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共卫生靠大家,但是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自私了,都是各扫门前雪,从而使得公共的卫生很差,但若是我们从小就来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小事例吧!

“把垃圾带回家!”这是我常对我的孩子说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从小就应该明白:垃圾是不能随手乱扔的。

孩子小时候,我几乎每个周末、假日都带着我的女儿和儿子出去玩,工厂、学校、机关、农村、商场、游乐场、田野、山川、河流、海滩……处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背包里除了水以外,还有小吃、饼干、水果、面包等。到了一个地方,参观完了,也玩够了,往地上铺一块塑料布就开始尽情地吃,愉快地喝。吃饱了,喝足了,就把预先准备好的垃圾袋拿出来,把汽水瓶、饼干纸、食品袋、冰糕棍儿、餐巾纸等垃圾统统装入垃圾袋。由于我们去的地方大部分没设垃圾筒,我只好对孩子说:“把垃圾带回家!”如果沿途找不到垃圾箱,我们就真把垃圾带回家了。

孩子上幼儿园,我就给孩子准备一个小塑料袋,放在他的衣服口袋里,让他把不能及时放入垃圾筐的垃圾装入塑料袋内,等有机会再放入垃圾桶内。有时孩子把小塑料袋弄丢了,他就把小纸卷、铅笔头、橡皮泥等垃圾装入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回到家,当我发现了孩子的这一行为,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而且还表扬了他。衣服脏了可以洗,孩子不讲公德的坏习惯形成了,那就不好“洗”了。亲子网

我时常看见公交车上,家长抱着孩子吃东西。吃完了,把包装袋往窗口一扔,随风飘扬,孩子乐得咯咯地笑;喝完了,把空瓶子往车窗外一砸,发出闷闷的响声,孩子就像听鞭炮声一样地乐。这样的家长,注定不会教出非常优秀的孩子。每当此时,我就让孩子评判正误,分析是非,说说应该怎么做。

有一年的春节前夕,我和儿子去公园假山上玩,儿子看见山上垃圾随处可见,就建议我和他一起去捡垃圾,让假山也过个新年。我非常赞同孩子的提议,我们找出家里所有大塑料袋,从山下捡到山上,把不能降解的塑料纸、冰糕袋、废瓶子统统收入我们的袋子里。甚至挂在树上的塑料袋,我们都用棍子捅下来,收入囊中。经过一个上午的努力,我们捡了八大袋子垃圾,一起抬着放入垃圾房内。

垃圾是捡不完的。我只想告诉大家,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教育孩子从小讲文明,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将来才能做一个文明的社会公民。

素儿——捡起一张纸、拾起一袋垃圾,地球并不会因此而立刻变得焕然一新,但我们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更加纯洁、美丽。让孩子心灵蒙上污点,还是倾注爱心?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作出慎重的思考和行动。

“把垃圾带回家”,在相当多的国人眼中,可能只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一桩。因此,多少年来,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恶习已成社会顽疾。要改变这种陋习,一定要从我们自己做起,通过我们的行为影响周围的人们。同时,要把爱护环境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从小注入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亲子教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正是在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形成的。作为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往往成为孩子直接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中的莲子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榜样。莲子不仅注意自己身体力行,带着孩子一起做,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还注意培养孩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例如,每当孩子观察到了某些不好的行为,“我就让孩子评判正误,分析是非,说说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当孩子“看见山上垃圾随处可见,就建议我和他一起去捡垃圾,让假山也过个新年”,表明孩子已经对环境注入了真挚的感情;在没有垃圾袋的情况下,孩子会把小纸卷、铅笔头、橡皮泥等垃圾装入自己衣服口袋里带回家,妈妈“不但没有批评他,而且还表扬了他”。天长日久,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对孩子进行任何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都应当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个人好的品德对于其一生来说都是受益的,因此家长们要学着博爱,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只有人人都能够自觉,才能够维护好公共的环境,但愿家长们都能够明白!

相关阅读

小宝宝就诊不同情景(秋季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许多的小宝宝们都比较害怕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常常是又骂又打的,没有一点的礼貌,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的家庭教育,孩子们去看病都有那些不同的表现吧!

前段时间,我因感冒发烧常在小诊所里打点滴,有机会目睹了许多小孩来诊所就诊的情况。

三四岁的孩子,父母把他带进诊所,孩子一见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就吓得哇哇直哭。医生给孩子看病,孩子也不配合。护士打完针离开后,家长就拍着旁边的凳子,假装骂医生为孩子出气:“医生不好!打死他!让宝宝疼了!阿姨坏!再打她!”说着又在凳子上狠狠地拍几下,孩子这才减小了哭声。五六岁的孩子,到了诊所还哭嚷着:“不打针!回家!”家长也跟着敷衍着说:“不打针!回家!”说完就把孩子拉过来,趴在母亲的大腿上打针,孩子大叫不已……

我的两个孩子小时候就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走进医生办公室,孩子先向医生问好,主动陈述哪儿不舒服,积极配合医生看病治疗,孩子说不周全时才由家长补充。如果需要打针,也毫不哭闹,打完后,临走还要向医生护士道谢、再见。

我觉得,小孩子就诊的两种不同情况,全在于家长教育的结果!亲子网

小孩子病了,首先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生病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小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弱,就更容易生病,但只要积极治疗,很快就会恢复健康。这样,孩子对于生病就不那么恐惧了。其次,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医生护士:白衣天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妈妈对你再好,也不会帮你治病。只有医生为你就诊,护士阿姨为你打针,才能将病魔赶走。如果不去医院治疗,病情很快严重,后果不堪设想。这样孩子就会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再次,帮助孩子克服病痛不适的难关:做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病魔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要多喝水、多吃饭、多休息,集攒力量与细菌作斗争。每当这时,儿子总是说:“我要多吃一碗饭,好有力气跟细菌打架呢!”最后,还要让孩子懂得感恩:感谢医生、护士,是他们帮助我们赶走病魔;感谢亲人,是亲人的精心照顾,我们才能恢复健康。孩子病了,我总是对孩子说:“孩子,你病了,爸爸妈妈都很心疼!你看,妈妈还特意请假在家照顾你。你吃的都是病号饭,是妈妈精心为你制作的。”这时孩子总是说:“谢谢妈妈,我现在好多了,你病了我也照顾你。”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记得儿子上二年级时,我病了发高烧,儿子为我量体温,冲了一满杯三九感冒灵端来给我喝下,把我给他买的香蕉掰一个给我吃,还学着我过去的样子,拿一本书坐在我旁边,为我读故事解闷。作为母亲,看到孩子的孝心,病痛就缓解了一大半!

我儿子4岁时第一次生病住院,他第一次看见医生和护士的装扮与众不同,那威严的神情也让孩子恐惧,我就说:“医生是非常伟大的,有病的孩子来这里,经过他们的精心治疗,几天就康复回家了。”医生听我这样说,也点头微笑了。当护士阿姨来打针时,儿子还向阿姨询问如何做才能打针不疼。阿姨说:“把身体放松,不要哭,从一慢慢地数到十,阿姨就把针打完了,你也就感觉不到很疼了。”儿子照样做了,说果真不疼呢!喜得阿姨送他一个空药瓶。出院时,儿子去向医生护士道谢,护士破例送给他一套用过的拔掉针头的注射器当玩具,儿子高兴极了,走很远了还在向阿姨招手道谢。回到家,我把注射器煮沸消毒后才让孩子玩,孩子天天拿着注射器给布娃娃打针(针头是牙签)。从此,儿子的理想是当一个精通中西医术的医生。

儿子5岁时,我带他去打篮球。为抢球,我不小心踩伤了他的手指,血肉模糊,可儿子只是说:“快找点水洗干净,别让爸爸和姐姐看见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不想让他们担心害怕!”听了儿子的话,我的眼泪却出来了。后来又有一次,儿子在玩耍时摔破了额头,到医院去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缝了三针,儿子始终没有哭一声,还安慰我说:“没事!不很疼!”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把孩子当成一个坚强的人,他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把孩子当成一个坚强的人,他就是一个坚强的人!”心理学认为孩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照看者态度和情绪的影响,这被称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了一个视崖装置让婴儿爬过去。婴儿看到这个“悬崖”会产生犹豫,他们会抬起头看妈妈的脸。如果妈妈的面部表情是正向的肯定和鼓励,婴儿就会消除顾虑继续向前爬;如果妈妈的面部表情是负向的恐惧、威吓,那么婴儿就停滞不前。可见,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其实,孩子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脆弱。只要我们把孩子当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加以培养,他的意志力就能战胜很多困难。正如卢梭所说的:“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也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应当给予孩子积极应对困难的暗示。莲子对孩子生病持积极态度,孩子自然也接受了来自妈妈的积极的信号:“做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经过莲子的引导,孩子对身体疼痛的忍耐力大大增强了,表明孩子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也在逐步增强。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很多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亲子教育

那些“骂医生为孩子出气”的父母不仅没有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反而给予消极的信号,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假装骂医生为孩子出气”做法一是不尊重医生护士,二是让孩子对医生护士更加害怕,三是在向孩子示范“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所谓“利已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把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具有利己主义归因倾向的人往往遇事强调客观原因,一味地怨天尤人,逃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相似的例子是当孩子摔跤了,许多家长会去责骂地上的砖头:“都是这个砖头不好,害我们宝宝摔跤了。”而且,一边“假装骂医生为孩子出气”,一边又“把孩子拉过来,趴在母亲的大腿上打针”,家长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受骗感”。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殊不知,自己正在培养娇弱的、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也要让孩子懂得给予他人爱和帮助。其实孩子也是很渴望给予他人帮助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3~6岁的幼儿正向的人格发展是形成主动感,消极的发展可能性是形成内疚感。也就是说,这个年龄的幼儿渴望主动活动并给予他人帮助,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自身的能力和力量。正如本文中孩子学着妈妈的样子照顾妈妈,不仅让妈妈体验到来自于孩子的爱,也会让孩子产生“长大了”的感觉。如果成人出于“心疼”孩子的目的而一味拒绝孩子的帮助,或者把孩子的帮助看做是捣乱,可能容易养成孩子习惯于接受他人给予的照顾,不利于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很多的时候,父母们的教育态度决定着孩子的许多方面,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是勇敢的,那么就要相信自己的宝宝是坚强勇敢的,但愿以上的文章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秋季的小游戏,妈妈懂得多少呢?(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我们都知道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妈妈可以和孩子们玩许多的游戏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认识下,看看如何才能让宝宝们的秋季过得更加有意义吧!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少有的锻炼机会!

秋天的苹果园

1.坐小车去果园适合年龄:3岁以上

玩法:

(1)爸爸妈妈双手交叉,握成一个正方形。

(2)蹲下来后,让孩子左右脚分开,坐在爸爸妈妈为他搭的“小凳子”上,双手扶住爸爸妈妈的肩膀。爸爸妈妈缓慢站起来,一边向前“行驶”,一边说:“我们坐小车,小车开啦!我们看见一棵苹果树了,树上结满了苹果。”

(3)停下来时,可以这么说:“苹果园到啦,大家快下车,准备去劳动吧。”

温馨提示:

此传统游戏可锻炼孩子的平衡感,还能让爸爸妈妈重温儿时的快乐。

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想象力,即使没有看到实物,也可以玩情景游戏。

2.传递苹果适合年龄:3岁以上

材料:野餐垫、小皮球数个(大一点的海洋球也可)、小筐子

玩法:

(1)先在草地上铺上漂亮的野餐垫,脱掉鞋子。把筐子摆在野餐垫的另一头。

(2)妈妈和孩子面对面坐在野餐垫上,相距50厘米(视孩子年龄,距离可增大)。

(3)妈妈把代表苹果的小皮球抛给孩子(或从地上滚过去),孩子接住后,再放到筐子里。

(4)如果爸爸也参加,可以,妈妈把球推给孩子,孩子再把球推给爸爸,最后爸爸把球放进筐子里。亲子网

温馨提示:

在传递球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体会了等待与合作。

3.运苹果适合年龄:4岁以上

材料:野餐垫、装有海洋球的小书包

玩法:

(1)爸爸或妈妈和孩子一起坐在野餐垫上,孩子背上装有海洋球的书包,代表要把果实运到仓库去。

(2)双手撑地放在身体的两边,双腿屈膝,两手用力支撑起臀部,一点一点往后移动。

(3)告诉孩子:“我们这是在倒车,慢慢倒。”再屈膝,手往后放,用力把小屁股抬起来往后坐。

(4)重复上述动作,直到从野餐垫的这头“倒”到那头,然后再把小书包里的小球倒出来。

温馨提示:

训练孩子坐着倒退,可锻炼孩子手臂的力量。

秋天的鱼塘

1.鱼儿好快活适合年龄:4岁以上

材料:野餐垫、一个皮球

玩法:

(1)将球放在野餐垫上,爸爸或妈妈(半蹲着)和孩子(站着)分别抓住野餐桌布的两个角。

(2)左右摇动野餐垫,使球在上面滚动。(儿歌的第一、二句)

(3)两人同时向上抖动垫子,使球跳跃起来。(儿歌的第三句)

(4)根据球跳跃的方向调整所站的位置,用野餐垫将球接住。(儿歌的第四句)

温馨提示:

家长和孩子要随着儿歌的节奏摆动野餐桌布,在将球向上抛起后,两人合作接住球,注意抛球的力度要与合作接球的力度相一致。

儿歌:小鱼小鱼真淘气,游来游去不停息,挺起身子跳一跳,落在水里扭一扭。

2.双人划船去捕鱼适合年龄:5岁以上

材料:两根长约1米的塑料充气棒(公园里卖的塑料金箍棒即可)

玩法:

(1)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并排坐好,两人同时握住塑料充气棒,一起屈伸前臂,身体向前倾后又退回来,做出划船动作。

(2)家长用的力可以大一些,协助宝宝屈伸前臂,一边划一边念儿歌。

(3再换一个姿势划桨:家长和孩子一前一后坐好,左右两边各放一根塑料充气棒,两人的左手一起握住一根棒子,右手握另一根棒子,一起前后摆动,划桨。

温馨提示:

双人划船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可以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

儿歌:小船小船划呀划,一划划到大鱼塘,这里的鱼儿真呀么多,一条更比一条胖。

3.用小推车运鱼适合年龄:5岁以上

材料:野餐垫、装有海洋球的书包(这次海洋球代表鱼)

玩法:

1.让孩子背上装有“小鱼”的小书包俯卧,双手打开,手掌贴在野餐垫上,手臂伸直。

2.家长双手抬起孩子的双脚,让孩子用手臂支撑起身体的一部分重量。

3.在孩子适应后,鼓励孩子交替移动双手,让其向前爬行。告诉孩子,妈妈推着手推车向前走了。亲子教育

4.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还可以让妈妈推着爸爸走,让孩子感受到这个游戏的趣味性。

温馨提示:

游戏时间不宜过长,应在孩子能力所能到达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注意对孩子的保护。

小推车的游戏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胆量,体验对家长的信任。

庆祝丰收

1.抢苹果适合年龄:4岁以上

材料:野餐垫、5个海洋球、两根塑料充气棒

玩法:

1.先在野餐垫的周围放上海洋球,放的位置离野餐垫有远有近。

2.妈妈和孩子各拿一根塑料充气棒,背靠背站在野餐垫中央,然后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定输赢,妈妈赢了可以向外面迈一步,孩子赢了可以迈两步,谁先接近海洋球,并把海洋球拨到野餐垫上,谁就获得一个苹果,至到最后一个苹果滚到野餐垫上。

温馨提示:

这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游戏,孩子在拨球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手臂的灵活性。

2.抓漏网的鱼儿适合年龄:4岁以上

玩法:

1.爸爸、妈妈和孩子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哪两个人当渔夫,哪个人当漏网的鱼。

2.当渔夫的两个人手牵手,表示渔网,划定池塘的范围后,鱼儿在池塘乱跑,渔夫喊:“1、2、3,停!”然后移动5步去捕鱼,鱼儿被抓到就算输。

温馨提示:

孩子们最喜欢玩疯玩的游戏,不过要适当控制运动量。

本网站小编总结:秋季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妈妈们多与孩子玩一些小游戏,可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的平衡性等等,敬请家长们关注更多的有关此方面的小知识吧,对于宝宝的锻炼很有用处噢!

适合幼儿教育书籍


少年儿童越早接触幼儿教育文章,越有益于提升幼儿教育知识,尽快搞清楚大量的专业知识。下边为大伙儿详细介绍几本适合幼儿教育书籍。

1、《我喜欢啵啵熊》

“在新校园里,一只大熊也会觉得自身是个小不点儿。”这是一头极大地、憨憨的熊,都是一头期盼被大伙儿喜爱的熊,可沒有谁理睬他,他只有冲着野耗子劫匪外露笑容……就在这时候,一个奇迹出现了。这里包含了教你交“朋友”的幼儿教育知识。

2、《小阿力的大院校》

这是一个一般的院校,可是它在阿力的眼中是那麼大,阿力不愿去念书,由于他感觉自身不大,可是一只小小小鸟他会发觉,他早已长大以后……

3、《大卫上学去》

你了解彼得吗?他但是知名的捣乱老大,会把全部院校闹翻天!但是,真怪异,尽管他欺压女生,弄翻了午饭盒,还要彩色笔把课桌椅涂了个遍,教师就说,干得好,彼得!你猜一猜,他是如何保证的呢?这是一本教你幼儿教育书籍。

4、《当牧羊人睡熟时》

这是一头很孤单的狼,他并不愿吃羊,仅仅一想着在羊群中取个暖,可是牧羊人本质不掌握这一点。狼怎样才能被羊群和牧羊人接纳呢?这是一本教你学“乖”的幼儿教育文章。

5、《没人喜爱我》

赶到一个新地区,你是否会感觉全部的人看着你的眼光都很不友好?巴迪都是那样,他越发担忧没有人喜爱自身,他身旁的小动物们就越发感觉他偷偷摸摸,并不是哪些好产品。怎样才能摆脱这一困局呢?

6、《到底是谁在门口》

刚来的隔壁邻居看上去是那麼怪异,末莉猪想避开她们,可一场始料未及的暴雨,让她发觉了新隔壁邻居的益处。

7、《兔子先生的不便》

什么叫“兔子先生的不便”?自然,是他又不修边幅又爱赖床的同屋小伙伴——熊小妹。如何看待盆友和自身的不一样?这一故事会我们一起笑容。

8、《家鸭,家鸭,鹅》

小鸭和小鹅是老朋友了,可非常心有灵犀的朋友也是要人命的难题:一个小小的鸭的添加。并且这一新盆友哪些必须争,每一次必须赢。当新盆友和老朋友中间出現分歧的那时候,小鸭应该怎么办呢?幼儿教育书籍

“听话”的宝宝就一定会优秀吗?(秋季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目前,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往往将“听话”的孩子定义成好孩子,但是听话的宝宝未必就是优秀的,平时由于过于的听长辈的话反而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一些想法,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听话”,这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

一位咨询者向我谈起父母对他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小的时候,姥姥照看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要听姥姥的话。妈妈下班回来之后也常常问我,今天听姥姥的话没有。我三岁后上了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临走时也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问我,今天听阿姨的话没有。我上小学时,每天都叮嘱我听老师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老师讲。上了中学还是经常叮嘱听老师的话。后来我工作了,也经常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的脸色办事。好像在我的记忆中,‘听话’二字是妈妈对我讲得最多的。”

尽管没有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从我平时对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察和我对一些同学的访谈中,可以总结出“听话”是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早教网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对不对呢?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孩子在小的时候,自理能力很差,让孩子按照父母或保护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得到发展,在这个时候,父母的叮嘱、关心、爱护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总用“听话”两个字抽象、概括地进行教育。

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的话,包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独立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儿童独立行为的发展,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发展,会给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创造条件。

试想,一个孩子处处、事事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他没有自己提问题的心理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看法的余地,再夸大地讲,他不是变成一个机器人了吗?自己的言行是受别人支配的。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创新人格吗?能有创新意识吗?能有创新能力吗?他们大概只会看着父母的眼色办事,看着老师的脸色办事,看着领导意图办事。

我们不是一概反对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而是说要通过孩子的理解,本人独立的思维,批判性地去接受别人的话,而不能千篇一律地“听话”,不折不扣地“听话”。

中国家庭教育要求“听话”的传统是中国小农经济在家教问题上的反映。小农经济时代,求得生活安安稳稳,不惹是生非,不出头,孩子乖乖地长大做一个老实人就可以了。这种小农经济下听话教育观念培养不出创新意识强的人,培养不出敢作敢为、敢为真理而奋斗的人。

听话教育是缺乏民主的教育。封建时代的家庭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这种家庭教育缺乏民主的精神,也是社会生活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新时期。新的时期呼唤着心理素质高的人才,新的世纪必然会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高级人才,也将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家庭传统的听话教育已远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不彻底改变家庭的听话教育无法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无法适应新世纪对普通劳动者的要求。早期教育

哪个家庭改变教育观念快,哪个家庭就为孩子成长带来益处。我们家长眼光要放开,胸襟要宽阔,要看到孩子的未来,看到未来世界对孩子的需要,把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与21世纪需要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我们反对听话教育并不是反对孩子什么都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什么都不听老师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反对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听话的孩子也是要多讲究方法,希望父母们看了此篇文章,能够及时的反醒自己的行为做法,不要走近“听话”的教育误区,而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主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