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学入学前的准备

2021-05-06 孩子小学入学前的准备 小学入学孩子准备 孩子入学前的准备

孩子上小学前的五个准备。

如何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许多家长关心的话题。本期,我们请相关专家教给大家五个步骤,让孩子充分做好上小学的身心准备。

第一步:心理准备

成长很自豪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考验。

在心理方面,家长要让孩子觉得“做一名小学生是很自豪的事”。与孩子聊天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聊一聊小学生及小学校的事情,告诉孩子上学的种种好处,比如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等等。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要多鼓励、赞赏孩子,并由衷地祝贺孩子长大了。比如,家长可以说:“今天玩具收拾得真干净,真像一名小学生!”让孩子从家长的口吻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从而产生羡慕小学生、向往小学生活的情感。入学前,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观一下小学,这样,入学后孩子的陌生感就不会太强烈。

家长要特别注意,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比如:“你再不听话,让小学老师来管你!”这样的话语,会造成孩子对上学的恐惧感,产生不该有的心理压力。

第二步:体能准备

坐够三刻钟

乐乐开学就要上一年级了,为了适应小学生活,妈妈在暑假前带乐乐旁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但是,妈妈发现,先不说能不能听懂,乐乐根本无法坚持坐够45分钟。20分钟后,乐乐明显累了,想出去走走甚至躺一会。

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大不相同,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学习强度,都会延长、增强。很多孩子上幼儿园时,一生病就不用去了。但如果上了小学还总是生病的话,就要耽误功课了。

因此上小学前,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减少疾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应该带领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做到能坚持听讲45分钟而不感到疲劳。另外,入学前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做一次身体检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

第三步:能力准备

集中注意力

小学一年级老师最头疼的事,莫过于新入学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幼儿阶段的注意力,主要是靠环境中新奇、有趣的事物吸引。而小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力指向老师。

针对这一变化,从幼儿园大班起,老师和家长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如果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座位上坐不住,随时都要走动,他们上小学就会十分困难。

其实,注意力的培养,从孩子上幼儿园就要开始了。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适当的静坐做事训练,让孩子学会专注。比如,让孩子静静地玩积木,玩的时候,家长不要以任何形式干扰孩子,直到他自己转移注意力,丢掉积木。很多时候,家长或老师会无意识地打断正在投入玩耍的孩子,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时间一长,孩子注意力就难以集中了。

第四步:习惯准备

在家吃早餐

幼儿园没有严格的上下课时间规定,比较自由,中午孩子还可以午睡。而上小学就要严格遵守小学的时间安排。因此,家长要提前1年,了解小学的作息安排,并以此时间为标准,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逐步让孩子适应早睡、早起的生活,让他们养成按时起床、吃早饭、洗漱等生活习惯。同时,要知道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书桌及铅笔盒等。同时,在饮食习惯上,孩子需要从在幼儿园吃早餐过渡到在家吃早餐,因此家长需要为此付出更多努力。时间要固定,让孩子养成定时早餐的习惯。

第五步:物质准备

文具别太多

物质准备是指为孩子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像书包、文具盒、尺子、铅笔、橡皮、彩笔等。家长在准备时,不用过于追求样式和数量,够用就行。如铅笔,可准备3支HB型即可。家长要向孩子介绍各种学习用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特别是橡皮的用法,告诉孩子不能过于依赖橡皮,应该想好了再写。另外,还要让孩子懂得爱惜所有学习用品。同时,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应一切以舒适、简单、实用为主。

扩展阅读

上幼儿园前的心理准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上幼儿园前的心理准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宝宝上幼儿园前,父母要给宝宝先弄一堂心理课。父母能够 和宝宝多讲下幼儿园的事儿,带宝宝到幼儿园走一走了解一下自然环境,并提早让宝宝结识一些即将一同入园的小伙伴,那样能让宝宝对幼儿园有基本的掌握,减少对幼儿园的抵触感,能协助宝宝尽快融入入园衣食住行。

和宝宝多讲下幼儿园的事儿:宝宝将会还不清晰幼儿园是啥,你能给宝宝解读,还可以讲讲自身上幼儿园的事儿,尽可能讲些温暖的,不必给宝宝工作压力。

带宝宝到幼儿园走一走:平常能够 带宝宝到他将要要上的幼儿园走一走,让他了解下自然环境,用心听里边小朋友们的欢笑声。

塑造宝宝的自觉性:上幼儿园是宝宝第一次离去家中,因此塑造宝宝的自觉性很关键,由于在幼儿园的時间他是相对性单独的,沒有一对一的照料。

多结识新小伙伴:多带宝宝出来,让他结识多一些新的小伙伴,可以让他带小伙伴到家坐客,让他当名小主人,这针对他之后幼儿园的社会生活很有协助。

学龄前的教育准备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学龄前的教育准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宝宝长大了,在幼儿园小社会里生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宝宝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面对面与我们进行交流,许多父母在为宝宝感到骄傲的同时,似乎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寄希望于幼儿园、学前班,认为在那里,宝宝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我们常常重视的是:

-为孩子选择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

-幼儿园老师、学前班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孩子的身体健康;表扬孩子、赞美孩子;

-幼儿园的其他教育,如弹琴、绘画课多不多;

-幼儿园的饮食是否富有营养;幼儿园将来升入什么小学。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

-对孩子的心理培养与性格培养;

-对孩子的劳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社会交往与社会意识的培养;

-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他人;

-培养孩子尊重与关心长辈、朋友。

我们需要做到和懂得的是:

-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培养与规范孩子的学习行为;

-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

-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帮助孩子规范生活与作息时间;

-帮助孩子培养与同学、老师沟通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尽管孩子在幼儿园经过正规的教育,在即将进入小学前,父母一定还要为孩子进行系统而具体的学前准备:

-选择与确定即将进入的学校;

-了解学校的情况并与负责教师见面;

-做好孩子入学前心理与精神准备;

-做好孩子入学前相关知识准备;

-做好孩子入学前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备;

-入学的物质准备(书包、笔、纸等)。

早教启蒙:你做好上小学的准备了吗?


进到大班之后,家长们最关注的事便是,大班的日常生活学习培训和托小班课程有什么差别,是否会和中小学的学习培训生有一定联络?家长应当如何相互配合教师的工作中?你做好上小学的准备了吗?

幼小衔接班的工作中是大班十分关键的工作中之一,由于要为孩子上中小学打好基础,让孩子们迅速更强的融入小学期成的学习生活,殊不知,让孩子从以玩为让的托小幼儿园中班,衔接到以学习培训主导的学前班,并并不是立刻就能接纳的,它是必须一个全过程的,这不仅必须幼儿自身的勤奋,还必须家长与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协助。你做好上小学的准备了吗?

一、作息时间表

对家长而言早晨幼儿园晚到是十分平时和一般的事儿,对孩子并不会导致多少的危害,就算老师和家长来说晚了,孩子吃冷掉的早餐对身体不好,家长宁可没有幼儿园吃早饭,也想让孩子多睡一会儿,但是上中小学假如晚到得话,不仅危害孩子的学习培训也会危害孩子们的心态,乃至危害孩子一天的情绪,因此这就需要在大班时慢慢调节作息时间表,不仅要让孩子调节还要让家长调节大班授课的時间较为长,这就得塑造孩子充足的细心,让孩子确保三十分钟不注意力不集中,将会会出现一些难度系数,因此要根据一些清静的主题活动塑造她们长期注意力不集中,若有目地的去看书,必须清静进行的手机游戏等,睡午觉的時间也会减少,家长们会担忧,孩子是否会休息不好?实际上孩子越大,他的睡觉时间也会陆续减少,要是确保他夜里的睡觉时间,大部分都不容易危害她们的人体。

二、推动幼儿自身试着解决困难,使其结合实际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事实上实践是提升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是方式。在生活起居中,大家尽量构建较多的实践活动机遇给幼儿自身,让她们学好解决困难,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学习培训和生活起居中,当幼儿碰到困难时,大家最先是激励幼儿去试着、去研究,而不是简易地出示协助与处理;当幼儿中间产生矛盾时,大家已不只是是争得立即处理纠纷案件、解决矛盾,只是有目的地让幼儿自身去处理,老师多讲:“你自己来解决、你觉得该怎么办。”有时候,大家还机构一些探讨“假如,这一小孩子就是我,我该怎么做?”来提升幼儿的应变力能力,开展心理状态自我调节能力的塑造。

此外,大家也根据机构一些很大的综合性主题活动让幼儿提高眼界,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如在大班环节大家常常进行“大带小”的主题活动。让幼儿根据照料小班课程的小孩子提高使命感,提升解决各种各样恶性事件的能力。你做好上小学的准备了吗?

三、家长怎样相互配合

小孩子在幼儿园中培养了不管做啥事必须告知教师一声的习惯性,到了中小学后,她们就把这个习惯性带进了院校。因此,就出現了那样的场景,下课铃响了,小孩子自由活动,可持续有小孩子拉住老师的手说:“教师,我要上厕所。”“教师,我可以去玩吗?”“教师,我想饮水。”这类情况最少要不断十几天之上,小孩子才会培养新的自我约束的习惯性。

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下“我是小学生”的手机游戏,母亲做教师,孩子做学员,授课的內容能够是歌唱、绘画、说故事,時间可大可小,主要是训练基本。授课前教师提示学员把授课用的学具准备好,上课的时候要专心致志达到目标,下课了自由活动,提示学员去尿尿。

在第一轮游戏里面“教师”把关键标准讲明白,随后母亲以及孩子交换人物角色。这时候母亲饰演的中小学生就需要给小老师拿出一些“难点”了。例如,正授课正中间,伸手说:“教师,我要上厕所。”或是下课了,追着小老师说:“教师我能去饮水吗?”,看小老师的反映怎样。坚信那样的手机游戏做了几回以后,您的孩子就具有了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容易一切喊教师了。

总而言之,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维护的关键层面。能够塑造幼儿对客观性全球的积极心态及浓厚兴趣,提升幼儿对社会发展大环境的融入能力和应变力能力,进而确保幼儿心理状态的身心健康发展趋势。

孩子学小提琴的七个备忘录


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拥有更好的记忆力。因为拉小提琴能使孩子的左右手齐动,把手、眼、脑同时调动起来,能开发左右脑的思维;拉琴过程中孩子的眼睛要不停地扫射乐谱,这对他们的注意力也是很好的锻炼;而孩子把理性的音符转化为声音,是一种可感的情绪表达,能逐渐学会审美、陶冶情操、培养气质,使孩子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品位的人;由爱艺术而爱生活、爱创造、健全人格。

学小提琴不是一件美差,需要付出努力,更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这恰好是磨炼孩子耐心、毅力的时候;而当孩子取得了成绩,又增强了自信和克服下一个困难的勇气。

备忘1:手、耳条件好

孩子是不是喜欢听音乐、唱歌,是不是喜欢听弦乐,如果是,这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基础。

接着要看看孩子的自身条件:小提琴靠左手的四个指头来按音符,如果孩子的手指头短,学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手指过胖也会影响长远发展;而分辨音准和音色,要靠孩子“耳聪”。另外,乐感、节奏感、两手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记忆力都是很重要的基本条件。

备忘2:学琴的恰当时段

5岁~6岁是最佳时机,这时孩子的骨骼有了比较好的发育,也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和老师有比较好的交流。

不过,父母可借助欣赏音乐、唱歌、跳舞、接触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等方式,培养5岁前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为日后学小提琴做准备。

备忘3:学小提琴难在哪儿

左右手动作不对称:拉小提琴,左右手各有各的动作:左手按弦、将琴持平,右手运弓;琴头与眼睛等高,孩子练起来会感到比较吃力;

音准不好找:键盘音乐的基准音一目了然,而小提琴的音准则完全靠演奏者灵敏的耳朵和手指的感觉。因此,父母不妨让孩子练练键盘乐器,使其耳朵保持对音乐的敏感。

备忘4:集体课还是个别课

单独请个老师教孩子,还是让他和几个小朋友同上集体课?有些家长拿不定主意。其实各有利弊:一对一的方式很有针对性,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但因为是独自学习,孩子有可能会觉得枯燥。小型集体课气氛比较好,孩子们在一起边玩边学,容易产生兴趣、相互激励;但由于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有的老师会采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进度,学得快的孩子,可能会“吃不饱”。而在学费上,个别课相对会高一些。因此,父母可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和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备忘5:时间保证

告诉孩子,练琴如同吃饭睡觉,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每次练习时间不少于40分钟,中间休息几分钟,以便孩子喝水、上厕所,而在拉琴的时候则专心致志、不可中断。这也是锻炼孩子自控能力的好机会,能有效延长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备忘6:学会配合

很多时候,孩子练琴出错是因为没用心。这时父母要提醒他们,拉琴时要识别音高、区别音准、计算节拍、感受节奏的强弱……教孩子学会手到、眼到、耳到、心到。

备忘7:欲速则不达

教孩子从“慢”起步,踏踏实实,一点点地“拿下”,把每个音符、每个小节拉对拉准,指法、弓法不错位,就像走路,每一步都要留下一个扎实的脚印,为拉好完整的曲子扫除障碍。孩子的耐性和信心,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磨炼。

孩子小学入学前的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