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赖着你的5大理由。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依赖着你的5大理由”,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宝宝自出生起就开始了探索世界的过程。有的宝宝胆子大,调皮好动;而另一类则依赖性强,缺乏自信,胆小…怎样帮宝宝独立起来?让我们先从了解他们的心理开始。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zJ09.Com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延伸阅读

5大高招应对宝宝依赖心理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大高招应对宝宝依赖心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尽管2~3岁宝宝的自理能力十分有限,但父母应开始有意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减弱并逐渐消除宝宝的依赖心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父母应承认宝宝的独立人格。

平时多和宝宝平等交谈,让宝宝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让宝宝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反原则的事,使他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让宝宝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可怜”。

2、倘若希望宝宝具有独立意识,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宝宝会耳濡目染地受到良好的熏陶。

有些年轻的父母,如果发生了经济问题,就伸手找老父母要;夫妻吵架,就赌气回家“搬兵”,更不用说星期日两手空空地带宝宝去祖父母家又吃又拿。这一切都不利于对宝宝独立意识地培养。

3、父母不要对宝宝说:“都是妈妈(爸爸)不好”这类话。

当父母没给宝宝买他喜欢的东西,忘记宝宝准备在托儿所要用的手绢,妈妈下班回来后接宝宝迟到时,父母多半会说上述话,把责任揽向自己,低声下气地向宝宝“道歉”。父母可能以为这样做会使亲子间关系融洽,其实不然。这容易形成亲子间既依赖又对立的关系。宝宝年龄小不懂道理,父母为讨好宝宝,把自己降低到宝宝的水平,会使宝宝从心里不尊重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从而形成事事依赖父母、而事事反抗父母的不正常亲子关系。

4、宝宝如果说:“我累了,走不动了。”就让他休息一下。

宝宝刚会走路,一喊累,父母大多会立刻表示同情,心疼地抱起宝宝。这样下去,孩子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稍事休息,待体力恢复后,继续自己走。这样做才不致使宝宝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

5、父母不要问宝宝:“痛不痛?”而该说:“不痛吧!”

宝宝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后,有的家长往往会赶紧扶起孩子,然后心疼地问:“是不是很痛?”如果看到孩子无精打采,就会紧张地问:“是不是头痛?”这种问法会使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

暂且不讨论宝宝跌倒是否会痛的问题。父母问孩子:“会痛吗?”无疑是诱导宝宝回答:“痛。”即使只是有点痛,想忍耐的宝宝听到父母这一问,也会眼泪汪汪地说痛。父母会说出诱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话,反映出父母的一种心态,即一方面想严格管教宝宝,另一方面又希望宝宝撒娇或依赖父母。

父母应该用“不痛吧”的问法取代“痛吗”。宝宝自然会回答:“不痛!”如此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5种表现透露孩子已经过分依赖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孩子过分依赖家长 5种表现要重视


孩子喜欢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亲情的一种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但有的孩子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分依恋行为。对于过分依赖的孩子,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认识到让孩子勇于尝试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在对新事物的接触中发现世界的乐趣,从而改掉过分依赖的毛病,走向独立。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现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5大育儿“伪真理”,你用过么?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大育儿“伪真理”,你用过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经验之谈或许是错误的,被奉为真理的格言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观察一下周围或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导小孩的方式,看看以下5大“伪真理”有没有在自身上演过?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

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

虽然父母的努力对孩子后天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事实上,孩子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父母的正确做法

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对他就越有益

不完全真相:

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

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事实上,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父母的正确做法:

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才是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要特意做带孩子做一些事情,或做出一些事情让孩子学习,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

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父母的正确做法:

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

不完全真相: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

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父母的正确做法:

要明白给孩子的最好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而是应该给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但弥足珍贵,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伪真理之五: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

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

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父母的正确做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和他的缺陷,因为那也是他真实面貌。

你童话故事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