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现在,有不少像昊昊一样的独生子女,因为缺少良好的人际沟通,所以“朋友”很少。封闭、狭隘、自私,是让无数母亲们焦虑的“独生子女病”。如何让独生子女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学家、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开出了“药方”。

其实通常孩子表现的内向、退缩、怕生大致是因为:

1、3岁开始,孩子会慢慢接触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包括在幼儿园内,当她碰到不熟悉的环境或陌生人,就会有这种情形。

2、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过分的溺爱或保护孩子,凡事出面替他解决,使孩子不能独立应付外面的环境。

3、独生子女一旦与其他孩子相处,会显得较为内向、羞怯。

孩子受到同伴欺负时,父母一般会告诉孩子不要打架,不要还手,去告诉老师或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来替你出面解决。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教导孩子要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当她在外受人欺负时,父母可以告诉她:“为了保护自己,必须要反抗,使别人不再欺负你,但是绝不能先欺负别人,因为打了别人,别人也会痛。”从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就可以知道在必须时应该反抗,来保护自己。平时父母在管教态度上,要注意该严的时候还是要严,但也要注意让孩子有出外活动的机会,从活动、游戏中去学习怎样和人相处。

在幼儿园里孩子发生争吵时,老师要公开处理,犯了错的孩子要及时惩罚,并且跟他说明处罚的原因。

讲理的教育方式,是给孩子一个机会去体会,遇到挫折、意见不合时,除了哭闹、逃避及拳头之外,还可以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发展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而这种社会角色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同伴交往具有亲子交往所不能代替或弥补的功能。

zj09.com小编推荐

独生子女 14个培养秘诀大揭底


80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的下一代基本上也多以一个孩为主,2代的独生子女,在老一辈的眼里是要爱护和保护的一代。确实在家庭教育上大家没有更多对于独生子女的经验,小编对此为大家搜罗了14条经验之谈:

1.有选择、有重点地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提供一切”不是不能做到的,但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2.父母的美好祝愿、希望和理想,往往集中在独生子女的身上,然而,为孩子制定的努力目标,应当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孩子的能力、才干和兴趣的基础上,目标和期望过高,只能使其丧失能力,并落个怨天尤人、自慈自怜的结局。

3.不要把独生子女总当"婴儿"看待。否则将有碍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进而成为害怕外界环境、感情不健全的人,要创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消除成年人对孩子的过分影响,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熟。

4.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和生活,不要依赖孩子去获得感情上的营养和友谊;不要认为若没有孩子,自己就会缺少什么。

5.独生子女只有具备了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能力,才会有韧性。而这种性格是应付变化多端的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家长要悉心地培养其自我决策的能力。不要不待孩子自己思考,就急于替他提供生活中的各种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而做出各种决定。

6.街坊四邻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好不过的伙伴。从幼儿时期始,父母就应保证孩子有机会参加周围小朋友的集体活动,父母则绝不能插手干预这种关系。

7.父母要心悦诚服地承认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不但承认他们的成功,而且也要承认他们的失败,过度的表扬,只能降低真诚赞扬的价值,不切实际的批评,则会削弱以后批评的效果。

8.父母必须安排些不包括孩子在内的、完全由他们自己分享的特殊活动。这些活动要与孩子为主的各种活动平衡起来。如果父母的全部时间,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那末家庭支撑的结构--婚姻生活就会被削弱而遭受痛苦。

9.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如一的纪律要求。那种认为对孩子严厉管教,会使孩子反过来对付自己的想法是有害的。事实上,不怕因管教而失去孩子爱的父母,却反倒能赢得孩子的爱。

10.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因讨得孩子的欢心而不知不觉地展开竞争。父母之间一定要避免这种竞争,否则处于这种地位的孩子,将会以操纵大人的方法来控制父母及其他长辈:

11.在强调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时,千万不可过头,否则孩子反而变得迟钝起来。父母应当牢记,孩子对某些事物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对事物固有的了解而定的,只有孩子本人,才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极限。

12.独生子女对于夸奖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则应减少表面的表扬,而多重视让其在精神上获得快慰与满足。

13.不要盲目提出孩子体格的标准要求,也不应当孩子稍有不适就表现出惊慌与恐惧,过分担心其健康或强调其身体的完美无缺,会导致产生疑病症或成为神经过敏的人。

14.父母应十分警惕孩子产生控制别人的思想情绪。否则,孩子很可能将控制欲望明目张胆地强加给伙伴或周围的成年人,结果只能遭到别人的反映斥和反对。

独生子女性格分析与教养原则


独生子女性格分析

很多人对现在的小孩子的印象,大部分都是娇惯、霸道、脾气大等。其实,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出现的人格特质会有以下几种。

占有欲很强

宝宝从出生开始,家中所有的资源都由他独自享用,大人的宠爱也是他一人独占,长期下来,孩子就会觉得这些理所当然都应该是他的,而不应该和别人分享。如果家中来了其他的小朋友,宝宝也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食物、玩具等。

独生子女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不管是财力、相处的时间、父母的注意力等,各种权利都比一般家里有1个以上的孩子的家庭优越。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爱不会被分散,陪孩子的时间相对也会较多,孩子拥有父母全部的爱,而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有人来分享,他们当然会很不乐意。

容易霸道

“我家的东西都是我一个人玩,为什么我要分给他玩?”刚到幼儿园的文文每次与同学玩游戏时,总会一个人霸占着玩具,任凭老师怎么劝说也不愿意分给其他的小朋友,让老师不知道如何是好。

独生儿已经习惯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一个人所有,除了极高的占有欲之外,还可能出现“霸道”的行为。在没有与他人“分享”习惯的前提下,不管与同龄的孩子还是其他人相处,都会用非常自我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所以大人总会感觉孩子比较霸道,不愿意与人分享。

高傲的态度

因为是唯一的,所以他习惯了所有人对他的宠爱,特别容易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重要、特别。虽然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主要是因为父母的宠爱,但是若不帮助孩子戒除这些陋习,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与同伴之间相处困难。

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会很不适应,他会觉得有疑问: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像爸爸妈妈那样把自己的话当圣旨?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自以为是、高傲的态度,很容易让孩子有不合群或是跟其他孩子起冲突的情况产生。

依赖性强

伴随着孩子的高傲态度,他的依赖性也会比较高。现在很多父母太过宠爱孩子,总是什么事情都帮他们打理得妥妥当当的,几乎是替孩子做好全部的事情。这样不但阻碍了孩子接触生活经验的机会,从小就依赖父母的结果,还会减少他们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也会相继产生。

爱孩子并不是必须帮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也不是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着接触新事物,学会独立自主,这样他们的人格才会健全发展。

会有孤单感

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像以前那样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陪伴他们的只有父母,当父母忙碌时甚至完全没有人陪伴他们,因此难免会有孤单感。因此,他们会很渴望结交其他的朋友,也会主动走近人群,试着与他人沟通相处。

独生子女教养原则

父母的教养原则一致

在教育孩子之前,爸爸妈妈应先针对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沟通,尽量将彼此的观点跟看法提出来,提出各自希望的做法,然后通过协调达到最和谐跟适合孩子的方式,这样才能减少因为父母教养观点不一样而产生的矛盾,孩子也不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给孩子提供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多给孩子制造可以和其他人相处的机会,如假日可以带孩子去拜访朋友、参加家族聚会,让孩子通过和其他人的相处过程学习怎样和同伴相处,且有机会与他人进行人际关系互动,另外父母们也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养方法和经验。

家长在生活中就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机会教育孩子

“这个蛋糕分一半给妈妈好吗?”通过这些过程教孩子学会和他人分享。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心事,所以要让孩子多和他人相处沟通,与玩具、娃娃说话也有助于帮孩子抒发情感。

鼓励孩子的具体行为

适度地给予孩子鼓励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在鼓励时,还要告诉孩子到底是他的哪种行为值得鼓励。很多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你好乖”、“你好棒”,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却没有告诉孩子,孩子并不知道他们的哪种行为是令人赞赏的,只有实际的鼓励和赞美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哪里做得比较好,并且可以在以后重复这些行为。如“你把玩具收拾得好整齐,真棒!”让孩子了解自己真正好在哪里,这样除了能让宝宝了解自己的优点之外,也能减少与外界标准的落差。

父母多发现孩子好的行为

父母总是能轻易看见孩子的缺点,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你错了,你不该这么做。”父母应调整自己的观念,积极发现孩子良好的行为,或积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这样孩子的缺点才能逐渐被良好的行为所取代。纵使孩子有缺点与不足之处,家长也要学会欣赏好的部分,逐步将不完美的部分给改正掉。

家长不断学习

现在有很多教养孩子的资料可供参考,所以家长要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及经验,而且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通过学习,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及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有些父母对孩子其实有满腔的爱,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或行动体现出来。

孩子对事情的认知度和大人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这个过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多学习如何和孩子沟通,了解用哪些方法教育孩子会更好,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解决,多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结语

父母的教养方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相当大,父母的用心更重要。现在的子女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身上总会有点小缺点,家长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养方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一定会有个可爱又懂事的宝宝。

7大独生子女通病 家长慎防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独生子女的环境容易使孩子产生哪些“通病”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独我”行为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上别人的食品拿起来就吃,就是一种典型的“独我”行为。

2、窝囊好哭

整天只与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失去了动手能力,也没有与小同伴竞争玩耍的机会,变得胆小窝囊、害怕困难,一遇到挫折、痛苦就会哭。这是由过度的保护形成的过分懦弱。

3、心理早熟

早熟并不是缺点,许多才华聪颖的人都是早熟的。独生子女的早熟具有“小大人”的特点。因为他没有与兄弟姐妹同级心理活动的交往,只得整天与大人打交道。爸爸为什么背着妈妈抽烟,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这些本不是小小年纪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还参与意见。一个4岁的小女孩坐在沙发上评判爸爸妈妈争吵中的是非,让人听起来真要笑破肚皮,可孩子讲起来却一本正经。

4、肤浅的知识

独生子女看上去都比一般孩子懂事、知道得多,为什么说是肤浅呢?因这些本事、知识都是口头上的,并没有真实的体验,而且这些知识都是些非儿童性的道理、概念。用这些道理、概念作为与父母交际游戏的工具。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起作用了。父母听孩子讲“大人话”可能喜得眉开眼笑,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用模糊的肤浅知识取悦家长。

5、神经质,喜怒无常

一不顺心就大哭大叫,发脾气扔东西,表面上非常主观执拗,样样事情自己说了算,否则就吵闹不休,而实质上是情绪不稳定,借机发泄。吵起来胆子很大,离开父母又非常怯懦。孩子所以形成脆弱的感情,是因为大人环境带来了孩子接受不了的刺激,孩子就像玩具一样的生活,得不到自然发展,加上父母不断“灌输”过沉的知识,这都对孩子神经系统的平衡带来危害。过多的“教育”、过多的刻板刺激造成了多得惊人的神经质孩子。

6、身体和心理的娇气

娇气往往只被人理解为行为上的撒娇、耍赖,其实娇气意味着软弱无能。现代家长往往忽视耐寒、吃苦、负重对孩子意志培养的重要性,这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独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锻炼。有人叹息,“现在的男孩、女孩已经没有上一辈人刚强了”,这句话并不是耸人听闻。受了别的孩子的气就跑到家里向妈妈发火,老师要他冲洗厕所就哭鼻子,这都是没志气的表现。

7、性格孤僻

独生子女整天关在家里,与外界和小伙伴很少来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来了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当小伙伴回去时会拉着对方不放手。独生子女心灵的孤独是生活天地狭小造成的。独生子女孤僻的独特性是好自言自语,好像成人一样罗嗦,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过了很久,还会向爸爸妈妈问同一个问题。这种追根问底的特点,可能反映了孩子的好学,也许反映了孩子思维的呆板和不易转移。

教育独生子女的14条秘诀


独生子女的养育问题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许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给人的直接印象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失调;而从这种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有些成为不合时宜的成年人。为使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免于陷入这样的结局,美国儿科专家莫瑞·卡布尔门,曾为人们提供了养育好独生子女的秘诀。这些秘诀如加以归纳,可开列以下几条:

1.有选择、有重点地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提供一切"不是不能做到的,但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2.父母的美好祝愿、希望和理想,往往集中在独生子女的身上,然而,为孩子制定的努力目标,应当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孩子的能力、才干和兴趣的基础上,目标和期望过高,只能使其丧失能力,并落个怨天尤人、自慈自怜的结局。

3.不要把独生子女总当"婴儿"看待。否则将有碍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进而成为害怕外界环境、感情不健全的人,要创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消除成年人对孩子的过分影响,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熟。

4.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和生活,不要依赖孩子去获得感情上的营养和友谊;不要认为若没有孩子,自己就会缺少什么。

5.独生子女只有具备了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能力,才会有韧性。而这种性格是应付变化多端的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家长要悉心地培养其自我决策的能力。不要不待孩子自己思考,就急于替他提供生活中的各种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而做出各种决定。

6.街坊四邻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好不过的伙伴。从幼儿时期始,父母就应保证孩子有机会参加周围小朋友的集体活动,父母则绝不能插手干预这种关系。

7.父母要心悦诚服地承认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不但承认他们的成功,而且也要承认他们的失败,过度的表扬,只能降低真诚赞扬的价值,不切实际的批评,则会削弱以后批评的效果。

8.父母必须安排些不包括孩子在内的、完全由他们自己分享的特殊活动。这些活动要与孩子为主的各种活动平衡起来。如果父母的全部时间,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那末家庭支撑的结构--婚姻生活就会被削弱而遭受痛苦。

9.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如一的纪律要求。那种认为对孩子严厉管教,会使孩子反过来对付自己的想法是有害的。事实上,不怕因管教而失去孩子爱的父母,却反倒能赢得孩子的爱。

10.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因讨得孩子的欢心而不知不觉地展开竞争。父母之间一定要避免这种竞争,否则处于这种地位的孩子,将会以操纵大人的方法来控制父母及其他长辈:

11.在强调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时,千万不可过头,否则孩子反而变得迟钝起来。父母应当牢记,孩子对某些事物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对事物固有的了解而定的,只有孩子本人,才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极限。

12.独生子女对于夸奖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则应减少表面的表扬,而多重视让其在精神上获得快慰与满足。

13.不要盲目提出孩子体格的标准要求,也不应当孩子稍有不适就表现出惊慌与恐惧,过分担心其健康或强调其身体的完美无缺,会导致产生疑病症或成为神经过敏的人。

14.父母应十分警惕孩子产生控制别人的思想情绪。否则,孩子很可能将控制欲望明目张胆地强加给伙伴或周围的成年人,结果只能遭到别人的反映斥和反对。

独生子女的下一代教育成问题


人们常说现在的90后都是在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吃不了一点苦,现在一批90后也当上了父母,在教育时的措手不及和错误就显现出来了。不仅是他们,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的在教育和照顾孩子方面都让人担心,因此有太多需要学习的。据2008年数据推算,中国30岁以下独生子女达到1.6亿,占到30岁以下人口的近30%,非独生子女子女也大都兄弟姐妹较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独生子女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独生子女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独二代”的养育出现的三大误区: 第一,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成风,忽视亲子依恋情感。在许多城市家庭里,祖辈挑起养育“第三代”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10 年3月的《文汇报》介绍,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70%左右孩子接受隔代养育;上海0—6岁孩子中88.9%由祖辈抚养;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 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第二,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忽视因性施教。孙云晓说,在讨论孩子发展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第三是独生子家庭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孙云晓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本网站小编总结:养孩子是件辛苦的事,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身体还要想着怎么教育才好。这种角色的转换让从小被捧在掌心的独生子父母们没法适应,自身心性不够成熟才更加依赖隔代教育给自己带来的自由时间。

家有小霸王(本网站推荐)


前言:很多家长面对霸道的孩子总是很无奈,孩子要什么就必须给什么,将东西据为己有。孩子霸道怎么办呢?下面将教父母们三个小妙招,能够有效地应对霸道的孩子,改变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要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长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 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为其难,因为 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在家别太宠溺

这类“胆怯型”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我,敢说敢做,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唯唯诺诺。但是,一旦他们置身于相对陌生的环境或面对生人,便会完全“失去”聪明与灵巧,缺乏信心,不敢表达,尤其害怕失败。

与“胆怯型”相对,“表现型”的孩子倒是特别不怕生,人越多、场面越大,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越精彩。“胆量的差异既受天生的性格因素影响,也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据姚鑫莉观察,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

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姚鑫莉建议,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鼓励使人大胆

一些孩子不太善于与别人打交道,遇到父母的熟人总不愿意主动问好,要么低着头、要么把脸扭向一边、要么涨红了脸没有一句话、要么干脆躲到爸爸妈妈身后。一些家长便向别人“解释”:“这孩子就是害羞,不太爱说话,见到客人总是别别扭扭的”。

姚鑫莉告诫,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 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第一次见面谁都会紧张,以后和阿姨熟悉了,你一定会说得更好。”“这次没完成没关系!下次我们继续努力,妈妈相信你能行!”在尴尬 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与老师一起轻轻“推一把”,引导孩子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同龄人集体行动,以培养其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鼓励为主、推动为辅,让孩子由“两面派”蜕变为“表里如一”的“自信派”。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霸道行为表面上看是不"吃亏",但是,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很多爸爸妈妈都认为自己并没有教孩子这样做呀,孩子是怎么变得这么霸道的呢?这是当然是有原因的。

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本网站推荐)


前言:一个人在身体、情感、意识、思想和意志上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叫自由。这种自由的状态来自于彼此平等的关系。同理成人与儿童也一样,在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很少有成人跟孩子的关系是真正平等的,因为很少有成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跟别人的关系应该平等,而孩子属于“别人”中的一员。平等意味着孩子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这种“受制”还不仅仅表现在显在的状态中。

成长经验中的家长制的阴影

在我们国家的家庭文化中一直以来都凸现着一种控制的关系,家长制。家长制指的就是我说了算,你说了不算。胳膊扭不过大腿,我永远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由这种关系又演化出了暴力关系,你不服从父母,父母就用暴力来让你服从。这种关系太普遍了,因此,父母打孩子就被合理化和道德化了。

今天我们很难把自由平等的理念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原因是我们没有在平等的关系中长大,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一旦我们面对孩子,我们就自然地套用了我们从小体验过的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不知道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好好的对待他的孩子,但话一出口就变成了一个定式了,这个定式就是他高高在上,孩子是一个受教育者。这就形成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景:我们这样长大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和一切人的关系。当我们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状态时,才发现我们很难做到。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意识到,然后才能逐渐变成我们的一部分,然后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

本网站小编总结:有的父母试着平等对待孩子,但因为是努力而成的,所以会有精神上的疲劳,不如天然而成来得自然。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是成为他们自己,想让他们独立自主,想让他们健康幸福,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就成为了教育的最核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