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到希腊去渡假,在希腊的首都雅典住了几天。回想起来,希腊之行留给我的印象,除了这个古老的国家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以外,最让我铭记不忘的竟然是雅典街头巷尾的流浪猫和流浪狗。

旅游书上说雅典有大约15万只流浪狗,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是到了雅典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在国会大厦前喧闹的广场上,还是在幽静曲折的小巷子中,任何时候都可能碰到单个或成群的流浪狗,而且都是大狗。

但是和我们印象中的流浪狗不同的是,这些流浪狗都是毛发整洁、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从不主动和人有身体的接触,连过马路都会走人行道、看红绿灯。我注意到许多流浪狗的脖子上都戴着一个项圈,上面挂着三个牌子。

原来,虽说是无家可归,这些狗却并非无人关照。雅典的市政府负责给这些狗做绝育、打防疫针,雅典的市民们自发地给狗喂食,有些地方还为狗搭好了防雨御寒的窝。走在大街上,经常可以见到一只大狗横卧在路中央睡觉,行人们都从它身边绕行,没有人去惊扰狗的美梦。

这些流浪狗它们不用去扒垃圾筒,不会被人类欺负,每天逍遥度日,在与人类共处中,有安全感,有尊严,这就难怪它们对人也同样的友好。我觉得在雅典这些流浪狗身上,折射出了一种共生意识。但这种共生意识首先体现在了雅典、或者说是希腊的人身上。

希腊人对待流浪狗的态度,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了多年前中国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胡守钧教授所倡导的现代意识,而这种共生的现代意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人和狗之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越来越深的了解,我们逐渐意识到人类与环境、与其它动物种群的关系,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密切得多。

不幸的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由于在近现代出现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还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由于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缺乏起码的尊重和爱惜,我们对大自然造成了无数不可逆转的破坏。

过去,人类认为自己是世间一切的主宰,所以会以“人定胜天”的精神来为所欲为。现在无数的天灾人祸告诉我们,人类开始自食其果了。更糟糕的是人类不但在自食其果,而且还连累了与我们共生在这个地球上的动物界、植物界的邻居们。

由于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以分钟为计、在迅速地减少着。假如我们不尽力地去弥补和改正我们所造成的破坏,很难说再过多久,这种种群灭绝的灾难就会落到人类自己的头上。所以说,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共生意识,这不但是为了保护环境和善待环境中的动物、植物,更是在善待我们自己、善待我们的未来、善待生活在未来的孩子们。

培养孩子们的共生意识需要从小开始,从具体的事情开始做。先形成行为习惯,逐渐再提高到道德意识的高度去。比如说,学习环境保护,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就有很多,而且是每天都可以做的。并不是仅仅通过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或者地球日,就能够完成。我们知道中国的七大环保赤字中,有一项是水资源的浪费。如果每个家长都能教孩子在用完水后、关紧水龙头,这样区区一件小事,其实就是对保护水资源所做的一个最直接的贡献。

当然了,培养孩子的共生意识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的行为细节上,因为没有感情投入、也没有理性思维指导的行动,只是机械地模仿,很容易消失。要想让孩子真正懂得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就必须让孩子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热爱。

父母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博物馆、图书馆、还有各种自然环境中去学习,让孩子感受大自然中美好的一切,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见多识广的孩子,心胸就会更宽,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就会更加珍惜。

与动物和谐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与人和谐相处,是创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共生意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关推荐

环保意识应从小培养


前些时候,我到中国去走了几个城市,看到中国的变化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才几年不见,一些我曾经熟悉的地方,就变得完全陌生了。到处都是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城市绿化也搞得很不错,看上去确实是一派繁荣的景象。

不过,我所参观过的许多地方都给我留下了同样的印象,那就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硬件虽好,软件却仍然远远地落在后面。我的意思是,在中国,物质的大环境,只要肯投钱,就可以创设的很好。比如那些高楼大厦、比如现代化的机场、比如繁华的购物中心,又比如越来越壮观的大学校园,哪一个都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媲美。但是,保护这个物质环境的人文精神却没有到位,所以人们才可以随处看到大量被丢弃的烟头、废纸、垃圾袋和饮料瓶,从城市到农村、从古迹景点到高山之巅,比比皆是。

记得我曾经在华山上捡拾起一个被人丢弃的烟盒扔到垃圾桶里,但是后来却发现垃圾越捡越多,根本就不是我两只手能够拿得了的。好在至少现在到处都有保洁人员,随时清理被污染的环境。也许这可以给我们带来些安慰,因为国人随地扔垃圾的恶习带来的唯一好处,是增加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像捡拾垃圾这样的小事,我经历了几次以后,在无可奈何之余,不可能不会产生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忧虑。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之多,而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共有60亿人,至于说与我们共生、共享这个星球的各种动物,那就更是数也数不清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丢一张纸、扔一个空瓶子,这个世界就会被垃圾淹没。这样不但我们自己会成为自己制造的污染的受害者,就连无辜的动物们也会因为我们的不负责任而遭殃。

实际上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生存环境的恶化,并开始对此采取措施了,只不过在很多地方,包括在中国,环保措施还大多停留在政府的立法、罚款和亡羊补牢的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当我们每一个地球村的村民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自愿从我做起时,重新拥有一个清洁的地球,才会成为可能。

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做家长都有责任也完全可以胜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利用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惜我们的地球。这一点,美国的家长们已经走在中国的家长们前面了。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记述了一群到中国体验生活的美国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比较了他们与中国孩子各方面的异同。文章中特别提到了这些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文章说美国孩子的背包可以称得上是街头的一景,大大的、鼓鼓的、沉沉的,尤其是里面的内容,除了旅游的必备品外,还有一时无法处理的垃圾。

有一次孩子们游天坛,进门不远处有个垃圾箱,几名美国学生呼拉一下就把垃圾箱围住了,开始从兜里、背包里往外掏垃圾袋、塑料瓶等等废弃物品。那些垃圾都是他们上午游天安门和故宫的时候,积攒下来的。一个美国孩子在北京乘地铁回家,还没上车,他就在找垃圾箱,可一路上都没有找到。于是他把手中的空水瓶一直拿到家里才扔掉。像这样的小事很多,令不少和这些美国孩子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孩子们,感叹不已。这些美国孩子们的行为正是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的体现。

其实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孩子们也不需要懂得许多道理之后才能付诸行动。家长们可以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先从培养他(她)的生活习惯入手,来进行教育。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的只是不断的重复同一种行为,重复多了,习惯成自然,这种行动就会自动化,使孩子不必经过思考或付诸努力,就可以轻易做到;甚至一旦做不到,还会使他(她)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经验积累得多了,用不着大人说教,孩子自然就形成了相应的意识。到了那个时候,即使孩子不小心把一张废纸掉在地下,他(她)也会马上弯腰把它拾起来的。

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从2013年开始,雾霾发生频率之高、波及面之广、污染程度之严重前所未有。PM2.5指数爆表,白天能见度不足几十米,中小学停课,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封闭,公交线路暂停营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深远,能否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创设方面:人的生命太需要绿色了,孩子们更是如此。给孩子们一块绿地,一个水池,一个花园,室外尽量开辟草坪、花园、菜地,利用自然角、动物角,让幼儿亲身体验植树、栽花、养草、种菜的乐趣,努力创设净化、美化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萌发了爱护环境的感情。

(二)装饰环境布置方面:可以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加以利用,设计有关环保的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室外、楼梯间的墙壁、走廊等地方设计环保题材的壁画等,在班内张贴《爱护小树苗》、《地球是我家》、《蓝蓝的海洋》等环保标语———通过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班内每个角落加以利用,宣传有关环保的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又如在周围多制作一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让幼儿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氛围之中,产生热爱之情。

(三)文字环境布置:利用橱窗及张贴标语,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

(四)语言、音乐环境布置方面:利用每周一次的小广播也可起到较好的环保宣传教育效果。通过室内外的广播,播放小鸟的声音、动物的叫声、环保歌曲、环保小故事等,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环保教育网。

我们既然创设了环保教育环境,教师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园创设的环保教育环境之中,把环境布置作为环保教育的教具。如认知活动《自来水从哪里来?》,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带幼儿观看录象,讲述江河的水如何进入大水池,进入自来水厂,进入水塔和千家万户的迁移过程,直接观看,使幼儿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带幼儿在餐后、课间休息等时间,参观生态环境方面的布置让幼儿更多接触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让他们了解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互存关系。

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还要采取让幼儿易懂、易做的方式,必须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从一些小事着手,由小及大,由近到远,开阔幼儿的眼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玩水可以说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喝水时他们看见一只蚂蚁或小虫就用水去淋它;看见地上有小坑,他们会往里面灌水,看见下水道口他们会往里倒水,看看水是怎样流走的。洗手时,他们用手指堵住水龙头口,让水花四溅,他们乐得哈哈大笑,或者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一会儿水池就满了,他们的手在里面划来划去,真是好玩极了。他们怎么会想到这是在浪费水资源?为了使幼儿不浪费水,我开展了主题活动“节约用水”。通过绘画活动:“设计节约用水标记”,贴在水龙头旁,提醒幼儿随时拧紧水龙头;并开展“地球上的水会用完吗?”的讨论活动,并请幼儿从地球仪上找出世界上有水的地带,让他们了解海水和淡水的区别,从而让幼儿明白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以此达到教育幼儿节约用水的目的。收集图片、资料:干涸的河流、枯死的庄稼、草原上的人们排队取水等等,让幼儿感受水的重要,唤起幼儿的同情心,产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懂得要节约用水。

幼儿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多给幼儿讲授一些有关环境与环境保护的新鲜事物,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组织他们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向幼儿介绍一些环保动态,举办环保知识小竞赛等。可以鼓励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如:剪报、壁画等,通过幻灯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这些方法都可以大大地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

我们还通过设计一些环保游戏来加深幼儿的环保意识。比如我们在大班设计了一个“小猫搬家”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知道小猫搬家的原因,树立保护水质等环境意识。在活动开始老师可以问:小朋友,小猫最喜欢吃什么?(小鱼)小鱼生在哪里?(水里)然后老师再带幼儿到一条有鱼的河、一条堆满垃圾的河里分别看一看,然后问幼儿两条河里分别有什么东西。总结幼儿回答后老师再问幼儿:“小朋友,×条河边被居民倒垃圾,水变脏了、小鱼没了,小猫钓不到鱼吃怎么办?谁能替小猫想办法?总结幼儿讨论:给小猫搬家,买小鱼给小猫吃,爬到树上去,让爸爸开大卡车把垃圾运走,找环保叔叔,不让倒垃圾……然后游戏开始,老师先让小朋友把小猫的家搬走,再让他们用大卡车搬垃圾,最后,小猫原来的家里小河的垃圾被运走了,居民们不再倒垃圾,河水清了,小鱼又游回来了,最后和小朋友一起做“保护河水人人有责,严禁乱倒垃圾”的牌子,游戏结束。

随着大班小朋友知识面的扩展,老师也可以尝试着向他们进行一些生态平衡的启蒙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地看待和爱护自然界的生灵。过去,有小朋友曾经问过我:“老师,在故事里,狼和蛇都是大坏蛋,为什么电视里却要大家保护它们呢?”面对类似问题,老师可以趁机告诉他们,为了维护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过度扑杀和过度繁殖都是对人类环境有害的,从而让孩子们对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为什么要维护生命的生态平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在德育工作方面,以环保为载体,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以爱护自己、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水资源、爱护鸟类等活动,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环保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争做“绿色小卫士”、“环保宣传员”等活动,并结合升旗手、小组长、评红花的评选表扬在个人卫生、行为习惯和爱护绿化、关心同学、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幼儿。为幼儿树立榜样,从而让他们明辨是非,懂得道理,并自觉地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中,养成习惯。

幼儿环保的意识须靠实践与操作形成,所以,应该鼓励幼儿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比如有一次,我们在树底下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我就启发幼儿怎样救小鸟,有的幼儿说:“快给它包扎好”,有的幼儿说:“送小鸟到我们的动物角……”,于是,我又组织幼儿一边帮小鸟包扎一边说:“小鸟伤的比较重,可能在这里住一段时间,谁愿意照顾它?”“我!”、“我!”,幼儿都抢着完成任务,最后只能用轮流的方法来照顾小鸟。而每一个小朋友都尽心尽力关心小鸟,经常观察小鸟的伤口情况及食物、水是否充足,当小鸟的身体恢复后,我就讲述故事《小鸟找妈妈》,让幼儿理解小鸟想念妈妈的心情。问“我们饲养的小鸟也很想念妈妈,怎么办呢?”小朋友们说:“我们快把小鸟放了让它找妈妈吧!”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搞了一次放飞小鸟的活动。结果,小朋友都依依不舍地跟小鸟道别,有的幼儿还流出了眼泪呢!

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小朋友们都坐在草地上进餐,清洁工人正在忙碌地打扫地面的落叶,我马上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你们看,清洁工多辛苦啊!小朋友们有垃圾应该倒到哪里去呢?”小朋友们齐声答道:“应该倒到垃圾筒里去。”我高兴地表扬他们说:“大家说得好,如果人人都随地扔垃圾,那么我们的公园、草地、马路,就会变成垃圾站;如果人人都不随地丢垃圾,公园和街道就会更整洁美丽。”餐后,小朋友们都自觉地把垃圾用胶袋装好丢进了垃圾筒内。

从此,每次春游、秋游前,老师们都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解决一路上发生的卫生行为问题,结果大家都说每人带清洁袋。通过活动幼儿基本上都有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只是幼儿接受教育影响的环境之一,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而且由于亲子之间不可替代的血缘、情感关系,以及家庭影响的先导性、持久性等特点,家庭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园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参与,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我们活动目标介绍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活动的内容、活动的途径、活动的方法。如:为了使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研究的目的,在开展本课题研究前,教师通过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使家长了解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幼儿园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更需要家长充满责任感的参与。

为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也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角,我们以具体的活动为桥梁。如环保主题活动“地球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中,为了让孩子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地球生病的原应和为地球治病的方法,大家有的跑到大街上、小河边、公园里寻找相关的资料用照相机拍下来,有的到图书馆收集图片,有的家长与孩子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将电视上的环保宣传或相关的内容录制下来等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很多内容。由此可见幼儿寻找活动资料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参与。通过本学期开展的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发现环保教育重在幼儿自身习惯和内在意识的形成,作为老师、家长,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在孩子们面前树立良好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在中美洲有一个小国叫危地马拉,是个贫困国家。2009年危地马拉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848美元。美国的和平队经常派自愿者去那里服务。自愿者们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危地马拉人民提供了医疗、教育、农业生产等很多方面的帮助。可是有的时候自愿者的服务还会超越他们的初衷,为所有的人都带来不同反响的体验。

美国的媒体上曾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危地马拉的格拉纳多斯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学校舍。在环绕四周的简易房中间,小学校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和橘黄色的外墙显得格外得醒目。不过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美国和平队队员劳拉•卡特纳和孩子们亲手搭建起来的。现在它已经成了一个保护环境的样板。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劳拉来到危地马拉以后,发现那里到处都是废弃的塑料瓶和各种不可降解的垃圾,却没有一个回收的办法。劳拉还注意到她服务的那个村庄里小学校舍只有屋顶却没有四壁,不管天气好坏,孩子们都要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上课。于是劳拉就想利用回收的塑料瓶来做点儿什么。她发动了村里的大人和孩子四处收集塑料瓶和塑料袋,再组织他们把塑料袋填充到塑料瓶里去。瓶子收集得多了以后,他们就用铁丝网把瓶子一点一点垒放起来,做成四面墙壁,然后抹上水泥涂上油漆。就这样一个色彩鲜艳、轻巧坚固的校舍便建成了。

这样一间教室一共用掉了6000个塑料瓶,及自愿者和当地居民几千个小时的时间。看着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听他们在新建的校舍里朗朗的读书声,劳拉觉得开心极了。因为她不仅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真正的教室,更重要的是给当地的村民和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体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机会。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起中国的环保现状。中国的人口是危地马拉人口的一百倍,由此推算中国人消耗的能源和制造的环保垃圾至少也是危地马拉这个小国的一百倍。那么,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紧迫性应该也是危地马拉的一百倍。

的确,走遍中国,只要有人口流动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对环境的破坏。就说废弃的瓶瓶罐罐和塑料袋吧,无论是在铁路沿线,还是街道两旁;无论是在江河湖海的岸边,还是水里;无论是在树梢上石缝里,还是居民住宅四周;无论是在行人如窒的公园里,还是荒无人烟的山野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被人丢弃的饮料罐、塑料瓶和塑料袋,捡不胜捡。

有报道说,在中国仅瓶装水消耗量一项,在过去的十年中就翻了一番。现在的中国人每年要消耗210亿升瓶装水,假如按每升水可灌4瓶水来计算,仅瓶装水一项,每年就会产生840亿个塑料水瓶。

更糟糕的是塑料瓶装饮料仅占中国人所消耗的各类饮料的30%,另外的那70%包括了金属罐、玻璃瓶还有纸罐,大多数也都属于非降解性,或者低降解度的材料。

如果我们粗略推算一下,就会发现在中国每年仅因为饮料类产品而产生的环保垃圾总数就不止2520亿了。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相应的回收机制,用不了多久,属于中国的那片地球就可能被这些不可降解的垃圾所埋没。

自从1970年美国发起“地球日”运动,40年了,每年的4月22日这一天,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会做各种各样与环保有关的事,以表达自己为保护地球而努力的心愿。

从1991年开始,中国也开始参与了这个保护地球家园的国际化运动。可是地球这个已经快被人类消耗殆尽;已经异常脆弱的星球,她需要的不是一年一天,而是一年365天不间断的保护。

好在现如今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些中国人的生活宗旨,尤其是在中国的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说是越来越强了。中国有14亿人口,而在地球上生存的共有60亿人。只有当地球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自愿从我做起时,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地球,才会成为可能。

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家长们都有责任,也完全可以胜任,从小教育孩子,并利用身边的每一个机会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惜属于他们的地球。

孩子的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


首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突破;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就僵化就滞了。试想,倘若施教者观念陈旧、意识陈旧、意思狭隘、方法保守、手段落后,那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其次,应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1、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常常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2、要鼓励幼儿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幻想,才有了向前走的动力,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懒于幻想的人必定是目光短浅、缺乏创造精神的人。因此,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

4、要确认识“听话”与“好孩子”之间的关系。社会对人的肯定的评价经过长期的熏陶,“听话”已经成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老师和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个标准又大多是以他们自己的理念和非判断为中心划定的圆。可事实上,在这个圆中活动的不少孩子,恰恰缺乏独立和创新的特征。他们的头脑成为施教者思想的跑马场,他们的行为以施教者制定的标准为依据。这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教师和父母应树立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把幼儿视为有平等人格的个体来进行教育,砸掉“框框”,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否则,这种可贵的精神将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幼儿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且很可能最终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