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童话故事说的是谁
2021-08-02 外国童话故事说的是谁 睡美人是谁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谁怕谁的词是谁毁掉了宝宝的主动性。
根据育儿专家多年的研究可以得出,父母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等等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那么想要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没有主动性吗?以下就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案例:
小浩妈妈反映,小浩上小学时很兴奋,很听老师的话,说老师讲课很有趣,课本很好看。妈妈很用心,咨询了很多家长,总结出了“宝贵经验”,包括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自此,一放学,妈妈见到小浩就问“老师留家庭作业了吗”,并不断叮嘱孩子“回家先写作业”。小浩一个拼音写得不规整,爸爸妈妈就立即要求擦掉重写。早教网
初中时,妈妈说很多事情小浩不与父母沟通,父母的问话也不愿意回答,特别是流露出了厌学情绪,有时连家庭作业也不想做了。
心理专家分析:
这是孩子“被动成长”的常见培育现象:当孩子兴致勃勃地玩时,父母要把孩子抱走,当孩子在床上安静而自由地躺着时,父母又让孩子起来练习爬行。父母问题出在方法上:以打断和不依从于孩子原有兴趣与关注点为特征,只是以单纯的“帮助孩子”为目的,使孩子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阻断孩子的主动学习过程,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学习接受习惯。
每个孩子在学习上有不同的表现,用严格的“好习惯”来高标准要求对待孩子,家长的“好意”往往使结果与期望相差甚远。所以,家长应该少些急功近利,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若是太主动了,孩子们就会变得被动,目前许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条光明的大路,因此早早的就给孩子铺好的路,却很少关心孩子们的感受,终究使孩子习惯性的被动做事情!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溺爱综合征:溺爱宝宝=毁掉宝宝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宝宝,所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大人的目光全都盯着这一个小人。因此也出现了不少“小皇帝”,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母婴专家指出,溺爱孩子可能是一种病,所以很需要纠正,下面是因溺爱养出的5类问题宝贝,一起来看看吧!
一溺爱综合征:溺爱宝宝=毁掉宝宝!
溺爱综合征是现代社会新生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2岁以上的独生宝宝中。因为大人对宝宝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宝宝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
二溺爱养出5类问题宝贝
1.自私自利
成因:宝宝长期得到特殊待遇。如糕点、水果等美食都只留给宝宝吃,让宝宝处处在家高人一等。
表现:宝宝认为好的东面理应属于他,独占玩具,独吃好东西,不许别人碰。
应对策略:多引导宝宝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经常给宝宝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教育故事,不要迁就宝宝过度的欲望,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宝宝会慢慢改正的。
2.胆小怕事
成因:妈妈给宝宝下的禁令太多,如怕宝宝出事,不许他独自到外面玩,不许摸这个,不许碰那个。宝宝稍有不适就表现得惊慌失措,使本来不怕的宝宝被宠着哭起来。
表现:宝宝遇事不敢思考,任何一点惊吓就会哭闹。
应对策略:宝宝胆小,所以不能嘲笑他,要千方百计消除他的恐惧。对于平时生活中的细节要特别关心,化解宝宝对事物的恐惧感。有意识地让宝宝接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蟹、狗、鸡等,第一次妈妈一定要在身边。妈妈不要对宝宝的一点小意外表现得过度惊吓,应以平常心态对待。
3.性格孤僻
成因:宝宝与外界接触少,家中又没有小伙伴可以玩,只能跟玩具、电视玩。
表现:不合群,性格孤僻。
应对策略:有意识地为宝宝寻找同龄的小玩伴,与小朋友一起听故事、做游戏,这样,宝宝就会渐渐地合群和开朗。
4.称王称霸
形成原因:家长的过度迁就,宝宝只要哭闹,就会满足他们的需要。
表现:宝宝想做的事情,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蛮横粗野,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对于宝宝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告诉宝宝原因,如果宝宝耍脾气,妈妈最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予理睬,慢慢宝宝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5.偏食挑食
成因:妈妈爱子心切,只根据宝宝的爱好,给他做他喜欢吃的。
表现:宝宝挑食偏食,不爱吃蔬菜或鱼、肉,营养不均衡,经常感冒发热,体弱多病。
应对策略:妈妈合理地给宝宝搭配饮食,尽量做能够吸引宝宝的食物,如把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变着花样做给他吃。
知道了溺爱孩子可能是一种病,所以溺爱并不是一种正确的爱的方式,反而会害了宝宝,不利于宝宝的成长,不利于宝宝以后的人际交往。所以小编提醒:家长们千万别再溺爱宝宝了,小心宝宝变成这样的孩子啊!
是什么造就了宝宝自私的性格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是什么造就了宝宝自私的性格”,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其实在孩子的本身上是没有一些不好的习惯的,但是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就发现孩子的身上有越来越多的坏毛病,针对于这些坏毛病家长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来自生活中的榜样
镜头1:
明明妈发现,明明不知怎么变得自私起来。小朋友找他借玩具,他摆摆小手说:“不借,借给你,我就没玩了。”他手里拿着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开口向他要,他也藏得紧紧地:“不给不给,给了我就没了。”这样的情况遇得多了,明明妈生气地说:“明明,你怎么可以这样自私?”明明听了妈妈的话,委屈地掉下了眼泪:“上次你不就没把家里的酱油借给邻居阿姨吗?你说,‘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自己就没了’。”这下明明妈愕然了。原来是自己这个不经意的小举动,让明明变得自私了。幼儿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而父母便是涂抹这张白纸的画笔,做好孩子的生活榜样,对每一个父母来说,都非常重要。
当父母努力以身作则,出门坐公车时主动让位,邻居有困难时热心帮助。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发现,孩子也开始为他人着想。
来自父母的溺爱
镜头2:
认识小路夫妻的人都说小路夫妻非常豪爽。虽然家里条件一般,可别人有困难,他们还是会热情帮忙。正因如此,他们觉得欠孩子太多。每一次家里买好吃的,从来舍不得自己吃,全留给孩子。一次,家里做了孩子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由于做得多两口子也没禁忌,当他们刚要伸筷子夹时,那碗排骨就被宝贝儿子拿到了自己面前:“这是我的,你们不能吃。”看到儿子竟如此自私,小路夫妻很难过。幼儿教育
“爸爸妈妈不爱吃”这句话,很多父母都跟孩子说过。其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父母不要溺爱孩子,应取消孩子的特权,让他知道,好东西是要拿出来分享的,而不是自己独占的,当孩子来跟你分享时,更不要拒绝他的请求。
来自无条件的满足
镜头3:
一次逛街,看到一个正哭闹逼着父母买玩具的孩子。孩子在哭,两个大人在吵,孩子的父亲说:“不能买了,这玩具家里有好多个了。”孩子的母亲说:“又不是买不起,你看孩子哭得多可怜。”
宝宝已经有很多玩具,可还天天闹着要买新的,见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还忍不住地伸手去抢。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多选择向孩子妥协,一来,孩子在外面哭闹,不买觉得丢面子;二来,父母觉得生活条件好了,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岂不知,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孩子的欲望成了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
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学会拒绝,而不是永无止境地满足。所以当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而是适当地拖一下时间,给他设置一些小障碍。渐渐地,他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会得到大人的满足,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当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时,伸手去抢玩具的自私行为便会减少。
这样引导宝宝和小伙伴分享玩具
2、3岁的宝宝都舍不得把自己的玩具给人玩,还想要别人的玩具。
2岁的希希就是这样。一天,她抱着一个玩具熊和妈妈在小区公园玩,突然一个小朋友手中的布娃娃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二话不说上去就抢,那小女孩哪里会依她,出手狠狠地一推。希希被推倒在地,哭得像个泪人,妈妈帮希希拭去眼泪,说:“希希,如果那个小朋友也来抢你的玩具熊,你会一声不吭地给吗?”希希听了摇摇头道:“这是我的,我不给她。”妈妈摸摸希希的头,柔声道:“对啊,那小朋友肯定也跟你一样。不过,如果你实在想玩,还是有办法的。” 希希好奇地问:“什么办法?”妈妈清了清嗓子道:“你看,可不可以用你的玩具熊跟小朋友的布娃娃交换着玩?”妈妈拉着希希,让希希对那个小朋友说:“小朋友,我用我的玩具熊换你的布娃娃玩一会。好吗?”那小朋友想了想点头同意。互换玩具后,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早期教育
正确的引导对孩子很重要。当你看到孩子“自私”时,不要强制纠正,父母先自己做好榜样吧!
本网站小编总结 : 相信家长了解孩子自私行为的形成,就差不多应该可以明确解决的办法了吧,对于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家长多注意的,其他的知识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参考的意见,主要的还是看父母的态度问题了。
爸妈十剂慢性毒药 毁宝宝一生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请家长们注意以下“十戒”:
1、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4、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8、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宝宝的天性你了解多少
按理说父母是最理解自己的子女的了,那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对于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处于怎样的一种态度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让家长成为真正最了解了孩子的人。
孩子最大的三个天性:
1.模仿性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嘤嘤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自立成人,学习皆从模仿而起。作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实际上是相伴孩子一生的非常重要的“老师”。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在模仿中学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间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哪怕我们不喜欢或不擅长,但为了孩子我们有些时候必须学会当一名好的演员。幼儿早期教育
2.叛逆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会发现他们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这时我们都会很头疼,很恼火。实际上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他们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一天天的独立,所以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叛逆性,并加以正确的疏导和指引。郑渊洁曾经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要想孩子从小就喜欢学习并珍惜学习的机会,我们从他生下来那一刻就应该给他灌输:我们家很穷,供不起你读书,你要想读书是非常困难的!
3.好奇心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他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看到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问一问。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小看他们,更不应该扼杀他们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为了保护孩子,防止孩子犯错,经常会对孩子强加很多约束,不许动这,不许碰那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探究。同时,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耐心回答,千万不可采取冷漠、讽刺的态度,粗鲁的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否则无形中会扼杀孩子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格的萌芽。幼儿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 :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深喑孩子的这三个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加以指引,这样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这有这样的家长才能算是最了解孩子天性的。还需要加不断的努力呢。
解读宝宝的“性动作”
“哎呀,这孩子怎么没事就喜欢来摸妈妈的乳房啊!男生不好这么色吧!”“真晕!一不注意就把我的裙子给掀开了,有时还跑去掀别人的裙子,弄得我好尴尬!”2岁左右的宝宝常会出现喜欢摸妈妈的大腿、摸妈妈的乳房等动作,其实这些“性动作”是宝宝的大脑在告诉我们:他的“性意识成长关键期”到了!如果在这段时期,家长肤浅地把孩子成长的“性动作”贴上“耍流氓、好色”的标签,或用“打手”来制止,则会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建立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则会造成性别扭曲或易性癖(同性恋)。
性文化不等于性!
0-3岁是培养性别认同和性角色认同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幼儿期,它凝聚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并打下以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跟家庭成员的互动来探索和认知性别及性角色的。父母是孩子性启蒙教育最好的老师,在这个时期能从父母处得到“性帮助”和“性体验”,孩子的性心理则会在健康中成长和发育。而由于现在关于传播“两性方面”信息的媒介多、量也大,所以从小接受健康的性启蒙教育则尤为重要。年轻的家长们更需要跟孩子一起来学“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幼儿性发展中出现的敏感行为,避免让幼儿在性发展的过程中心灵受到伤害或扭曲,当今社会同性恋人数的增多已经在警示我们要重视“性取向”的心理扭曲。
“性意识成长关键期”的幼儿获得性满足的途径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自体享乐,以获得快感。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触摸小鸡鸡(阴茎)或阴唇、喜欢被人抚摸身体、有的甚至会夹紧大腿进行摩擦或跨坐在椅子扶手上来回移动等等。
第二种是通过探索他人身体以获得快感。如摸玩并亲吻妈妈的乳房、看见光滑的大腿会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摸、开始关注他人的身体(老想跟着爸爸、妈妈上厕所,对妈妈的内衣产生兴趣)等等。这些敏感行为都属于幼儿在经历“性意识成长关键期”中对性器官、性别的探索行为,简称“性动作”。但“掀裙子”不属于性动作的范畴,宝宝之所以对掀裙子感兴趣,主要是对裙子的结构好奇,而不是对裙子里的身体部位好奇,这也是为什么大多孩子都喜欢在妈妈的裙子里玩藏猫猫游戏的原因。
因此每一个性动作背后都有产生动机的性心理:
1.对母亲的依恋产生对女性特征的探索;
2.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始产生对性别特征的初级探索;
3.无意识的接触带来快感后,发展为有意识。就是孩子在小便时,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性器官;而在无意识的触碰时,发现它(小鸡鸡)会变硬,还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快感;女孩则发现摸摸自己尿尿的地方会有特殊的感觉,正因为这些感觉便引起了宝宝对性的兴趣和好奇。
总而言之,这些性动作跟成长有关,跟“好色”无关,而这个“性”确切地说是“性别”,所以,切勿以成人的标准来给孩子贴标签!
性教育是等孩子问还是父母主动提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性教育是等孩子问还是父母主动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女儿5岁,ZZH是女儿同班同学,跟我们同住一个小区。女儿一天突然说:妈妈,上次在ZZH家玩结婚的游戏,ZZH说结了婚后,他的小鸡鸡要和我小便的地方相碰。
我抱着女儿,对女儿轻声说:小便的地方是女孩子的隐私,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除了妈妈外,不可以让别人看,不可以让别人摸。
女儿问:那爸爸呢。
我说:女儿长大了,爸爸最好也不可以接触。
我内心有点着急,问了下:那你裤子脱了没有?
女儿说:没有。
我说:那怎么碰到一起呢?
女儿做了挺肚子的姿势:像小便这样。
女儿说:ZZH还非要我脱掉裤子,说如果不脱掉裤子,就不和我玩了。
我说:你们都玩什么游戏了,说给妈妈听听?
女儿说:玩了黑色幽灵的游戏。
于是女儿把游戏内容告诉我,关掉灯,ZZH做幽灵,女儿假装碰到幽灵的女孩,看到幽灵,吓得晕倒。
我说:这个游戏里有脱裤子这个环节吗?
女儿说:没有。
我说:那你说ZZH非说要脱掉裤子,是今天,还是上次?
女儿说:是上次。
我说:那你把上次做游戏的内容说给妈妈听听吧,是什么样的游戏呢?
女儿说:ZZH说,结婚后男孩子的小鸡鸡应该和女孩子小便的地方相碰。
我说:那你裤子脱了没有?
女儿说:没有。
我说:你为什么不愿意呢?
女儿说:我怕他把小便弄我身上了。
我说:男孩的小鸡鸡和女孩小便的地方,都是我们的隐私,是我们的性别特征,我们不可以让别人看我们隐私的地方,不可以碰到。
女儿问:妈妈,那是不是结婚后还要那样做呢?你和爸爸结婚后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没想到会问我这个问题,没有马上回答。
女儿继续说: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男孩的小鸡鸡跟女孩小便的地方相碰后,男孩的精子和女孩的什么相遇。妈妈,你和爸爸结婚后,是这样吗?
女儿这么说了后,我赶紧说:你说得非常正确,爸爸妈妈结婚后,想要一个小孩子。于是,爸爸的生殖器和妈妈的生殖器接触,爸爸的精子就到妈妈体内了,精子碰到妈妈身体内的卵子,结合成受精卵,于是,一个小孩就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了。
女儿说:那如果精子没碰到卵子呢?
我说:那就没有小孩。
女儿说:幸亏爸爸的精子碰到你的卵子了。
我说: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可以让别人摸,不可以让别人看,也不要跟别人讨论自己的隐私。妈妈今天跟你说的话都是悄悄话,是秘密,不要告诉别人。
突然出现这个事情,我好紧张。还好《善解童贞》我看完了,我没有失态。但是我总觉得我的话没说完,我好像没叮嘱全面。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或者女儿不主动问,我不应该再提这个话题,我怕我的叮嘱和紧张倒成了提醒和强调。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饱了(劳动节专题)
前言:小宝宝往往不知道饥饱,平时妈妈喂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很容易导致宝宝肠胃的不适,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掌握下如何判断宝宝的饥饱吧,这对于小宝宝健康的成长很有意义噢!
第一招:看体重
用婴儿体重增加的情况和日常行为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宝宝清醒时精神好、情绪愉快,体重逐日增加,说明宝宝吃饱了;如果宝宝体重长时间增长缓慢,并且排除了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则说明通常认为宝宝吃饱的时候他并没有吃饱。
第二招:听哭声
哺乳时,宝宝长时间不离开乳房,哺乳后,宝宝啼哭,这是他吃饱的表现。
第三招:看吃奶方式
宝宝吃过奶后能安静地睡觉,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些哭闹。或有时猛吸一阵,就把奶头吐出来哭闹,体重不增加,这是宝宝吃不饱的表现。
如果吃奶时很费劲儿,吮吸不久便睡着了,睡不到1~2小时又醒来哭闹,或有时猛吸奶,这也是宝宝吃不饱的表现。
第四招:看排便
大便不正常,出现便秘和腹泻。正常大便应为黄色软膏状。奶水不足时,大便会出现秘结、稀薄,发绿或次数增多而每次排出量少,这是宝宝吃不饱的表现。
本网站小编总结:给小宝宝喂食不仅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家长们注意掌握分寸,明白小宝宝的一些肢体语言,但愿以上的几点可以帮助父母们正确的判断小宝宝的饥饿问题,敬请更多的关注此方面的常识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