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第一次用刚萌出的乳牙咬人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许会很开心:“宝宝出牙了,我们的宝贝长大了!”可是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还保留着爱咬人的“爱好”时,爸爸妈妈就开始着急了。

心理学家认为,咬人(或物)和吸吮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咬人的本能深深地埋藏在下意识中,如有的成年人在激动的时候会咬嘴唇、指甲,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咬笔头、橡皮,这都是咬人反射的表现。

宝宝咬人是他宣泄(正面或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由于年龄关系,他还不能分辨自己行为的好坏,因此爸妈需要了解宝宝咬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

我牙痒庠

宝宝4个多月了,长了一颗牙,吃奶时总咬我的乳头,请问该怎么办?

分析小婴儿刚出牙的时候,对嘴里的新东西还不习惯,因此吃奶时会尝试着咬妈妈的乳头,试图摆脱自己的新牙。还有一种可能是宝宝的衔乳姿势不正确,觉得自己没有被抱稳,本能地咬住乳头防止自己摔下去。

对策感觉到宝宝咬乳头.可以将宝宝的头轻轻地扣向乳房,堵住他的小鼻子.宝宝呼吸不畅,会自动把嘴松开。同时,为了满足他磨牙的需求.可以给他一些安全的东西来咬,和牙胶或磨牙玩具。

妈妈,谢谢你

我儿子每次吃完奶后,总会使劲咬我一口。我现在伤痕累累,又舍不得断奶,该怎么办?

分析婴儿愉快的情绪大多是在哺乳时获得的。吃饱后的小宝宝常会咬妈妈,这是他对妈妈表达感激的方式,是在说:“谢谢妈妈给我这么好吃的乳汁。”

对策突来的剧痛会使新妈妈不由自主地抬开宝宝或尖叫一声.妈妈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最好不要这么做,会吓到宝宝,当然也没有必要咬紧牙关任他咬。宝宝咬奶头,通常都是不想再吃了.捏一捏他的小鼻子,或将手指头插进乳头和宝宝的牙床之间,让他松口.但别马上把他放回小床,他可能还不想这么快赶和妈妈道别。和宝宝玩上一会儿.使他明白并不是一松口妈妈就会离开。

我不舒服

我宝宝6个月了,经常哭闹,哭急了还咬自己的脚趾,朋友说一定不要抱,以免他产生依赖心理,是这样吗?

分析对于半岁宝宝的哭泣,爸妈常因怕宠坏宝宝而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去理睬他。但宝宝发脾气的同时还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则是小宝宝感觉不舒服,向你发求救信号。感觉疼痛的宝宝常常咬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其他人。

对策当宝宝哭闹时,你首先要查明宝宝是否有生理需求,如是躺得不舒服,还是肚子痛?如果是出牙引起的疼痛,可以给宝宝一些可以咬的抗具知吃固体食物,以用来磨牙和锻炼咀嚼功能。

我好爱你

我的宝宝1岁半了,已经出了16颗牙,和他玩的时候他总爱咬我,这正常吗?

分析一岁半的宝宝和妈妈玩得高兴时忽然咬妈妈,越让他松口,他越是咬住不放。为什么会有这么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呢?宝宝的想法是:“我很爱妈妈,因此忍不住用力咬一口,我是表达对妈妈的喜爱之情啊!难道不允许吗?”有时生气的妈妈会反咬孩子,这可是不好的榜样。

对策如果你反咬宝宝,他会更加兴奋,觉得你在和他玩,认为咬人是允许的,更不会明白这种行为是在伤害别人.因此妈妈要尽量克制情绪,以抱抱他、亲亲他的方式来影响宝宝的行为.同时要明确地告诉他“妈妈疼”,可以让他试着咬自己的手指。让他亲身感觉一下疼痛.同时告诉宝宝,咬人不是表达喜欢的好方式,引导宝宝用语言、手势、拥抱表达情感.否则宝宝可能会认为咬人不可以,那么表达爱也是不对的了。

我好害怕

我的宝宝一岁两个月,这段时间,他常常莫明其妙地咬人、掐人,是不是有什么疾病?

分析一岁的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愿和感受。如果看护者忽视宝宝的安全需求,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会导致他对新鲜、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恐惧。咬人成为他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惟一方式。

对策为了帮卸宝宝重抬安全感,你需要给予宝宝更多的耐心知爱心.宝宝渴望被关注和爱护,当他需零的时候保护他,永拉在他身边,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不要因为宝宝胆小而笑话他,惩罚他,尤其是男孩子。恐惧不会因此消失,但对宝宝的心理却是极大地伤害。更不要逼迫宝宝克服胆小,这会让他更加胆怯.最好的办法要经常知宝宝交谈,反复告诉他,你是多么爱他,你是他的保护神,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他。这样,一段时间后恐惧感自然会消失,宝宝也不会再咬人了。

我需要关注

老公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回来,儿子迎接爸爸归来的方式很特别,总是咬他大腿,这让他很伤心。要改变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分析宝宝只咬爸爸,而不咬妈妈,极有可能的原因是爸爸和他相处的时间太少了,他用这种行为方式表示不满。

对策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放弃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把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宝宝.和宝宝相外的时间长短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共度亲子时光。请记住,亲子关系不是时间关系,而是质量关系!亲情质量是发展宝宝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最好每天固定一个专门属于宝宝的亲子互动时间,全家一起做游戏,暂时放开工作和家务,这是增进感情的最佳选择。

我很愤怒

我的宝宝快两岁了,总爱咬小朋友,有时候是争夺玩具,也有时候不为什么就咬人。我们想了许多方法,也不管用。这是不是和他爸爸有时打他有关呢?

分析如果经常打骂宝宝,他很可能咬小朋友,这是情感置移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同时也可以说是他在模仿大人的行为。

对策攻击性咬人是有意的侵犯行为,不利于宝宝与他人的交往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需要高度注意.可以建议宝宝用不伤害别人的办法来转移负面情绪,如拍打枕头,撕报纸等,要对宝宝反复强调,咬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这会伤害别人,不是一个好宝宝的行为.同时你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思考对宝宝进行惩罚是否恰当,否则将会出现双重标准。宝宝会糊涂:大人为什么可以使用暴力,他却不可以呢……

如果你选择正确的行为对策,那么情绪逐渐趋向稳定的宝宝两岁后就不会再咬人。但三四岁的宝宝会因为情绪紧张、焦虑而继续咬人行为,你可以向儿童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找出宝宝焦虑的真正原因并进行治疗。

延伸阅读

早教:孩子为何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许多 父母体现,跟小孩交流与沟通的時间非常少,立即沟通交流也是父母积极,小孩处于被动,小孩为什么不愿意跟你说句心里话,孩子为何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小编写小结了一下几类缘故!

实例一:我吐字不清,妈妈不知道我说什么

月月学话挺早,不上一岁时便会叫爸爸妈妈,如今2岁多了,讲话工作能力拥有挺大发展,能和父母简易地沟通交流。可月月一直吐字不清,父亲妈妈经常是连蒙带猜还无法恰当地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月月发觉父母错会了自身的含意,讲话时看起来更为心急,咬字反倒不利落了,不断了几回,月月果断不多说了。一次,妈妈发觉月月板着脸,一脸的忧虑,但是如何问,也问不出为什么,月月痛哭,妈妈也是又心痛又无可奈何。孩子为何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状况剖析:因为年纪的关联,宝宝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见到和听见的一切通常因为表述粗疏、时断时续、不详细、无重中之重,没法做到精确详细、清晰搞清楚,针对观念、感情这一类抽象性事情的表述,对宝宝而言则更加艰难。

此外,父母要听得懂这类語言表述和很艰难,对小孩的提出问题也是回应得“驴唇不对马嘴”,让儿童常常觉得“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便是倒(道)不出”。长此以往,宝宝就非常容易逃避語言表述,继而用行動表露自身的意向。

出新招:父母要学好细心聆听

宝宝一旦流露要和父母沟通交流的心愿,父母理应主要表现出潜心和兴趣爱好,而且无论宝宝的表述水准怎样,都细心聆听,不必以繁忙为托词,不给宝宝讲话的時间,也不必喧宾夺主,自高自大地替宝宝讲出应说得话。一定要听他把话讲完,再得出结论都不迟。孩子为何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实例二:害怕 ,害怕沟通交流

琪琪快三岁了,在家里他能言善辩,可在幼稚园里却越来越不善言辞,无论教师如何哄逗,他好歹也不张口。周一时,妈妈从幼稚园接他回家了,一路上总感觉琪琪的身上有股臭哄哄的味儿,回到家细心一查验,哎哟!原先小宝贝把屎拉到牛仔裤子里了。妈妈一问,琪琪说成肚子痛没憋着。妈妈又问:“那怎么不告知教师你要大便呢?”琪琪低下头说:“我不敢说。”

状况剖析:对儿童而言,他所应对的是一个不明的全球。新的自然环境,生疏的人,第一次触碰的事情都将会让宝宝担忧担心。而回绝沟通交流便是宝宝本能反应的防范意识个人行为。此外,也一些沉默寡言的宝宝的性格内向,不擅于与人往来人际交往,与他的自卑感相关。

出新招:父母要跟宝宝搞好盆友

孩子为何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宝宝因为年龄较为小,对世界有多大都并不是很了解,这时,父母能够 跟还盆友,陪小孩一起应对生疏的自然环境,告知宝宝别害怕,有哪些事儿能够 跟妈妈说。

解开宝宝的怕生情结


再过几天,丁丁就满9个月了,看着丁丁一天一个样,爸爸妈妈心里甭提多美了,不管多忙多累,他们只要一看到宝宝的可爱模样,就忘了一切烦恼。父母和丁丁共享着成长的喜悦和快乐。

可是最近几天,颇让丁丁妈妈头痛。什么事情呢?原来丁丁见不得陌生人。只要看到家里来了客人,丁丁看了一眼就开始哭,怎么哄怎么逗也不管用,非得把他抱到别的房间才行。带宝宝到外面玩,许多邻居都喜欢逗弄他,宝宝还是见人撇嘴就哭,弄得别人都不敢招他。到了晚上,妈妈更是不能离开,非得妈妈哄才能睡着觉。妈妈不禁奇怪,难道宝宝有什么问题,宝宝为什么认生如此厉害呢?

分析:

宝宝刚一生下来,不会有认生的概念,因为宝宝的视力及智力还不能辨别哪个是父母,哪个是阿姨,这时候,无论是谁抱他,他都不会害怕,只要有人在身边,他就很安静。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宝宝的智力、视力飞速发展,到了6个月左右,他已能辨认熟人和陌生人。能够天天相见的父母是他最先认识的两个人,宝宝很容易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父母产生依恋和信任。对陌生的面孔,宝宝自然不信任。当陌生人靠近宝宝时,宝宝感到不安全,就会寻求父母的保护。带宝宝到陌生的地方,宝宝也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这些情况是完全正常的,说明宝宝的心理是正常且健康的。

如果宝宝认生很厉害,而且持续的时间有几个月,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这样会阻碍宝宝认识事物,缩小宝宝的认知范围,因此,针对宝宝认生的问题,父母可以一步步教孩子学会和陌生人接触,使宝宝不再认生。

对策:

解开宝宝的怕生情结,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往往需要家人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在平时照顾中,父母就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渐渐认识陌生人

家中来了陌生人,不要急于将宝宝抱到陌生人面前,介绍给客人,也不要让客人抱孩子,不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他会因为紧张和惧怕出现哭闹。这时你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大人们先交谈,让孩子有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熟悉,渐渐地他的恐惧心理消退后,就会高兴地和客人交往。如果孩子出现了哭闹,立即抱他离远一些,过一会儿再让孩子接近客人。

2.陪伴宝宝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可能会将你抓得更紧,这时,你不要离开宝宝,而应当陪伴宝宝,和宝宝一起认识新环境,并对新环境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指给宝宝看,让宝宝摸一摸,使宝宝对陌生的环境逐渐熟悉起来。等宝宝熟悉之后,就能放开手脚玩了。

3.藏猫猫

宝宝3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和宝宝玩这个游戏。对小宝宝来说:不在眼前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那时,你可以用丝巾蒙住宝宝的脸,然后,把丝巾从宝宝脸上移开,对宝宝说:“猫。”或者用丝巾遮住你的脸,然后移开,宝宝一般会目不转睛地看,来观察。这就使宝宝初步理解,看不到的东西不是不存在了,而是暂时看不见。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你就可以躲得远一些,比如躲在门后边,藏到其它房间,让宝宝适应与你有短时间的分别。并逐步和其他看护的人建立起信任。这样宝宝就不会只缠住一个人不放。

4.带宝宝到室外

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应该让宝宝到户外活动,一来可以认识许多事物,二来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面孔。对这些面孔,开始宝宝会惧怕,但时间长了,就渐渐不害怕了。

5.带宝宝参加活动

父母们可以自发地,也可以到育儿机构,参加一些婴幼儿的活动,增加宝宝的参与意识,扩大宝宝和同龄宝贝的社交范围,让宝宝熟悉各种面孔,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相处,让宝宝不再害怕。

注意:

带宝宝外出时,不要离宝宝太远,我们的目的是让宝宝知道见了陌生人不用害怕,而不是宝宝可以离开父母的看护任意玩耍。如果宝宝有一次丢失的经历,会使父母焦急万分,也会在宝宝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终生不能磨灭的心理阴影。

解开宝宝咿呀学语的小秘密


宝宝在刚开始咿呀学语的阶段,总是会说一些莫名其妙谁也听不懂的话,这是宝宝学习语言中常见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看新生婴儿语言发育都会经历的两部曲:

前语音感知能力;

新生的宝宝天生就具有模仿说话的能力。

模仿是孩子语言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必须靠听觉、视觉、语言运动系统协调活动,这个时期婴儿学说话显得十分活跃,只要他吃饱睡醒的时候,就会独自嗳嗳呀呀地说个不停,有时是自已模仿自已的发音,有时也会模仿别人的说话。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眼睛似乎会寻找说话的人,偶然会发出轻轻地笑声。因此,让孩子看着色彩斑斓的音乐书,触摸发音键,再听听音乐书的动物发音,确实是宝宝协调运用眼、手、唇、舌、声带、脑等器官的最好训练。

前语言发音能力;

两个月或3个月的小宝宝,开始使用言语做出表示。

高兴时的咯咯声,用鼻子哼哼的声音,还有呢喃的咕咕声。很快你就可以听到小宝宝发出这样的声音,比如“啊”“哈”,然后你可以辨别到小宝宝通常首先发出这样的声音“m”,“b”,“p”,这时候的你如果简单地教教宝宝如何用舌与唇发笑声,或者对他的声音报以爽朗的微笑后,发出赞许声,并轻轻的模仿他的声音与他一对一回答时,他就会更起劲的和你说个不停。

宝宝学习语言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语言。

宝宝总是先学会听再学会说,4-6个月的宝宝就开始懂得从他听到的讲话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在心满意足或者是自己没人陪伴的时候会大声的发出几个单字,当然是我们听不懂的,一开始像是用唾液发出的“咕咕噜噜”的声音。如果你对他的声音报以爽朗的微笑后,发出赞许声,并轻轻的模仿他的声音与他一对一回答时,他就会更起劲的和你说个不停。这就是宝宝的“咿呀学语”。

在宝宝学习语言的阶段,家长应该努力地去领会宝宝的意思,积极地和宝宝交流,并借此机会教宝宝正确的发音。

我家的宝宝为啥总是爱咬人?


我家的宝宝为啥总是爱咬人?

两岁多的冬冬最近总是咬其他小朋友,开始冬冬妈以教育为主,跟他说,咬人是不对的,小朋友会疼的,总咬小朋友,就没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了。冬冬似乎也明白妈妈的苦心,每次妈妈要教育他,他就主动说,妈妈,我下次不会了。可是,下次还是会咬人。冬冬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却一点效果也没有。

【分析】

孩子咬人,原因其实很多。

长牙发痒:2岁左右的孩子处于长牙期,由于牙龈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孩子喜欢通过咬东西来缓解不适感。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提供孩子可以咬的物品,孩子就有可能发展到咬人。

语言贫乏:有些孩子因为语言发展迟缓,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明明想亲亲他人,却掌握不了度变成了咬人;明明是想拒绝他人,却在情急之下使用了咬人的方式。

情绪发泄:很多咬人的孩子是安全感出了问题,由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通过咬人来获得心理满足感。比如,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拒绝孩子的合理需求;有些孩子在入园后,感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就通过咬人来获得关注。再比如,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如果当时的长者作了不太公平的决策,孩子可能会通过咬人来反抗。

模仿他人:有些孩子模仿性强,仅仅是模仿他人。比如,他看到周围其他小朋友用这种咬人的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批评,他就会去模仿。如果咬人后,孩子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会强化孩子继续咬人。

【支招】

1、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满足咬的替代品

如果孩子处于长牙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满足咬的替代品,比如牙胶、磨牙棒、饼干、毛巾等物品,缓解孩子的特殊需要。

2、引导孩子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果孩子是因为语言贫乏造成交往中喜欢以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话,就要加强交往训练和交往时的语言训练,引导孩子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比如,如果孩子想表达好感,引导孩子说:“你好!”并鼓励孩子通过握手的方式来表示友好。如果孩子想拒绝他人,引导孩子说:“不要!”“你不可以这样!”“我现在不想和你玩!”“你是姐姐,你应该让让我!”“如果你再这样我告诉老师了!”一旦孩子掌握了用语言与他人沟通,咬人就没有存在的需求了。

3、多关注咬人的孩子的内心

如果孩子咬人是因为遭遇了某些特殊的事件而产生了心理压力,或者为了缓解不良情绪而出现的,父母更要多关注孩子。比如,增加亲子游戏的时间,多用语言告诉孩子“不管怎样,妈妈都是爱你的”!多使用肢体语言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比如拥抱孩子,抚摸孩子,亲亲孩子的脸等。

4、多用正面引导

对于咬人的孩子,不要过于责骂,以免产生强化效果。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给孩子营造一个平静的家庭环境,多使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比如,让孩子扮演被咬的孩子,家长扮演咬人的孩子,每次咬人后,家长要主动向对方道歉。在角色扮演过程当中,孩子更能够体会他人的心情,从而慢慢减少咬人的行为。当然,孩子从思想转化为行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父母要有宽容的心理。

一般来说,两三岁孩子咬人基本上属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4岁后孩子如果继续咬人的话,可能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现了问题,必要的话还要请儿科医生看一下,是否情绪过于不稳定,需要药物来改善一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