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1-02-12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聪明的老鼠童话故事

如何教育聪明过人的孩子?。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教育聪明过人的孩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许多家长提出同一个尖锐问题:应该如何教育聪明过人的孩子?比如Caicai网友提到:“我儿子6岁多,从小经常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兴趣,但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方面没有别人活泼。有人说他远比一般孩子聪明,应特别教育,否则耽误了。”看来我们这些”平凡“的父母对于早慧儿(俗称“神童)的早期教育感到迷茫。

在过往的天才教育中,不乏有难以负压而轻生的“神童”:12岁湖北女“神童”覃瑶,两岁上学,12岁被保送进重点高中,却因不堪来自各界的压力跳水自溺。“神童”不可能一手擎天,更撑不起父母师长压给他们的那份重负。家有“神童”,怎么办?

培养“神童”到底为了谁?

我身边有个朋友是哈佛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博士,儿子Dylan3岁时被测出来IQ高于一般人,具备“神童”特质。在刚得知Dylan智商超常时,她曾带着儿子到一个“天才儿童中心”学习,其中的一门课程是有关西方艺术和文化。专家用了大量名画家的卡片,反复展示这些画的作者、出生年月和国家。久而久之,当她单独出示某张作品的时候,Dylan就可以正确说出作品、画家等等细节。就是这次培训让Dylan妈妈如梦初醒: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早期儿童教育的特色是:反复、反复再反复。从色、形、音、动等方面提高对宝宝眼、鼻、耳、嘴、手脚触觉(5bigsenses)等方面的刺激,积少成多,早期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那父母为何要开发‘早慧’?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学习还是父母亲的虚荣心?培养一个天才的意义在哪里?”Dylan妈妈向自己提问。

“早期,我在教育儿子上也走过弯路。”Dylan妈妈回忆说,“在儿子5岁以前,因为孩子超前的学习能力,不能适应固有的学前教育内容。我就和5个妈妈们一起,在家中给儿子开起了“小灶”。结果,我发现Dylan在5岁时已表现出些微的不合群,虽然学习超前但心智发育不健全。”于是,Dylan妈妈借着全家移居中国的契机,有意让孩子融入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与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规定每天回家至少在户外玩一小时;带他周游世界,开拓眼界陶冶情操。“我发现儿子比以前快乐了,再也不会因目前所接受的知识滞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他非常满意现在作为一个普通适龄儿童的状态。”Dylan妈妈这样描述他儿子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培养“神童”一定要超前越级吗?

其实,把“神童”训练成特立独行于普罗大众之外,并给予他们超前于心智发育之上的特殊教育,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认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反式教育”,因此被普遍摒弃。比如,比利时教育部门与“天才”儿童的家长们达成共识,不提倡天才儿童“特殊化”。因为天才儿童尽管在某方面超出同龄孩子,但在身心发育上他们仍应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规,应该经历童年,拥有童趣和童心。所以融入正常的教育体制比隔离式的天才教育更合理,脱轨的结果只会让“神童”的童年如孤雁离群,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出现许多性格和心理问题。

培养“神童”就是激发潜能

Dylan妈妈强调,她坚持培养一个适龄快乐的孩子,但这并不等于放弃对Dylan天才的挖掘。“做父母的用心地去针对性地教孩子,与孩子玩,所有关键就是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点上Dylan妈妈非常赞同美国对于天才教育的定位: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早慧”才能自然流露,这不同于中国背负重压式的智力开发和强制性的应试教育。同时,美国的学校会为“早慧”的学生找出他们的特长,并就此特长提供比普通班学生更深入、更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美国的天才教育特别重视激发“神童”们在知识学习之外的其它综合素质的潜能,例如培养独立能力、团队协作、创造力等,领导才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归纳起来,西方较合理的做法是,创造自然的环境,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来挖掘和培养天才;对有“早慧“迹象的孩子实行保护和有目标性的补充教育。

Dylan妈妈的育儿小帖士:

1.早期儿童教育的特色是:反复、反复再反复。从色、形、音、动等方面提高对宝宝眼、鼻、耳、嘴、手脚触觉(5bigsenses)等方面的刺激。积少成多,早期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Zj09.cOM

2.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经过“点拨”,“聪明”宝宝就会学会推理,举一反三,说出或作出似乎只有成人才能达到的话或事。

3.而当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他就能“自我”地去开拓新的学习天地。

4.一个智力发育充沛的宝宝相对于其它“顺其自然“的孩子当然显得“天才”和超前。而这种超前如果不继续培养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其他“正常”儿童知识的积累而失去优势,不再那么“超前”。

5.真正的天才是没有的。任何孩子都有成为“天才”潜能。而超前发展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父母的用心程度和自身一定的文化修养。

相关知识

5种运动 让孩子聪明过人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5种运动 让孩子聪明过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写字、翻书这类小事,是孩子学习时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对于幼儿来说,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孩子具有相当水平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才能胜任。

有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就会影响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因此,父母应注意发展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下面列出的是五六岁幼儿应该具备的5种重要的基本技能,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练习。

握笔,用剪刀

握笔写字或是用蜡笔做图画似乎是每个上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做的事情,由于这项本领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感觉和记忆技能做支撑,有些孩子还是掌握不好。要想让孩子拿好笔、用好剪刀,一定要多做练习。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练习活动。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小镊子,请他试着往大大小小的碗里夹豆子,或是用剪刀剪剪小草棍什么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有兴趣。

拍球、接球

说起来有些奇怪,松松只有一个乒乓球,还是他的好朋友亮亮给的。松松的爸爸曾经说过,我的儿子将来又不是做运动员的料,不必在玩球上浪费时间。其实,不管孩子将来是不是有希望做下一个姚明,他依然要练习拍皮球和接球,因为孩子需要发展基本的“手——眼协调”和反应技能。达到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样就能较好地建立大脑反应和肌肉动作之间的记忆联系。要知道,许多运动明星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按扣子、拉拉链

若干年前,衣服需要系扣子,鞋子需要系鞋带,孩子的精细动作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得到锻炼。可是现在的童装穿脱起来十分方便,有许多衣服是不用系扣子的。

不过,给娃娃穿脱衣服也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要是有的小男孩觉得这么做太“幼稚”了,不妨让他给自己喜爱的大动物玩具穿上小小孩的衣服。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穿一些带扣子(按扣也行)、带拉链的服装(上衣)和需要系鞋带的鞋子,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小肌肉,同时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拼图

要说拼图,松松家里可有不少,从几十块一盒的到上千块一盒的都有,图案更是五花八门、色彩纷呈,因为松松爸爸觉得这是一种发展智力的游戏。从发展孩子的运动技能来看,并不是说孩子能拼的块数越多、图案越复杂就越好。在这里,拼图的目的很明确:在发展孩子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同时,提高孩子运用小肌肉进行精细运动的能力和空间技能。使用那些图案简单的大块拼图就行。

走直线、练平衡

保持身体的平衡也是发展运动技能的重要内容,而且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有不少活动对平衡身体有要求。父母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和其他小朋友做比较了。如果他做不好、站不住,他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可是,平衡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练好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机会和孩子一起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比如在家里划一条直线练习走平衡,在一个点上站立不动练习金鸡独立,或踮着脚尖上台阶等。父母不要操之过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一定会进步的。

几点小提示:锻炼小肌肉的活动有:剪纸、泥工、折纸、绘画、编织、演奏、搭积木、插片、打弹子、翻绳等。锻炼大肌肉的活动有:跳绳、攀登、投掷、单脚跳、走走跑跑交替运动等。

轻松动一动 让孩子聪明过人


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人的想像力会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享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来达到提升智力的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收益更大,奥妙在于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状态,运动发挥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一、弹跳运动最佳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凡是有氧运动皆有健身、健脑作用,尤以弹跳运动为佳。

·跳绳

跳绳以下肢弹跳及后蹬动作为主,并带动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运动,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绳子刺激拇指穴位,两脚心不断地被地面按摩,通过足反射区刺激大脑,思维、记忆、联想力大增。

·跳舞

跳舞可锻炼并提升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敏锐度与记忆力。根据调查表明,坚持学习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课成绩都比较好。

同时,弹跳运动对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孩子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此外,这种运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统也很有益。这对增强孩子对多种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

弹跳运动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弹跳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因为人体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动系统构成的,如胃有规律的收缩、肠的不停蠕动、心脏的不息搏动、肺的呼吸吐纳等。如果孩子常做弹跳运动,将这种“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结合起来,健身与健脑的效益会更加突出。

三、跳出个聪明宝宝

专家表示:对孩子施行弹跳训练,得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运动能力的发育情况来定。

·10个月左右的

宝宝开始尝试站立,此时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托住其两侧腋窝,孩子将会借力用两脚频频跳跃。

·1岁半后

可在床上或光洁的地板上放一坐垫,让孩子站在坐垫上往下跳。

·2岁后

孩子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可做“兔跳游戏”,即父母在前面双脚跳动作示范,孩子模仿着向前跳;或者父母两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让他借力向上跳,谓之拉手跳。

·3岁后

孩子完全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弹跳活动了,花样也可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绳、舞蹈外,还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据他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四、多余的担心

一些父母担心,跳多了会损伤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人在弹跳时,虽然受到很大的外力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力确有从下肢传向脑部的趋向,但巧妙的人体骨骼关节构造,就像在人的体内安装了一系列缓冲装置一样,这些装置完全能将这种冲击力予以化解于无形之中,以确保大脑安然无恙。

因此,跳只会起到健身、健脑的作用。另外,一些安全防卫的准备措施当然也很必要,父母不妨站在旁边关注孩子,以避免发生意外。

早教知识如何让孩子更聪明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教知识如何让孩子更聪明”,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亲子早教网小编深知孩子脑部发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智力的影响力。通过早期教育的细致引导,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可以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实现智力的全面发展。在本文中,亲子早教网小编将分享一些早教知识,助您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的聪明才智得以开花结果。

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日常生活中,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应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发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户外教育中,带领孩子亲近自然,去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事物。通过与孩子一起触摸、感受、尝试,他们会对世界的奇妙充满兴趣,并提出问题。亲子早教网小编们要引导他们思考并亲自动手解决,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

二、注重游戏中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最好通过游戏来实现。因此,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应在游戏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利用拼图游戏来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用角色扮演游戏来鼓励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更容易接受知识。

三、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智力发展需要一个多元化且刺激的学习环境。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如图书、玩具、乐器等。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亲子早教网小编们还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自制力。

四、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应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注重语言的培养,包括听力、口语和阅读能力。通过读绘本、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父母们也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发展,及时发现语言障碍问题,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对于孩子的聪明才智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们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与他们进行亲密互动,并提供积极鼓励和支持。同时,父母自身也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通过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探索,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并帮助他们成长为聪明、独立的个体。

结语:

亲爱的父母们,早期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环。通过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游戏中的学习、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可以唤醒孩子们的潜能,助力他们实现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亲子早教网小编们共同为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未来!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小聪明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小聪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从何时起,宝贝开始学会耍“小聪明”了:为了让爸爸多讲一个故事,睡觉前故意磨蹭;为了“骗”奶奶多给自己一杯饮料,吃饭时吹嘘自己能吃三大碗;不想上幼儿园,就假装生病……这些小伎俩,常常让大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然而,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现象呢?

聪明的谎言,别打击

案例:阳阳升中班的时候搬家了,转到了新的幼儿园。开学才两个星期,阳阳已经拿回家五六个小红花了,大家都夸阳阳表现真好。有一天,爸爸去接阳阳,在幼儿园门口当着老师的面问阳阳今天有没有得小红花,阳阳红着脸支支吾吾不吭声。之后,通过询问老师才知道,新幼儿园不给表现好的孩子发小红花,阳阳拿回家的是他自己在手工课上剪出的小红花。

怎么做:阳阳爸爸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行为,应当严厉批评,但阳阳妈妈认为不能粗暴对待孩子。妈妈做了一个小本子,告诉阳阳,如果觉得自己表现好,就把自己的表现告诉妈妈,妈妈会给他在本子上画一朵小红花,但不能再说谎。

点评:阳阳的行为,属于“欲望满足型”说谎,这是儿童为满足想像中的愿望而无意中采取的偏差行为。阳阳想用虚拟出的“小红花”来证明自己表现好,说明他很想做一个好孩子,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家长单纯因为孩子说了谎而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愿望也是错误的,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导孩子善意的愿望,才能有积极的效果。

聪明的把戏,别炫耀

案例:婷婷这几天总说她在幼儿园里写字每次都是第一名,不过大人却并没觉得她的写字速度有提高,这是怎么回事?这天,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来接婷婷的爷爷,婷婷做书写练习的时候常常把字写得很大,这样很快就能写满一页纸,但字数比别人少很多。

怎么做:回到家,爷爷得意地把婷婷耍的这个小把戏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还说:“我的孙女真是越来越聪明了!”婷婷的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但当着老人的面也没有办法反驳。过后,爸爸妈妈单独给婷婷讲了只追求速度不要求质量的害处,还告诉她爷爷的夸奖是因为喜欢她,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聪明”。

点评: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显然孩子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一些老人由于“隔辈儿亲”的缘故,反而会夸奖孩子的小聪明,这无疑纵容了孩子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老人的炫耀而将小聪明继续耍下去。

聪明的借口,别中计

案例:五岁的玲玲一直很活泼外向,可是,最近她似乎变得“胆小”起来。每天晚上练琴时间一到,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走到钢琴旁,又触电似的“弹”出房间,尖叫着:“有虫子!真吓人!”玲玲家住郊区,屋子里难免有些飞虫出没。每回玲玲一叫,爸爸妈妈都要忙活半个多小时帮玲玲把虫子清理干净。这样一来,玲玲每天练琴的时间就少了很多。玲玲的父母很困惑:女儿的胆子一直不小,却为什么这么怕琴房里的飞虫呢?

怎么做:慢慢地,玲玲的父母了解到,让玲玲这样做的原因是,有一次她在老师家学琴的时候屋子里飞进一只蝙蝠,老师花了好长时间才把蝙蝠赶出去,于是那次钢琴课的时间就缩短了。之后,玲玲就开始以“怕虫子”为借口磨蹭了。发现了这个情况,爸爸妈妈没再帮玲玲捉过飞虫,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如果玲玲继续磨蹭,就会推迟睡觉时间,让她弹够规定的遍数。几次之后,玲玲不再嚷嚷有虫子了,每天主动按时练琴。

点评:玲玲讨厌的不是飞虫,而是弹琴。如果大人就事论事地给玲玲讲虫子不可怕、要勇敢之类的道理,就中了孩子的“圈套”。轻描淡写地对待孩子的借口,坚持让孩子完成任务,孩子就会知道任何理由都无法推托自己该做的事,也就不会再耍小聪明了。

聪明的掩饰,别揭穿

案例:四岁的平平和两岁的表弟在一起玩。玩着玩着,表弟突然拿走了平平手里的玩具枪。平平很生气,举起手来要打表弟的头。这时,他发现奶奶正在不远处看着他,机灵的平平马上收回拳头,做出抚摸表弟头发的样子,边摸边笑嘻嘻地对奶奶说:“他的头发毛茸茸的,好可爱啊!”

怎么做:奶奶知道平平是要打弟弟,只是怕奶奶责备他,才临时改了主意。这说明平平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因此不用再对他讲道理,也就无须揭穿他的想法。于是奶奶故意夸奖平平:“平平真有大哥哥的样子,知道把玩具让给弟弟玩了。平平再带弟弟去喝点水好不好?”平平点点头,高兴地领着表弟去厨房了。

点评:虽然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不少道理,但偶尔还会犯错。如果孩子发现大人看到自己犯错的时候马上耍个小聪明掩饰自己的行为,说明他有了足够的是非观念,只是需要时间和大人的持续引导才能坚持。这时,大人不必马上揭穿、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应当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淡化他的“错误”,强化孩子对正确行为的认识。

小聪明不见得是智商高的表现,但也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从“实话实说”到“耍小聪明”,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来探索世界的过程,是孩子从单纯的“直接要求”到具备丰富思想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小聪明”,将“小聪明”引导成大智慧。同时,孩子是一张白纸,时刻记录着家长的言行。如果发现孩子学会耍“小聪明”了,家长也要问问自己:平时敷衍孩子的借口是不是会被孩子看破并学到手?曾经给孩子的许诺是不是会按时兑现?只有家长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心智发育才能更加健康顺利。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