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1-04-29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孩子入学前该做哪些准备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让孩子远离暴力,父母应该做到的事。

继2013年浙江金华一名4岁男孩被亲生母亲强灌汽油并烧伤离世后,河北又有一名8岁男孩惨遭父亲割喉被送往医院急救。近期发生的一系列虐童、伤童事件,让防止儿童被虐待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如何让孩子远离暴力与伤害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儿童恶性伤害事件频发

近一段国内各地虐童、伤童案件频发。2013年10月,辽宁沈阳一名10岁男孩被母亲的男友残忍砍下右手,并丢进电热水壶中烹煮。11月7日,浙江金华一名女子因家庭矛盾将汽油灌入亲生儿子口中,并在与丈夫的推搡过程中点燃汽油,孩子最终因伤势过重离世。而11月11日,又有媒体报道河北一名8岁男孩被喝醉酒的父亲割喉,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惨剧发生后,很多网友非常愤慨:“太残忍了!还有人性吗?”“这样的人枪毙几回都不多!”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进行的多次抽样调查显示,儿童在家庭内遭受家庭虐待的比例3%至5%。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这一数据比较保守,针对的是比较严重的暴力虐待行为。

多重因素导致虐童现象

对于接连发生的虐童事件,长期从事儿童反虐待研究的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焦富勇认为,目前针对儿童的虐待主要分三种类型,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与情感虐待。

记者了解到,虐待儿童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不打不成器”的传统观念作祟。“中国人有个传统观念,孩子是我的,我愿打就打愿骂就骂。同时许多自古流传下来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很落后很不科学,比如打手心、打屁股、罚站等,但很少有人考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焦富勇说。

杨雄认为,我国尚未建立具体可操作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儿童服务体系应对儿童虐待问题。

保护儿童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鉴于越来越严重的虐待儿童问题,目前国内已有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和个人从事儿童反虐待工作。作为非营利公益性组织,西安博爱儿童虐待预防救助中心自2006年1月成立以来,共治疗遭受虐待与忽视的儿童超过4800人次。

有关专家认为,要减少虐待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儿童虐待救治工作要深入系统开展,就需要由国家牵头,国家层面可以建立儿童虐待防治机构,政府要重视保护儿童的公益事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焦富勇说。

有关专家建议,从法律角度可考虑单独设立“虐待儿童罪”,改自诉为公诉,同时采取降低入罪门槛和加重处罚的措施。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尝试设立强制报告制度,要求教师、医生、邻居等在得知虐童行为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以提高全社会共同应对虐童行为的主动性。

让孩子远离暴力,父母要做如下几件事:

一、父母不当孩子面对配偶动手

好的家庭教育先从和睦的夫妻关系开始,父母一定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少会有极端与暴力产生。如果父母双方总是为一些家庭琐事吵个不停,甚至有一方再出现家庭暴力的话,就极有可能会被孩子模仿去。

家庭中难免会出现矛盾,有点争吵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你和伴侣能约定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换以另一种方式来沟通的话,但我们的孩子会一直在充满快乐与爱的家庭中成长。我和萌爸就这样约定过,我们无论是谁说错了话,做错了事,都不让小小的萌萌看到,即使让萌萌看到,也不是那种剑拔弩张的场面,而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讨论或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但我们会努力去掩饰掉那些不愉快的情绪,不让孩子从中读出难过与害怕。

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可能会模仿那些善良与正直的,也可能会模仿来那些暴力与恶毒的。

二、父母不要对孩子施暴

打孩子是一件让大人与孩子都两败俱伤的事情。

我到现在还记得朋友姐姐说过的话,她妈妈一次生气,气过了头把她的手腕上的珠链子都打折的事。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有这样几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是传统观念,而且这是千百年来被普通民众所能接受的事情。父母打孩子毕竟也不犯法,而是出发点多半是为了孩子好啊,什么恨铁不成钢呀,望子成龙啊.....

其实棍棒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多半都是口服,心灵上严重受到摧残。在欧美一些国家,打孩子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因为一旦孩子习惯了在打骂的教育下长大,在他的心灵深处就会长出认可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甚至未及长大,就将模仿来的暴力行为付诸了实施,因此产生了一种极为可怕的人性扭曲。

三、要让孩子远离残忍的环境

同情心似乎是人生来就有的,小孩子天生就喜爱小动物,不少孩子在幼小的时候都充当过保护动物的小天使。

如果一个孩子时常接触暴力倾向的事情,影片,或者周遭的行为,孩子就可能会去效仿,这是很可怕的后患现象,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四、要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不能效仿

每个孩子都要走出家庭,面对社会,如果家庭环境能做到和睦温馨,还要注意孩子在家外接触的环境,但我们不可能寸步不离的跟着孩子,父母应该尽量让孩子和这样的人保持距离,因为孩子年龄小,并不具备自控力和判断力,极易被不良行为和有恶习的人所感染。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让孩子多感受到温暖,帮助与爱吧,子女的道德和品行最可能受父母的影响,父母一定严守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编后语: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他就会认定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但愿我们的孩子从小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好地方吧。

延伸阅读

早教:父母应该这样做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早教:父母应该这样做”,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位知名的亲子早教权威专家以前说过:“在孩子出世第三天时开展文化教育,早已晚了二天。”这话不无道理。0-三岁是人类大脑发展趋势健全的金子期,对孩子开展科学研究立即的亲子早教对其一生的发展趋势都起着尤为重要的功效。下边,大家就平时亲子早教中好多个成功案例浅谈表明,以飨读者。

学习培训就是玩游戏

手机游戏的风采就取决于它没有目的性,认字与念书对孩子而言大量的是一种手机游戏。假如一天到晚追着孩子问“这是什么字”,“这一字念什么”,就算孩子不感觉枯燥乏味,想来追着提出问题的爸爸妈妈也该觉得枯燥乏味了吧。沒有功利心的迫使,孩子的认字才会没有压力,沒有外在与本质的工作压力,孩子才可以在认字的游戏里面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认字的快乐。

文本对孩子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东西,例如家中养的小狗狗与文本的“小狗狗”,这两个孩子想象应当“彻底一样”的物品偏要有那么大的差别,这自身就会极为明显地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对文本造成明显的兴趣爱好。在孩子好奇心品性的迫使下,孩子彻底有工作能力在不大的情况下把握文本,从而学好阅读文章,并培养阅读文章的良好的习惯。

构想以下情景:孩子对家中的小猫造成了兴趣爱好,追着小猫跑来跑去。聪慧的妈妈取出彩笔和白纸对孩子说:“大家画一只小猫怎么样?”孩子马上拿行笔,在白纸上随意擦抹起來。“大家写小猫的名字好不好?”孩子奇怪地看见妈妈写上“小猫”两字。妈妈灵机一动,将那张写有“小猫”的白纸绑在小猫小尾巴上。当小猫托着绑有“姓名”的白纸在房间内穿来穿去时,孩子也死死地记住了“小猫”这两个与那时候趣味的场景有关的文本。相近那样的动画场景,孩子任何时刻都不容易厌烦。

激励始终强过指责

大家经常在孩子艺术涂鸦时盯住她们,指责他这一画得不象,哪个画得不对,具体指导他这一应当怎么画画,哪个应当怎么画画。艺术涂鸦便是艺术涂鸦,其目地并不是以便塑造凡高、莫奈,因而,虽然让孩子依照他自己的念头去试着好啦,最少那样不容易给孩子产生多余的精神压力,让主题活动自身越来越了无乐趣。

在孩子兴高采烈涂涂画画时,妈妈要做的事儿便是激情地对孩子的著作给与答复,协助他把艺术涂鸦的主动性维持下来。假如要想给与孩子具体指导,要需注意具体方法,不必一味地指责孩子,想要讲对策。既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到孩子的主动性,另外也将你需要表述的念头清清楚楚告知孩子。“你画的小猫很非常好,你看看妈妈画一只,妈妈会那么画。快看,小猫在咬自身的小尾巴,它为何要咬自身的小尾巴呢?”假如孩子给与答复,你也就能够 正确引导他再次依照你的方法向下开展。假如孩子沒有答复,不必管它,再次自说自话:“它将会饿了吧。由谁来给它画条小鱼呀?”此刻,孩子将会就会急不可耐地抢走给小猫画小鱼的工作中,再次此项有意思的游戏了。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总而言之“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

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是影星或球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的父母。

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疑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副教授胡玉顺表示:父母应补上“效能训练课”,从而使自己在育儿生活中更具智慧。

换位思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胡玉顺认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胡玉顺曾接待过一个伤心妈妈。说到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而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的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让笔者再次想到“蛋壳心理”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在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不舍得批评和管教……总之,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危害,这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令人担忧的是,许许多多的父母尚未认识到这些,因此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增无减。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难教育。一位小学5年级学生的妈妈一脸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动辄就以离家出走或自杀相威胁。”可见,娇纵孩子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困扰千千万万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怀疑,但生活是无情的,哪位父母又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也许会有无数的灾难在等着他。你的孩子又如何承受呢?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勇敢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为什么前线的战士经常忍受严寒,忍受瓢泼大雨,却极少患感冒呢?因为那个环境使他们的肌体经常体验应急反应,在体验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好几倍。因此,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劣性刺激,给他一点苦吃。建议父母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

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明代吕近溪为父母写的一首《小儿语》说:“儿小任性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此诗可给那些不懂爱子之道、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启示。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心疼和难过,并想办法替孩子解决困难。举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孩子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之后,他不是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就像孩子摔倒后,若总是得到父母的搀扶,他就会在再一次摔倒之后,趴在那里等待被搀扶,甚至本不感到疼也哇哇大哭,以换得大人的爱抚。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父母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永远也不会长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永远也不会坚强。

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父母不要挖取孩子的“宝藏”,这样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秘密,喜欢自己和自己分享。孩子也一样拥有秘密,就像宝藏一样藏起来。虽然喜欢和我们一起生活,但他的心灵是自由的,有些是事会藏起来不愿告诉父母,所以有时候相信比了解更重要。爱孩子就留给他一个角落,让他把秘密保藏好。

秘密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孩子长大的重要标志之一。

1、对于孩子来说,秘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成长。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诞生了内心世界,他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珍视一颗童心的成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拥有一份独自担承的内心秘密。

2、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孩子越来越不满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摆布的局面,但是成人世界的强大力量又令他们心生忌惮,于是秘密成为孩子作为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这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独享的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3、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独立,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秘密是孩子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而没有秘密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秘密的。

3岁之前的宝宝,一直活在对父母很依赖,虽然有自我意识,但是不强烈。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混在一起,所以目前他们还没有秘密。在3岁左右,孩子自我意识开始明确,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

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当宝宝孩子4-5时,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很多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当们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提升,孩子心灵的空间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似的,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他们要更广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生,于是开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隐藏属于个人的秘密。比如不少孩子开始转向记日记,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秘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这表明他已经逐渐具备责任感。

做父母的也一定要有这样的自信:孩子的秘密,可能今天不告诉你,明天会告诉你;小时候可能不告诉,长大了会告诉你。如果你限定他马上告诉你,他很可能就是不告诉你哦。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孩子家长不能抓的太紧,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弄的一清二楚,有时对于孩子要给予适当的尊重。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在监视他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给予他适当的自由,否则孩子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允许他把心里的秘密藏起来,但父母切忌不要去挖取呀!除非在孩子的允许下才可以的。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