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胎教

2021-07-22 不胎教 童话故事不贪心 不放弃的童话故事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退”(本网站推荐)。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退”(本网站推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前言:服中药人们一般注意忌嘴,而服西药往往忽视忌嘴。其实西药多是化学药品,因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器官的现象,比服中药的更多,反应也更厉害,更需注意。

“用药找医生,服药靠父母”,父母要正确给宝宝服药。当前存在宝宝生病父母擅

自用药的现象,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错误,轻则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得则发生药物中毒延误病情。

误区1见咳即服止咳药

咳嗽是宝宝常见的呼吸道症状,由于宝宝支气管黏膜娇嫩,抵抗外界病原菌的能力差,容易发生呼吸道炎症而产生咳嗽。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可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如果你见宝宝咳嗽便急于服用止咳药,等于“闭门留寇”,使病菌在气管内大量繁殖,以致发生肺炎等重病。

误区2感冒首选抗菌素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感冒了,常会擅自选用抗菌素,甚至用两种抗菌素,有的还将大人的抗菌素给宝宝用。其实宝宝感冒90%上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它们侵入细胞后,躲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目前使用的抗菌素几乎都很难进入细胞,所以对病毒完全不起作用。此外,不少抗菌素有许多副作用,如引起胃肠道不适、白细胞降低、听力障碍、肝肾功能受损等。

误区3不注意药物的有效保存

许多药水在开封后需放在阴暗处或冰箱内保存,而且时间也不能超过一周。但不少妈妈在宝宝病愈后将剩下的药水放在冰箱内保存,待下次宝宝患病后再服用。殊不知多数药水都含有糖浆成分,易受到病菌污染,吃了反而对健康有害。还要注意药物有一定的保存期,你一定要看清保存期,否则吃了不但无效反而还会致病。

误区4静脉用药一定比口服好

宝宝只要感冒发烧了,家长就急着要求医生给予静脉用药,认为静脉给药退热快,效果好。其实一般的感冒用口服药完全可以治愈,若静脉给药,宝宝承受的痛苦更多,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而且医院一般是一天一次的静脉用药,药物的血浓度不均匀,可能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误区5药物服法用量不得当

许多药物都必须严格按照剂量来服用,但有不少的爸妈为图方便,没有精确药物剂量就给宝宝服药。宝宝服药时“毛估估”,这对宝宝来说用药量会相差好几倍,是非常危险的。有的妈妈在服药前没有把药水摇匀,以致开始服用时药的浓度不够,未达到效果;之后的又浓度过高,不利于宝宝的疾病治疗。

误区6见泻即服止泻药

轻度腹泻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肠道内的病菌和毒素可以通过腹泻排出体外。如果你发现宝宝有腹泻就急于用止泻药,由于止泻药具有强烈的收敛作用,服用后虽暂时起到止泻作用,但留在肠道内的病菌却不能排出体外,反而加重了病情。

本网站小编总结:吃钙片时不要吃菠菜,因菠茶中的草酸能与钙结合成不溶于水的对人体无益的草酸钙,服之无益。吃维生素K时,不可同时服用阿斯匹林,因阿斯匹林可与维生素K发生竞争作用,抑制凝血酶形成,而降低药效。服山道年、左旋咪唑驱虫药时,要忌食油荤,以防药物大量吸收而中毒。

zj09.com小编推荐

孩子第一次吃中药(本网站推荐)


前言: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由于中药疗效好,副作用少,许多患儿家长求治于中医中药。但苦于未能掌握给小儿服中药的方法,最后只好作罢。其实,只要按照婴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不同的药物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婴幼儿服中药就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相反还是一件容易的事。

煎药量与服药方法给新生儿喂药,每日药量30-50毫升,分9-10次服完。因新生儿味觉发育尚未健全,可将药汁直接放在奶瓶中由他自己吮吸,或用滴管慢慢滴入口内。1-3岁的婴幼儿,每日药量在100毫升左右,分6-7次服完。这时期的婴幼儿的味觉非常敏感,所以喂药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药汁的温度要低于37度,这样可以减轻苦味,另外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可以在药汁中适当加入些冰糖、白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3-7岁的幼童,每日药量在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用。此阶段的幼童已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可对他们进行诱导、说理,切不可用粗暴打骂的方式,否则病儿就会产生对抗情绪。

被动喂药法对极个别不愿服中药的幼童,只好采用被动喂药法了。首先将病儿抱成半卧位,头部抬高,颈部垫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吸管吸满药汁,将管口放在病儿口腔颊黏膜与臼齿之间慢慢挤滴。由于体位的关系,药汁可慢慢从舌尖后部入口,这样可减少药汁与舌尖的接触,使苦味大减(因为舌尖的味觉最为敏感)。如小儿不肯咽下,则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儿的两颊,使之吞咽,切不可捏鼻子灌药以防药汁呛入气管,导致窒息。药的温度药适中,过热容易烫伤婴幼儿的咽喉、食道、胃黏膜等,过凉则会造成胃部不适,肠道功能紊乱,还会影响药效。

喂药时间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才能使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餐前服药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餐后容易造成呕吐,一般情况下,服药后尽量休息一段时间,以利药物吸收,也可避免因活动量大而引发呕吐,从而影响疗效。

本网站小编总结:只要按照婴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婴幼儿服中药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给孩子选择正确的退烧药(本网站推荐)


前言:如果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也适当,但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要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这样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热的效果。

小儿退烧药的合理选择一直是儿科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记者从国际儿科大会上了解到,目前临床应用的小儿退烧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其他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它们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会上,各国医师对如何正确而合理地用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交流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部分整理如下,以期引起使用者注意。

阿司匹林:“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不了解药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按这句顺口溜为小儿用药,就可能会出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引起用药儿童出现瑞氏综合征后,医生们对这一老牌药物的用药安全更加注意了。1975~1985年,瑞氏综合征在北美高发,1980年达到了高峰,其致死率约为30%。因此从1986年起,在所有儿童用阿司匹林的包装上已提出警告。该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据悉,此综合征在我国并不多见。

此外,阿司匹林还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延长出血时间、过敏反应等。

在过敏反应中,以哮喘较为常见。

安乃近:由于其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年安乃近用得少了。1977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

对乙酰氨基酚: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过量应用此药会引起肝脏损害。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

布洛芬:该药也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但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要注意小剂量给药,切忌反复多次使用退热过度,引起体温陡降或腹泻。

宝宝退烧小妙招(本网站推荐)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退烧小妙招(本网站推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前言:秋季宝宝比较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发烧就是一种,那么面对着这种疾病的发作,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在这里专家指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其实刚好相反。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险的发烧讯号

宝宝发烧,父母固不必大惊小怪,却也不能掉以轻心,导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应学会如何有技巧、有知识、有智慧的面对它。当小孩子发烧时会合并其他的表现: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体感觉极度不舒服,有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的现象,幼小一点的婴儿不会说话,甚至变得躁动哭闹不安。此时,适度的处理,使体温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发热痉挛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更是需要。

婴儿发烧病理原因可大可小,严重者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心肌发炎等,不处理会导致残废或死亡;轻者只是轻微感冒,不理它也会自己好。但这中间的差异若非专业人员实难判断,有时更须借助检验技术才能确实区别。

六招简单正确的退烧法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3、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4、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5、使用退烧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6、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本网站小编总结:民间错误退烧观念和方法综观上述论点,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发烧当作一种警讯。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

儿童退热能不打针就不打针(本网站推荐)


前言:孩子发烧除了需要打针吃药等降温措施外,也不能忽略了物理治疗,孩子发烧的时候不要给宝宝穿过多的衣服,不利于散热,多喝水,用温水给宝宝擦擦身体。

发烧,能不打针就别打

儿童退热能不打针就不打针,因为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副作用比较大。注射后孩子可能大量出汗,容易发生虚脱甚至休克。过敏体质的孩子,会出现过敏性皮疹,轻者可见荨麻疹、渗出性红斑,重者会发生剥脱性皮炎;或者粒细胞减少,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进行退热治疗时,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如多饮水,少穿些衣服或少盖些被子等。夏天应将室温降至25℃左右,确保孩子处于凉爽但不寒冷的环境中。

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反应,当患儿腋下温度超过38.5℃或肛温超过39℃,且烦躁不安时,应及时给予退热治疗

其次,根据发热的程度选择口服退热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安全、有效的药物是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原料制成的药片,如泰诺林等。这类药物有明显的解热镇静作用,对胃肠道刺激小,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通常口服30分钟后就会产生退热作用,药效可持续4小时。另外,还有高效退热药,像以布洛芬为主要成分的口服退热药,如美林等。这类药的特点是对高热患儿起效快,退热维持时间长,可降低患儿严重感染时机体的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发烧是一种症状、现象、表示宝宝身体不舒服时所发出的警讯,但绝非疾病。宝宝如果只是38度左右的微烧,但精神状况还是很好,则不用急着马上带宝宝就医,可以在家先行照顾,不需给宝宝吃退烧药,只需提供流质的食物与水份。让宝宝自然痊愈,反而可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露出马脚的假药(本网站推荐)


前言:儿子何小亮就有个毛病,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让父亲很伤脑筋。何代禹买过补锌补钙的药给儿子吃,可没有效果。去年7月的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种叫做“集中精力口服液”的广告,说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喝了这种口服液,几个月就可以治好。

老百姓掌握一定辨别假药的知识,是杜绝假药的重要一关。本期开始,我们邀请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特邀药品勘验鉴别专家曹国营从“看、剖、感、试、验、核、析”七个角度,教您找出假药的蛛丝马迹。

看包装是辨别假药的第一步。仔细看一看药盒,就能发现假药露出的很多“马脚”。

马脚一:药名有暗示。“抗癌胶囊”、“皮癣一扫光”、“抗风湿药酒”,这些药名暗示能根治某些疾病,正规药品名称不会含有这些内容。

马脚二:文号不规范。“药卫监字000000号”、“药消准字000000号”,这样的批准文号不规范。目前药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字—字母—八位数字”,字母包括H(化学药品)、Z(中药)、S(生物制品)、F(药用辅料)等。

马脚三:没有有效期。如果从药盒上找不到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也是一个“马脚”。正规药厂批号规范,有效期标注准确。如药品生产批号为20080731,三年有效期,失效期2012年7月。

马脚四:说明书混乱。药盒上会有简要的说明书,表述疾病治疗范围时,中(成)药只能说“功能主治”,化学药品制剂为“适应症”,生物制品是“作用与用途”或“接种对象”。假药的说明书经常表述混乱,比如某中成药介绍它的“适应症”是“牛皮癣等皮肤病”。

马脚五:标记不明确。某药品在药盒正面的右上角标有黄色的“外用药品”。正规药品标注药品分类,如处方药、非处方药(OTC)、特殊药品(外用药品、精神药品等),而且标注清晰、色彩规范。假药或者没有标注,或者标注文字图案线条模糊、色彩运用不规范。比如,按规定“外用药品”标注应为红色,有些假药却是褐色或黄色。

马脚六:包装喊口号。药品包装上是不允许随意标注其他内容的。如广告性质的口号、标题;超出说明书内容以外的宣传资料等。如果遇到有宣传以上情形的,可以怀疑为假药。药品生产地址、联系电话等的一致性、真实性也是判定真假药的一个方面。

如果您手上的药品露出了上述“马脚”,请尽快报告给当地药监部门,以便执法人员采证、检验,做出最后判定。

本网站小编总结:这种口服液是在2007年审批的,“食”字号,属普通食品,“它就是一种普通食品,跟吃大米白饭蔬菜水果一样!”

吃肉不长肉,真有你的(本网站推荐)


前言:遗传偏瘦:如家人都偏瘦的话,体重过轻可能是遗传的,天生新陈代谢率高,即使多吃也不胖。 环境驱使:工作压力,进食环境嘈吵,食物不合口味等,都可能影响胃口,引致进食量不足。

消耗过大:消耗量大的人士亦可能是偏瘦的原因。

鸡肉——老少皆宜

鸡肉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脂肪含量较少,100克鸡肉中只含有1.2克的脂肪,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因为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孩子、老年人、体质虚弱者都可以食用。

鸭肉——滋补上品

鸭肉所含的脂肪数量适中,比鸡肉高些,比猪肉要低,所含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和低碳饱和脂肪酸,并且易于消化,不会加重肠胃负担。因为含有多种维生素,对心脏疾病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鹌鹑肉——动物人参

鹌鹑肉有动物“人参”的美誉,肉质细腻,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极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很低,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结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疗效。

鸽肉——一鸽胜九鸡

鸽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蛋白含量超过一般家禽和肉类,而脂肪含量仅为0.3%,低于其他肉类食物,所以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鸽肉还具有补脑提神的作用,经常食用可以提高记忆力,延年益寿。

鱼肉——营养之王

鱼的种类繁多,不论是海水鱼还是淡水鱼,营养价值都很高,蛋白质含量很高且均为优质蛋白质,叶酸、镁、钙、磷含量也很高,脂肪含量较低,大多只有1%~4%,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兔肉——荤中之素

兔肉被称之为“保健肉”、“荤中之素”,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100克兔肉中仅含脂肪0.4克。肉质细腻鲜美,极易消化吸收,对于皮肤、大脑、心血管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患者可以放心食用。

本网站小编总结:般我们成年人是胖还是瘦不是凭眼睛看就能测算的,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算出自己是否瘦弱了点:用身高的厘米数减去100后乘以0.9,得出的答案就是本人标准体重。如个人身高180厘米,标准体重就是(180-100)×0.9=72公斤,低于或高于标准体重10%都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你的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以上,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偏瘦了。

孩子感冒了不要着急用药(本网站推荐)


前言: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过感冒的经验,至于感冒的症状,只要一提到“咳嗽、流鼻水……”,大家便能马上知道,但“咳嗽、流鼻水的“感冒”却少有咳嗽和流鼻水,倒是有发烧或单纯地只是口中或手脚的发疹。

为此,专家呼吁家长们面对儿童感冒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以达到用药的安全有效:

1、服药期间多喝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轻药物对儿童肝肾功能的损害。

2、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宜使用此类退热药。

3、无论用哪种抗感冒药,对孩子来说剂量都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一般以5~7天内为宜;

4、3岁以下的小儿,肝、肾、神经抑制机制发育尚未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否则易诱发惊厥、黄疸等。5、如有发热,应尽量采用物理降温法,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6、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毒无效,对儿童身体的毒害性却很大。

夏暑将来,风热型感冒随之高发,以下这几款食疗方在防治上有奇效,坚信食疗胜于药疗的家长们不妨一试:

1、菊花芦根饮:菊花10克,芦根21克(鲜者加倍),水煎(或开水沏)代茶饮。

2、薄菊粥:薄荷、菊花、金银花各9克,桑叶、淡竹叶各6克。水煎,沸后5分钟,滤出药汁,去渣,加入粳米100克煮粥,稍煮即成。每日分2次服食。

3、藿香代茶饮:鲜藿香叶、鲜荷叶各12克(干者减半),白糖适量。水煎(或开水沏),代茶饮。

4、桑菊饮:桑叶、菊花、金银花各9克,薄荷、淡豆豉各6克,芦根15克(鲜者加倍)。水煎,1日内分数次饮服;或开水沏,代茶饮。

5、香薷扁豆茶:香薷9克,白扁豆12克(炒黄捣碎),陈皮3克,荷叶6克,白糖适量。水煎(或开水沏),代茶饮。

6、薏米扁豆粥:薏苡仁、白扁豆各30克,粳米1000克,共煮成粥。每日分2次服食。

本网站小编总结:病患期间要少食多餐:对于感冒期间的儿童, 饮食的护理既要满足孩子的口味, 还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除早、中、午餐外, 上午再各加餐次,食品多以牛奶、鸡蛋羹、水果、果汁、碎菜、稠粥为宜。

不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