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亲子活动
2021-05-08 暑假亲子活动 暑假及新生入学准备 孩子胎教暑期辅导:莫让孩子怕暑假。
从辅导班到兴趣班,从奥数班到美术班……暑假一到,是否送孩子上各种暑期“补习班”、“辅导班”成了众多家长热议的话题。很多孩子在学期结束之日,却成了补习开始之时,暑假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第三学期”。
在“第三学期”中,望子成龙的家长或“不惜血本”或迫不得已地忍痛掏钱。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自制力是很差的,用补习班“圈养”比在家“放养”要好很多。一些家长则认为,自家不补人家补,人家补了咱落下。为了不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输给同龄人,便由过去的“缺啥补啥”,变成了如今的不缺也补。
其实,正确引导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中长身体、长知识,为新学期奠定良好的基础,才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多引导孩子读些儿童故事、革命故事之类的书籍,多引导孩子写日记、心得体会,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等等。这对教育孩子反而更加有效,做父母的不妨一试。
对于孩子的暑期生活安排,作为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主动为之减压松绑,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权,让其把握给孩子一些机会,让其体验;给孩子一片空间,让其前行。愿父母们给孩子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切莫让孩子既“盼”暑假,又“怕”暑假。
相关知识
孩子的暑假大课堂
常言说的好“时间就是生命”,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成了家长们所考虑的问题,一般的小孩子们放假多是看电视、玩电脑或是睡觉,每天的生活很没有规律,这对孩子的害处是非常大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给孩子一个难忘的暑假呢?
建议1
实践,让孩子体验社会
郑州八十一中校长何守刚建议,适当引导很关键。在放暑假前,学校不能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评价,而更应该对孩子两个月暑假合理的安排进行科学的引导。八十一中在放假前的最后一次班会课上,大家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让暑假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在放假前的家长会上,老师也和家长针对暑假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给家长上了很好的一课。假期里,老师会利用校讯通平台和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反馈等。
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如今,自主招生的学校越来越多,这些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简单的学业成绩。所以家长应该利用好暑假,让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习娱乐要平衡。暑假,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应尽量“权力”下放,让他们学会自我规划和管理,玩与学的时间比例需合理分配。早教网
奖惩方法要适当。针对孩子们计划当中的不合理的部分,家长要引导孩子加以修改。对于某些自觉性较差的孩子,可用“奖惩法”提高孩子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鼓励孩子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走出家门看世界。应将教育融入暑期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今的学生,时间都被学习挤占了,只能在书里甚至网上周游,孩子的视野相对来说就很狭窄,所以适当外出旅行,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要利用暑假让孩子用心体验社会,感悟生活,让他们单调的暑期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实现学校、家长、孩子三方的共赢。
建议2
“拼养”,让孩子学会交际
暑假,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走出家门,长见识增阅历呢?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副校长李宝琴建议,不妨先从家里开始,鼓励孩子参与家中一日三餐的设计安排、购买及制作等各个环节,进行理财能力和家庭主人翁意识等培养,为孩子走出家门进行实践提供内容支撑。家长要经常跟孩子交流,每天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跟孩子说说话,一起散散步,或者一起看看电视,娱乐一下,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别老催着孩子抓紧时间学习。
再者,家长可根据孩子意愿,报一些活动兴趣班,学东西在次要,关键是让孩子能继续和同伴在一起玩耍、学习,但要注意适度,内容最好要丰富些,不能都是学习考试型的,上课时间不能过多过长,不要让暑假成为孩子的“第三学期”。家长要尽可能抽时间多带孩子外出活动,一起去体验大自然,参观名胜古迹,不仅增长知识,而且可以让孩子彻底放松,忘掉学习的压力。
另外,现在流行家长结盟互相帮助,给孩子找一些小伙伴,“拼养”度暑假,也是不错的尝试。
建议3
自主,让孩子懂得责任
孩子在暑假的安排,建业小哈佛双语小学校长张运锋的建议是五点:放松一点、规律一点、自主一点、丰富一点、积极一点。
放松一点是让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因为假期都能适当放松,适当查缺补漏或报个兴趣班,还是可以的。早期教育
规律一点是指暑假作业每天都要做一些,任务量既不太大,也能保证不至于时间长了不复习导致知识断层遗忘。作息还是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自主一点是指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暑期计划安排,要发挥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丰富一点是指孩子在安排自己暑期计划时尽量要丰富,比如可以读点好书、交点朋友、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别从早到晚耗在电脑旁边玩游戏、看动画片。
积极一点是指家长要引导和带动孩子动起来,可以出去郊游,可以走访朋友,也可以参加体育锻炼等。要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里,能更多与父母互动、交流,感受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益处。
建议4
旅游,让孩子增长见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萍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促进大脑的发育;还要锻炼身体促进生理的发育;同时还得参加社会实践,走进人群,健全人格,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强烈建议家长带孩子出去旅游,培养孩子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环境人文,这些在学校、在书本里是永远不可能学到的。培养孩子爱运动、爱锻炼的好习惯,将使孩子受益无穷。
本网站小编总结:暑假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孩子的机会,现在我们生存多半靠的是实力,因此家长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让孩子多出去进行社会实践,相信这会是孩子们一笔大的财富!
暑假的孩子提防“烟雾病”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暑假的孩子提防“烟雾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期已经到来,孩子们也放假沉甸甸的书包快乐的度过暑假了,你看这孩子们多开心,但是暑期要提防一种“烟雾病”,你知道吗?
一个10多岁的男孩得了“怪病”:一学习就头疼,幼儿疾病,严重时甚至会觉得肢体麻木。他辗转来到307医院,被诊断为“烟雾病”——一种青少年多发的脑血管病。经过手术治疗,男孩痊愈回到学校。暑期将至,307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段炼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头疼、肢体麻木或者一过性走神,查不出原因时,可以做个头部B超排查烟雾病。
“烟雾病”是脑血管病中的疑难病,患者通往颅底的大血管内膜出现了异常增生,大血管变细了,周围就会代偿性地出现异常血管网,做脑血管造影检查时,看起来就像一团烟雾。段炼说,烟雾病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导致青少年脑中风的主要疾病。最近,307医院牵头组织中、美、日、韩四国的专家组建了世界上首个烟雾病协作科研组织,四国将在全基因筛查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烟雾病虽然凶险,但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段炼说,307医院在2002年完成了国内首例烟雾病手术,目前已经完成5000多例治疗。治愈的患者最小的只有1岁,最大的有80多岁。烟雾病患者中,儿童占了一半,发病高峰集中在5至9岁。段炼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头疼、肢体麻木等相关症状,应该尽早到医院筛查,以免烟雾病发展得比较严重,幼儿疾病,导致孩子出现脑梗死、瘫痪、痴呆、颅内出血、频繁癫痫等不可逆的后果。
本网站小编:烟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临床表现主要有脑缺血、脑出血及癫痫等。本病于1961 年发现于日本。因脑血管造影显示的异常细小血管形似烟雾,在日语中“漂浮的烟雾”发音为moyamoya,因此Suzuki 和Takaku 于1969 年用“moyamoyadisease”命名本病。如何应付暑假宝宝“心理中暑”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应付暑假宝宝“心理中暑”》,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1:烦躁
刚上一年级的小强,好不容易昐来了暑假,本想与几个铁“哥们”好好地玩一下。谁知,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他报了好几个学习兴趣班,有英语班、钢琴班、画画班……从放暑假的第一天起,小强每天要在35℃以上的高温下,跑东跑西赶着上课,上完课还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每天早上,看到好朋友在窗口下玩的情景,他就感到异常地烦躁不安。
应对策略:
家长应该明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一到上学年龄,就断然剥夺孩子所有玩的时间,用他不太感兴趣的知识来全部占据,不仅扼杀了他的创造能力,还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暑假里适当地减少兴趣班活动,多给玩的时间,是明智之举。
关键词2:抑郁
12岁的欢欢性格内向,好朋友也比较少。放暑假了,父母白天要上班,也没有时间陪伴她。欢欢做完暑假作业后,整日闷在空调房里无所事事,干什么事都没劲,心情变得低落起来,只盼着暑假早点结束。
应对策略:
对于这类孩子,作为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她(他)多交几个好朋友,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互相聊天和谈心等。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假期时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学校回校日活动等。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等。家长应当尽量多抽出些时间陪陪孩子,可以多聊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进行短期的旅游散散心。
关键词3:睡不醒
初中二年级的小刚最喜欢暑假了,因为在假期里可以好好睡觉,不用起早赶去上课。于是从暑假的第一天起,小刚每天都要睡到中午才肯起床,匆匆吃过午饭,开足空调,接着又睡午觉。几天下来,小刚整日睡意惺松、昏昏沉沉觉得没精神,而到了晚上又怎么都睡不着了。
应对策略:
放暑假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时间十分有规律,已建立起有利健康的“生物钟”。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放弃和打破,还是要坚持早起早睡,有规律地生活。上初中的孩子,生理与心理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要多运动,这样有利于长高,饮食上按孩子的年龄调配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比例,充分保证发育阶段所需的营养物质。
你家孩子有“暑假综合征”吗?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家孩子有“暑假综合征”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不知不觉,暑假已快过半。孩子们就像从笼子里放飞的小鸟,拥有了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在这段自由的日子里,不少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患上“暑期综合征”。
“暑期综合征”的症状:“暑假综合征”并不是临床上的一个专业病种名称,而是在暑假中至新学期开学后,个别学生出现的失眠、健忘、走神、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现象,因为其病因和暑期长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大家习惯性称为“暑假综合征”。“暑期综合征”的高发人群是8-13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父母一旦注意不到,孩子就容易放纵,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暑期综合征”的表现:1、沉迷网络与电视暑假里,很多孩子沉迷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有时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很多家长形容自己的孩子是“钻”进了电脑里。
后果:这样很容易导致睡眠不足,还会产生眼睛干涩等问题。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容易产生一种焦躁情绪,甚至会因急躁而产生攻击行为。
2、贪玩熬夜不睡觉些孩子由于没有了平时的学习负担,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被打乱,晚上熬夜,早上贪睡。
后果:过度松弛的状态会打破孩子正常的生物钟,使孩子身体机能下降,造成精神低迷不振,反应能力下降。
3、过度参加辅导班孩子被家长送到各种暑期培训班,一门接一门的课程使得孩子比上学期间更加劳累。
后果:过度学习可能会“欲速则不达”,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厌倦烦躁,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4、疯狂瘦身减肥因为营养过剩,现在的肥胖儿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到了暑期便纷纷制订“减肥大计”,要么拼命运动,要么采用饥饿疗法。
后果:不科学的“魔鬼减肥”可能会导致发育期的孩子营养缺乏。
5、暴饮暴食不运动放假了,有些家长给孩子准备了大量补品和高蛋白食品。如果再加上孩子对零食无节制和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和身体机能异常。
后果:孩子进食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或产生肥胖。不运动导致免疫力下降。
如何应对“暑期综合征”:“暑期综合征”不容忽视,它在低年龄儿童中频发,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为此,相关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在暑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建议。
1、合理安排暑期计划孩子的暑假安排要科学合理,使学习和休息相互交替进行。孩子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培训课程报辅导班;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放松,比如旅游、参观博物馆或大学校园等。此外,家长还要给孩子一定的紧迫感,比如询问孩子暑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帮助孩子制订新学期的学习计划等,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新学期。
2、培养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培养孩子规划时间的好习惯;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喜欢的事物,鼓励孩子走出去,培养业余爱好,比如通过游泳、登山、音乐、美术等途径来取代电视、电脑,使孩子逐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3、重视孩子的“合群”教育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往往假期很“孤独”。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和社区或邻居的小伙伴一起活动,结交一些好朋友;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生存训练等活动,锻子集体意识
4、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作用社区要完善休闲娱乐场所建设,积极与社会组织联合开放一些运动场所、图书场所。社会资源应积极免费开放,多组织、举办一些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假期有去处,有玩伴。
5、要遵循调整的过渡原则调整孩子状态时要遵循过渡原则,循序渐进。比如可以先从孩子的作息时间开始调整,再改变不按时吃饭、不做作业等坏习惯。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6、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孩子平时压力大、作业多,假期适当放松应该被家长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出现不良习惯,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命令”孩子,那样孩子会有抵触感。忌语言暴力,也不要总把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7、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潜移默化里,孩子会受父母影响。家长在家尽量少开电视,有时间也多看看书,和孩子一起学习。以身作则,要让孩子感到他不是一个人在学习,而是和父母一起在进步,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