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胎教

2021-07-14 好爸爸胎教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 好孩子小学入学早准备

爸爸带孩子的好处比妈妈好。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爸爸带孩子的好处比妈妈好”,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家庭中,爸爸扮演的是生活支柱的角色,在外忙碌为了妈妈和宝宝的生活,然而我们万万没想到,其实爸爸带孩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爸爸游戏的4个好处

好处1:强化爸爸的高大形象

爸爸的高大本来只是耳闻而已,亲子游戏,如今在亲子游戏中深刻地切身体会到,宝宝还是头一遭。爸爸的形象在宝宝心目中一下子高大起来。

好处2:培养阳刚宝宝

妈妈好是好,温柔是温柔,可是总是缺一点坚毅勇敢的男性品格。男宝宝如果要想将来做个阳刚男人,恐怕就得靠爸爸在亲子游戏中以身面授了。

好处3:减轻妈妈负担

妈妈忙里又忙外,难得有爸爸替她一回,也给妈妈休息的空间和时间,让妈妈可以养精蓄锐,以更好的状态来教育宝宝和经营温暖的家庭。

好处4:对爸爸也好

有人说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像孩子一样玩耍,那才是真正的放松。所以,身为在职场苦苦打拼的爸爸,可以趁着和宝贝玩亲子游戏的机会,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减轻工作造成的压力。

本网站小编:总之,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要多多观察、理解、尊重孩子,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利用亲子游戏和孩子一起成长。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怎样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


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信宝宝不喜欢你!

1.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的。

你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身份,只有接受了这个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履行起做家长的职责。

宝宝在不断成长,你同样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科学的育儿知识,根据宝宝的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对宝宝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培养教育宝宝的内容。你还要根据宝宝的喜欢,客观理性地调整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外在形象。

2.经常与宝宝交流

关心宝宝,首先是善于与宝宝交流。

只有不断交流,你才能进入宝宝的内心,了解他成长中的快乐和苦恼,了解他成长中需要你给予关注的事和对你的要求与喜好。这样,能融洽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利于你及时根据宝宝的需要来改变自己。

3.为宝宝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宝宝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家庭气氛是否和睦、爸爸妈妈之间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等。

爸爸妈妈好奇 2至8岁孩子想什么?


很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乖得让人意外,有时候调皮得让人火冒三丈?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研究孩子们40多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咱们读懂孩子的帮助太大了: 2岁孩子:

“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让步。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从大约1岁半到2岁半前后,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因此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3岁孩子

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4岁孩子

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

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而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5岁孩子

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想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不要在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

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但是5岁半时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却不如从前那样快速、肯定。因此他经常把数字或者文字颠倒着写,所以最好不要在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

6岁孩子

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

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7岁孩子

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

7岁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够,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岁孩子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和大脑配合的发育到了这一阶段。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

7岁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

8岁孩子

“招牌特质”是性格外向而开朗。

和7岁孩子的沉郁退缩完全相反,他充满活力,喜欢冲上去迎战一切困难和挑战,而且做起事来爽快多了。另一个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忽然变成话匣子了。

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这种“审视”也使得他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有相当准确的判断。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

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他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做、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私院里。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为什么妈妈胸部比爸爸的大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为什么妈妈胸部比爸爸的大”,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十年前,儿子4岁左右,有一段时间常常斜着眼睛,偷偷地看我的胸部。特别是晚上我和他在床上讲故事的时候。那个时候不懂得儿子的心思,不会主动地和孩子去交流这样的问题。只是心里有些准备,准备着儿子如果问,我应该怎样应对他!

终于有一天,儿子鼓起勇气,和我讨论了这个问题:

“妈妈,你这里为什么比爸爸的大?这是什么呀?”

“这是乳房”天啊!他终于提出这个问题了!镇定一下自己,然后面不改色心却狂跳,平静地看着他回答。还不知道他的下一个问题会不会让我晕倒!!!

“乳房是用来做什么的?”

“乳房里装的是妈妈的奶,就像你小时候喝牛奶的奶瓶一样,你刚生下来的时候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只有喝妈妈的奶。”我急中生智回答到。

“爸爸怎么没有乳房呢?”

“因为爸爸不用喂宝宝奶呀,有妈妈喂奶就可以了。”我已经不那么紧张了。

“我小的时候吃你的奶吗?”

“当然吃了,不然你怎么这样聪明,这么健康呢?!”

“妈妈,我想看一看里面还有没有牛奶。”孩子以为所有的奶都是牛奶。

“早就没有了,被你小时候吃完了呀!”

“我想看看嘛!”儿子不依不饶,我的心有提到了嗓子眼啦!

“好吧!”我也豁出去了!解开衣服。

儿子天真好奇的看了我的乳房,用手摸了摸:“真的没有牛奶了吗?!”看样子他还不甘心,可能是婴儿时吸吮乳房的记忆还存有一些,看得出来他的眼睛里还有想吸吮乳房的渴望,这个时候,我主动地说:“你是不是还想吃奶呀?”儿子立即不好意思:“不吃了,没有牛奶了,我也长大了!”

之后,儿子不再偷偷地看我的乳房了,而且再也没有问过关于乳房的问题了。

在我进行儿童性健康教育研究后,接触到很多妈妈,她们都遇到了和我一样的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儿童在3~4岁的时候,对妈妈的乳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孩子在幼儿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也是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使然。儿童对乳房的了解是不带有“性”的意味。根据孩子的性格不同,对乳房兴趣表现的方式不同。有的孩子会以羞涩的眼光偷偷看妈妈的胸部,有的孩子会直接摸摸妈妈的乳房,并问妈妈:“这是什么?”,有的孩子会问妈妈:“为什么你的胸部比爸爸的大?”等等,这些问题会使妈妈感到非常尴尬,因为妈妈将孩子对乳房的问题与“性”挂上了钩,所以,妈妈们便不知道怎样处理孩子的这些问题了。

当爸爸和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像对待孩子问:“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一样,自然平静地对待孩子的问题,实话实说,告诉孩子他想知道的一切,当孩子了解了乳房的“真相”以后,他就不再好奇了。

胡萍:独立研究人,(美国)东西方性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80后爸妈,带孩子过个传统年!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80后爸妈,带孩子过个传统年!,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节目、打麻将……每年的春节都千篇一律,比较我们年幼时那种浓烈的喜庆气氛,现在的春节总让我们感觉少了些什么……

为了避免春节文化的失传,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

·现在城市里的父母就有责任重拾那些被遗弃的活动,展现传统春节的魅力;

·不能忘记在过节的时候告诉孩子“年”的真正过法,其实这正是我们越来越不会过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我们一起来看看传统春节究竟是怎么过的。

小年祭灶

时间在腊月二十四日(北方多在二十三日),民间传说灶王爷在这一天朝天奏事。那些看起来怪好吃的灶糖灶饼可不能偷吃,因为据说那是用来贿赂灶王爷,让他上天说好话的。

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除夕守岁

俗称大年。此时家人团聚,吃团年饭,团坐待旦(守岁),小辈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初一祭祖

祭祖一般在初一子时,须燃开门鞭炮避邪。

初二拜年

人们互相恭贺新年,媳妇们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吃元宝汤,也就是现在的馄饨。

初三老鼠娶亲

为不骚扰老鼠们办喜事,这一天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

初四迎神接神

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可以破除了,垃圾可以倒了,刀剪可以动了,稀饭可以吃了,祭祖的供品也要撤了。照例还要吃饺子,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

初七人日

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 

初八顺星

众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

初九玉帝诞辰

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到十五闹元宵

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十五看花灯,吃元宵。闹完元宵,春节就算过完了。

愤怒的妈妈爸爸,请熄火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愤怒的妈妈爸爸,请熄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面对孩子情绪激动,快要爆发的父母,这个时候理性的力量很薄弱,情感的力量十分强大,犹如一头斗牛很难自己回转。常常对孩子发怒的家长也会处于懊恼之中,对自己的教育能力不满,进而丧失教育孩子的自信。如果你处于这个状态,不妨在行为上对自己进行训练,也可以提醒夫妻相互提醒,以达到给孩子温和有力量的父母。降低语速

在激动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语速会加快,甚至有时会出现结巴,当情绪发展到了语言跟不上表达的地步,大脑就会出现自我保护状态,用粗暴的行为代替语言。因此,在盛怒的边缘降低语速有利于理性的回归和情绪的平复。

降低声调

和降低语速一样,当人激动时语速加快,音调升高,以掩盖内心的焦虑和愤怒,情绪进一步发展,声调会越来越高,所以古人有“有理不在声高”之说,也就是说,当你声音高了就说明你不想讲道理了,理性也开始丧失。这个时候如果你突然有意识地降低声调,理性也会回归,情绪容易平复。

闭上眼睛

亲子互动时,很多时候父母看到孩子漫不经心或者孩子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时,也会进一步激怒家长,导致父母焦虑感上升和耐心丧失。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闭上眼睛,切断接受不和谐的因素,也会让父母的情绪迅速降温,回归理性。

迅速脱离

和闭上眼睛的策略一致,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迅速脱离和孩子纠结的环境,如走到其他房间,或者到院子里走一圈或者去喝口水,这样也会达到降低焦虑平复情绪的目的。果会更好。祝各位父母能够成为一个平和有力量的家长!

小编结语:以上的一点小小的训练,不能从跟不上解决父母的焦虑和激动以及动手动粗的习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达到改善的目的。有类似问题的父母朋友可以试一试,如果和爱人一起练习相互提醒效果会更好。祝各位家长能够成为一个平和有力量的家长!

你是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吗?


关于什么样的爸爸是好爸爸似乎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了,但是,很多爸爸们仍然很没有安全感,就像担心自己所喜爱的足球俱乐部会被淘汰一样,害怕自己无法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那么理想中的爸爸和现实中的爸爸究竟是什么样呢?

模范爸爸是什么样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像让一个外国人倒背一首唐诗一样困难。大多数爸爸是在有了宝宝后,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爸爸这个身份,但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上,是一个合格的爸爸了吗?我们能给孩子讲动听的故事吗?我们时刻为孩子操心吗?我对家里有足够的贡献吗?我们先来看看理想中的爸爸究竟什么样?

“理想爸爸”是所有人的完美榜样,还是永远到达不了的岸?好爸爸应该是什么样的?理想主义者说:

*好的爸爸应该在孩子教育上表现得热心、积极、敏锐并且方法得当,同时还不能冷落了你的另一半。

*模范的爸爸必须要足够坚强,而且要在该示弱的时候就示弱。

*爸爸们在表现成熟一面的同时,还要富有童心。他们既要保持浪漫,也要给宝宝及时地换下满是便便的尿布。

*爸爸们应该看上去充满活力,有着运动型的身材,但是也不能将太多的时间花在运动上。

*他们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不要把钱看得太重。

此外,也很重要的一点:合格的爸爸应该尽可能地在家待着,但是工作能在人不在的情况下,也要出色完成。

“现实爸爸”也多种多样,你是哪一型?

德国的一家社会研究所仔细研究了1500名家有学龄儿童的父亲,并且总结出了六种爸爸的角色类型,让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爸爸”是这样的:平等主义爸爸

28%的爸爸被归入此类,被排在爸爸类型的第一位。

他们平等而又有耐心地对待他们的另一半,与妻子共同合作,因此,也感觉到被妻子的接受度很高。对于传统的爸爸模本,他们是采取否定态度的。他们很愿意谈论有关孩子教育的话题。

重门面型爸爸

25%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他们觉得自己接受传统类型的爸爸形象,对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评估是积极的,被自己的另一半认同。但是,他们在接受爸爸这个角色时是比较迟疑的,也没有很好地扮演当代爸爸的形象。因为这类爸爸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怎样当爸爸,常常对培育子女这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

站在边缘上的爸爸

大约有10%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他们没有完全融入家庭生活,而是成为密切的妈妈-孩子关系中的附属品。他们想对家里做更多的贡献,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做到。这类爸爸感觉到,他们的另一半在培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对他们是不信任的。当然,他们也用怀疑的目光观察着他们的妻子与孩子的关系。

合作伙伴型爸爸

大约有6%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这类爸爸表示,自己在孩子培育问题上有很多参与,而且他们的另一半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与“平等主义爸爸”的区别是,他们并不反对传统模式的爸爸形象,也就是他们认为在儿童抚育上,爸爸妈妈应该遵循传统的分工,同时,他们也愿意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精力。

没有安全感的爸爸

13%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这种类型的爸爸在与家庭关系上存在着问题,他们在新旧模式上摇摆,而且无法做出选择。与“站在边缘上的爸爸”相比,他们对妻子有很强的依赖感。这些“不安全”的爸爸的妻子们往往把她们的另一半看做是另一个孩子,也需要照顾。

传统类型的爸爸

18%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他们表现得如同他们的父亲和祖父所表现的那样。他们将照顾孩子、做家务事以及参与社区活动交给妻子来完成。他们大多是在周末的时候,陪孩子一起玩。而且活动方式也很传统,比如带孩子出现在足球场上,或是买木工用品的商店,或是组织全家去远足。

现实距离理想,一步之遥还是千里之外?爸爸们需要榜样和帮助!

大约40%的人觉得自己做爸爸是失败的。他们对自己不仅不满意,而且对改变现状感到束手无策,很多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觉不自信。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是因为男人与女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同情和敏感这些软技能在大多数男性社会化的过程中并不重要。而且,男人小时候缺乏正面的榜样——他们的爸爸要么总不在身边,要么表现得极度权威。在社会生活中,也没有为男性提供典范形象——既有男人味又充满柔情的爸爸。所以他们需要榜样,需要去寻找那些将强健与细心呵护集于一身的爸爸来作为他们的榜样,同时爸爸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也需要妈妈的帮助,需要妈妈的适当“放权”和鼓励。

对于我们“抛出”的想象中的“理想爸爸”,现实中的爸爸会怎么看呢?我们采访了两位爸爸,看看他们怎么说。

好爸爸应该是个“严父”

爸爸:赵丛文

宝宝:赵维扬(1岁2个月)

看了这个“好爸爸”的描述,惊出一身汗,那么多的“应该如何”“同时还要如何”呵呵,如此完美的爸爸全世界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超人先生。作为一个菜鸟爸爸,我对“父亲”还没有那么清晰、具体的定义。我想,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都该是以“爱心”为起点和终点的,不同的只是过程和方法而已。中国传统家庭的“严父慈母”模式传袭了几千年,应该是最适合中国家庭的。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爸爸首先应该作好“严父”。其实,在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前,严父远比慈母更难。而且坦白讲,目前阶段,严父的“下场”并不好,儿子的答案永远是“最好——妈妈,最不好——爸爸”,所有人都不在时,他才选择跟我玩。但是我不后悔,也不会改变。说实话,作为爸爸,在情感上我也想无条件的满足儿子的所有要求,但是理智不允许。毕竟孩子会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长大,会不可避免的与人接触、沟通、妥协。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无论父亲或者母亲,必须有一方是严格的,是对孩子有约束能力的,否则,真正的受害者将是无辜的孩子。为孩子作一个严父,这是我对他最深的爱。

孩子眼里的好爸爸

爸爸:马桥

宝宝:马芊月

1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给我洗尿布,不厌其烦地把我高高举起。

2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每天都要牵着我到处走走,陪我说话。

3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睡前给我冲奶粉。

4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睡前给我讲故事。

5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每个周末要带我郊游,不许加班。

6~7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送我上学、接我放学。

8~9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作业不会时,得及时帮我。

10~11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允许我请同学参加生日Party。

12~13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要参加家长会,回来后不能批评我。

14~15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不要干涉我跟同学的交往。

16~18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希望爸爸事业成功。

……

32岁男人眼里的好爸爸:这个世界就是个轮回,要努力赚钱,努力工作,努力陪孩子玩儿……

爸爸对宝宝的教育有哪些好处?


△男性更倾向于凭直觉来照顾宝宝。按理说,女性的直觉超过男性,然而母爱太浓烈有时反而成为育婴的干扰因素,新妈妈常常有这样的困扰:亲朋好友提供的育婴经验大相径庭,到底该听谁的?如果放手让新爸爸来担当一定的育婴任务,就能让宝贵的直觉起作用。男性很少为他人的七嘴八舌所左右,他们认为令宝宝更舒服的方式就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判断都是对的。

△男性更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如果宝宝能用双手乃至双脚“抱持”奶瓶,爸爸就不会帮他拿着奶瓶;如果宝宝愿意翻身,爸爸就等他独立翻身,而不会在宝宝翻得不顺利的时候帮上一把;宝宝再大一点,乐意自己吃辅食并把猪肝泥糊得一脸一身,爸爸也会鼓励他自己拿勺子,而对这种“麻烦的喜剧效果”视而不见。爸爸带大的宝宝往往个性坚毅,有主见,有股不服输的精神,这与纯粹由妈妈呵护长大的孩子完全不同。

△男性更能在看护宝宝和自身生活间找到平衡。新妈妈曾抱怨过新爸爸看护孩子“不专心”吗?事实上,长达两三年寸步不离的育婴生涯不仅对妈妈不好,对宝宝也没好处。太紧张孩子的一颦一笑,只会把这种“唯恐出错”的焦虑心理传染给孩子,让宝宝变得情绪不稳。爸爸一面守着宝宝,一面上网或看报,这没什么不好,宝宝也需要“自得其乐”的空间,这一点,妈妈要向爸爸学习。

为了宝宝,爸爸们要经常照顾宝宝哦。

好爸爸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