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妙招让宝宝告别磨蹭

很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太磨蹭。其实,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小磨蹭。成人在自己制定的时间表里忙忙碌碌、来去匆匆,然而,孩子则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无法理解时间的紧迫性。即使你磨破嘴皮,讲了一大堆道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这简直让大人伤透了脑筋。既然讲道理和反复催促都没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动脑筋来想想更好的对策。

磨蹭是幼儿的天性使然

孩子的磨蹭问题固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我们又不能把磨蹭视为洪水猛兽,一旦看到孩子磨蹭就对他横加指责。幼儿磨蹭可以说是正常现象。北大妇儿医院儿保科的南亚华医生向记者介绍,2~5岁的宝宝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他们注意的广度很大,而稳定性又不够,所以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自然会放慢活动的节奏和速度,甚至直接从正在从事的活动中抽身而出转到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上。这就不难理解孩子在起床、吃饭、做作业时为什么总是断断续续,一拖再拖了。还有,宝宝年龄越小,神经肌肉活动越不协调,动作的不熟练导致了宝宝做事缓慢。再加上宝宝做事的动力,往往是盲目地服从大人的要求,并不懂得时间的价值和浪费时间的危害。

通常大人觉得宝宝磨蹭主要是因为达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其实宝宝表现得已经很好了。如果爸妈常常感到与其让宝宝自己做,比如吃饭,还不如喂他吃来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宝宝的惰性会因此越来越强。

其实,有些宝宝对于他感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或事物本身难度较高,都会妨碍他做事的速度。比如宝宝在屋里玩厌了,想到外面去玩,妈妈非让宝宝先把弄得乱七八糟的玩具收拾整齐,那宝宝不高兴又非干不可,自然就磨蹭了。

“小磨蹭”提速方案

和宝宝比赛:孩子都喜欢比赛游戏,喜欢当第一。经常与宝宝搞一些小比赛,如比赛吃饭、穿衣、收拾玩具,使他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程度。这时宝宝会很高兴地赶紧把事情做完。

和时间“赛跑”:帮宝宝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然后记录每天实际完成所用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让宝宝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

记数法:与宝宝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他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等他准备好,你说“开始”就计数,“1、2、3、4,5……”,宝宝为了完成任务,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他的动作依然很慢,你就故意数快一点,让他感觉到

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他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速度,让他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你总能很巧妙地常常使宝宝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把事情做完,就能使他获得成功的感觉。只要及时完成了任务,就一定要表扬孩子。

体验“磨蹭”带来的后果:你首先估计出宝宝尽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停止。如到了吃饭时间,他仍然不愿吃饭,或慢腾腾地吃,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对他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同时杜绝给宝宝吃零食,等他一会儿饿了又没东西吃的时候,就会尝到磨蹭的苦头,认识到吃饭磨蹭的害处。

小闹钟——学会管理时间:和宝宝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用多长时间,吃早点多长时间,都做出合理安排。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宝宝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他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

在提高宝宝做事速度的同时,一定要告诉他,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在做好的同时,速度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扩展阅读

聪明妈妈与磨蹭宝宝过招


镜头1:吃饭慢吞吞的阿强

阿强今年3岁了,吃饭时总是东张西望,饭吃到嘴里也不嚼,好半天才能咽下去,妈妈干着急也没办法!

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吃饭磨蹭的孩子大多挑食,不爱吃某种食物,贪玩,边吃边玩。也有部分孩子是因为家长包办,早期喂食过于精细软烂,造成孩子吞咽能力差。还有的孩子每天喝含糖极多的饮料,零食不断,使得吃饭时没有饥饿感,胃口不开,当然吃饭也就磨磨蹭蹭了。

聪明妈妈对策

对吃饭磨蹭的孩子,关键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定时、定量、合理进餐。

吃饭的时候把电视关掉

有的家庭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孩子往往做不到一心二用,所以他们不能像大人那样边吃饭边看电视。把电视关掉,孩子也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饭菜上。另外,吃饭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团聚、交流亲情的时刻,不要不断地催促孩子快吃,或者替孩子夹菜,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压力。

每次给孩子少盛点儿饭

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把碗里的饭吃完,或者碗里的饭总吃不完,这种感受并不好,因为越是怕别人说成“慢”的孩子越慢。如果每次少盛点儿,这会让孩子体会到一种成就感—我今天第一个吃完!

把吃饭看做是游戏

孩子特别喜欢形象化语言。妈妈不妨把孩子的嘴巴比做能装宝贝的山洞,而把美味的菜肴比做各种各样的珍宝。孩子听了,肯定会把嘴张得大大的,像小老虎一样“啊呜啊呜”地吃起来。

把孩子的玩具束之高阁

有的孩子喜欢边吃饭边玩玩具。妈妈要果断地把玩具收走,让他吃饭期间摸不着、看不到,然后告诉孩子:“这次吃饭有时间限制,时间一到就没有吃的了!”时间一到要果断地收拾饭菜,并注意下次就餐前不要让孩子得到零食或食物。

强化孩子好的习惯

如果孩子按时吃完饭,给孩子一段游戏的时间,让孩子继续饭前未尽兴的游戏。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吃完饭,可以暂时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

镜头2:天生慢性子的笑笑

笑笑做什么事情都是慢吞吞的,在幼儿园、在家里,永远一副不着急、不着慌的样子。“笑笑,你动作能不能快一点儿?怎么剪个纸那么磨蹭?”妈妈催他。笑笑仍旧是慢慢地抬起头,看了妈妈一眼,低下头继续他手里的工作。“笑笑,你能不能走快一点?”老师催他。笑笑不紧不慢地走了两步,努力跟上队伍。因为笑笑的动作慢、言语慢,老师、父母没少为他着急,也没少想办法,可无论大人有多着急,笑笑似乎永远如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分析

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慢,并不一定表示他是故意的,因此,父母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发展特质,耐心地调整他的行为。

跟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

孩子年龄小,感知觉、动作都在发展,还不完善,因此会出现肢体、言语、动作反应较慢的情况。而大人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或以其他动作发展迅速的孩子的标准衡量,不能耐心等待,使得孩子心里着急,但动作却跟不上趟儿,反而容易出错,导致动作更慢。久而久之,磨蹭的习惯便养成了。

受遗传因素影响

笑笑爸爸是个不着急、不着慌的慢性子,公司8点上班,他从来都是卡着时间去,做什么事情都习惯提前规划好时间,然后一步步按自己的打算来,从不因为别人的催促而打乱自己的计划,就连说话、走路也是慢慢悠悠、不急不躁的。在这一点上,笑笑跟爸爸还真是很像。

这就是遗传因子在起作用。据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其中的60%,所以当你抱怨孩子是个“小磨蹭”时,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基因在起作用。

聪明妈妈对策

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客观现实。面对天生慢性子的孩子,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孩子的心理、动作发展特点,尊重遗传因素、气质类型对其行为的重要影响,千万不可急躁,否则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寻求做事方法

从按部就班的日常行为中,帮助孩子寻求更有条理做事情的方法。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父母做事的次序,怎样收拾自己的东西,怎样给物品分类,怎样穿衣服、穿鞋子,并让他们实践,从生活中习得做事的经验,寻求有条理地做事情的方法。只要做事有条理,就能节省一部分的时间。

游戏训练

在孩子完成一个行为期间为他计数,例如穿袜子,孩子先穿,家长为他计数,看数到几,孩子完成了穿袜子的行为。然后,父母穿,也计一个数,父母故意在第一次穿时慢一点,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好胜心,使他感到动作快是值得骄傲的。以后每次穿都给他计数,告诉他比上次又少了几个数,为他感到骄傲。当然假如他退步的话,也要让

他体验几次退步的挫败感。要注意的是,计数法不可以滥用,长期的计数催促,会使孩子感到压迫,情绪紧张,从而对家长的督促置之不理。

制定规则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如果按时完成某件事几次,给予奖励,奖品可以是孩子一直想得到的玩具或一次公园游玩;如果没有执行好规则,就要给予处罚,得不到玩具或不能去公园游玩。

镜头3:注意力不集中的芊芊

4岁的芊芊长着一张圆嘟嘟的脸,大大的眼睛,模样很可爱,可就是做事磨磨蹭蹭。比如,正在吃饭,窗前有只小鸟飞过,她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正在画图画,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一眼电视,留下半拉子图画磨蹭着不肯马上画好。做一件事总是“战线”拉得很长,效果还不好。

原因分析

4〜5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边干边玩是造成这个年龄段孩子磨蹭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龄段越低的孩子,越是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以至无法完成手中正在进行的工作。通常2岁大的孩子,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时间大约是7分钟,3岁时大约9分钟,4岁时大约12分钟,5岁时大约15分钟。

聪明妈妈对策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是重要的。

保持安静的环境

孩子做事时,尽量保持环境的安静,排除与当时事件无关的因素,使孩子能专心于正在做的事情上,加快速度也保证质量,慢慢就养成了利索的好习惯。

让孩子专注做喜欢的事

平时多鼓励孩子做喜欢做的事。当孩子专注于他的玩具设计或观察小动物时,父母千万不要打扰,耐心等他完成“工作”,事后进行肯定并及时和孩子分享他的感受,让孩子有意识地把做这件事情的注意力和心理过程迁移到其他事情中,这样便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镜头4:缺乏兴趣的娜娜

娜娜是个活泼好动、爱说爱跳的孩子,可是一练钢琴就出奇地磨蹭,一会儿说肚子疼,要躺一下,一会儿说渴了,要喝水。就这样,一个多小时连一小节曲子都没弹下来。

原因分析

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兴趣是娜娜磨蹭的主要原因。孩子觉得不好玩、无聊的事,干起来常常会磨蹭。他不乐意,又非干不可,自然也就手脚不麻利。

聪明妈妈对策

理解孩子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面对一项枯燥的任务,总是不能一鼓作气做完,一会儿做做这个,一会儿做做那个,就是不想面对毫无兴趣的工作。成人如此,何况孩子呢?所以,妈妈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

提高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对钢琴没有兴趣,妈妈首先要提高孩子对弹钢琴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石,就像百米高楼的地基一样,地基打不好,高楼就会岌岌可危。

镜头5: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小优

小优的表情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丰富,很少大笑或露出顽皮的样子,情绪也很难调动起来,总是显得很平静。他做事很稳,很少犯错误,只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慢吞吞的,不喜欢竞争性活动,也不喜欢到外面玩。老师观察发现,他不存在做事的步骤不对或方法不对,相反还很有条理。但是做动作时却特别慢,像个小木偶一样。原来,小优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接送孩子,也没时间管孩子,小优就被“全日制”放到爷爷奶奶家“整托”,只有放长假才被接回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平时很少出门,每天就是照顾这个孩子,接送上幼儿园。小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原因分析

从小优的表现来看,他过多地受到了老人生活习惯和规律的影响。爷爷奶奶年岁大了,没有过多的精力陪小优玩,也不可能常带小优到外面去玩。这样,小优不仅户外活动参与得少,小伙伴也少,他自然就不会喜欢竞争性活动,性格也就变得内向、安静。

另外,老人生活节奏慢,动作也慢,这一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优,小优虽然学会了有条理的生活、做事,但节奏却和爷爷奶奶同步,这显然不符合他的年龄特点。

爷爷奶奶疼孙子,必然会对他照顾有加,无微不至。这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成了一句空话,也会造成孩子动作慢。

聪明妈妈对策

生活的压力让很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必然会影响孩子,等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往往会后悔莫及。

工作忙不是借口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拼命工作是为了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保障,其实对孩子来说,和父母在一起更重要。在孩子心中,“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什么都可以不要”。所以,父母不要再把工作忙作为借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确实,如果家庭都照顾不好的话,如何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呢?

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

父母要常带孩子到社区、公园玩耍,让他多跑、多运动,培养健康开朗、乐观向上的品格;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给他创造机会认识小伙伴;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竞争心理,引导孩子适当和小伙伴展开竞赛:比速度、比勇敢、比仔细等,让孩子在竞争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敏锐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让孩子早点告别陌生


一岁以内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玩耍也都得让家长照看。

除了父母,旁人还插不上手:陌生人抱他,他就哭;旁人和他玩,他就闹;别人喂他吃饭,偏不吃……在此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怕陌生,依恋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当孩子会说话、能够自己走路时,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

虽然此时的孩子不再时刻依偎着家长,但他在心理上仍然需要父母在身边所带来的安全感:当他东走走、西跑跑,或者摆弄积木,玩具时,时不时地叫上一声“爸爸”、“妈妈”,并环顾周围,若听见父母的回答或看见他们的身影,便继续安心独自玩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物,这种依恋父母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上幼儿园后,他渐渐能够每天高高兴兴地去,和小朋友们愉快地相处了。

然而,有些三四岁的孩子整天跟在父母身后,一到幼儿园就大哭大闹,或者进了幼儿园,往往独自躲在角落里不声不响,不说话,不参加游戏,苦苦盼望早些回家。

这些孩子即使去亲戚家玩耍,也是与父母形影不离,不愿和其他小朋友说话。

如果家长不设法纠正这种心理障碍,长此下去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学习时不能和同学互帮互助,工作中难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孩子还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合群,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为了帮助孩子缩短依恋父母,怕陌生的心理阶段,尽早让孩子与家长分床睡(至少也要分被睡);平时可以有意让孩子独自完成一些小事,即使做得不好,也不要责怪他,而应该耐心地指点,培养他的自信心,让他明白离开父母一样可以生活;每逢节假日,家长可带孩子到公园或亲戚朋友家坐坐,让他有机会认识一些年龄相仿的孩子。

渐渐地孩子便会知道,除了父母外,还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交往,也就不再怕陌生了。

这样做 让宝宝轻松告别半夜尿床


宝宝2、3岁了还在夜夜画地图,家长是不是特别担心?其实只要形成正确的习惯,就可以让宝宝轻松告别半夜尿床啦。

4岁多的宝宝有时夜里还会尿床,大约有12%的孩子到6岁时还偶尔尿床,只要不是夜夜如此频繁,父母不必过虑。据说夜里尿床有很强的遗传性,父母双方小时候都爱尿床的宝宝有77%的可能也爱尿床,父母双方有一方尿床史的宝宝43%有可能爱尿床,而父母双方都不尿床的宝宝只有15%会经常尿床。

不要让宝宝玩的太累

如果宝宝白天玩的太累,晚上就会睡得太沉,不会有意识的起床尿尿,从而导致尿床现象。

控制睡前饮料

不仅要控制孩子睡前之前的喝水量,还要注意孩子喝的什么。研究表明,一些饮品会令小孩更容易发生尿床的情况。你可以记录下孩子每晚最后饮用的是些什么东西,看看他究竟是喝了果汁、清水还是牛奶之后更容易尿床。

睡前提醒孩子上厕所

在睡觉前一定养成给孩子上厕所的习惯。睡前排便能很有效的缓解半夜尿床的现象。

留意孩子尿床规律

父母可以用心观察一段时间,夜里宝宝何时容易尿床,掌握规律,每天夜里就在这个时间范围里叫醒宝宝让他小便,这对父母来说可能比较辛苦。

PS:也有不少父母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过分在意,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成熟,绝大多数宝宝尿床的毛病自会不治而愈。

让孩子告别赖床的方法


3招,让孩子睡得安心

引起孩子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质不佳,进而导致赖床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睡眠不足、午睡过久、恶梦干扰。

1.睡眠不足+家长以身作则

晚上太晚睡,造成睡眠的时数不足。通常1岁以下的学步儿,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约10—15小时不等。

增进睡眠品质:

从小就让孩子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而且只要就寝时间一到,父母即使还有事要忙,也应该先停下手边的工作,在床边陪着孩子,趁着入睡前的空档和孩子聊聊天、说说床边故事,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互动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放松孩子睡前的情绪。

有些家长在孩子就寝时间一到,就急着赶孩子上床睡觉,自己的眼睛却还猛盯着电视,或还在忙东忙西。其实父母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孤单”或“不公平”的感觉,而且孩子会有“为什么只有我要去睡觉”的疑问,加上孩子对成人的活动充满好奇心,当然也就降低了睡觉的意愿。因此,只要到了睡眠时间,全家人最好都能暂停进行中的活动,帮助孩子酝酿睡前的气氛。

2.午睡过久+午间小睡即可

如果孩子的午睡时间太久,或是睡午觉的时间太接近傍晚,都会让孩子在晚间精力旺盛,到了就寝时间还睡不着,于是间接造成晚睡、睡不饱的状况。

增进睡眠品质:

孩子睡午觉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要在接近傍晚的时候才让孩子睡午觉。以幼儿园来说,午休时间通常是l点到2点左右,如果让孩子在下午睡得太久或太晚午睡,孩子很容易在晚上变成精力旺盛的小魔鬼,等他筋疲力尽入睡后,隔天早上势必又得花一番功夫才能把他挖起来,所以家长们别以为孩子午觉睡得越久越好。

3.恶梦干扰+终结恶梦来源

孩子难免都会做恶梦,除了单纯做恶梦,有很大原因是担心害怕、心理压力或身体不适造成的。

增进睡眠品质:

孩子做恶梦最常见的原因有“怕黑”跟“怕魔鬼”几种。“怕黑”是出自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如果孩子因为怕黑而不敢睡觉,甚至还因此做恶梦,不妨在孩子的房里添置一盏小夜灯。市面上贩售的夜灯都有许多可爱的造型,如果情况允许,让孩子挑一个他喜欢的卡通造型夜灯,在睡觉时有可爱的夜灯散发着微弱光芒陪伴他,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不少。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就寝前熄灯时,和孩子玩光影游戏。让孩子知道原来“暗暗的时候”,透过光线和手势的变化,影子可以的游戏也可以有效降低莲子怕黑的心理。

3招,让孩子告别赖床

要改善孩子赖床的问题,先给孩子一点缓冲温柔坚定地去执行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会赖床,都从吵吵闹闹中开始,长时间累积下来,多少都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善孩子赖床的习惯,不但孩子必须做改变,家长的心态和处理方式也要有所应对。当孩子有赖床习惯时,你可以这么做:

1.孩子决定作息

和孩子讨论就寝、起床时间,也问问孩子喜欢父母用什么方式叫他起床。让孩子自己决定作息时间,可以让孩子知道该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叫他起床,也可以降低此的不愉快。

2.可爱铃声助醒

帮孩子买一个闹钟,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铃声,那么孩子早上听到闹钟响起的声音时,可以减少被闹铃吵醒的不悦感觉,相对的,也可以提高起床的意愿。

3.营造起床气氛

叫孩子起床的时候,随手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放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CD,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醒宋,缓解被吵醒的不快。

3招,以身教影响孩子

除了要求孩子,父母也可以培养一些习惯,来帮助彼此解决赖床的问题。

1.睡前准备就绪

睡前要求孩子整理自己的书包,把明天该带的东西都准备好。如果天气寒冷,可以先把隔天要穿的内衣当成睡衣穿,起床后只要帮孩子套上毛衣、外套即可。这么做不但可以避免孩子在穿脱之间受凉,也可以减少起床后的准备时间。

2.理清优先顺序

父母起床后,先把自己的问题都处理好,再叫孩子起床。这样家长就不用一边急着处理孩子上学前的准备,一边还要忙着整理自己上班前的琐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要家长一急躁,亲子之间很容易会产生摩擦,所以先准备好自己的事,或是以孩子为优先,都可以为愧些减少及少时间。

3、提早起床发泄

如果孩子有严重的表现——只要一被吵醒就会大哭大闹,而上述的任何方法都不管用时,家长只好提早叫孩子起床,先让他发泄一顿再况。在他哭闹的时候,家长不用去责骂他,试着让他一个人宣泄情绪,等他闹够了,先安抚他,再去做出门前的准备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