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父母的童话故事

2020-11-27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小班入学前父母准备

祖父母切忌溺爱孙子。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祖父母切忌溺爱孙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许多老人退休后闲适在家,一方面他们寻找一些闲情雅致打发时间,一方面帮助儿女带孩子。老人在照顾孩子时有许多优点,老人对孙辈有耐心,照料细心、生活有规律等等,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有时会过份宠爱。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更容易满足,认为只要能做到的,千万不能委屈了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容易变得任性,不知道忍让。

乐乐在奶奶那里非常得宠,有时妈妈教训她两句,乐乐马上去找奶奶告状,奶奶就回过头来责备儿媳:她还小,哪儿懂那么多道理,别惹她哭好不好。妈妈的教育方针往往不能实施,时间久了也不愿惹事上身,就随乐乐自己发展了。乐乐因此而有恃无恐,益发变得倔强任性。WWW.zJ09.com

有一次,乐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打架,下午奶奶去接乐乐时被老师留下来谈话。老师告诉奶奶:“乐乐十分任性,抢了小朋友的玩具不说,还十分霸道地不让小朋友向老师汇报,不然就要打人家。”老师告诉乐乐,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能随便打人,但乐乐还是一口咬定说:“我要玩这个玩具,为什么他不让着我。”老师说:“是不是你们在家太娇惯孩子了,不然怎么会这么任性。”奶奶听了十分惭愧,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动摇。

爷爷奶奶帮着儿女带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他们因为是过来人,自有一套教育理论,因此对儿子、儿媳的意见十分不理解,认为他们对孩子太凶或太强硬,自愿挺身而出担当保驾人。但是在这种大家庭里,老人与儿女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相互配合,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父母带亲孙子也要给钱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双职工父母已成为常态,在生完孩子之后,很多妈妈都会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重新开始自己的职场生涯,这也带来了一个超级难题。

父母都不在家,生出来的宝宝谁来带?

有很多超人父母会咬咬牙自己带,想着就算辛苦自己也要把娃带好,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会请育儿嫂或者让保姆帮忙带,但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让自己的爸爸妈妈搭把手和自己一起带娃。在中国,让父母帮忙带娃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再细细想来,这样啃老真的好吗?

这不,有些老一辈就不干了,这些老一辈认为我不能无偿带娃,我需要有偿带娃!

有些老人还要求把娃的生活费和辛苦费分开支付。还有一些老人,直接状告自己子女,要求子女补偿自己带娃的辛苦费。

对于老人带娃这件事,有的年轻人表示理解,老人毕竟也要生活,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能再把晚年搭在孙子辈头上,不能再用自己养老钱补贴自己儿女的家用;有的年轻人表示宝宝心里苦,物价上涨厉害,孩子花费不低,工资还要还房贷,让老人有偿带娃实在荷包有些吃紧。对于老年人有偿带娃这件事,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

在小编看来,有偿带娃是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谈钱虽然有点伤感情,但毕竟,我们要把这件事说清。来看看网友对于“有偿带娃”的观点。

@向往田园的呱呱子:可以接受,前提是照顾老人也一样明码标价就很公平。

@萌萌滴麻麻萌萌哒:可以接受,关键是我婆婆太忙了,忙着带外孙没时间带孙子

@ll朵朵仙子:可以接受给钱,但是接受不了老人带孩子,多年后孩子大了就会发现父母带是最好的。

@missleo:老人没义务带孙子!老人放心又免费老人该安享晚年了子女一句上班老人必须带孩子还免费,这是哪门子道理!什么是孝顺?不给老人添麻烦才是孝顺!不上班没收入就找时间自由有收入的工作,否则找保姆,非得老人帮忙不要等老人开口问你要钱子女主动每月给老人带孩子辛苦费,这才合理公平,这也是一种孝顺!

@徐香花:与其让老人直接说出来,倒不如做子女的体谅老人,主动给予一定的带孙费。比起雇保姆我还觉得给少了呢。我也快生产了,如果要让婆婆或妈妈帮忙带,我肯定给带孙费。老人在体力上本来就不如年轻人,带大你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还想再让她无偿带你孩子,长点心吧。

@豆芽菜菜子天真妈:我觉得应该的,本身老人带大我们就该享福了,带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义务而且他们已经年老了本身就需要照顾。

谁说老人就要义务带娃?

各位子女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老人并不需要义务带娃,老人自愿无偿帮你带娃是原因是老人们对孩子的爱,他们辛苦把你拉扯长大,在年老之后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又要帮你照顾孩子。对于老人主动帮忙带娃,年轻人应该心存感激,理解老人的不易。有些老年人热爱旅游,或者希望在退休后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因此并不愿意帮子女带娃,对于这种情况,子女也要理解老年人,不能过份强迫老人,强制老人帮自己带娃。

老人主动帮带娃,子女不仅应该在心里心存感激,同时在行动上也要做到。比如,子女可以定期进行日常采购,带着老人孩子一起去超市采买生活用品,备齐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防止老人破费;在双休日时,子女应该把带娃的任务重新接过来,让老人在周六周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子女也可以多给老人买一些衣物,营养品等,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带老人去旅游;在日常生活中,子女也应该注意孝顺老人,主动赡养老人。

但隔代教育,让老人带娃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有些年轻人“死也不让老人看孩子”,对于这种事情,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隔代教育问题多

1、对孩子过度溺爱。祖辈对小辈往往容易心软,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长长期孤独一人,祖辈往往有着补偿心态,想着尽量提供更好的生活给孩子。祖辈往往代替孩子包办一切,不让孩子做家务活,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祖辈对孩子的要求也尽量满足,“孩子说什么祖辈就听什么”,孩子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2、新旧育儿观的冲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体的进步,越来越多正确的育儿观念正在不断被普及。但,祖辈因为年龄较大,而且世界观形成较久,往往有着老一辈的思想印记,在新旧育儿观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打出“养了这么多孩子”“你都是这么长大”这种口号,拒绝吸纳新观念,一直恪守着古板的老旧观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孩子与父母的隔阂。父母与孩子长久不接触,孩子由祖辈带大,孩子与父母虽有亲情,但少有联系,长久以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会淡化,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孩子只认祖辈,不认父母的情况,造成“隔代亲”的现象。

隔代教育怎么办?

1、无论再忙,坚持陪孩子

祖辈始终无法代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无论再忙,家长都不能缺失孩子的教育。家长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尽可能的多去陪陪孩子,增加与孩子的互动,比如可以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出去玩,或者在寒暑假里把孩子接到身边教养,利用挤出来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慢慢长大。

2、用多种方法陪孩子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长可以换一种思路,不只拘泥于老的形式陪孩子,可以多用一些新的巧方法。家长和给孩子互通视频电话,或者给孩子录下小视频,还可以通过电商给孩子准备礼物,也可以给孩子写写信,用巧方法增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家长陪在他们身边。

3、注重家庭关系的培养

家长要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要注意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平时耐心教导孩子,不能因为工作忙或者时间紧迫,就把孩子丢给电子保姆,让孩子迷上电视电脑,而要多带孩子从事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祖辈往往喜欢看电视打发时间,孩子们往往也会“跟着看”,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用电脑的时间。或者给孩子找年纪相仿的玩伴,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多和祖辈沟通

家长应该经常和祖辈沟通教育经验,亲切孩子的成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和祖辈交流,在虚心听取祖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双赢的局面。

父母要意识到,家长才是孩子教育的主体,隔代教育只是缓兵之计,永远不能代替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位置。

祖父母教养孩子的弊端与益处


祖父母教养的弊端

1、不能用现代科学的育儿观念来对待孙子。他们更偏向于“中庸之道”,对孩子出现的探险、尝试行为总是去阻止,觉得规规矩矩的才是乖孩子。他们不会尝试那些新的教育方式,更不能忍受孩子出现所谓的“叛逆”行为。

2、容易溺爱孙子。只要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祖父母大多会尽量满足孙子的要求;同时由于害怕出了差错子女会责怪,所以就加倍小心,事事顺着孩子;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不管谁对谁错,都偏袒自己的孙子,如此易让孩子变得任性和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3、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利。照顾孩子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而有的祖父母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忽视了自身的健康。

4、影响亲子感情。和老人的疼爱相比,父母总显得比较严厉,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总是责备他,久而久之,就会使亲子间的感情出现不融洽的地方。

祖父母教养也有益处

1、祖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细心的照顾。现在的祖父母大多年纪都不是很大,有足够的体力照顾孩子。

2、可以为父母省去很多烦恼和时间。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上班已经很累了,如果休息时间都贡献给自己的孩子,估计身心都会很疲倦,对自己对孩子都没有好处。

3、也可以给老人带来很多欢乐。祖父母大多已经退休,晚年生活比较清闲,而儿女有没什么机会陪他们,通常都会很寂寞,有个小孩子照顾对他们来说真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的礼物。这也难怪为什么有些祖父母对孙子的爱超过对自己儿女的爱。

4、祖父母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孩子,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祖父母不会像孩子的父母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了,因此不会给孩子压力。

英国祖父母的育儿角色


“我们很知趣,不要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只能算个的育儿参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我的好朋友沃克医生已经退休,夫妻俩住在格拉斯哥城南別墅。他有六个子女,除了刚结婚的小儿子与他住在同一座城市外,其他都不在身边。离得最近的是小女儿林妲,住在爱丁堡--离格城有50英哩。她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且又已怀孕。因与丈夫有事外出,特地打电话请沃克为她们照顾小女儿凯茜。那天正好是周末,我便随沃克夫妇一起驱车到爱丁堡。凯茜见到外公外婆,高兴地迎过来“Grandpa!Grandma!”沃克抱起小孙女,向她介绍说:“这位是从很远中国来的Mark叔叔。”“Hi,Kathy。”凯茜腼腆地说,“Hi,Mark。中国在哪里?”“很远很远的东方,你的Grandpa和Grandma在那里教过书。”沃克说,“是的,我就出生在中国。”林妲夫妇走后,我便向沃克夫妇问起教育孩子的情况。沃克医生坦诚地告诉我,“我们很知趣,不要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只能算个育儿参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老人不是孩子的保姆

沃克夫妇虽已退休,但他们不做孙儿孙女的保姆。他们主张做父母的必须自己带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结婚之后,一般都要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母亲,直到孩子都长大(超过12岁)才重新工作。沃克的夫人原是中学教师,结婚后,就放弃了工作,等六个孩子都长大后才重返校园。那么老人退休后,为何不帮儿女带孩子呢?首先老人不是保姆,他们应享受晚年的快乐;其次老人的教育观不一定符合现代的年轻人;再者老人不要剥夺孩子的母爱,让他/她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母爱和父爱。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老人总是认为退休后没事干,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争着带孩子,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过段日子去看看孩子

老人不与孙儿孙女在一起是不是就不爱他们,不关心他们。非也。虽然老人与孙儿孙女住在一起,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视,有时打电话给他们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过节日或孩子生日就寄/送礼物给他们,路近的过些日子就去看望他们。作为Grandpa/ma,喜欢孩子并不一定要整天与孩子泡在一起,其实过段时间见次面,孩子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让他/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出现一些惊喜。可中国的老人喜欢与孩子整天泡在一起,认为是天伦之乐。

★安排时间带孩子看看风景

安排适当的时间领孩子到外面看看。一般是在周末或节假日,有时开车带孩子一起去山地,看山川河流、茂密树林和飞禽走兽;有时开车去海岛,看汪洋大海、汹涌波涛和热闹海港。这种方式既加深了老人与孩子的感情,又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强,看见什么都想知道,于是他/她问什么,老人就答什么,并且启发诱导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可中国老人认为孩子小,关在家里最安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有时忙碌起来顾不上孩子,孩子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老人的依赖指望,孩子就得迫使自己记住大人的做法,训练自己面对的问题。所以一般孩子长大后独立处事能力比较强。可是中国老人太疼爱自己的孙子,每一件小事都照顾的无微不至,看起来是好事,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即使长大后,在社会上的独立处事能力比较差。中国孩子自理能力比外国孩子要迟5-6年。

★当年轻爸爸妈妈的参谋

当孩子出生之后,年轻的父母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老人便成了他们的育儿参谋,不但教给他们具体的细节,还要做示范。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提醒年轻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象生理、心理、智力和孩子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何帮助指导幼儿健康发展。另外建议年轻的父母,家里有了孩子不要养宠物。西方人视猫狗为宠物,如同人一样珍贵,一般人家里都养猫养狗。但是为了小孩子,年轻父母还是忍痛割爱,必须把心爱的宠物送走。当然是因为这些宠物身上隐藏多种细菌和小虫,容易给幼小的孩子引起各种病症。怪不得在林妲家里没有发现猫狗之类的小宠物。

夸奖孩子时 父母注意4禁忌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夸奖孩子时 父母注意4禁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您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是最近3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您心里虽然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纠错处方: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禁忌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父母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伤”情:

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

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您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最后不妨再提一点建议。

您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您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油然而生。

禁忌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父母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辉辉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辉辉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合,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扬辉辉,把辉辉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辉辉说:“我们家辉辉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

辉辉妈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纠错处方:

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的成绩,家长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能不能再来一个。”“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得到第二十五名。”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高半步”的新目标,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父母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说:“强强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

星星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卷给妈妈看,妈妈说:“星星真是个聪明孩子,将来准能考上清华。”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纠错处方: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对号入座:四种类型祖父母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对号入座:四种类型祖父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不是所有的祖父母对待自己的孙子女都用同一种方式,心理学家曾将所有的祖父母与孙子之间的关系类型分成了4种:传统型、玩乐型、权威型、冷淡型。

传统型

菡菡的祖父母只有她一个孙女,对她自然是疼爱有加。祖父母经常给她买新玩具、新衣服,而最令妈妈不愉快的是菡菡得到的大量零花钱。妈妈一直想训练菡菡学会有计划的购物,从她很小起就限制她每月的零花钱。然而这个计划被祖父母的慷慨破坏了。妈妈和女儿去商店购物,如果说她要买这个那个,妈妈会提醒她:“你这个月零花钱所剩无几了,而现在只是月中。”菡菡不在意地说:“爷爷会给我钱,让我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不够还可以告诉他们。”妈妈费了很大的劲才控制住自己的恼怒。女儿又加了一句:“妈妈,你给我的零花钱太少了,爷爷奶奶给我的比你给的多得多。”妈妈很生气,一回到家就告诉了丈夫发生的事情:“你一定要想办法,让你父母协助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起码不要拆我的台。”

传统型的祖父母常会固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望他们的孩子孙子女,小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他们都会尽可能地满足。其实他们只是单纯地想疼爱孩子,并没有想要干涉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是他们的行为却总和父母的出发点发生冲突。如上面的案例,妈妈认为应该让孩子懂得花钱的限度,而祖父母想适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惊喜一下,花这些钱就是值得的。母亲的严格和祖父母的宽松哪一个对呢?这真的很难确定,没有绝对的界限。

玩乐型

小裔的外公属于老顽童一类,平时就没大没小的习惯了,和小外孙在一起更没了形象,不是学狗叫,就是学青蛙跳,要不就和小孙女捉迷藏。只要这两人到了一起,家里总是充满了笑声,即使有时候小裔有不太恰当的行为出现,外公也不会板起脸。外婆做了一次“民意”测验,问小裔:“家里你最怕谁?”“爸爸。”“最不怕谁?”“外公。”“为什么?”“外公最不凶。”虽然大家都哈哈大笑,同时也有点担心外公把小裔宠坏了。

玩乐型的祖父母特别喜欢参与孩子的生活,而且爱和他们玩在一起。如果有时间,他们会尽可能地带孙子女外出游乐,也最喜欢跟孙子女培养出一种温暖、相互关爱、照顾的感觉,就好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这类的祖父母最容易得到幼儿的喜爱与依赖,但也容易纵容孩子。

权威型

灵烨的爷爷是个军人,总是一脸严肃,凡事讲究纪律,在家也改不了自己的军人作风。对家人的要求非常严格,连小孙子也不例外。灵烨刚刚开始懂事,爷爷就为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矩”。爷爷在家的时候,灵烨总是规规矩矩的,很害怕的样子;一旦爷爷不在家,他就开始满屋子的闹,好像解放了一样。一天早晨,奶奶买菜回来发现灵烨正在一张张地撕早晨的报纸,忙上去阻止,但小家伙对奶奶的话当没听到。奶奶试着拿开报纸,他却不依不饶地开始哭着耍赖,正好爷爷回来了,灵烨马上停止哭闹,怯怯地看着爷爷。冬天的时候,爷爷身体不好,部队安排爷爷到南方去疗养,灵烨显得非常开心,和爸爸说“凶爷爷终于走了。”

这一类的祖父母们通常视自己为家庭之首,并且非常坚持自己所认定的观念,要求家中其他的成员必须得按照他的方式来行事,特别是在教养孙子女的过程中。他们认为,后辈无论在人前人后,都应该对他们保持崇敬。

冷淡型

谚谚和爸爸妈妈生活在深圳,而她的爷爷奶奶却在遥远的北方。由于爸爸和妈妈工作都十分繁忙,很少回家,谚谚自出生起和祖父母的相处时间不超过2个月,因此基本对爷爷奶奶没什么印象。春节的时候,父母带着1岁多的谚谚回老家,爷爷很高兴地迎出来,抱过谚谚,孩子却马上大哭起来。在春节期间,爷爷奶奶只要一抱谚谚他就哭,让老人很尴尬,也很难过。

以前大部分的祖父母会和孙子女生活在一起,因此关系会比较融洽,但现在的情况却有所改变。现在有很多祖父母与孙子女分隔两地,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很长时间才能见上一面,很少有机会相处互动,因此,祖孙的感情很淡,当然几乎也不会干涉孩子的成长。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

教会孩子爱父母


当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时,那伟大的母爱已同一泓湖水,柔波荡漾、浩浩淼淼;当等待第一声婴儿啼哭的焦虑之时,深沉的父爱已如苍茫草原广阔无垠、郁郁葱葱。

亲情之爱,本是由自天然。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是与生俱来,来自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和附于躯体上的那颗心。

如果我们说,还要学会爱孩子和教会孩子爱父母,人们不免不以为然。但实现生活中不少场面又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也需要学习。

教会孩子爱首先要给予孩子爱,这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为孩子哺乳时,在给孩子洗尿布时,在同孩子垒积木时,在聆听孩子朗颂时,在半夜起身为孩子掖好被角时……也在自己对孩子理解、尊重、诱导、表扬和批评时。父母的举止言行是孩子的榜样,你能正确地爱孩子,孩子也会学着爱。

一次,我为1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菜刀切了手。身后的宝宝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宝宝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他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话中听出了我手疼。他走上两步,嘟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了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你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你知道,每回当你磕磕碰碰之后,妈妈(爸爸)便会为你轻轻吹一吹,所以,今天你也学着用这个办法替妈妈减痛。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能抱宝宝。”到了晚上,按常规带孩子散步时,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宝宝,竟走了很长很长。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念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平时放下时也要蜷起小腿,让两只小脚沾不到地的宝宝,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此时,我似乎忘却了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畏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起来。

爱孩子对父母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舔犊之情。这爱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它使我们的目光看得久远,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高尚,它使浮躁的变得沉稳,它使随意的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待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表现出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果然对父母之爱表示麻木的话,应该说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因为不能体味爱而与幸福失之交臂。

教孩子体味爱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学会爱。当你喂宝宝美食时,不妨说:“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当然会对他表示赞许。但孩子要是舍不得而不给呢?你是觉得好玩,一笑了之;还是表示一下不喜欢?别小看这平平常常的逗孩子话,它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他也会渐渐地感受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如果孩子冷,你不妨问问他:“爸爸是不是也冷?”在给孩子添加衣服时,问问他:“爸爸衣服在哪里?”“妈妈穿哪件?”这么做既可以教给他日常知识,又启发了他的爱心。

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使你不快时,你在明确告诉他你的感受时,可让他设身处地想想,换了他会怎么样?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孩子自会明白,不仅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

孩子的言行反映着父母的举止。孩子偏狭,父母恐怕不会敦厚;父母暴躁,孩子要么冷酷,要么怯懦;孩子能与小朋友友爱相处,父母的性格多豁达温和;父母开朗乐观,孩子也不会抑郁焦虑。因此,教会孩子爱的同时,也是观察孩子言行校正自己的机会。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不妨记住这句话:“教会孩子爱父母,他才会爱他人,也才会被人爱。”

祖父母长期带养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吗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祖父母长期带养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我们夫妻的工作太忙,只好将19个月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养。但我们又担心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发展会受到影响,请问该怎么办?

茅教授答疑:

孩子最好由父母亲自带养,这对形成良好的亲子联结(parent-childbonding)很重要,而良好的亲子联结对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发展关系密切。

但是,由于你们有具体的困难,不得不把孩子交给亲人照看,这就使你们产生了问题。

由爷爷奶奶照看阴离子,对亲子关系、对孩子心理、性格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绝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得了的。比如:

1、二老的教育观念(包括是否溺爱孙子、望孙成龙程度、是否过分保护、是否过分严厉等)、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包括有没有其他同住人以及同住人对这个家的影响)、经济条件等。

2、孩子本人的特点,比如对父母的依恋是否强烈、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是否严重、是否胆小等。

3、父母亲与长辈的关系、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否一致等。

4、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是否放手、是否放心)、见到孩子时是否保持平常心(还是过分亲热)等。

如果实在不得已,一定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养,请注意以下建议:

1、必须与长辈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绝不溺爱。

2、经常和长辈联系,打电话、去探望都可以。

3、留几张照片在长辈家,不时给孩子看看,加深他对父母的印象,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他。

4、见到孩子时,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分亲热,否则走开以后,他会感到失落。

5、如在同一地区,有时可带孩子回家小住,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

6、在孩子面前对长辈要尊重、亲热。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