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低头病,如果一天没有电子设备我们会觉生活缺少了什么。这就是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症,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好的现象,家长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习惯,同时家庭内部缺乏交流也会出现问题。 波士顿医疗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数码设备对于现代人的亲子关系有着非常负面的影响。如果父母过于依赖手机,孩子们的交流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将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多年前的一部冯氏电影《手机》,讲述过当时刚刚普及的移动通讯设备(基本上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是如何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社会秩序。而智能手机横空出世以来,精彩海量的手机应用犹如黑洞一般吸噬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愈加严重,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已经无孔不入。波士顿医疗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儿科行为发育方面的研究员詹妮·拉德斯基博士(Dr. Jenny Radesky)对于智能手机的影响十分关注。之前电视风靡的时候,研究曾表明电视机就算放着不打开也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注意力。而智能手机会影响到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的长度与相处时的亲密度。因此,拉德斯基和同事“偷拍”了在快餐店用餐的家长与孩子们。

拉德斯基称,自己的顾虑是智能手机的滥用情况,以及它对日常交流的取代。孩子们通过看和参与来学习。如果成长过程中父母紧盯着手机,自己的玩具也是各种数码设备,他们很可能失去其社会性,对正常的交流、阅读失去耐心,也不屑于对他人的表达做出任何反应。

最后,拉德斯基提出了两点建议:在吃饭、讲故事、睡觉这些亲子时间远离手机,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干扰。用餐时间对于培养家庭凝聚力来说非常宝贵。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或家里的某些区域禁止使用手机。这不仅能促进亲子关系,还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与人交流或谈话。随着年龄增长,这一点将越来越重要。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和爱好,但是要掌握时间的调配。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不应该只专注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忽略了,这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可能会造成孩子偏激和做一些极端的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延伸阅读

让孩子爱上读书,不再沉迷于电子产品


孩子只喜欢玩具和产品怎么办?这是一些父母共有的烦恼,其实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比如读书,读书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维。今天就和小编一起学习一下让宝宝对读书产生兴趣的方法吧。

1.尽早让宝宝接触图书

一旦爱上图书,阅读就成为孩子 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相反,那些缺乏早期阅读经验的孩子,他们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注意力更容易被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吸引,自然容易痴迷电子游戏与网络。

早期阅读可以从0岁就开始。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可以坚持每天给他读点书。不管他能否听懂,父母朗读图书的声音,尤其妈妈的读书声,对宝宝来说会带给他们非常美的感受。只要他们借由父母发现了书本的奥秘,自然就会耳濡目染,爱上阅读。

2.选择适合宝宝的图书

各种绘本、立体图书、发声图书、触摸认知图书、翻翻图书、洗澡书、擦擦画画图书、无字图书、布书、洞洞书、活页图书……这些融合了很多功能,又具有玩具特性的图书是让宝宝接触图书,并对图书产生兴趣的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只要父母有足够的智慧,任何一本书都能够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并引导他爱上阅读。

3.宝宝读书应从玩开始

父母总会期待宝宝从书的字里行间得到些知识,这是人之常情,但切不可急功近利,那样一定会适得其反。玩是宝宝的工作,要让宝宝对图书产生兴趣,也得从玩入手。在玩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他去发现书的奥秘,以及里面众多有趣的元素,慢慢地,他的兴趣就被培养起来了。

4.不要怕孩子撕书

撕书的成本相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来说是相当低廉的。撕书、啃书、摔书……这些都是宝宝玩书的方式,是阶段性的行为。他不会总是这样,所以父母没必要看到宝宝撕书就大惊小怪,更不应该呵斥孩子。宝宝在玩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书的真正用途,也会逐渐对图书产生兴趣。当书里的内容渐渐吸引他的时候,他就会逐步完成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跨越了。

5.让书充满每个角落

在家里让书随处可见,时不时的和宝宝一起翻一翻、摸一摸,尽情和宝宝在书海里畅游。在这样的环境里,宝宝就会更早地对读书产生兴趣。

本网站小编总结:同时妈妈们不要忽略胎教的力量哦,宝宝在肚子里也是能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的,所以给孩子读一些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文学兴趣。并且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在家里营造出一个读书的氛围孩子能更好的投入。

知道电子产品上瘾的征兆,做好预防


电子产品对孩子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孩子们被新奇的世界所吸引而上瘾。一旦上瘾的话就会有许多负面影响,比如视力下降、对其他事情是去兴趣等等。这个时候再开始管教的难度就增大了,孩子更易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在有上瘾征兆前就进行约束他们玩的时间。

1.对其他活动没兴趣。当家长试图带孩子去电影院或者参加户外活动等有趣的事情时,小家伙却不愿意放下Pad。专家表示,如果孩子的这种不情愿表现越来越强烈,那么说明玩Pad已经上瘾。孩子从一件事换到另一件事,不情愿往往很正常,但是如果发现孩子做别的事情时注意力远远不如玩Pad时集中,家长就该提高警惕。

2.老是吵着要上网。如果孩子老是问“下次什么时候可以用Pad?”就可能是Pad上瘾信号。

3.情绪波动爱顶嘴。孩子一旦Pad上瘾,就容易情绪波动,如果玩Pad受到家长阻拦,小家伙要么脾气爆发,要么顶嘴或辩解。家长应该理解Pad等高科技产品对孩子生活的重要性,但也应适当控制玩的时间。可以给孩子立下某些规矩,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许玩。

4.我行我素不合群。如果不让玩Pad,孩子就会紧张不安,一旦将Pad交给他们,这种感觉就立马消失,这说明孩子已经对Pad产生依赖症。Pad上瘾容易导致孩子我行我素,不乐意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更可能因为某些小事而焦虑、激动或易怒。

5.Pad上瘾的孩子总会设法对父母隐瞒,力图让父母感到他(她)很少玩Pad。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尽量让孩子较晚的接触到电子产品,上学带手机虽然方便联系,但是也存在着总是拿手机玩和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的弊端。所以带了手机也应该跟老师沟通让其帮忙监督,手机上最好不要安装游戏。

五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成长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

第一种

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授课专家徐亮表示,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南宁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和徐亮都认为,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二种

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徐亮表示,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

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徐亮认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种

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这种模式常常发生在以下这些情况下:第一,母亲从小带女儿,如果在2岁半~3岁时父亲没有介入,常常会出现女儿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远;第二,由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母亲要给女孩做好榜样,父亲要给男孩做好榜样,所以女孩长大了,应该与母亲更近一些,男孩长大了,应该与父亲更近一些,因此导致同性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近;第三,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徐亮表示,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女儿的心中,父亲的形象离他很遥远,那么当她长大后就会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或不敢接触异性。对于男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第五种

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徐亮表示,第五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刘凤在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刘凤说。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徐亮说,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但专家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亲子出游应注意的事项(本网站编辑)


前言:四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是一家出游的好时候,在周末时家长可以自驾带孩子去周边的景点游玩,多走出去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外向开朗也能增进亲子间的关系。但是在出门旅游的时候要各方面的安全才行,只有不出什么意外事故旅行才能变得更好。

儿童座椅是必备物如果一家人选择开车出游就一定要为宝宝选择合适的安全座椅。实际上,安全带无法完全保证8岁以下的儿童的安全,而安全座椅则能为宝贝们保驾护航。另外,最好将安全座椅安在汽车后座,以达到足够的减震作用。飞机出行,别让宝贝靠过道在领登机牌前,最好和地勤人员说明不要安排小孩坐在靠过道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宝贝们很有可能伸手探索,造成与服务车、乘客等碰撞事故。带好驱蚊产品一定在出门前为宝贝准备一盒薄荷膏,一方面4月国内多地已经开始有蚊虫了,另一方面在晒伤发生后,薄荷膏能够及时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不要让宝宝什么都往嘴里送许多宝贝都有看到什么都往嘴里放的习惯,4月许多鲜花开始盛开,千万不要让宝贝们吃掉它们。尤其是许多花都是有毒的,比如夹竹桃中有一种叫夹竹桃苷的有毒物质,误食马蹄莲则会造成晕厥。本网站小编总结: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但威胁到安全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出去玩是件值得开心的事,不能被怀坏事影响了心情。这就需要父母在小事上多费心,也最好不要让宝宝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父母不会沟通,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


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现在已经是困扰绝大多数父母的共同问题了,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长大之后也能够有出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父母如果在不懂得交流基础的时候给孩子教育,则可能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我不要吃饭,我要吃薯条”

孩子钟情于美味可口的零食是无可厚非的,而汉堡包及薯条等食品又特别为小朋友所喜爱。虽然如此,但父母总不能让孩子以此作为三餐的主要食粮,否则,不但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也容易使孩子养成偏食习惯,到发觉时要把这坏习惯改掉也很难了。这些快餐小食对孩子来说是既美味又简单,而且这类快餐厅的设计气氛也迎合小朋友的喜好,加上随餐附送的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改变珊珊这种想法和偏食倾向,短时间内是比较困难的。

“为什么只有我没有零花钱?”

这个社会最怕是互相比较。贫穷不是罪过,但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都比自己好,便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个心理障碍,父母便要灌输贫亦乐的意识给孩子,让孩子明白获得欢乐并不一定是用钱买玩具或电子游戏机。父母可在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或者到沙滩玩水,这些活动都不需要花太多钱,而孩子又可以在伙伴间有话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裨益。

然后引导孩子从正面去看整个家庭状况,例如,虽不算是丰衣足食,但相比一些农村的小朋友好,而父母努力工作都是想改善家人的生活,让孩子理解父母这份心意,从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赚钱比我还重要吗?”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亲子之情却不容忽略。因为要多赚钱而剥削了孩子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机会,损失的肯定比金钱为多。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碌而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当工作停下来时,才发觉自己并不了解子女的想法与喜好,而子女亦因此觉得父母并不关心他们,亲情越发疏远。

以上给大家介绍的这些,就是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使用到得交流禁语,这些交流的话,如果从大人的角度和嘴里说出来,对孩子来说,非但是没有好处,还会带入孩子到一个语言的误区之中,也会造成两个人关系的渐行渐远。

培养亲子关系你做对了吗?(亲子关系专题)


前言:良好的亲子沟通对于宝宝的成长很重要,但是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们都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往往出现亲子关系不合谐的画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父母们常常容易犯的几点错误吧!

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亲子网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亲子教育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不会与小宝宝相沟通,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和谐,并且也不利于与孩子们有效的交流,希望看了以上的文章家长们能够更多的了解有关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网站小编总结: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父母们懂得如何去与孩子相交流,对于以上的四种不当的沟通方式,家长们要尽量的避免,为了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父母们还要多学习一下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异地“经营”亲子关系


0~3岁是亲子间感情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段时间里所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这一点我很清楚,但由于我们夫妇俩工作都十分忙,所以女儿10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将她放在100多公里外的乡下由孩子的外婆带。也正因为我们认识到0~3岁对亲情甚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异地间亲情的维系和孩子“交接”(孩子3岁时回到我们身边上幼儿园)时的情感过渡。也正因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所以我们的孩子一直没有出现象某些人家的尴尬现象──异地养育时,孩子见父母时视父母为陌生人,而将父母叫“叔叔”“阿姨”而不是“爸爸”“妈妈”,也没出现“交接”初期的哭闹和忧郁。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就将我们的经验介绍给那些由于种种无奈而正在或准备对孩子进行“异地养育”的父母们。

孩子4个月时,我爱人就和她妈一起带孩子回娘家(孩子准备寄养的地方)。我认为这一做法是很重要的,这对孩子熟悉其今后她所要生活的人际环境、自然环境很重要,同时这也有利于孩子对外婆以及外婆家的其它亲朋形成依恋的情感,这对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很重要,而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有意地让外婆和小孩形成一种比其他人更为深厚的感情──有意识地让外婆多与孩子亲近,多参与孩子的养育活动,这样,孩子从心理上既依恋母亲,也同样依恋外婆──让孩子逐渐觉得,只要妈妈或外婆中的一个人在,她都能很安心的玩耍──这对减少因妈妈上班而和孩子分离造成心理上的不安感是很重要的。有许多孩子因妈妈上班而长期哭闹不止,此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妈妈上班之前,孩子过于依恋妈妈,而没有对其他人形成达到一定程度的依恋关系。

为了能和孩子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感情联系,开始我们是每逢周末都要回家看孩子(因为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1岁左右的孩子的记忆最多只能保持十多天,也就是说十多天你不回去和孩子接触,孩子就会完全忘记你,把你当作陌生人。)──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还要考虑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孩子多玩耍,多进行有趣的亲子活动,平时上班时,我们还经常打电话回去给她,特别是当她听得懂会说些话的时候,我们打的电话特别多──这主要目的还不是语言上的沟通,而是让孩子知道:她也有父母,她的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一直在关注她。节假日时,我们还带上孩子喜欢的礼物回去看她……,这些经常的联系,使得孩子一直没有“忘记”我们,并且一直对我们有好感──经常有打电话给我们和邀请我们回去的欲望,这对日后顺利地接回也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另外,为了让父母的长相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我们还放大一张我们和孩子合照的照片放在外婆家,并让外婆时常带孩子去“复习”父母的照片。我们还一再告诫孩子的外婆,千万不可对孩子说诸如“爸爸妈妈只要工作不要你了!”之类有损亲子感情的话,也不允许外人这样逗孩子玩。我们还让外婆经常有意识地给孩子讲她父母的事,讲父母对她如何如何的好,这对增进孩子和我们父母间的感情是有很大帮助的。准备过节时,我们还让外婆有意地“培养”孩子期盼与父母想见的欲望,如,在节假日准备来临时,让外婆常对孩子说,还有多少多少天爸爸妈妈又要回来看宝宝了……。

经过多方持久精心的努力,孩子和外婆的感情很好,和父母的感情也很好,孩子时常在邻居的小朋友面前得意地说:“我爸爸,我妈妈在南宁工作,我长大一点了也要去南宁……”。

孩子三岁时,我们决定让她回到我们的身边上幼儿园,这样做,一是为了进一步亲密亲子间的感情,二是乡下没有那么好的幼儿园教育,三是孩子上幼儿园后我们基本上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照顾。为了让孩子顺利地过渡到我们的身边,我们也做了很大的努力。首先,接孩子来之前,我们提前10天回家和孩子玩,并且在这10天里逐渐地让孩子将感情转移到父母的身上──外婆外公逐渐地减少与孩子的单独接触,相反,父母则逐渐增多与孩子的单独接触,逐渐接替外婆外公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和陪孩子玩──只要用心,这个年龄孩子的感情是很容易转移的──后来,事情真的像我们设计的那样,没过几天,孩子就更乐于和我们一起玩──因为我们比外婆外公年青,因而比他们更有活动能力和兴趣──这也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终于离开了外婆外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外孙女走了,外婆外公虽然很舍不得,心里很有点难过,但在送我们和孩子上车时仍然笑脸相送……

临走前,外公以过来人的经验对我们说:孩子刚回去,一定会哭几天的,你们要好好照顾他,不要骂她……。原来,我们也这样认为,孩子刚回来,肯定会哭几天的,因为在我们的周围看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但是事实却与我们预料的刚好相反──孩子回来后,不但没有哭闹,而且过得很愉快。一个月后,我们让孩子打电话给外婆,外婆问她想不想外婆,要不要再回去,孩子说:“不想外婆,也不想回去了。南宁好玩。”──这样的回答很让外婆失望,但我们听后却很高兴,因为我们顺利地对孩子实行了感情过渡──没有让孩子从转移中受到情感上的伤害!我们认为,这是十分难得的。

孩子回来后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出现哭闹呢?我想,除了孩子临来之前与父母的感情磨合外,还有孩子回来后,我们采取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来保证孩子情感的顺利过渡。一是,刚回来的头一个月内,谢绝外婆家的那些人来玩,同时也叫他们也不要给小孩打电话,以免勾起孩子对以前情感的回忆;二是,为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这里的生活,减少思念,孩子刚回来的头10天,我们上午带孩子出去玩,下午休息,晚上又带孩子出去玩,让其生活过得十分丰富多彩,使其很少有机会去想“过去”,因而孩子的情感很快就实现了转移,适应了和父母一起过生活的日子。

孩子的情感能顺利地过渡,这对我们说是件好事,这对孩子来说更是件好事──我深信,这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