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这个不能吃。

你不给我吃,我就去死!

“你不给我吃,我就去死!”“我把你打成肉饼吃了!”“我打死你!”如果不是亲耳听到,你肯定不会相信这样的狠话会从4岁孩子的嘴里冒出来。最近一段时间,4岁的洋洋嘴里频频冒出这样的狠话,着实把洋洋妈妈吓了一跳。

场景1:“我把你打成肉饼吃!”

洋洋是一个刚满4周岁的小姑娘,平时还比较乖巧。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却发现洋洋一反常态,常常说狠话。比如,吃晚饭前,洋洋提出要吃零食,妈妈拒绝了她。洋洋因此很不高兴,发狠地说:“哼,不让我吃糖,我就把你吃掉!”妈妈仍然拒绝她,最后,洋洋狠狠地说,“你再不给我吃,我就去死!”那天,爸爸用电脑工作,洋洋也去凑热闹,要玩爸爸的电脑,爸爸阻拦,洋洋就气急败坏地说:“你再不让我玩,我就把你打成肉饼吃!”爸爸妈妈纳闷极了,实在不明白自己温和的女儿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凶狠的大灰狼?

场景2:“我打死你!”

小菲刚刚三岁零两个月,一次小菲和爸爸发生“小冲突”,她突然对爸爸说“我打死你!”然后,就咬着牙,用小手使劲去打爸爸。还有一次,妈妈要带小菲去洗澡,姥姥看小菲的午觉睡得时间也比较长了,就开始叫她,找各种方法,比如说拿出玩具琴来按键,在小菲耳朵边轻轻喊。睡眠被打扰了,小菲开始发脾气,伸出小手使劲儿的打在姥姥的脸上,还说了“我打死你!”的狠话。之后几天里又多次说出“我打死你!打死姥姥!”这样的狠话。让姥姥真的很伤心。

【专家观点】

孩子说狠话有原因

鞍山市智多星早期教育机构专家张冬梅说,三四岁的孩子特别爱模仿,狠话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在平时的语言环境中模仿来的。比如家长教训孩子时偶尔用过狠话,家庭成员间闹着玩时说过,幼儿园老师在孩子不听话时用狠话吓唬过他们,或者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听到过等等。

因此,要防止孩子说狠话,首先家长要营造文明的语言环境,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哪怕是开玩笑,也不能使用难听的字眼,应该尊重孩子。在文明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不会说狠话。

平静对待孩子的狠话

对人说狠话是一个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且很容易激怒对方,不利于孩子与人交往。当孩子说狠话时,家长应给以关注和引导。但是对于正处在第一反抗期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禁止、批评只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从而强化他的模仿行为。所以,即使你很生气、很惊讶于孩子的狠话,也要平静地对待。

尤其在初次听到自己的孩子说狠话时,父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说“哎呀,你学坏了,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如果成人反应激烈的话,那么就让孩子感受到狠话的强大力量,以后孩子则会更加关注这些能让他人反应激烈的语言,重复体验狠话的威力。

一般来说,孩子模仿说狠话有两个目的,一是试探一下大人的反应,二是通过说狠话来发泄种种原因造成的愤怒、焦虑和压抑。如果孩子是用刚学到的狠话来“试探”父母的话,父母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对孩子的狠话充耳不闻,他自然会觉得很无趣。如果孩子是因为不满、反对、生气等原因而利用说狠话的方式来发泄内心不愉快的情绪时,父母不能因此而惩罚孩子,否定孩子的情绪,而应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再让孩子明白自己不喜欢听这类语言,并帮助孩子学会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扩展阅读

解析说狠话宝宝的心理


对于一个语言能力正在飞速发展的宝贝来说,说“狠话”几乎是一条必经之路。一方面,这种“厉害”的语言让他们感到非常新鲜好奇,于是模仿着说一说,试探一下别人的反应;另一方面,他们的能力与愿望尚不匹配,父母对自己约束甚多,每天都遇到令他们失望的事情,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能完全控制,因此内心怀有愤怒、焦虑和压抑,说“狠话”则是一种痛快而直接的发泄,既能引起对方强烈的情绪反应,又让宝贝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有些父母听到宝贝说“狠话”感到莫名其妙:他从哪里学来的?是不是有人教他?其实只要家人平常说话不是粗口连篇,大可不必深究“狠话”的根源。在日常生活中,宝贝难免接触脏、臭、坏、死等概念,并且理解这些概念是不好的;他们也许听到过其他成年人责骂孩子或开玩笑时用“臭”“坏”来形容。

有些父母听到宝贝对自己说“狠话”感到又生气又伤心,其实这也没有必要。宝贝并非真的要“打死”你,他并不理解“打死”是怎么回事。如果父母反应过激,反而“中”了他的小圈套——他就是想看到你暴跳如雷的样子。

解除烦恼的4个贴心建议

1.父母要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

你反应越激烈,宝贝就掌握了对付你的有效武器。不要让宝贝的这些不良语言影响并左右你的心情,应保持冷静。他按你的按钮,你如果没有反应他就知道这样做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就会逐渐放弃这种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了。

2.告诉宝贝你听了他说狠话的不舒服感受

当宝贝出言伤人时,蹲下来看着他,关切地问:“你现在很生气,是吧?”等一等宝贝的反应,如果他情绪很激动,不要着急给他讲道理,陪伴他,倾听他,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他:“我知道你刚才很生气,但是你那样说话很不文明,我听了之后也觉得很难过,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但不要使用粗鲁的语言。”

3.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宝贝说狠话不文明

你可以平静而严肃地直接告诉宝贝:“在咱们家,我们不使用这种不文明的语言,我们不用语言伤害别人。”你的态度温和坚定,始终如一,宝贝说“狠话”的行为会逐渐削弱,直至他们掌握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4.父母在生活中注意用文明语言

平时家里人互相之间说话,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不互相侮辱,哪怕是开玩笑,也不能使用难听的字眼。对宝贝要尊重,说话做事要做到彬彬有礼,特别注意不要剥夺宝贝的自由,不要压制宝贝的自然发展。

早教:孩子的同情心该咋培养


“做下好孩子”是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待,那麼怎么让孩子颇具责任心和爱心呢?孩子的同情心该咋培养?来听一听下边这种父母们的窍门,或许对你能有一定的启发。

善行是非常值得赞美的

孩子的同情心该咋培养?孩子了解大家喜爱善解人意的孩子,但他有时候也禁不住“曝露”出从同学们那边学得的“虎劲儿”。大家对他的这类个人行为会严格指责,孩子的虎劲儿渐渐地被大家“磨”没有了。在大家的危害下,孩子竟积极把一只钻入屋子里的鸟儿放跑了,我大大的赞美了他,另外借此机会对他说:“父母对他好,他也应当对父母好、对别人友善,要不然,他人怎么可能对他好呢!”孩子感受来到被关注的开心,当然想要依照大家说的去干了。

构建塑造爱心的标准

塑造孩子的爱心,除开以身作则外,构建适度的物质生活也是必须的。我家里养了一只小白兔,我让孩子每日照料它的生活起居。孩子的同情心该咋培养?我都正确引导孩子将小白兔与自身的日常生活联络起來,使他从小白兔的的身上发觉:不论是小猫小狗和小鸟儿,世界上的每一个性命都很宝贵,都值得大家爱惜和关怀。孩子在喂养小白兔的全过程中,不仅与小白兔创建了情感,他如今还积极和别的同学一起关注爱惜起别的动物。

爱心从故事里走出去

孩子的同情心该咋培养?故事始终是孩子们最爱的,故事中的內容也经常会被她们当做名言一样信仰。运用孩子的这类心理状态,我有目的地将包括该类教育意义的故事读给孩子听,例如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等,使他在不经意间中遭受陶冶,获得文化教育。那样的方式,孩子很愿意接纳,父母毫不费力,另外又收到了非常好的文化教育实际效果。

宝宝太“霸道”了,该怎么管?


我的女儿涵涵今年2岁了。前不久,我给涵涵买了个芭比娃娃,她整天抱着不撒手。那天,邻居王阿姨带着孙子东东到家里玩,东东看见涵涵抱着娃娃,就去抓。没想到,涵涵伸手就给了东东一巴掌:“不给,别动!”东东放声大哭,王阿姨心疼地抱起孙子。我赶紧教训涵涵:“你怎么这么小气,快让弟弟玩一会儿!”说着,拿过涵涵的娃娃给东东玩。结果,涵涵放声大哭,弄得我非常尴尬。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育系硕士小巫答:实事上,对于两三岁的幼儿来说,“自私”是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首先,这个阶段,幼儿正在构建自我意识,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他们心中,所有东西都是“我的”。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的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被归还,以为一撒手就会彻底丢失。

家长想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他的同意。如果他不同意,则尊重他的意愿,并告诉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抢过玩具交给别的孩子,或者命令孩子“一起玩”。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他会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不骂人也不打架就是“咬人”,这样的孩子该怎么管


“嘟嘟”妈妈领着孩子去幼儿园上亲子课,在老师领着跳舞的时候,“嘟嘟”被一个叫“乐乐”的小朋友咬住了肩膀上的衣服,不知发生什么事情的“嘟嘟”吓的哇哇大哭起来。“乐乐”虽然说了对不起,可是,在接下来做手工的时候,“乐乐”又再次咬了其他的孩子。现在很多孩子都怕“乐乐”,不愿和他一起玩,家长也很担心,天热的时候孩子都穿少了,要是“乐乐”再咬人怎么办呢?

“咬人”也是暴力倾向产生的一个原因,家长应该在孩子刚刚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就像办法去解决,或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方式,或向医生咨询,切忌放任自流。

1、老师或父母遇到这种情况

咬人的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都应予以严厉制止。因为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具有侵犯他人的严重后果。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咬,心痛不已,自己也想冲上去教训攻击者,但看到自己的孩子咬了别人时却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吃亏,占便宜了。这种想法很危险,无论谁咬人都是一种侵犯性行为,不利于孩子和他人的交往。

2、成人应当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

研究发现,那些受到父母惩罚的孩子比起同龄的伙伴来会表现出更多的侵犯性行为。这是因为惩罚孩子,事实上就是在变相地向其提供侵犯他人的方法。所以每位成人(特别是父母)都应注意自己的行为,给予儿童一个模仿的榜样。

3、让幼儿也尝到被咬的“滋味”

有些父母为孩子咬人已经付出了精神和金钱的代价,因此,建议让咬人者也尝一次被咬的滋味。如他咬一次别人,成人也要他一口,只要掌握好分寸,这种被咬的滋味就是一种消退刺激,即让咬人的幼儿在施行下一次咬人时也想到他被咬的“滋味”而停止咬人。

为了分析孩子咬人的原因,可以和幼儿谈话,从具体情景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处在小班年龄的幼儿,在游戏时突然咬人,往往是幼儿拿不到玩具,与别人争夺的缘故,被抢的幼儿咬人常常是为了防御别人争抢。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老师应该在教室内放入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玩具,防止幼儿产生纠纷,但对于大年龄的幼儿应讲一些道理,并要了解幼儿咬人的问题所在。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发展和个性有差异,因此有些幼儿对待困难和问题时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如咬人)。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父母和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用轮流启发的方法,帮助幼儿慢慢把话讲清楚;也可以在发生冲突时,多提醒他,帮助他,以逐步减少咬人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