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的童话故事
2020-07-16 保护海洋的童话故事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父母要主动保护孩子的善心。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要主动保护孩子的善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前几天,带儿子去长沙湘雅二医院看医生,步出医院大门时,看到门口围了一堆人。8岁的儿子好奇地拉着我挤进人堆:一个年约30岁的妇女带着一个年约5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地上还赫然摆着一封求助信和几张相片,大意是5岁的小男孩患上了地中海贫血症,希望路人伸手援助。
儿子看完了地上的求助信,并且打量了那小男孩一会,然后扯了扯我的衣服,要我为小男孩捐5元钱。
我突然想起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车站碰上一个看上去挺老实的中年男人,向我索要2元钱,说是买车票尚差2元钱。我没有多想,便给了中年男人钱。不曾想到,仅仅过了几分钟,我又在候车室碰上了那中年男人,他在用同样的方法向别的旅客索讨。我恍然大悟,中年男人原来是一个骗子。
想到这,我告诉儿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骗子,说不定这是骗局!”
儿子却对我说:“你没有看到照片吗?照片上有医生在为小男孩输血呀!怎么会是假的?”
我耐心向儿子解释:“爸爸不希望坏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钱,现在电脑合成的照片可以以假乱真。”
“那这也是骗局?”儿子抬头不解地看着我。
“我也不能确定真假。”我如实告诉儿子。
儿子看着我,恳求说:“你不能肯定这是假的,那就捐5元吧!说不定,这就是真的呢!”
看着儿子纯真的脸,我突然心头一震,儿子年龄尚小,作为父母有义务保护孩子的一颗善心。我不能把自己所经历的,强加到儿子的身上,这对他的成长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于是,我掏出5元钱交到儿子手中。儿子再次扎进人堆,把5元钱塞进了捐款箱。
当儿子从人堆里出来时,我看到,儿子一脸的灿烂。
面对不能分辨的真假乞讨,宁可舍弃几元小钱也不能丢掉孩子的一颗善心。钱可以再挣,善心却无处寻觅。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
这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要求受重视,比如孩子提出:“妈妈,你陪我玩一会儿!”如果当时家长忙,没办法陪孩子玩,可以明确说明原因,并告知:“等妈妈忙完了马上陪你”,让孩子感到提出的要求得到了重视。但如果妈妈说:“玩什么玩,没看到妈妈在忙吗?”孩子就会很委屈,有挫败感。家长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适度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在做决定之前,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范围。以出去玩为例,可以给孩子一些可行的选择,让他来决定去哪里。比如说:“你想去游乐场还是动物园?”孩子做了一个选择,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3.不要嘲笑孩子
有些父母开玩笑似的嘲笑,有时候也会打击孩子。因为孩子分不清是玩笑还是真的嘲笑,有的家长会说:“你这个小笨蛋!”在大人看来可能是昵称,孩子却不太理解。
4.让孩子知道自己被人需要
比如父母适度请孩子帮忙做一些家务,事后表达感谢,这对培养孩子自信心也很有帮助。不妨说:宝宝今天帮妈妈洗碗了,妈妈非常开心。
5.在家里展示孩子的作品(画、手工等)或所获奖励(奖状、奖杯、奖牌等)
获奖行为是需要被赞赏的,奖状、奖杯、奖牌等放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客人来了能一眼看到。对于孩子来说,赞赏的语言能使其好的行为得到强化,自信也会随之增强。
6.不要老跟别的孩子比
拿自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这对孩子不公平。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拿孩子跟他以前比,只要孩子这段时间有进步,就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7.教较大些的孩子学会用钱
学会用钱不仅是要教孩子理财能力,更是锻炼他自我控制和安排生活的能力。家长可以教他做零花钱的预算,如何节省钱,让孩子自己做消费决定。他如果想买一个东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攒钱买。这样也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8.别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
家长应鼓励孩子主动去交朋友,但不必对孩子之间的交往过多干涉。有的孩子会觉得和同龄人玩无趣,喜欢跟大点的孩子玩,有的孩子跟大孩子一起玩会有挫败感,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人。所以要看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可以适当提参考建议,但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强行筛选孩子的朋友圈。
9.不要因怕脏等原因制止孩子探索他感兴趣的东西
很小的孩子习惯咬东西,大一点的孩子喜欢到处摸、到处玩。其实,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应该多鼓励这种行为,不要怕脏怕麻烦而一味制止。
10.教孩子发挥自己个性中积极的一面,扬长避短
家长要明白孩子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性格外向,擅长人际交往及运动。可外向的孩子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虎头蛇尾,家长可以教孩子把事情分成一段一段来做,尽量培养他的韧性。文静的孩子不是那么活泼,这时候家长除了鼓励其交往,还可以多让他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增强信心。内向孩子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情容易坚持。但自我评价常常容易偏激,家长要多鼓励他。不要强迫他改变秉性,而是要根据孩子个性来发展。
好父母要对孩子有耐心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父母要对孩子有耐心,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们在很多学校的墙上都可以看到一条爱迪生的格言,叫做“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个格言所强调的意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就是所有成功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而无数成功者的事迹也在不断地佐证着这句格言,以至很多不成功者往往要承受双倍的痛苦,一方面是不成功的沮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自己还不够努力的自责。
1%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我女儿读初中时就对她妈妈说过“我为什么这么努力了,成绩还不能提高”这样的话。让人想不到的是爱迪生的这句格言,还有另一半,他说的是,“但是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他不是和大家开玩笑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他强调的是人身上那个特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具备这个特质,那么你在这个可能“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哪怕再勤奋,你能够获取的“荣耀”大概也极为有限。
这一点,真是最大的麻烦,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困惑所在。现实情况常常是,只要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老师、学校、社会所要求的那个标准,你很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不努力、不勤奋,就是孩子的努力还不够到位,其实这样的评价貌似很公正,实则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每一个人身上很要命的生命秘密。当然,有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那个“1%的灵感”它本身也是变动不居的,可能在某个阶段,它是混沌一片的,而到了另一个阶段,它则是灵光闪现,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好像就是发现和等待的艺术。像华人世界最杰出的电影导演李安考大学考了三次,最后上的是家人并不满意的艺专。而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天分也并不表现在童年时的语言发展上。这样的迟缓,不在状态其实也不是什么特例,也许每个人都有他的短处,都有他找不到感觉的领域,尤其在童年时因为作为父母你什么都看不出来,你特别没信心,因而他任何的短处,或者不适应学校,不适应学习之处,都成了父母最大的焦虑。
说起来,任何发展不平衡、任何的迟钝之处,在今天非常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和评价体系中,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种痛苦。我们总是太急了,我们太不愿意给孩子等待的时间了。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了孩子的焦虑。
有一次我到广州一所学校讲生命教育的问题。讲完课,是学校的一位副校长上来做小结,那天她特别激动,流眼泪了,说是非常感激我。感激我什么呢,因为这一天下午她正在家里和孩子作斗争呢。孩子背一首古诗,背了一个下午还不会,母亲在边上早就听会了。我想这样的事在生活中也是时有发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评价。一个孩子,他背了一个下午的古诗还背不下来,你首先不能说他不用功,甚至也不能急着说他不用心。他的不会一定有他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机器的螺丝可能没拧紧,某一个小的窍门没有被打开,某一个灵感的闪现点没有被点亮——这一切要是他自己能知道,能改善就好了。可是问题恰恰在于这样的“知道与改善”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有时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对父母而言,不是生气,不是责怪,更不是失望和恼怒。好父母就是有耐心的人,等待孩子思维的觉醒,鼓励他的觉醒,相信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保持自己的信心,即使等不到孩子真的“觉醒”的那一刻,也不泄气。
做父母的你会善待孩子秘密吗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秘密从哪里来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青春期:守卫秘密。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提升,孩子心灵的空间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似的,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他们要更广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生,于是开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隐藏属于个人的秘密。比如不少孩子开始转向记日记,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秘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这表明他已经逐渐具备责任感。
远离不良动画片 保护孩子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远离不良动画片 保护孩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的书籍会给人带来好的影响,而坏的则会引人误入歧途。这个道理对动画片同样适用,尤其是对于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东海烧伤小哥俩事件”引起了众多市民和网友的关注,3名不足10岁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由于模仿动画片中的情节,一个9岁的男童将小哥俩用绳子绑在树上,点燃了地上的杂草,直接导致小哥俩被严重烧伤。血淋淋的惨剧给家长乃至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莫让不良动画片“毒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暴力画面充斥动画荧屏当下,观看动画片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部优秀的动画片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助推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一部劣质的动画片,对心智尚未成熟、善于仿效的孩子来说,会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连日来,记者对市区数10名小学生就“平时最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十有八九的学生喜欢看《X羊羊与X太狼》、《X特曼》、《X出没》等。据了解,这些动画片中大多含有暧昧的成人化语言和暴力镜头,在《X羊羊与X太狼》中,片中的小羊们对付灰太狼使用暴力手段、不尊重长辈捉弄村长、有涉及早恋的内容、教小孩注重打扮等被网络媒体盘点为“十大罪状”。采访中,一些小学生告诉记者,打斗的暴力镜头和血腥场面让他们感到新鲜和刺激,尤其是一些男生更喜欢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
不良动画片误导孩子成长从事幼儿教育20多年的王老师说,动画片是一种良好的儿童启蒙教育方式,儿童在看动画片时可以更加直观地获取信息。不过,也有一些不良动画片或成人化的动画片充斥荧屏,以暴力对付坏人、以维护正义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实、过分宣扬英雄形象等。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少儿动画片对孩子就比较积极、正面,这样更放任了存在暴力内容动画片的滋生。
市新海实验中学王怀梁老师接受采访时说,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周围的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又充满了好奇和模仿的欲望,在生活中更喜欢追逐、嬉戏、捉迷藏、模仿大人做的事情,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这就使得儿童对于正确的引导和错误的误导都“照单全收”,也就是一种不加筛选和辨别的接受。
让孩子远离“精神垃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董先生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是关乎实现“中国梦”的大事。
观看动画片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市场上并不缺少动画片,而是缺少真正适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的优秀动画片。目前,血腥、暴力、色情画面充斥荧屏,不健康的图书、光碟、口袋书、画册等充斥市场,在这原本属于儿童的天地中,已污染上了成人世界中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明天和未来,到底该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政府部门、社会、学校、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作为文化监管部门,要严把第一道审查关和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让孩子们远离“精神垃圾”;影视文化创作者应尽到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创作出更多的优秀少儿栏目、动画片和影视作品,更注重儿童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学校和家长要联起手来,帮助孩子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识善恶、辨美丑,让孩子成为主动的认知建构者;闲暇之余,父母们可以坐下来陪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给他们解释其中的一些情节,既让孩子增长见识,又可以享受亲子时光;家长还可以陪孩子们读一些健康向上的儿童读物,或者抽出时间到户外,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相信,全社会携起手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一定会还孩子们一个洁净的生存和成长空间。
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关心父母
当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满腔心血时,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尤其是5-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说教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你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状况,让孩子去理解你、关心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生日、爱好、幼时趣闻、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往事,加深孩子对父母成长的了解,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首先要教育宝宝关心父母,在这个基础上才会理解、关心他人。
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烦恼和辛苦,如果晚饭时你能多和孩子聊天,让孩子也能了解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会让他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替父母分担部分重任,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让孩子也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体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及为此所做的一切。
性教育是等孩子问还是父母主动提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性教育是等孩子问还是父母主动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女儿5岁,ZZH是女儿同班同学,跟我们同住一个小区。女儿一天突然说:妈妈,上次在ZZH家玩结婚的游戏,ZZH说结了婚后,他的小鸡鸡要和我小便的地方相碰。
我抱着女儿,对女儿轻声说:小便的地方是女孩子的隐私,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除了妈妈外,不可以让别人看,不可以让别人摸。
女儿问:那爸爸呢。
我说:女儿长大了,爸爸最好也不可以接触。
我内心有点着急,问了下:那你裤子脱了没有?
女儿说:没有。
我说:那怎么碰到一起呢?
女儿做了挺肚子的姿势:像小便这样。
女儿说:ZZH还非要我脱掉裤子,说如果不脱掉裤子,就不和我玩了。
我说:你们都玩什么游戏了,说给妈妈听听?
女儿说:玩了黑色幽灵的游戏。
于是女儿把游戏内容告诉我,关掉灯,ZZH做幽灵,女儿假装碰到幽灵的女孩,看到幽灵,吓得晕倒。
我说:这个游戏里有脱裤子这个环节吗?
女儿说:没有。
我说:那你说ZZH非说要脱掉裤子,是今天,还是上次?
女儿说:是上次。
我说:那你把上次做游戏的内容说给妈妈听听吧,是什么样的游戏呢?
女儿说:ZZH说,结婚后男孩子的小鸡鸡应该和女孩子小便的地方相碰。
我说:那你裤子脱了没有?
女儿说:没有。
我说:你为什么不愿意呢?
女儿说:我怕他把小便弄我身上了。
我说:男孩的小鸡鸡和女孩小便的地方,都是我们的隐私,是我们的性别特征,我们不可以让别人看我们隐私的地方,不可以碰到。
女儿问:妈妈,那是不是结婚后还要那样做呢?你和爸爸结婚后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没想到会问我这个问题,没有马上回答。
女儿继续说: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男孩的小鸡鸡跟女孩小便的地方相碰后,男孩的精子和女孩的什么相遇。妈妈,你和爸爸结婚后,是这样吗?
女儿这么说了后,我赶紧说:你说得非常正确,爸爸妈妈结婚后,想要一个小孩子。于是,爸爸的生殖器和妈妈的生殖器接触,爸爸的精子就到妈妈体内了,精子碰到妈妈身体内的卵子,结合成受精卵,于是,一个小孩就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了。
女儿说:那如果精子没碰到卵子呢?
我说:那就没有小孩。
女儿说:幸亏爸爸的精子碰到你的卵子了。
我说: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可以让别人摸,不可以让别人看,也不要跟别人讨论自己的隐私。妈妈今天跟你说的话都是悄悄话,是秘密,不要告诉别人。
突然出现这个事情,我好紧张。还好《善解童贞》我看完了,我没有失态。但是我总觉得我的话没说完,我好像没叮嘱全面。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或者女儿不主动问,我不应该再提这个话题,我怕我的叮嘱和紧张倒成了提醒和强调。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细想一番,其实只有这样三种情况是绝对有必要对孩子说“不”的,其他的最好别说:
——当孩子打算做的事会伤害他自己的时候
比如:伸手够火炉上的锅,尤其是当它盛满滚烫的热水时;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其他人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睡觉的宝宝旁大声地吵闹或是砰砰地敲打他的玩具;
——当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实际上的损失的时候
比如用蜡笔在起居室的墙上乱画。
即使你要说“不”,也不必弄得像一次正面对抗那样。最好的办法是以你所知道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孩子要是不肯穿上外衣和套衫,你就可以在答应他外出玩耍的时候给他穿上。
在你决定说“不”之前,记住:暂停一会儿总是值得的。
你必须确信你切实知道孩子的意思,并且确信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保持行为准则的简单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会领会你的意思,知道你是认真的,并且知道你在讲话之后总是期待他立刻作出某种行动。这样你说的“不”才真正有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