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长遇到分歧应该怎么办。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孩子家长遇到分歧应该怎么办”,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两个人的性格和想法很少有完全一样的时候,即便是双胞胎其他的就更不好说了。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难避免会出现分歧,当分歧出现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处理才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呢。

采访实录:分歧着的爸妈,无奈的娃

“在爸爸面前,要装一下”――Rock本来在婚姻生活中是个“粗放型”,大事小情都以老婆Lily为准则。可自从有了宝宝后,Lily觉得老公好像突然变得琐碎起来了,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立下了很多原则,比如:“不能喝饮料”、“不能吃太好吃的东西”等等,也要求Lily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吃零食、喝饮料。

可Lily不这么看。Lily对记者说:“我知道吃零食、喝饮料未必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这是我很大的人生乐趣,我相信它也会成为孩子的乐趣。虽然我也认为应该有所控制,但不觉得一定不能让孩子沾这些东西。就为这个,我和老公没少闹别扭,虽然是小事,可也影响感情呢。”幼儿教育

两人这样的态度在宝宝面前就变成了:Rock在家的时候,Lily就不给宝宝吃零食、喝饮料;Rock上班走开了,Lily就自己也吃零食,也给宝宝尝一点点。而四岁多的宝宝好像也看出了这样的规律:爸爸在家的时候就很乖,不乱吵着要;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就开心地和妈妈一起享受美食。

“你们到底要我干什么?”――“乖宝宝,翻柜子去吧。”Sam妈妈对Sam说道,随机打开了家里的大书柜,2岁多的Sam兴冲冲地跑到书柜前面,把里面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书一本本搬到妈妈正坐着的椅子上,炫耀自己的成就。时而翻开来,煞有介事地看看。

这时候,爸爸下班回来了。看到Sam把自己的书弄得乱七八糟,而且在翻着,非常担心Sam把书弄乱弄坏。这可都是自己心爱的宝贝书啊。“你怎么让孩子弄这些东西?”Sam爸爸责怪老婆不该让Sam这么任性,随即赶紧把书收拾好,把书柜关上,然后哄着Sam到客厅玩去了。可小Sam的心里还惦记着好玩的书柜里各种颜色的“大本子”,也更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所以没多一会又跑回来了。妈妈本来就对Sam爸刚才的行为不认同,于是又开心地对Sam说:“宝宝又来啦,来,玩书吧!”说着又把书柜打开。不一会,Sam爸爸去洗手间回来发现Sam又在玩书了,于是这般……

究底派:

有分歧就不该结婚――“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双方分歧很大,可能这两口子当初根本就不应该结婚。”谈起“父母分歧”的话题,搞教育工作的小梅斩钉截铁地说。“我认为,真正对自己负责任、对孩子也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慎之再慎,确定双方十分和谐,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如果出现分歧如何处理。因为结婚,并且生儿育女是关系早期教育

理性派:

平心静气好好谈――“自生了孩子以后,生活的主题全围着BB转。产生分歧是经常发生的,家庭纠纷也因此而开始,身边的朋友因这些小事闹离婚的事时有发生。”小文认为,其实夫妻产生分歧应坐下来,平心静气的好好谈,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利弊,取得共识。

毕竟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好。不能取得共识可听取有经验的人意见,或上网找资料,还可以请教保健医生,怎么也不能在孩子当面吵,影响孩子情绪,不利孩子发展。

乐观派:

走弯路是生活味道――皓皓妈觉得“有分歧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观点有所不同。”“我父母还算比较体谅我们,一切让我们自己去带,在必要时提出意见让我们参考。在夫妻之间呢,老公在小事或无关痛痒的事由我自己定主意,重要的事大家都拿笔和纸写下来讨论。

到其中每个人一生幸福的大事。”早教网

情绪派:

意见不同,怎么藏得住――爸爸站着在一边吵,妈妈坐着在一边哭,才1岁多的糖糖夹在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过会还是哭闹了起来,晚上睡觉也睡不踏实。糖糖妈无奈地对记者说:“大家都清楚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太好,我和老公也这样想,所以本来两个人对于这一点是有共识的,但一旦事情发生的时候谁也控制不住,声音不自觉地就大起来了,有时候吵着吵着摔东西、骂人的时候也有。”糖糖爸说:“大家有时候意见不同,当时火就起来了,很难控制。知道对孩子不好,可也没办法。”

放任派:

就这样将就着吧――米微觉得:“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别扭,是会影响夫妻感情的。我和老公本来感情不错的,有了孩子以后就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比如‘应该让外婆还是让奶奶来带孩子’、‘要不要给孩子分开睡小床’等等,有什么办法呢?可能有了孩子后的家庭难免有这样的问题吧?我现在的态度就是将就着,不知道老公怎么想的。现在孩子还小,只有几个月,可能还不懂我们在争吵,以后等孩子大了再说吧。”幼儿早教

同样吵也吵过、哭也哭过,大家都知道都是为了BB,无论吵得怎么凶一个晚上就没事了。我们没有经验,很多育婴知识都是通过网站或者朋友、其它长辈慢慢摸索。虽然也走过弯路,可是看着孩子一天一天成长,自己的经验和与老公相处的感觉也慢慢成熟,感觉生活比以前更有味道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家长教育孩子也是出于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对此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下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孩子的时候避免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家长可以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内容来帮助家长解决这一难题。

zj09.com小编推荐

孩子遇到性伤害怎么办?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遇到性伤害怎么办?,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性教育并没有充分普及的今天,孩子遭到性骚扰的几率和频率非常大,有的家长若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就会反复遭受伤害。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受到性伤害,心灵的阴影会伴随他(她)一生,影响到孩子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幸福。一个具有健康开明的性观念,懂得科学的性知识,能够控制自己的性冲动,懂得保护自己不受性伤害的孩子,才是真正纯洁的孩子

孩子遇到性伤害的时候该怎么办?我反复强调要将事情告诉父母。一个女孩对我说:“我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不敢对妈妈说。”女孩的妈妈就坐在旁边,她也听到了女孩的话,我看着这个妈妈,她心里也明白的,低下了头。我希望妈妈们反省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会求助妈妈?!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信任妈妈?!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让孩子遭遇困境的时候孤军奋战,用弱小的身躯和心灵抗争?!

孩子们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告诉了父母,他们不信任我们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相信你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老师等,这样才会有人来帮助你!于是有孩子说:“我就找胡老师帮助我!”我立即回应:“我非常愿意帮助你们!”

我接触了很多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没有预防性伤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却不知道如何来做。我们现在对孩子更多的是“教”,而没有“育”!当我们认为孩子不考试的知识我们就不需要教给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只剩下“教”,而没有了“育”,这就是教育的缺失。

父母在处理孩子被性侵害事件的过程中,要以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受害孩子的角度出发,由此需要把握以下九个原则。

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

父母发现事情的当时,如果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要带孩子在第一时间进行医疗评估和创伤处理,医疗评估可以作为控告罪犯的证据之一。收集能够证明罪犯有罪的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同时父母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向孩子解释身体受到的伤害,并同时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能够康复。

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父母要态度平静地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具体细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或吃惊等情绪,那会使孩子被惊吓,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这样父母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体伤害。要鼓励孩子将全部细节讲出来,消除孩子惧怕被父母责备和打骂的心理,父母要抱着孩子对他说:“宝贝,你能够将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我们非常感谢你,说明你信任我们!”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放松后,孩子才会将事件全部讲出来。但是,如果父母多次重复地询问事情经过会使孩子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所以,在第一次询问孩子的时候要尽量仔细。

让孩子远离侵害人

父母应该让孩子远离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人。将罪犯绳之以法是最大快人心的事情,这需要父母收集充分的证据。但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或者其他原因让侵害者服法,父母要警告侵害者远离孩子。如果是家里的亲戚,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孩子,如果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并伤害孩子,或与学校协商离开这个班级。总之,远离性侵害者才能够保护好孩子。

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

父母可以让孩子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但不要让孩子对公安机关或其他机构或媒体多次叙述被性侵害的过程,这会一次次将孩子带回创伤情景,从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心理伤害,加重孩子创伤后的痛苦。大范围的媒体报道会使孩子陷入同伴关系的困难中,被同伴孤立或被嘲弄,或将此事作为攻击孩子的材料。

做好安慰工作

对于已经明白这是一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的孩子,身体完整感和身体形象受到了破坏,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完美的人了,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抱着孩子,告诉他:“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我们永远都会爱你!”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抛弃他。父母更要让孩子从父母的拥抱和言语中感受到坚定不移的爱,这是孩子修复心灵创伤的精神力量源泉。父母在应对此事的时候,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泄情绪和议论此事的处理方式,也不要因此事而显得紧张不安,这会使孩子感觉自己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使父母如此不开心。

不要“追究”孩子的责任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造成的错误。父母不可以责备孩子没有保护好自己,不可以以打骂受害孩子的方式发泄

自己的愤怒,不可以带着孩子上门讨说法,不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因此事而丢脸,这会让孩子感到失去最后的保护之地而陷入绝望的深渊。

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加关心孩子

父母和老师要理解受到性侵害的孩子出现的心理创伤行为,受害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无心做作业等问题,这是孩子的心理创伤反应,不是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老师要给予受害孩子更多的宽容和关爱,耐心等待并帮助孩子从创伤中恢复。父母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和帮助孩子。

及时与心理医生沟通

父母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来帮助孩子,及时与心理医生交流孩子的状况,配合心理医生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这对孩子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孩子再次被侵害

在受害孩子转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孩子进行预防性侵害的教育,同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对孩子的性侵害,例如经常与孩子谈心、与老师交流等等。

教孩子认识和保护身体隐私部位

一位妈妈在帮助4岁女儿建立“隐私部位”这个概念的时候出了洋相。

“那天,和几个朋友相约出去郊游,到了目的地后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这时女儿和另外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到几个朋友面前,掀开裙子,露出屁股,叫大人们:‘你们来看啊!你们看啊!’我正与朋友们在聊天,一看女儿这样,急忙将女儿和她的小朋友叫到一边,我告诉她们:‘屁股是你们的隐私部位,不可以露出来给别人看啊!’她们点头答应了。可是当我继续与朋友聊天时,女儿和那个小女孩又跑了过来露出屁股,对着众人喊:‘你们来看我们的隐私部位啊!’我急坏了,女儿怎么不给我面子?”

原来,女儿将妈妈的话理解成了屁股的名称叫“隐私部位”,而没有懂得隐私部位的真正含义。对于4岁的儿童来说,妈妈想靠一句话就教会孩子明确隐私部位的概念,看来是行不通的了。

用画图的方式教孩子认识隐私部位效果最好

我在进行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用画图的方式教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孩子感性认知的特点,直观简单,效果很好。父母和学校老师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个方法对5岁以上的孩子是适合的。

给孩子准备一张A4纸和彩色笔,先让孩子画出男孩和女孩。画好以后,让孩子用红笔标记出男孩和女孩身体的隐私部位。在对孩子提示时的用语不可以直接说隐私部位,因为儿童不懂这个词的含义,父母和老师要将隐私部位说成“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随便摸的部位”。所以,在让孩子用红色笔涂出隐私部位的时候,指导用语要说“用红色的笔涂出身体上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不可以随便让人摸的部位”,这样孩子就能够听懂,也能够按照你的指示进行操作。在让孩子做标记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建立保护身体隐私的概念了。

如果孩子将身体的隐私部位标记为眼睛、头发、手和脚,说明孩子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父母或老师要与孩子一起,将正确的部位标记出来。

当标记完成后,父母或老师要告诉孩子“这些用红色标记的部位就是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以下的内容:

一、无论任何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朋友、亲戚、老师都不可以随便看你或摸你的隐私部位,你也不可以随便看或摸别人的隐私部位。

二、如果医生要检查你的隐私部位,必须要有爸爸或妈妈陪着。

三、如果有人想摸你的隐私部位,要勇敢地拒绝他,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我回去要告诉妈妈!”

四、如果有人摸了你的隐私部位,要尽快告诉爸爸妈妈。在生活细节中强化孩子的隐私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随意谈论和摸弄孩子的生殖器,帮助孩子做到不随地大小便、不穿开裆裤等,这样一些生活细节能够让孩子从小在家庭里就耳濡目染了对身体隐私。

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怎么办?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怎么办?”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身边的小事上引导孩子,让他在心中树立是非观点,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应该很重要。我现在可以从有些小事上感觉到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区别,也许这就是平时言传身教的结果吧。

nananne的回复:

这位妈妈,你好: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大了,不过我觉得你现在就考虑到孩子十三、四岁以后的事,未免太多虑了!

我的孩子快满四岁了,有时也和我们一起看电视,每当她看到有男女主角亲热的镜头时,也会很好奇地问我们:“叔叔阿姨在干什么?”,我从来都不会大惊小怪地喝斥她或马上转台不让她再多看一眼,因为这样反而会让她更加地好奇。我会平静地对她说那是叔叔阿姨喜欢对方,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

小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让我们一同探讨吧!

心痕的回复:

我觉得nananne的态度还是比较正确的,社会上的现象形形色色,我们并不能要求别人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但是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告诉他表达爱意有很多方式,什么方式好,什么方式欠妥当,让他长大以后很自然地明白事物的对错,坦然面对一些不好的现象。

我们家的小子看到电视上有人亲热,还会捂着眼睛,不好意思呢,我有时候也很烦恼。

nightingale的回复:

我家小子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过他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我想家长不应该对这样的事大惊小怪,免得引起孩子更强的反应。本来示爱的方式千万种,就让孩子见怪不怪吧。至于今后,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轩儿毕竟才2岁8个月啊。

在理论上,我支持对性知识实行开放式的教育。

遇到臭美的宝宝怎么办呢?(冬季亲子教育)


前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有许多的家长反应,幼儿园的女儿回到家里常常用自己的化妆品涂涂抹抹的,穿衣服也是挑三拣四的,这让家长们感到很纠结,以下就让我们来应付爱臭美宝宝的小妙招吧!

女儿越来越“臭美”了

女儿今年4岁了,从年初开始我就发现女儿开始知道爱美了。一次她从幼儿园回来,用家里的记号笔涂抹指甲。当时我以为女儿是图新鲜,也没在意。可是,夏天来了,女儿也越来越爱美了。我给她准备了上学穿的衣服,她不穿,偏要自己挑选衣服,还说我选的衣服不好看。星期天不上学的话,女儿在家要换好几套衣服。

现在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女儿就把睡衣脱了,然后坐在床上,自己找衣服穿。这件穿穿不好,又换另外一件。有时候,还要拿我的丝巾蒙在头上,扭来扭去。婆婆有时候看到女儿这么臭美,都要笑个不停。

这几天早上,趁我不注意,她偷偷用彩笔涂红了指甲。今天早上,又用绿笔把手指甲和脚趾甲抹了个遍,洗都洗不干净。女儿每天这么“浓妆艳抹”,我都不好意思送女儿去幼儿园,也担心颜色会被女儿吃进嘴里。

还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裙子、项链等。画完之后,躲到我的房间里,找我的项链和耳环戴。如果我把东西藏起来不给她,她就会哭闹。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注意妆容的人,工作需要的时候,也会化化淡妆。但是,我很少在女儿面前化妆,更不会涂指甲。所以,我觉得女儿这些做法应该不会是受了我的影响。孩子这究竟是怎么了呢?我又该怎么样来引导她呢?

孩子3岁进入审美敏感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年龄阶段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且形成认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3岁孩子开始对环境有审美要求,即进入了审美敏感期。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牛奶不能洒出一滴,水果上不能有斑点,他们开始挑剔吃的和用的,接着孩子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和自我的完美。尤其是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突然对美产生很多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审美敏感期开始,女孩子的一生都会一直处在一种对美丽的探索之中。有了对孩子审美敏感期的理解,家长就不会一味责备孩子的“反常”行为了吧。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也是孩子们的权利。看到孩子爱美、追求美的行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地打压与禁止。但如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出现成人化的迹象,却是一个早熟迹象的预警。化妆、衣着成人化等现象,与家长行为也有很大关系。孩子多半是看了妈妈化妆,才产生了兴趣,也是父母带着逛街,才看到并喜欢上了成熟的款式。发现孩子追求“成人化”的美,要怀有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但应该适时恰当地引导孩子认识美,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适合自己年龄的美。

1、抓住审美敏感期

当孩子表现出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很多家长不是没有发觉,而是觉而不察,或者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致错失了良机。家长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他们会感到不耐烦,甚至还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加以批评和斥责,让刚刚进入敏感期的幼小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有些孩子变得胆小、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世界。

2、调整消极情绪

面对孩子的种种“挑剔”和“不可理喻”,家长们或许会感到心烦,但是,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这些“无理要求”当作一次孩子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就会用心体会孩子的每一次要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帮助孩子。

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受到什么消极的影响,比如担心孩子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观,而变得爱慕虚荣。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审美需求,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物品,给孩子自己选择穿衣的权利等。同时,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3、给予正确评价

“审美敏感”表明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开始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家长的肯定,而不是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对“美”的任何评判。要看到这是孩子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他们在创造自己。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审美引导。在“审美敏感期”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的词语来评价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记住,这时的模拟化妆行为,是为了发展孩子一种智能,而不是仅仅为了化妆本身。

孩子对完美的追求,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正走向深入,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感觉会深深印在他的记忆深处,直接影响他将来的气质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4、把握引导时机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法则,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但也不能对孩子完全放任,要适时地予以帮助指导,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满足其健康成长需求的环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敏感期的特点为孩子准备相关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孩子的游戏中,让孩子感知形状、色彩和图案,并准备安全的工具供孩子进行训练,从而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审美敏感期”的出现虽然有大致的标准期,但也会因每个孩子身心发展、养育环境的不同而个别差异。因此,家长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在日常的生活与活动中细心观察孩子。当孩子出现对这一方面的敏感特征时,应为孩子准备适宜的环境,给予正确的协助和引导。

本网站小编总结:每个小孩子都有一定的审美敏感时期,但是由于孩子的成长环境,身心发展等因素,一般的小孩子敏感时期都不一样,平时家长们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协助很重要!

孩子偷拿东西家长怎么办?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偷拿东西家长怎么办?”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渐渐长大了,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心眼儿也渐渐多了起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常常会出现偷拿别人的东西的现象。虽然说孩子偷东西和以偷谋生,以偷为职业的偷不可同日而语,但可以肯定的说,孩子偷的现象如果不加矫正,很可能就会发展成很严重的问题。

孩子的偷往往集中在“物”和“钱”两个方面,而他们大多又有下列表现:

(一)爱不释手与偷

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众多孩子在一起学习和玩耍时,看到别人的物品自己特别喜欢时,有的孩子就会忍不住拿来看看,看来看去就会爱不释手,然后揣进自己的口袋。

(二)随便拿与偷

有的孩子不知道偷的本质含义,认为随便拿可能不是错误的,尤其是家中管理不严的家庭,常常有物品被孩子随便拿出来,最后发现“盗主”即是孩子。这种行为还会发生在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回来后发现,几岁的孩子居然怀揣朋友家的玩具回了家。

(三)好奇与偷

有时候孩子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偷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当发现问题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说明与制止并讲道理。向孩子说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偷都是错误的,要人家的东西、拿家中的东西要征得人家或家人的许可,否则不能随便拿人家或家中的东西。钱也是如此,向父母要钱要告诉父母,偷是绝对错误的,坚决不允许的。

2.惩罚,必要时也可用体罚。对已有不止一次偷东西经历的孩子,说明、制止不一定有效,这时就要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其中惩罚法是必要的。有许多人回忆,就是父母的一顿狠狠的打救了自己,使自己没有发展成惯偷。

3.榜样警示。可以用偷盗犯们的犯罪受到的处罚来对孩子进行警示,以使孩子改掉这一坏毛病。

4.建立申报制度,加强财物管理,堵塞漏洞。这样一方面要求孩子向父母汇报主要的花销要求和开支,满足必要的支出;同时又管好财物,堵住漏洞,不让孩子有可乘之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家长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彷徨,只要细心的观察,及时地发现并制止,这就不称之为问题了。但也千万不要不重视,这样会害了孩子。

孩子太爱美应该怎么办呢?


常言说的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小孩子太过于爱美未必就是好事情,化妆的许多产品都是对孩子健康不利的,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例吧,了解下对于太爱美的小宝宝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吧!

你见过3岁女孩这么爱美的吗?今天吵着要戴项链,明天嚷着要戴耳环;早上起来就站在衣柜边,把所有衣服试一遍;放学回家关起房门,用彩色笔把指甲涂成五颜六色……市区黄女士最近发现女儿童童越来越臭美了。

女儿不合时宜的装扮,令她哭笑不得。一次吃饭,舅舅发现童童的眉毛很浓,正要夸小丫头漂亮,黄女士赶紧说这眉毛是加工过的。家人纷纷围过来,说童童这么小就这么爱美,长大要成“妖精”了。亲子网

女儿“浓妆艳抹”,妈妈担心

黄女士说,今年年初她就发现女儿爱美。一次童童从幼儿园回来,用哥哥的黑色笔涂抹指甲。当时以为女儿是图新鲜,也没在意。可是,夏天来了,童童也越来越爱美了。妈妈给她准备了上学穿的衣服,她不穿,偏要自己挑选衣服,还说妈妈选的衣服不好看。星期天不上学的话,童童在家要换好几套衣服。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把睡衣脱光了,然后坐在床上,自己找衣服穿。这件穿穿不好,又换另外一件。有时候,还要拿我的丝巾蒙在头上,扭来扭去,真是的。”童童奶奶每次看到小孙女那么臭美,都要笑个不停。

“昨天早上,趁我不注意,她偷偷用彩笔涂红了指甲。今天早上,又用绿笔把手指甲和脚趾甲抹了个遍,洗都洗不干净。”黄女士说,女儿每天这么“浓妆艳抹”,她都不好意思送女儿去幼儿园,也担心颜色会被女儿吃进嘴里。

童童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裙子、项链等。画完之后,躲到妈妈房间,找妈妈的项链和耳环戴。“我有副耳环的挂钩很长,担心童童戴了会伤到耳朵,就藏起来了。可是,她一定要戴,不给她就哭。”说起童童的臭美事,黄女士无奈地直摇头。

网友支招:小孩要合理扮美

黄女士承认自己是一个注意妆容的人,工作需要的时候,会画画淡妆。而且,她很少在女儿面前化妆,更不会涂指甲。因此,她认为女儿应该不会是受了自己的影响。对于女儿自己捣鼓的妆容,家里人说她难看的有,说她好看的也有。小丫头听到好话,就会眯着眼笑说“我长大了”,听到坏话就会大哭。

“楚楚妈妈”说,她家女儿平常就爱照镜子,最期待的就是演出,一有演出就说:妈妈,我要化妆,化漂亮一些啊。而且演出完了也不肯卸妆。有一次女儿从学校回来,手指甲都用彩笔涂了颜色,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同学教她的。有时,看到我外出化妆,就会说“妈妈,你的化妆品等我长大了要给我用”。

“我告诉她,现在还没到化妆的年纪,长大了才可以化妆。妈妈现在化妆是因为年纪大了,皮肤不太好,所以用化妆品来修饰皮肤。女儿的皮肤很好,不用化妆就很漂亮了。而且化妆品都有一定激素,用多了反而对皮肤不好。她现在不会偷偷用我的化妆品了。”“楚楚妈妈”说。

童童进入了审美敏感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年龄阶段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且形成认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3岁孩子开始对环境有审美要求,即进入了审美敏感期。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突然对美产生很多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审美敏感期开始,女孩子的一生都会一直处在一种对美丽的探索之中。有了对孩子审美敏感期的理解,我想家长就不会一味责备孩子的“反常”行为。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的皮肤都比较细腻,如果长时间用一些成人的化妆品,很容易造成皮肤的过敏,但愿家长们都能够用其它的一些方式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

父母育儿观念出现分歧怎么办?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育儿观念出现分歧怎么办?》,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共同养育的黄金定律

看看下列的情境与行为,你和你的配偶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呢?

你的大孩子为你准备了早餐,但是他把厨房搞得一团糟。你昨天一整晚都在照顾小宝宝,没有睡好觉,而你的另一半刚刚从12个小时的睡眠中醒过来。

你的孩子希望你和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你刚刚跑了8个超市,买回生活必需品,他们没有一个人过来帮你拎一下。你的另一半正好找到一个超市有你们需要的东西,而且还打8折。

哪种情况下你对孩子的行为会比较满意?

1.夫妻双方努力保持育儿的一致性是非常困难的

我敢打赌,不同的父母对于孩子同样的行为其反应经常会不同。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会期待父母双方在育儿问题上保持完全的一致呢?难道夫妻双方有着完全相同的感觉、压力、期待和育儿方法吗?不是这样的。父母双方的想法不可能永远一样,所以他们无法在孩子面前永远保持一致。

2.孩子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做同一件事情

当我的儿子才2岁的时候,就知道跟着爸爸逛超市必须乖乖地坐在购物车里,跟着妈妈就可以自己跑来跑去。当他和爸爸在一起时,从不会试图跑下来,但是他和妈妈逛超市时,就会吵着要到购物车下面来。

如果有家长尝试过告诉孩子不同的情况下对他们声音的要求是不同的,他们就会知道孩子们是完全可以理解这一点的。在教会时、在游乐场时、在外面、在午休时我们都应该有不同的声量,孩子们知道这其中的区别,而且不会混淆。他们知道可以在游乐场上随意奔跑,但是不能在教会里乱跑;他们可以在外婆的沙发上蹦蹦跳跳,但是在家里却不可以;他们在幼儿园要收拾玩具,在爸爸那里却不一定,不过在妈妈那里有时需要。不要担心他们会混淆,他们不会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对孩子们有信心。

3.意见不一没关系

很多育儿书籍都说家长在孩子面前要统一战线,这并不是真理!更好的方法是成立一个“公平小组”,大家对解决问题可以持不同的观点。

其实对于育儿方法,正确的比错误的多得多。父母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私下讨论,然后得出一个不容协商的结果告诉孩子,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事实上,父母通常很难从心底达到这样的一致,他们表面上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但是孩子能够觉察到在妈妈或爸爸那里还有协商的空间。记住,孩子们不是傻子,他们完全可以觉察到父母是不是真的忠实于他们自己的决定。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忠实于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是完全支持对事件感受最强烈的一方,而且这件事就完全交给那方去处理。这件事对谁更重要?谁对这件事有很强烈的负担?

4.每天养育孩子的那个人才有权为孩子的日常事务做决定

我们必须知道,只有那个每天花14个小时和孩子在一起的人才会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那些理想主义者通常是和孩子在一起时间很少的人:工作的父母、朋友、亲戚、医生、育儿专家,他们总是告诉你一大堆理论。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每天和你在一起,听到孩子每天说20多次“不”,好不容易说一次“好吧”,他们认为你太纵容孩子,但是如果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我们就应该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而不是理想主义。什么可行就用什么!即使在漫长的一天的最后一丁点儿时间里,你态度软化了,也不要太自责。

5.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育儿的世界里没有“完美”这个词。你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行,你就是一位优秀的家长。

6.谁开始,谁结束

你自己要惩罚你的孩子,却让不情愿这样做的配偶去执行,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父亲要小孩罚站,然后自己要出差两天,你认为这个时候要妈妈去执行这个惩罚公平吗?如果父母离婚了,住在不同的地方,不要指望另一方去执行你制定的惩罚措施。

7.如果可能,在你们还没有孩子之前就应该在一些核心问题上达成一致

当你结婚或怀孕时,你和配偶就可以讨论一下你们认为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试着找出三点你们共同认为重要的方面,分享并执行。在我的家庭中,我和丈夫都认为重要的有:1)不许打人;2)无论年龄如何,不能有粗鲁的行为;3)我们决定自己带孩子,而不是送到外面的托管机构。你们的家庭对于养育的重心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找出三点你和你的配偶都认为是很重要的。

8.支持配偶的管教并不意味着赞同

你可以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支持配偶的选择,这样做并不会减低他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其关键在于支持,而不是统一。真诚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并不像你爸爸那样认为熬夜是不允许的,但是他的想法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意见,你最好现在去和他商量一下。”

当育儿观念截然不同时

父母需要彼此沟通、互相支持,然后决定这件事对谁来说更重要,由那一方来以大家都需要的方式解决。

亲子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如果家长认为亲子关系是一种三角形的关系,那就麻烦了,因为孩子们会观察夫妻之间的关系,然后决定可以向谁施压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如果家长在育儿方面是独立的,那么孩子就很难找到一些灰色地带,并导致夫妻之间的不和。

夫妻一方并不负责另一方和孩子的关系。如果一方希望和孩子有更紧密的关系,他/她就必须自己为这段关系去努力。有个妈妈就对我说:“他爸爸和我在亲子关系上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我发现孩子们和我俩之间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事情他们会去跟爸爸讲,有些事情他们只会跟我讲。”

如果一个人经常使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子女,那么当他的子女不再向他敞开心扉的时候,他就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让另一半变得跟他一样的严厉。尽管夫妻双方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但是这种观点需要改变。父亲看到母亲太过于宽容,就会倾向于较为严厉;或是说父亲经常出差,母亲就会对孩子特别宠爱来弥补父亲不在的时光。这是人们经常会有的行为模式。但是如果这种互补过于明显以至于失去了平衡,那么夫妻就应该找个时间单独谈一下,看一看怎样解决当前的情况。

在孩子面前指责配偶会对所有的人造成伤害。通常情况下,行为是教导对方育儿方法的最好手段,研究表明,父亲大部分的育儿方法都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孩子看到父母之间有分歧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一方总是妥协另一方就可以了。彼此尊重、平等地去沟通解决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因为这就是他们将来和自己配偶关系的蓝本。条条道路通罗马,教育孩子并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所有的决定都可以重新考虑一下。当和配偶的关系太过紧张时,可以先自己冷静一下。

另一种方法就是如果你和配偶有分歧时,就尝试对方的方法三天,如果行不通,再恢复原状。

你们同样可以一起看一本书或是参加一门育儿课程,不要期望在所有的细枝末节上都保持一致,但是如果你们在一些大方向上能够保持一致,这将对你们非常有帮助。

一个妈妈组的成员说:“告诉他,你朋友的丈夫做了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你很庆幸他没有这样做。”这是最基本的鼓励。

关于共同养育的小贴士

当我教导父母工作室中的父亲时,他们常说:

给我分配任务,母亲应该学会一条咒语:“我不是孩子唯一的家长。”

最重要的是,母亲应该学会避免指责父亲的育儿方法,父亲和孩子有他们独特的相处方法,如果你不认同父亲对待孩子的方法,就应该把你认为正确的方法用行动表示出来—静悄悄地。通常情况下,父亲看到你的方法可行,也会去尝试,不过千万不要自己说出来(就是常说的唠叨)!

当我教导父母工作室中的母亲时,她们常说:

父亲应该自己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

父亲应该不用询问母亲就知道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家里东西的放置。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丈夫最性感的时候就是照顾孩子的时候了。

如果夫妻任何一方准备去指责另一方时,就应该问:

孩子现在是否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遇到危险了?

这样做会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吗?

我想一直为这件事情负责吗?

这是我们之前决定的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吗?如果是,我能在私底下以很尊重、平等的方式与他/她沟通吗?

这件事的结果对我更重要,还是对我的配偶和孩子的关系重要?

我怎样能把想要的改变用行动表现出来?

父亲参与到养育过程中来,不但对孩子非常重要,对夫妻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夫妻离婚或分居:

尽管孩子的父母现在不在一起了,但是孩子还是需要双方的,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双方互相尊重、坦诚沟通、解决问题。

依旧尝试在育儿方面对三件重要的事情达成一致。

在离婚或分居期间,孩子行为上的改变是必然的,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生气时的基本征兆(参照第5章)。大多数行为改变包括分离焦虑、如厕训练、恐惧、睡觉问题和侵犯;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破坏规则、态度和学习问题。

理解孩子行为的改变是你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之一,他们试图用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离婚的感受。

告诉孩子离婚不是他们造成的,要经常这样告诉他们,不然他们会忘记的。

父母双方都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

不要试图再延续以前家里的一些习惯,这样只会放大失去的东西。建立一些新的习惯,你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家庭结构。

看望孩子的时间要灵活。

保持与孩子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的交流。

当孩子来访时:

为孩子安排一个单独的房间,或他们自己的空间。

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或家庭事务中来。

孩子和亲生父母之间要有单独相处的时间。

把最精彩的活动留到每次到访的最后,这样可以有一个愉快的结束。

在进行一系列活动之前先给孩子一些时间来适应环境。

亲生父母处理孩子负面的情绪,并且保证使用建立亲子关系的管教方法。

新的组合家庭:

继父、继母,以及他们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去建立的。

重点在建立关系上。

前两年一定要让亲生父母来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管教问题。

新的家庭在新的地方建立,避免领土问题。

让孩子自己决定对新父母的称呼。

对所有的孩子都称“我的儿子”、“我的女儿”,而不是“我的继子”、“我的继女”。

与孩子和继父母一起讨论领养孩子的问题。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孩子需要额外的安全感,对每个人都要宽容一些,允许他们安全感的需要:咬东西、安抚奶嘴、吮手指。

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家务活、节日、庆祝的工作中。

记住,对于一个新的家庭来说,拥抱、倾听、感受的认同和解决问题是最好的管教工具。

每天的最后,你真正拥有的就是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衣服、碗碟、电话都是明天的事情,但是你和孩子之间的感觉是什么?

孩子情绪失落应该怎么办呢?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情绪失落应该怎么办呢?”,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前言:生活之中的事情许多的时候都是瞬息万变,这一刻永远都无法预测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因此很多的时候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去正确的面对这些转变,以下就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案例:

葱葱早在两天前就与爸爸妈妈约定,星期天带上刚买的小皮球,去公园的草地上玩。

周六晚上,小葱葱临睡前就把装入袋子中的小皮球放在床边。第二天清晨,一向都要妈妈叫醒的葱葱早就醒了,很快在妈妈的帮助下穿好了衣服,刚要出门,没想到天却下起了大雨。葱葱等啊等,雨就是下个不停。葱葱满脸失望,眼睛里闪烁着泪水……

分析: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失望,很多父母都想尽量使孩子远离它。其实,如果孩子能够早期学会如何应对失望,那么整个孩童时代甚至是成人以后,他们都可以保持快乐的心态。关键在于孩子面对失望时,父母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寻找合理的帮助、与人沟通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孩子对失望的反应进行必要的帮助。亲子网

反应1:情绪激动型

如果孩子面对失望的反应是放声痛哭,或是倒地耍赖,情绪反应非常强烈,那么父母首先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其次让他知道任何无理取闹都无法带来他想要的东西。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父母切不可由于孩子的坏情绪而影响了自己,转而再对孩子施压。

建议:

可以告诉孩子,你很了解他的失落感,并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失落的”,让孩子了解失望是很正常的,然后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或是让孩子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直到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为止。一般而言,如果孩子能够从他擅长的事情中寻找到乐趣,那么他就知道了自己有能力掌控某些事情。这种训练通常可以使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快从失望转变为“做其他事情一样也很快乐”上来。

反应2:独自生气型

这类孩子面对失望,通常不会大哭大叫,而是在一旁酝酿生气的情绪。此时父母要帮助孩子自己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可以提示孩子“我们换件事情做做,你有什么好主意?”这样做能使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能力把糟糕的情况变好。

建议:

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譬如“我们现在不能去公园玩球了,那就在家玩你最想玩的玩具,好吗?”或者可以问“你愿意不愿意下周日再去呢?”也可以在准备晚餐时,让孩子搭把手,虽然这样做会让你更加忙乱,但是却有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用积极的态度,从悲观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反应3:转而忘记型

虽然这类孩子不会把令人失望的事情看得很重,当他知道自己不能去公园时,会立即要求换个其他项目玩玩。但是作为父母仍然需要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抗挫折方法。

建议:

为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让孩子在失落时可以求助他们。这个圈子里不光有父母,还有家里的其他亲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

研究表明,能够从失落情绪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让其他人帮助自己。此外,可以问一些暗示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学会应对所面临的失望。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做为家长与其相办法让孩子们远离失望,不如多锻炼孩子让其正确的的面对随时都会发生必变的事情,教会孩子如何在受挫之后重新等等,只有勇于面以失败的人,才能更多加优秀的成长!

应该怎么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