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材童话故事

2021-05-17 格材童话故事 四格童话故事 孩子胎教

功过格教会孩子自省。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功过格教会孩子自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在学前期,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实比储存知识提前接受各种技能学习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孩子的成长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价值观的塑造不仅必要还要非常慎重,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孩子在幼儿期所确立的价值观将影响其一生。

孩子的价值观包括什么呢?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有哪些期待呢?

我们曾经在做这样一项调查。

“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以下哪种品德呢?”

家长的答案很多,基本概括为:感恩、孝顺、懂得谦让、有礼貌、勤奋、好学、不浪费、不攀比、听话。

“你觉得以上几项如果以五分制为标准给自己打分,会打多少呢?”

这一项,很多家长都没有填。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希望的良好品德与价值观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口头说教上,并没有真正付诸于行为,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作为家长,往往是言传尽到了,但是身教滞后或缺失。

那么,在孩子眼中,他们又会如何理解呢?

最近,校区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推行“功过格。”

功过格出自《了凡四训》,这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汇集成的一部小书,这本书中主要围绕着“立命、改过、积善、谦德”是了凡先生对自己孩子的教诲与鼓励,专为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

了凡先生的功过格非常值得借鉴。

所谓功过格,其实与“每日三省吾身”的初衷一致,并且更俱实效性,同时便于考证。这是一种记录自己行为善恶用来自勉自省的格子纸,具体做法是把每日做的好事列为功格也就是善行,而每天说过的错话、做过的错事记录在过格之内,并用正负数字标示。奉行者每日自省,记录不辍。

学习《了凡四训》的功过格以后,老师们开始让宝宝自我评价。

当然还不能够完全用文字记录的宝宝们只负责打分,事件则由老师帮助记录,每周交到家长手中。

“今天抢了梦昔的sticker了。减两分

吃饭的时候踢了东东一脚。减三分

跟奶奶嚷嚷了-减一分”

小朋友们自我批评起来还是相当严格的。看看他们又是怎么观察身边人的呢?

“妈妈接电话的时候跟同事发脾气了。

爸爸开车的时候骂前边车上的人是SB。

奶奶跟邻居借了两块姜,没有还。

姥姥买菜的时候说没有零钱,少给了一家一块钱。其实我看到姥姥钱包里还有很多一块钱。”

不知道爸爸妈妈看到这些,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总之每当这时候,孩子们都会有些糊涂,到底是应该按爸爸妈妈要求我们的那样做,还是学他们的样子做呢?

爸爸妈妈言行不一致,是孩子行成良好的评价系统与道德观的最大障碍。孩子正处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关键期,每天听到看到的信息量非常丰富,这些信息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一件事,成人说到的与做到的不一致,孩子经过自己的判断之后,会以成人的行为为准进行存储,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通过视觉看到的“信息”更易吸收理解。而不同的成人对于同样一件事所产生的不同的行为,也会让孩子产生认知混淆,爸爸待人很友爱,妈妈待人很苛刻,那么谁和孩子更亲近,孩子便会选择谁的行为为准则。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孩子的成长期,父母言行一致、保持统一,是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的前提。

——摘自《妈妈有办法,宝宝就聪明》

扩展阅读

教孩子学会爱自己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孩子学会爱自己”,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在生活中,时常有这样的镜头映入我们的眼帘;宝宝跑着跑着忽然跌倒在地,然后哇哇直哭却不知爬起来;孩子热得满头是汗也不知道脱件衣服。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不要忽略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自己是指有自我保护意识,有初步照料自己的能力,懂得自尊自爱。孩子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能逐步把这种行为迁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孩子照料自己的一些方法。

(1)让孩子学会保护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如不把异物放入耳鼻内,不在阳光下看书等。

(2)让孩子知道做事情时应注意不要伤害自己,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如按电钮时一定要把手擦干;坐自行车时不把脚靠近车轮等。

(3)受到伤害时不惊慌,知道及时向家长报告,并会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擦破皮知道擦药水。

(4)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动手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凡事包办代替,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吃饭等,简单的料理生活。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孩子才有能力照顾自己。

2、教育孩子自尊、自爱。这是爱自己的另一大内涵,它与自主、自立、自信成正比,在形成良好个性,完善自我方面有很高的心理价值。

(1)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所长,人人都有所短;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感,或因此自暴自弃。比如:节日里请小朋友表演节目,老师没挑选你,但这并不说明你是个笨孩子,回到家里你可以演给爸爸妈妈看,同时在家中对孩子要少一些偏袒、溺爱,多一些客观的评价。使孩子建立真正意义的自尊,而不是唯我独尊。

(2)家长要珍惜、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做孩子的朋友,常和孩子谈心,让孩子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简单的家政,倾听其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要相信孩子的力量,满足其自我操作的要求,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增强其自尊、自信。此外,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将其作品给父母欣赏时,不要不屑一顾或过分挑剔,这种场合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分享他的喜悦。

英国作家毛姆说:自尊、自爱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家长们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爱意识,使其因自爱而自立、自强,这将使孩子受用一生。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使其学会真正地爱自己。

教育孩子学会自爱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育孩子学会自爱》,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幼儿自爱的表现最初是通过对表扬和批评的态度表现出来的。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时,他会显示出高兴的表情,而受到批评时他就显得很难受。家长应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适时培养他自尊自爱的品质。

首先要培养他开朗活泼的性格,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多从积极的角度启发诱导他,不要过多地责怪他,让他自己活跃起来后,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加强。其次要教育他自觉遵守纪律及社会公德。与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应互相尊重,不争夺玩具、不骂人等,学会日常的礼貌用语,让他明白有礼貌的孩子会受到欢迎。第三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情洁的手脚,要勤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最后丰富他的知识,可以利用晚饭后的时间与他讲故事、做游戏、讲一些自然常识,聪明的孩子同样也能得到小朋友的信赖。

当你的孩子变得有教养又自爱时,你一定会感到做父母的骄傲。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琐碎、漫长的,千万别为小事而放弃,因为孩子的成长就溶在这一件件小事中。

早教:如何让孩子成功克服自卑心理


什么是自卑心理?宝宝的自卑心理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父母要改进宝宝的自卑心理,应当找到自卑的根本原因,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如何让孩子成功克服自卑心理?

为什么孩子会造成自卑心理呢?关键反映在下列好多个层面:觉得自身不聪慧、笨;自身不良习惯过多,粗心大意、粗心大意,懒散、自制力差等;感觉自身全都比不上他人,自身的物质生活很差,自身相貌不好看:矮、胖,黑等;孤独寂寞,没有人了解自身,日常生活在裂开家中中的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充足的爱,感觉自身是被社会发展抛下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可以以情动人,经常对儿女采用简单直接的虎妈式教育,常常会听她们对“不成器”的儿女言出斥责与讽刺,这就是说白了的“心罚”,这会对孩子娇嫩的心灵导致挺大的损害。什么是自卑心理?如何让孩子成功克服自卑心理?

而美国心理学专家也小结出了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的几类讲话种类:

1、絮叨型

某一大道理,早已跟孩子讲已过,害怕孩子搞不懂,也要跟他讲极好几回,反倒会伤害到孩子的主动性。

2、转移型

把他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错事,好坏不分地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对自身的点评过低。什么是自卑心理?如何让孩子成功克服自卑心理?

3、讥讽型

“那么容易的事都做不太好,你要能干什么?”“你可以考该校第一,那么就撞鬼了。”相近的讥讽語言会对孩子的心灵导致明显刺激性,感觉自身总比不上他人。

4、提审型

刚发觉一些不太好的迹象,也没历经一番调研,便认为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不正确,把概率称作现实性,这类以偏概全的个人行为非常容易让孩子造成青春期叛逆。威协型:“你可以再不懂事,非切断你的腿不好!”这种語言把孩子过度看“厌”了,会使孩子造成害怕和抵触,长此以往,会在心灵上烙下排斥的划痕。

那麼父母要怎么做才可以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呢?

孩子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要想克服它,必须一个全过程,父母要有耐心、自信心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勤奋协助孩子克服。世界上很多知名人士,如达·芬奇,拿破仑等,她们在童年时期也都是有过自卑趋向,但她们都是勤奋克服本身的不够,获得光辉的造就。更为典型性的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幼时是一位结巴病人,根据自身的勤奋,今后竟变成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演讲家。

如何让孩子成功克服自卑心理?因此,当父母掌握到自身的孩子在某层面自卑或怯懦时,就应当立即采取有效,协助孩子清扫自卑的黑影,坚定信心。

让孩子通过自卫赢得自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通过自卫赢得自尊,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卫使孩子既保护了自己的身体,也保护了自己的心理。当武力制止了对方进一步伤害自己的时候,自卫者就会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胜利,他会感到:我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严。

安和琼的故事

安今年3岁,刚上幼儿园。安的母亲一直教育她不要动手打架,要友好对待朋友和同学。

一次,安哭着回家,脸上明显有一道被指甲抓破的痕迹。

"呜呜,妈妈。"看见妈妈后,安的哭声更大了,她委屈地说,“那个琼今天又欺负我了,我不想上幼儿园了。”

妈妈很早就知道,隔壁邻居家的女儿琼虽然只有3岁,个子还没有安高大,可是从小就是个恃强凌弱的家伙。

原来,今天做游戏,安与琼被分到同一组。当她们商量游戏方法时,两个孩子想法不同,几句争吵之后,琼大打出手,而安则因为一直被妈妈教育不要打架,因此始终没有还手,最后还被琼抓破了脸。

电话与老师核实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后,妈妈希望老师以后能及时有效地制止琼的暴力行为,以免其他小朋友再遭受与安同样的遭遇。

挂上电话后,妈妈跟安说,“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楼下的花园玩,如果琼再无缘无故地动手打你,你要记住还击。你并不比琼个子矮,相信你不会吃亏的。”然后,妈妈告诉安,什么叫正当自卫,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妈妈正在做饭。突然听到窗外的花园里传来大声的争吵,接着是一阵短暂的混战,然后琼哭着跑回家去了。安把手插在衣服口袋里轻松地走进房间,跟妈妈说:"琼先打了我,所以我不得不帮助她记住再也不能打我了。"

安有效地对琼"以牙还牙”。从那时开始,俩人在一起玩的时候就和平多了。

勇于自我保护,通过自卫赢得自尊也是孩子应该尽早具备的能力和品格。

一般说来,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打架是愚蠢的行为,但是,要求一个孩子在挨打的时候仍然不做反抗,这样的父母无疑也是愚蠢的。

通常的规律是,孩子们会对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孩子很不仁慈。他们每个人都想拥有最好的玩具,都想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游戏场所的规则。如果他们发现只要挥动结实的拳头打在玩伴的鼻子上,就可以居于优越地位的话,缺少反抗意识和能力的孩子就会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

谨记 教育子女不要打架和伤害别人是明智的。教育子女通过正当自卫赢得自尊同样也是明智的。

贝贝和童童

贝贝与童童同龄,今年都快3岁了。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他们的妈妈是多年的老朋友。星期天早上,阳光明媚。像往常一样,妈妈们又带着各自的孩子来到楼下的草坪上玩耍。贝贝和童童在草坪跑来跑去,做着互相追逐的游戏。虽然他们常常跌倒,但是都很勇敢,不用妈妈搀扶自己很快就能爬起来。

突然,妈妈们远远地看见贝贝抓住了童童的衣领,一把把童童推倒,童童跌坐到地上,楞了一下,然后大哭起来。

两位妈妈赶紧跑了过去。贝贝的妈妈严厉地对贝贝说:“我看见你先动手推倒了童童,赶紧向童童道歉。"

贝贝撅着小嘴,倔强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不用了,孩子嘛,打打闹闹是正常的。"童童妈妈讪讪地说,她觉得自己既然和贝贝妈妈是朋友,怎么能好意思为了骇子的事情过于认真呢。

童童还在大哭。童童的妈妈为了平息事态,大声斥责童童,"跌一跤怕什么,又没有摔坏,不许哭了,再哭,就回家去。"

可是,童童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童童妈妈有些困惑。为什么在此之前,童童跌倒了好几次,不都高高兴兴爬起来了吗?为什么被贝贝推倒一次就大哭不止?

童童妈妈的确需要懂得,此时,童童受到的伤害主要是心理上的,并不是身体上的。他被别人欺负,作为他依靠的对象——他的妈妈,却没有保护他的利益,他不仅感到屈辱,也感到无助。他用哭来发泄自己愤恨伤心的心理,他用哭来抗议妈妈的"软弱"和"不公正",他还希望通过哭声争得妈妈的爱护。

承担着孩子对成年人的信赖,担负着保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父母没有任何选择,必须公正地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贝贝妈妈是对的,她对于贝贝与童童之间的冲突做出了合理的反应,但是,童童妈妈却并非如此。当然,童童妈妈的做法是许多"受害者"一方的父母常常采用的"无私"做法,不过,真正正确的做法可以这样:

童童妈妈对贝贝说,“你首先动手推倒了童童,这件事是你不对,你应该向童童道歉。不过,如果是童童先做了不对的事情使你生气才推倒他的话,我会让童童向你道歉。"

或者,如果看到让贝贝当场道歉已经没有可能,坚持下去反而只会使贝贝妈妈难堪时,童童妈妈可以对童童说,“贝贝做的不对,他应该向你道歉。不过,现在他还没有想通,我相信,等他想通了的时候他会向你道歉的。你先原谅他好吗?另外,他为什么要推你,你做错了什么吗?你该不该向贝贝道歉呢?"

面对与自己一样幼稚的同龄玩伴,在身体有可能到伤害的时候,孩子应该学会用拳头还击以捍卫自己的尊严。但是,父母还应该逐步让孩子懂得,这种”以牙还牙"的暴力行为只是保护身体、捍卫自尊的最低级的手段,在万不得已时才需要使用。在文明的社会里,有修养的人不应该用暴力的方式反对暴力。实际上,这种维护自尊的原始方式常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父母在教给幼小的孩子“以牙还牙"方式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孩子理解更为文明的自卫方式,孩子的心理和意识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谨记:在孩子学习维护自尊与保持自爱的同时,也必须学习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本是相互的,他早晚应该懂得这一点。

格材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