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孩的童话故事
2020-03-20 一个小男孩的童话故事 小小童话故事 笨汉汉斯童话故事怎样将小男孩养成小小男子汉。
之前也为大家介绍过男孩和女孩在教育时的方式是不同的,男孩应该养的更加“粗”一些,让他们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上能够承受住压力。但是现在的家庭多数是子女只是一味的娇生惯养,把男孩当成小女孩来养。
1、理解男孩的冒险行为
误区:男孩调皮捣蛋。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妈妈们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
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 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妈妈爸爸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同时,鼓励你的小猎人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带给他的是更健康的发展。
3、让男孩走进集体
误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出于爱护和安全考虑,很多妈妈不喜欢让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不愿意让孩子到外面去玩。
如果男孩在孩提时代没有学会处理团体中的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就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寻找的是能 让自己放松、能给他任务、能让他感到自豪的集体。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是谁。家长也可以设计具有挑 战性的任务,让他在有挑战、感兴趣的氛围中学到能力、技巧和责任感。
4、理解男孩的固执
误区:家长告诉孩子你不能做什么,并强迫孩子服从自己。
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他人的帮助。通常他 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却不能够很快地接受,他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 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接受事实后,会自己离开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期间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在看孩子走出只有父母的世界时我们会心酸会不舍,但是这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理解和在背后保护孩子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扩展阅读
如何让男孩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担忧:男孩越来越像贾宝玉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
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前段时间,南肖埠小学老师徐峰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真or假:男孩正在女性化?
现在的男孩大多温柔,细心,身材瘦高,很少有男子汉气概,虽然现在的男人对待女人细心体贴,没有以前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这是时代的进步,是男女平等的结果。如果一个男人很温柔,对人体贴,但是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大胆冒险的勇气,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最终这样的男人是不会受到异性的青睐,也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更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现在的男孩大多是独生子,这样就决定他有权利去得到父母的宠爱,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生怕孩子出事,大大限制男孩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男孩想游泳,怕淹着;想滑冰,怕摔,所以男孩正在女性化,在家里是由年轻妈妈和老人照顾,在幼儿园是女老师照料,在小学是女老师教育,虽然女老师细心和认真,但在小学里太多的女性化,使得男孩总在按照女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管怎样的时代,社会赋予男人的压力和责任都是比女人大,事业是男人的天职,如何去实现事业的达成,男人的素质就决定他的前途,他的自信,勇气,意志等都是可以决定一个男人是否走向成功。
据一位老师反映,小女孩看到一只老鼠窜出来,大声喊了一声“老鼠啊!”,所有在场的小男生们,齐刷刷的跳到凳子上,惊恐的看着老鼠跑掉!哎!这就是现在的学校教出来的!
一些小学开展“男子汉教育”的初衷,不难发现现今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调查发现,在学校大部分班级,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凡有个性的男孩旁边,老师往往都安排了一个文静的女生,以乖女孩的行为标准来要求男孩,而且一旦男生调皮捣蛋,就将成为老师责罚的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青年报》披露的几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在北京一所小学的办公室里,班主任老师正望着刚选出的班干部名单出神,那上面写着6个女孩和1个男孩的名字。她觉得有些惊讶,因为眼前这个男女生干部比例与14年前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班完全相反。这位自称在教育思想上极度“重男轻女”的老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如今的小学里,从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活动组织,女孩都比男孩强。遇到麻烦的不光是北京的男孩们。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前来咨询的4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统计,其中男孩有“问题”的占70%以上,除了学习问题之外,更多的是行为个性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对此,一位学生归结为:“老师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女孩,不喜欢淘气、任性、有想法的男孩。”其实,不单小学存在这个问题,初中、高中也同样,这只要看看近几年中考和高考的情况便一清二楚,更不必说班级、学校评比出的各类先进、三好学生的男女生比例了。
有人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小学教师的师资配备上。男女教师比例相差太大,这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现有的学校评价标准太保守、太偏颇及社会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柔弱化。这种现象不改变,将会给学生个人和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男生的个性如果长期受到压制,将导致这些男孩子一生之中最关键的创造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果敢和自信能力的丧失,另外,男子汉应该具备的阳刚和血性之气也将一并失去。试问,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男生今后能担当起家庭、社会赋予的责任吗?
出谋划策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网友出招如何纠正男孩子的娇气
大罗山:如今的男孩子娇气,我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幼儿园、小学女教师偏多,在女教师的教育下,有些男孩子会刚性不足;二为了“养家糊口”和追求更大的事业成功,许多男性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家里的老人和妻子,使得孩子缺少挫折锻炼;三是受到港台影视柔美之风的影响。
风知影:孩子爱哭并不一定就是娇气。有时候,孩子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用哭来发泄。如果只是简单地认定是孩子娇气,将会让孩子感觉到有情绪要发泄是件可耻的事。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将会扭曲。
樱桃红了: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使得有些男孩子也变得娇气起来。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要让孩子在劳动中锻炼自己。我的孩子3岁起就开始做家务,很多事情都让他自己做,这给了他独立动手的机会。
在水一方: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娇气有些是家长惯的。所以,要想男孩不娇气,家长首先得学会“狠心”和适当放手。
荷叶田田:我的经验是别把男孩子管得太死,给他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自由交朋友的权利,这样更适合男孩子的成长。我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成大了,要拿出男子汉的气魄来。
父母要放手让男孩向前冲
达尔文说:“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父母不要事事控制,处处阻拦,而应该多鼓励男孩去探索,从小培养他们勇于冒险和竞争的个性。
男孩一般比较自信,也比较勇敢,做什么事情往往会冲在前面。当然,冲在前面就会有危险,父母不能因此就制止干涉,而应该让他多受一些磨炼。可是,中国父母常常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习惯于“抱”养的方式。孩子不会走路的时候,抱在怀里睡觉;会走路了,还要抱着出去玩;生活能自理了,父母却包办代替……如此“抱”养出来的男孩自私、娇惯、怕吃苦、怕负责任、受不起挫折、不懂得感恩、经不起风雨。其实,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学会独立,更能忍受痛苦,父母应该采取“穷”养的方式,适当放手,让男孩自己向前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把一只鹰蛋带回到父亲的养鸡场,并和鸡蛋混在一起让母鸡孵化。母鸡成功地孵化出一只小鹰,小鹰和小鸡们一样生活着,极为平静安适,小鹰从没意识到自己不同于小鸡。
后来,小鹰长大了,它发现小鸡们总是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它想:我肯定不是一只平常的小鸡,我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小鸡的地方。但是,它却一直无法证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它看到一只老鹰从养鸡场上飞过,看着老鹰自由地舒展翅膀,它顿时感觉自己的两翼涌动着一股力量,心里也激烈地震荡起来。仰望着在高空自由翱翔的老鹰,小鹰无比羡慕。它自言自语道:“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样该多好,那样,我就可以远离这个偏僻狭小的地方,飞上天空,栖息在高高的山顶之上,俯瞰大地和人间。”
可是,怎么能够像老鹰一样飞翔呢?它从来没有张开过翅膀,没有任何飞行的经验。如果从半空中坠下岂不是粉身碎骨吗?犹豫、徘徊、冲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小鹰还是决定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去尝试展翅高飞。
它终于起飞了,飞到了空中。它带着极度的兴奋,用力往高空飞翔……
小鹰成功了,它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广阔,这么美妙!
小鹰的成功展示了每一个成功者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鹰一样,飞出傲然的人生姿态。然而温室里的花儿永远不可能最鲜艳,室内的盆景永远不可能像参天大树一样与日月争辉。只有让孩子经受挫折的磨炼和风雨的洗礼,才能让他们像鹰一样张开翅膀,坚强地翱翔于苍穹。
放手让男孩向前冲,解开束缚孩子的重重枷锁,解放他们探索未知的心灵和思想,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得以发展、发挥和创造,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总结,去获得,同时,和他们一起体味收获的快乐。
有一个男孩4岁了,可走路还是踉踉跄跄。他不敢走楼梯,只会手脚并用地爬楼梯。究其原因,是他家里抱的人太多了,他根本没有下地走路的机会。大人满足了抱孩子的享受,孩子却失去了学习的权利。孩子虽然“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样需要自由,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实践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去迎接生活。
所以,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不要抱得太久,管得太多,而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向前冲,在学习中成长。
在放手中,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从而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就是说人要从小自立,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小孩子对一切都感兴趣,对大人做的事也想试一试,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穿衣、叠被、自己吃饭,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无论孩子做得好坏,都不要阻止他们的行动,而应教授孩子一些技巧和方法,让孩子体味劳动的乐趣,并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放手中,让孩子体味成功的喜悦,成功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加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虽然孩子学习之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但孩子每次超越困难后都会获得欣喜和快乐。孩子做得好,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加以肯定,但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要太夸张,以免孩子自我膨胀,骄傲自大。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味逃避。
在放手中,解放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独自去探索,去想象,去表达。父母的放手是有意识的,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孩子是无意识的,他只知道玩得开心就好,因此,父母应注意把目标方向融合、贯穿于孩子的生活游戏中去。仔细去分析发现哪里放手有不错的效果,如何放手才是恰如其分,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
放手教育既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不是过分地拔苗助长。放手教育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约束好孩子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会与人相处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从而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家有男宝:男子汉的培养方法
让男宝长成男子汉
你可能觉得男孩总是很调皮,总是给你惹麻烦。有时他还很固执,不听你的话。其实,有些行为恰恰因为他是男孩。让我们读懂我们的男孩子,然后你要做到:
多拥抱你的男孩
误区: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男孩已经开始东张西望了,但他很少专注妈妈,他大概不需要妈妈抱他。
事实:男孩需要更多的拥抱。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你的儿子都是不过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时间少,看起来好像更少依赖你,而且容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脸,他更喜欢看那些移动的物体。但实际上,男孩大脑成长得比女孩慢,所以他们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
他的肌肤需要通过触摸得到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更想让你带着他四处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险行为
误区:男孩调皮捣蛋。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妈妈们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
事实: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妈妈爸爸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同时,鼓励你的小猎人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带给他的是更健康的发展。
让男孩走进集体
误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出于爱护和安全考虑,很多妈妈不喜欢让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不愿意让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实: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成群,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果男孩在孩提时代没有学会处理团体中的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就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寻找的是能让自己放松、能给他任务、能让他感到自豪的集体。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是谁。家长也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在有挑战、感兴趣的氛围中学到能力、技巧和责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执
误区:一个2岁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个高高的童话城堡。但他太小了。妈妈告诉他你现在还不能玩这个。但男孩好像没听见,还在看城堡。妈妈硬拉着孩子离开。
事实: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他人的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却不能够很快地接受,他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接受事实后,会自己离开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听力不如你
误区:你说了好几遍,他也没听见。你觉得他是故意的不听你的话,所以你很生气。
事实:他就是没听见。男孩的听力不如女孩好,特别是在他们非常专注地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这时,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这种陌生的噪音。你应该走过去、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对他温和地讲话,让他同时有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刺激,他才会从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转到你身上。
体谅男孩的特殊表达方式
误区:对你不满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于是你训斥他,展开一场嗓门儿的比赛。
事实: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侵略、冒险和竞争是男孩的天性。
男孩是用身体来表达他的情感的。他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生气了”“我很难过”等情绪,即使表示对你的爱,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时男孩在非常高兴的时候也摔东西,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这个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2~5岁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压制他的反抗,否则可能会破坏他一生的性格。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给男孩优秀的男性偶像
误区:男孩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女人,妈妈、姥姥、奶奶、保育员、幼儿园老师等。这些女人会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他还需要什么?
事实: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男孩总是要在身边寻找一位男性作为榜样来效仿。
在过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往往充当这个角色。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多数男孩缺少叔叔、舅舅这样的男性亲属。男性榜样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师。当男孩说“我喜欢某位男性”或“***很不错”等话语时,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可以认同。因为男孩子已经把他作为了榜样。
帮助男孩表现自己的同情心
误区:小猫咪病了,邻家小女孩不断地抚摸着小猫咪,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儿子却冷眼旁观,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实:男孩同样有同情心,只是现实社会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样用语言和倾听来表达自己的关切,他们更注重自己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给予对方切实的帮助。当你情绪不好或者身体欠佳的时候,女儿也许会陪伴着你,给你说些甜蜜的话语,儿子却会用实际行动表达他对你的关爱。也许他会笨手笨脚地给你倒一杯水,也许他会积极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妈妈操心。了解男孩的这一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亲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鲜花的时候,爱人却给你买来烤鸭,也许你会少一些怨气,多一分感激。
帮助男孩认识他们的英雄主义
误区:4岁的儿子做什么事情都喜欢首当其冲。这孩子太莽撞了。
事实:这是男孩一种本能的反应。男孩通过“自我牺牲”来发现“我是谁”和自己的“个人力量”。他们在共同奋斗中和谐友谊,可以为了理想献身。所以家长要告诉他们冒险和使命的衡量标准,并给他们安排一些诸如“倒垃圾”的小任务,告诉他这些小任务也可以让家人很舒服。衣食无忧、万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学到很少的冒险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励男孩去发现自我价值并实现它。在鼓励中,告诉他最有意义的是实现价值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教男孩学会自律
误区:邻家小妹妹刚走进房间,儿子就挥起手中的“金箍棒”打过去。不懂礼貌的孩子应该狠狠教训他。
事实:男孩有很强的进攻性,父母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懂得自己的价值,了解一种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教男孩懂得价值观、道德观实现他的自律。电视节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好的。
幼儿早教:幼儿园里的小小男子汉
这几天,我感冒了。流鼻水,打喷涕,哎哟,真难受啊。母亲带我一起去医院打针,归还我买了感冒冲剂带回去吃。幼儿
今日,发烧感冒好点了,无需注射了,母亲送我要去上幼稚园,还给我携带了感冒冲剂。
来到幼稚园,我看到母亲请老师将我带的药品名记在一张纸上,把药装在写着我姓名的晨检袋里,我也欢欢喜喜地玩儿了。
吃了中饭,老师说:“请孩子们都去饮水、小便,带药的小孩子来吃药吧!”想听了,赶忙寻找自身的小杯子,接好水,来到老师身旁。此刻,我发现了有许多小孩子都来吃药呢,我也排到了团队后边。
到我前边的雨菲吃药了,老师帮她把药放到小杯子里,又用勺子搅了搅,随后,把杯子拿给她,说:“菲,吃药吧!”但是,菲却门把藏在背后,说:“老师,我不愿意吃药!”老师听了,蹲下去身说:“菲,你为什么不吃药啊?吃完药发烧感冒才会更好呢!”菲摇了摆头,细声地说:“老师,我怕苦!”
我还在后边听见了,就把小杯子举过老师眼前说:“蓝老师,我先吃药吧!”老师转过头,笑眯眯地看见我讲:“为什么呀?西?”我用劲挺了挺胸口,大声地说:“我是男人,肯吃苦!”“嘿嘿!”老师笑了。
“行吧!大家请西先来吃药!”老师说着,将我的小杯子接到去,给我摆好药,用勺子搅了搅,拿给我。我接到杯子,低下头头,“咕噜咕噜”地喝进去了。
喝了了,老师向我外伸了拇指:“西吃药肯吃苦,西可真英勇!大伙儿要向西学习培训哦!”
菲看见,把她的杯子拿以往:也“咕噜咕噜”地喝起來。蓝老师马上夸奖了雨菲。
幼儿我与菲你看一下我,看一下你,都笑了。
为何不少男孩缺乏男子汉气质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何不少男孩缺乏男子汉气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代需要具有勇敢、顽强、自信、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等精神品质的建设者,而现今不少家庭忽视了对男孩进行“男子汉”气质的培养,其结果是男孩子变得胆怯、优柔、独立性差、循规蹈矩起来。
究其原因有两点:
1、母亲温柔文静的性别角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男孩子。当今在不少家庭中,母亲总是在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在这些以母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男孩子缺少仿效的对象,是很难塑造出勇敢、顽强、刚毅、威猛的男子汉气质与性格的。
2、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培养“男子汉”过程中的关键而独特的地位。男孩早期男性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很关键的因素在于观察、模仿父亲的言行,并接受父亲及其他成年男性人男性化角色的规范要求。但很多家庭中的父亲却以工作忙、相夫教子是女人之事等理由不负责任地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这些父亲忽视了自己在培养孩子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形成男子汉阳刚之气过程中的作用。
总之,男子失去阳刚之气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不能不认为是一种极大的憾事。所以,家长们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走出教育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