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家长您了解自己的孩子么,孩子需要什么你又了解多少呢,家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了解到自己孩子的一些基本的情况,那孩子在等什么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让每个家长都可以了解自己孩子。

九个参考项了解孩子个性

活动量:

他是一刻不停地奔跑还是会静静地停下来闻闻花香;

规律性:幼儿教教育

他每天都会在接近的时间里吃饭、睡觉,还是很少让你有规律可循;

趋避性:

他十分乐于接受新鲜口味,还是对无论见过多少次的邻居依然躲躲闪闪;

适应能力:

他到了奶奶家依旧能够平稳入睡还是只能适应自己的小床?

情绪:

你每天上班后他都高高兴兴地迎接你还是一见你就会哭闹一通?

持久性:

他可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于你们的游戏,直到你说“我们该结束了”,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事物的影响。

反应强度:早期教育

他对陌生人无论喜恶都反应强烈,还是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依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敏感程度:

他可以马上分辨出你更换了奶粉的品牌,还是即使尿裤已经厚厚地也没有什么不适?

注意力分散程度:

他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很快以玩具、电视节目分散他的注意力,还是即使唱歌、抚摸都不能安抚他的情绪。 早教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家长通过上面所介绍的一些内容可以详细的了解我们怎么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让家长对于孩子的性格了解以后,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游益处的,家长可以根据上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你是孩子所喜欢类型的家长了呢


你知道孩子喜欢什么类型的家长吗?你的类型是孩子所喜欢的家长们,怎样才能成为家长所孩子所喜欢的类型的家长呢,家长可以根据下面所介绍的一些内容来完善自己的形象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是有利的。

孩子最喜欢的4类父母

1.漂亮的桐桐妈

关键词:良好的社会形象

桐桐:我最喜欢妈妈了!小朋友都说我妈妈长得好看呢!我妈妈可会穿衣服了,她还上过电视呢,她在电视里唱歌,还有人给她献花哦!

分析:孩子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外表、身份、职业、地位等。与其说这是孩子虚荣心的萌芽,不如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表现。桐桐妈的漂亮正满足了桐桐的这种自我意识。

当你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外在形象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务必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免孩子步入盲目攀比的误区。

2.陪玩的鼎鼎爸

关键词:愿意陪伴孩子

鼎鼎:我知道爸爸平时很忙,但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一直陪着我玩。妈妈平时也有时间,可她宁愿跟人家打麻将也不陪我。

分析:孩子总是希望你能时时陪着他吃喝玩乐,在大人的陪伴中,他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孩子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孩子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要知道,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理智的爱,它会使孩子最终迷失自己。

3.不强迫睡午觉的阿良爸

关键词:尊重孩子

阿良:我中午怎么也睡不着,睡在床上太难受了!可妈妈非得让我睡午觉,爸爸替我求情。我现在中午再也不用睡午觉了!爸爸真好!

分析:尊重是了解、发现孩子的起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尊重他的人格,而且要尊重他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及对他采取与其身体心理特征相协调统一的教养方式。睡午觉对于阿良来说并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而不睡午觉却让他感到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尊重孩子的阿良爸当然会受到阿良的欢迎了!

4.夜夜讲故事的然然妈

关键词:关心体贴孩子

然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一个故事都不会讲,我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想的真周到,她专门从外地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

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发现的心,你给予他的爱,他会时时体会并铭刻于心;反之,对他的忽视和伤害,他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并在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然然妈就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念念不忘在女儿睡前给她讲故事,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将女儿挂在心头,然然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爱她呢?早期教育

孩子最不喜欢的3类父母

1.不讲卫生的莉莉爸

关键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莉莉:爸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抽烟,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烟味儿!他还乱扔臭袜子,害得妈妈跟在他后面收拾,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有时候不洗脚就上床睡觉呢,好脏哦!

分析:孩子的生活习惯常常是你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很难想象浑身都是坏习惯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孩子。但是,如果家庭中还有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爸爸或妈妈,那他(她)对孩子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孩子往往就可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会否定你身上的坏习惯。就像莉莉,在妈妈的影响下,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不讲卫生的爸爸当然成了她眼中的“坏爸爸”了!

2.“狠毒”的小鲁父母

关键词: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

小鲁: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老是打我骂我,他们总是嫌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我就什么都不敢做,也什么都不敢说。我是不是他们从垃圾堆捡来的?

分析: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他们缺乏的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学习并实践先进的育儿方法。打骂行为不一定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相反会实实在在地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早教网

小鲁被打骂得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所生的了,他的爸爸妈妈怎能不成为他心目中的“坏家长”呢?

3.成天争吵的大丁父母

关键词:不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丁:爸爸妈妈整天争吵,有时吵着吵着就会打起来。每次我都吓坏了,可他们看也不看我,只是不停地打呀打。我真的好怕!

分析:夫妻之间出现矛盾太正常了,只是处理矛盾方式不同,一部分夫妻会吵吵闹闹,而且当着孩子的面。这种做法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要知道,在一个争战不休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很难给别人以宽容与理解,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许多年轻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便开始忙家务,忽视了配偶及孩子的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如何成为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

1.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的。

你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身份,只有接受了这个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履行起做家长的职责。幼儿教育

孩子在不断成长,你同样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科学的育儿知识,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培养教育孩子的内容。你还要根据孩子的喜欢,客观理性地调整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外在形象。

2.经常与孩子交流

关心孩子,首先是善于与孩子交流。

只有不断交流,你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成长中的快乐和苦恼,了解他成长中需要你给予关注的事和对你的要求与喜好。这样,能融洽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利于你及时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改变自己。

3.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家庭气氛是否和睦、爸爸妈妈之间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 :上面从几个角度来介绍不别孩子所喜欢得家长,及为什么孩子会喜欢这样孩子的家长,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这样对于家长自身也是一种提高。

让孩子“了解五四、传承五四”


让孩子“了解五四、传承五四”

五四青年节的来历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背景1918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一运动得到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来示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青年节的确定

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此次进一步明确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会对青年的关爱。

《办法》指出,各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应自觉遵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切实保障青年的休假权利。

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家长应了解的新教育观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教育观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一些新的教育观点能给家长以启示。

1、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许多孩子幻想成为伟人名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是这些幻想常常成为孩子沉重的包袱,使其失去童年的快乐。

2、应该鼓励的不是分数,而应该是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3、跟孩子讲话应多用短语,并力求用语准确恰当。

4、奖罚不宜太多。罚得多,会使孩子心灰意懒;奖得勤,孩子会觉得平淡无味。

5、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圆自己的梦。

6、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

7、孩子放学后或节假日,不要把家庭变成孩子的第二课堂。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而家教中的从众随流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从众随流可以使家长借鉴其他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与方法,避免走弯路,这是可取的一面。但有些家长没有主见,不是从自家、自身和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而是盲目随大流、赶时髦、其结果往往出乎家长的预料。

例如,在家教投资上的盲目攀比。由于广大家庭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家长有更多的钱投入家庭教育,一些家长盲目地为孩子买钢琴、高档电子琴,其他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还有的家长不去了解分析孩子学习不佳的原因,而是花高价请家庭教师等等。这样做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

再如,成材标准的功利性。有些家长很少去想时代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根据看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向孩子灌输当明星、当官、当老板,要有名、有权、有钱,其结果只能使孩子步入歧途。

还如,由于盲从,造成一些家长在家教内容上随意变化。今天学钢琴,明天学书法,家长自己也弄不清学什么孩子有“前途”,结果使孩子筋疲力尽、无所适从,大多半途而废。显然,盲目从众随流是不可取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走适合他(她)自己的道路。

家长的那些行为会让孩子伤心


孩子都是家长的挚爱的宝贝,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关爱给孩子,即使这样家长也不能弥补作为家长的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家长就通过下面的内容来了解一下家长的哪些行为伤到孩子了。

问题一

父母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幼儿教育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幼儿早教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后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早教网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幼儿早教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本网站小编总结 :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是主体,作为孩子只能是作为承受的个体了,鉴于这样的事实家长应该了解的对孩子来说怎样的方法效果才是最好的。家长应该为了这种效果而继续努力,奋斗。

家长注意:让孩子远离手机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它的小巧、方便、快捷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青睐。手机对于成人来说是工具,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个“玩具”,只不过这个“玩具”是有害无益的。

陈女士最近新买了一部新手机,于是原来那款旧的手机就被闲置了。而陈女士那才3岁的女儿显然对这个旧手机很感兴趣,于是她便索性将手机当成了女儿的玩具。

女儿从此对旧手机爱不释手,到哪里都抱着它,就连睡觉也要攥着不放。然而,不久之后,陈女士就发现女儿身上开始起一些小红疙瘩。当时,她以为是蚊虫叮咬的,所以并没在意。哪知道,过后女儿又直喊手疼。后来,陈女士带着女儿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竟然是重金属过敏,而罪魁祸首就是那只旧手机。陈女士后悔不已。

医学专家认为,旧手机中含有许多诸如砷、汞、镍等有毒金属,如果这些有毒金属长期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就很容易引发病变。另外,新闻报道中也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故,孩子玩手机电池,结果电池发生爆炸,引发悲剧。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将手机当成玩具。

而且,手机的电频信号要强于普通电话,孩子的各项机能发育还不完全,手机的强信号很容易就对他大脑的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伤害。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现在,许多孩子从上幼儿园起,父母就给配上了手机,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没有好处的。父母应该让手机远离孩子。

安全策略

1.将手机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2.手机电池也要远离孩子的视线,换下来的电池父母要妥善保管好,不要让孩子拿着乱丢。

3.对于旧手机,尤其是一些杂牌子的手机,用旧了之后,父母要有一个妥善的处理,不要留给孩子当玩具,这样的手机就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4.如果孩子一定要玩,可以买玩具小手机给他作替代。

如何让宝宝了解自己的性别?


婴幼儿性别认同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重要时期,那么,这样的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帮助宝宝早早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感。

1、2岁左右

婴幼儿的性别认同一般出现在1岁6个月至2岁之间,一些孩子在2岁左右已经能正确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3岁左右

到了3岁左右时,多数孩子可以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无法明白性别是不便的这个真理。

3、3岁以后

3岁以后直至学龄前,孩子便慢慢地对性别产生了坚定的概念,可以明白自我的性别以及他人的性别是不变的。

幼儿的性别偏爱往往最早出现于对待玩具上,约14~22个月时,男孩常常喜欢小汽车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洋娃娃等,进入幼儿园后多会偏向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比如常常爱分男、女不同组别进行活动。

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常常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就是有时说的“娘娘腔”和“假小子”,仔细辨别其性别角色,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以后的心理发展正常,避免出现同性恋、异性癖等现象出现。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有性别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性别意识支配的,当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时,他们自己的身体是包括在这种探索中的,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宝宝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

性别意识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延续的学习过程。所以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探索是“羞耻”的。形成性或性别角色方面的认识是同自己身体上的性别特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也包括了情感方面的自尊发展和在家庭、同伴全体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让宝宝了解自己性别的妙招


让宝宝了解自己性别的妙招

婴幼儿性别认同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重要时期,那么,这样的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帮助宝宝早早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感。

1、2岁左右:婴幼儿的性别认同一般出现在1岁6个月至2岁之间,一些孩子在2岁左右已经能正确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3岁左右:到了3岁左右时,多数孩子可以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无法明白性别是不便的这个真理。

3、3岁以后:3岁以后直至学龄前,孩子便慢慢地对性别产生了坚定的概念,可以明白自我的性别以及他人的性别是不变的。

幼儿的性别偏爱往往最早出现于对待玩具上,约14~22个月时,男孩常常喜欢小汽车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洋娃娃等,进入幼儿园后多会偏向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比如常常爱分男、女不同组别进行活动。

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常常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就是有时说的“娘娘腔”和“假小子”,仔细辨别其性别角色,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以后的心理发展正常,避免出现同性恋、异性癖等现象出现。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有性别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性别意识支配的,当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时,他们自己的身体是包括在这种探索中的,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宝宝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

性别意识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延续的学习过程。所以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探索是“羞耻”的。形成性或性别角色方面的认识是同自己身体上的性别特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也包括了情感方面的自尊发展和在家庭、同伴全体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