他方式帮助自己转移情绪,先思后行。对他说,“我看到你在踢自己的脚,你一定在生气吧,为什么不去跳跳高呢?”

√ 从小的成功开始

注意你的孩子正在努力表现得越来越好,让他知道他正在往好的方向进步。对他说,“喔,你不用我说就自己把弹珠收拾好了啊!”或者“谢谢你在超市里一直乖乖呆在咱们的购物车旁边。”一些鼓励的语言会激励孩子坚持不懈的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ⅹ 纠正每个小错误

经常挑错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反而无法改进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他们应该自己承担的事情。在最近的假期中,一位父亲换了个角度看待女儿不听话地把玩具狗扔出了车窗的事情,他说:“失去玩具狗后她非常伤心,但是她也学会了要好好对待自己东西。”(摘自:《父母世界》杂志)

相关阅读

如何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


育儿需要“正面管教”10个小建议让孩子更听话。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非常辛苦,甚至对孩子的管教也不是那么的正确,究竟什么是正确的管教呢?

“正面管教”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由心理学家尼尔森发展、完善。从字面上来看,“管教”二字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但事实上,此“管教”非彼管教。通常人们认为,管教是指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下实施的一种赏罚严明的教育;而“正面管教”中的“管教”则是以和善、尊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赢得孩子的理解与合作,进而让孩子形成某些价值观念或获得某项技能。

“正面管教”的对象应该拥有自主意识,通常为年龄在1岁以上的孩子。今天向大家分享一下“正面管教”的10个基本原则:

1.在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之前要先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即一种充满感情、善意的关系,这是“正面管教”的基础。

2.提高孩子的参与度,比如给孩子提一些可供选择的建议,或者给孩子提供帮忙的机会。

3.将日常生活中反复发生的事情设置成惯例,比如起床、吃饭、睡觉等,并将其作为日常任务的指导。

4.尊重孩子,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5.善于运用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幽默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法宝,当把枯燥的命令变为幽默的邀请时,很多孩子都会开心地配合。

6.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要尽力与孩子产生共情,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7.以和善、坚定的态度履行承诺,说到做到,而且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要避免夹杂抱怨等负面情绪。

8.要有耐心。孩子需要一定时间来理解、练习、运用各项技能,在此过程中父母可能需要反反复复地教导孩子。

9.少说多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少用语言告诉他们不该做什么,而最好通过切身行动,让孩子看到自己应该做什么。

10.接受孩子的独特性。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擅长与不足,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培养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弥补不足。

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为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是否有以下这些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和行为:

1、不重视孩子的看法和观点;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漠视孩子的需要,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2、用不耐烦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冷落孩子。

3、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对孩子大声嚷嚷;不给孩子机会解释。

4、打断孩子间的交谈;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5、虽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却没有投入感情;举止显得很不耐烦;挖苦嘲笑孩子。

6、对孩子动辄采用体罚方式,而并未使孩子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7、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当孩子的需要与自己的期望产生冲突时,不能冷静对待。

8、辱骂孩子是“笨蛋”;老是看到孩子的缺点;阻止孩子做他们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9、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幼儿交谈;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如何应对孩子害羞的行为?


生活中也不难看到,害羞者多较精明,勤于思考,富于创造力和实干精神,对坎坷、挫折、失败等的承受能力也较强,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害羞性格的消极一面也不可忽视,如不善辞令、临阵胆怯退缩等。但只要引导孩子积极投入社会交往,广交朋友,则消极一面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父母不必为此忧虑。

所以,宝宝害羞是正常现象

据统计,大约有1/5的儿童天生就害羞。据专家介绍,正常的宝宝6~7个月后的宝宝见到陌生人开始变得不怎么爱笑了;7~9个月的宝宝,见到陌生人则开始显得紧张;再大一点,宝宝更习惯了只跟自己熟悉的家人玩耍,排斥与陌生人说话。“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害羞属于人类的自卫策略。”

但专家同时强调:如果宝宝过分害羞,也的确可能对今后的人际交往造成影响。“害羞的宝宝通常自卑感都很强,没有信心去解决生活中的压力或冲突。”因此专家提醒:在宝宝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爸爸妈妈还是要采取正确的方法鼓励宝宝跨过“害羞”障碍。

家长要做功课

面对陌生人,给宝宝时间:很多家长都希望宝宝热情地和自己的朋友、同事打招呼,但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很难的。“当宝宝不愿意称呼陌生人时,家长不要勉为其难,更不要胁迫他。”专家提醒家长:可先将宝宝抱在怀中,大人之间先交谈,给宝宝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熟悉他人,待其恐惧心理消失后再让陌生人与其亲近。

给宝宝创造社交机会:对于容易害羞的宝宝,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多增加其接触外界的机会,比如常去亲戚、朋友家做客,去公园、超市等人多的地方,常安排宝宝参加集体性的游戏、郊游等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好对象,避免宝宝在活动中经受惊吓、挫折等不良心理体验。

增强自信,多用正面评价:害羞宝宝特别需要鼓励和自信,家长应该“避重就轻”,尽量帮宝宝寻找特长。千万不要给宝宝贴“害羞”的标签。这会加深宝宝对他人的恐惧。“这个比害羞本身更有害。”

要想改变孩子这种害羞的行为,愿意在生人面前表演,可以这样做:

1、接受他有害羞毛病的事实,四岁半的孩子是一个有主意的独立的个体,他完全可以不按你的愿望行事。不要因为他没有听你的话而发火,否则他会更退缩。

2、不要当他在场时议论他的害羞,说他不好意思在人前表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了,不愿意改了。

3、你可以鼓励他表演,甚至可以陪他一块儿表演,让他觉得在生人面前表演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妈妈也这样做了。

4、如果他不愿在人前表演,不必勉强,这并不是每个儿童在社会化过程必须做到的,这也并不是什么错误行为。

5、每次他表演完了,家长都要带头热情鼓掌,让他感到他的行为被肯定和欢迎,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胆怯和害羞,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在人前愿意表演了,他表演后,千万不能冷落他。

早教:如何应对孩子的手淫行为?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早教:如何应对孩子的手淫行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喜欢偷窥狂?

场景小故事:

近期,小萍甚感烦恼:两岁多的孩子好像对大人的身体非常很感兴趣,家中所有人要冼澡得话,孩子都嚷着需看。自身和老公也就不太在意了,但是孩子就连大伯、婶娘冼澡也需看。如何应对孩子的手淫行为?

小萍的哥嫂才20几岁,结婚没多久,孩子的这类规定确实让大伙儿感觉非常尴尬。刚开始的情况下,小萍不许孩子看,但是孩子一直闹个不断,让小萍一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权威专家出新招:处理的方法是:让孩子畅快地看。

实际上,两岁半,更是孩子针对“性”最开始观念的刚开始。但是此刻孩子针对身体的好奇心,仅仅无目地的简易探寻,实际上他仅仅急切地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应对孩子的手淫行为?

假如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类必须沒有获得考虑,会使他在潜意识中的在心中蒙上一层黑影,觉得人的身体是神密和羞耻感的,而这类观念并不太好。

因而,此刻父母最恰当的作法便是,给孩子搬个小凳子,使他畅快地看。实际上,孩子的这类好奇心并不会不断好长时间,要是考虑了求知欲,今后你可以他看他都不看了。

孩子咋玩起了性游戏?

场景小故事:

听见4岁半宝宝得话,母亲阿华吓了一跳。当隔壁邻居问及自身的宝宝并不知道男宝女宝的差别时,宝宝居然说:“我明白啊,幼稚园尿尿的情况下我也看了阿楠的,我都摸过她的臀部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

孩子在幼稚园居然那样!难道说宝宝受到影响了没有?阿华第二天赶快来到幼稚园向教师了解个到底。

权威专家出新招:

据医生介绍,4岁的孩子最非常容易明确提出相关性別的难题,例如,问父母“我是以哪来?”或是“为何妈妈的乳房比父亲大?”这些的难题。而“性游戏”大部分便是来自于她们针对人的身体的求知欲,她们期盼根据自身的观查与了解来了解性,而对自身和他人身体的好奇心和关心,更是这一特性的关键表达形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考虑孩子对异性朋友身体的求知欲,有益于她们将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如何应对孩子的手淫行为?

因而针对孩子的研究式“性游戏”,大家既要维护积极主动求真的一面,又要劝阻消沉的一面。父母或教师可挑选适度的机会,如游水换衣时、洗澡的时候、尿尿时,很当然地让孩子们了解个人的人体器官,向孩子表明男人女人身体是不一样的。

小孩子也会撸管?

场景小故事:

幼稚园睡午觉时,教师来到5岁的菁菁身旁,但见菁菁仰躺着,满脸通红,双眼盯住吊顶天花板,两腿夹得牢牢地的,当教师去动她的褥子时,菁菁立刻终止了姿势,凸显一副焦虑不安的小表情。

权威专家出新招:

当孩子在触碰性器官时,父母能够 “置若罔闻”,不必对孩子以一切加强的个人行为,例如笑他、强制将他的手拿开、恐吓他那般做小丁丁会生病这些,假如父母那样做,少年儿童会反倒提升他的这一个人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斥责孩子,不能用龌龊、违法犯罪这类词句点评孩子的手淫行为,乃至责骂孩子,这会给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状态损害。

如何应对孩子的手淫行为?针对有手淫行为的少年儿童,父母应当对他说(她)这一个人行为是隐私保护的个人行为,要在自身的屋子或绕开别人开展。总而言之,撸管是一个孩子成长中一切正常的个人行为,随遇而安就行。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