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单独二胎的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家有俩宝,父母要同等对待孩子,关心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在生活中合理安排好两个孩子,巧妙地做好平衡。

孩子争宠的原因宝宝在8个月时就能体会到爱和满足,1岁半左右开始有了愤怒、恐惧、不安等情绪,并渴求爱,发展出嫉妒的情绪。

1、渴望

孩子之所以会做出“争宠”的行为,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孩子的心是敏感脆弱的,如果父母多关心了另外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也会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2、恐惧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难免将注意力放在照顾老二,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关爱。有时老大会害怕自己将要失去父母的爱了,老大的嫉妒心便产生,有时会去攻击幼小弟妹,或是把自己的行为退化,去模仿弟弟妹妹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爱眼神。

3、愤怒

看不惯小宝宝比自己好,或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大宝宝正在学习规矩而犯错要承担,小宝宝犯错没关系;大宝宝要让小宝宝,有时会引起大宝宝心理不平衡。

父母如何公平对待两个孩子:

1、承认孩子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特点,虽然是同一父母所生,却不是完全相同。既然有差异,父母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地对待每个孩子。

2、思想上要公平对待孩子不管是平凡还是优秀,调皮还是懂事,都是父母的宝贝,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父母的眼里,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平等的。3、让孩子学会分享不仅父母需要做出协调,孩子也要学会努力,学会分享和礼让,学会自己协调处理问题,这才是真正解决父母心头大事的关键。4.尽量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公平的父母心里的公平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并让孩子感觉到。若孩子感觉父母不公平,嘴巴上表现出来还好,父母能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做出劝说和解释;但如果不说,父母又不知道,积怨过深,就有可能引发情绪问题。

5、建立孩子间的感情孩子之间是有感情的,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公平不公平的,只要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深厚,事情往往很容易处理,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相关阅读

专家支招:老二到来,家长如何摆平两个孩子关系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开始考虑是否再要个“老二”。但是老二到来带给家庭的不仅是欢乐,还有两个孩子相处时会出现的种种挑战。对于想再添丁的父母们,如何教导孩子和他(她)的弟妹相处,怎样摆平两个孩子的关系呢?本期访谈我们请到了红黄蓝教育机构“亲子教研部、慧心父母课程部”总监王晶老师来教父母们老二到来,家长如何摆平两个孩子关系。

专家介绍:

王晶:现任红黄蓝教育机构“亲子教研部、慧心父母课程部”总监。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研究员。二十余年0-6岁亲子教育、幼儿园课程研发、教育管理实战经验。应邀在全国各地开展大型父母讲座百余场,著有北师大出版《自我成长的力量》一书,专注于婴幼儿早期发展、亲子关系、儿童情商培养等领域的研究。曾在中视《宝贝一家亲》栏目、香港健康卫视、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多家媒体担任特邀专家。

主持人: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一个人的冬天真的好冷,好孤单,我不要再这么孤孤单单地过了,所有的欢笑都不是我的,所有的幸福都不是我的,一个人的冬天里,我只有孤独与痛苦。死了算了,反正对于他们来说,我就是多余的……”这封遗书是14岁的女孩张洁(化名)写在空间里的,原因是父母想生二胎。从亲戚那里听说父母正在准备生第二个孩子后,平时性情文静的她一下子毛了,坚决反对并跟父母大吵大闹:“你们要再生个弟弟妹妹,我就不去上学了,也不想活了!”这个孩子的反应虽然有些过激,但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老大的心理状态。想问问王晶老师,当爸爸妈妈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对于家里的老大来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专家:老大害怕老二的到来会分走父母对他的爱与关注,孩子心中都希望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并且是唯一的。尤其老大在成长的过程中独享父母的爱的独生子女,如果父母没有给他充足的、提前的心理准备,孩子会出现这种极端的情绪及想法。那打算要老二的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呢?第一,打算要老二前应征得老大的同意。这点很重要但父母往往会忽视,大多数人认为要孩子是夫妻的事儿,老大年龄还小,不懂事,没有必要跟孩子商量。夫妻间言语之中无意会流露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女孩),还想要一个女孩(男孩)”。这种想法对老大会造成心理影响,孩子会认为我不够好,我不是妈妈最想要的那个孩子......妈妈应该尊重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尤其是这个“不懂事”的老大,应该这样正确引导:“妈妈爸爸很爱你,我们三口之间很幸福,我们更希望家庭中有新的成员到来,妈妈相信你会很高兴地欢迎他,无论即将到来的是弟弟还是妹妹,妈妈都会想以前那样爱你”。

主持人:那么王晶老师,有很多有二胎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见不得爸爸妈妈或家里的其他亲人对小宝宝好,比如妈妈在照顾小宝宝的时候l老大就会委屈的哭......那家长该如何应对这一难题?

专家:老二的到来会让老大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甚至有降级的感受,有的家长理解为嫉妒,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过程是正常的。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来正确对待家庭的新成员呢?其实选择什么时间要老二也要考虑老大的年龄。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期,而三岁半以上的孩子都会欣然接受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并且会很好奇一个婴儿的到来。看着妈妈肚子一天天变大会去抚摸;看到稚嫩的小宝宝会很强调地跟客人说这是“我”的弟弟或妹妹。所以从怀孕开始就要培养老大的角色意识,让他抚摸着妈妈的肚子叫老二的名字,“XX,我是哥哥(姐姐)”。

主持人:那有的妈妈生了老二之后,会感到力不从心,把老大送给奶奶或者姥姥家来照看,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

专家: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一定会有影响的。孩子更会认为是老二的到来侵占和剥夺了妈妈对他的爱,会产生记恨心理,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尽管妈妈会这样对老大说:“你们两个都是我的孩子,我是一样爱你们的”。而孩子心里会想:“你说爱我而你一直抱着弟弟,原来你给我讲故事,现在你根本不管我了”。妈妈常对老大说:“弟弟妹妹多可爱呀,你也要爱他(她)”。孩子会想:“一点都不可爱!就会哭,真吵人真烦人”!妈妈会对老大说:“弟弟(妹妹)还小,你是老大你要让着他(她)”。孩子会想:“我也是孩子,我也想回到小时候让妈妈抱着我、宠我”。当老二把老大辛辛苦苦搭的积木推倒了,妈妈会说:“没事没事,弟弟不是故意的,你非常会搭,一会儿就能再搭一个”。孩子一听就会恼火,心想:“我系辛苦苦搭的,推到了就搭不出来了”。孩子的情绪需要理解和接纳,妈妈这种和稀泥的做法不但不能平息老大的愤怒,反而会激怒孩子,让老大产生对老二的愤怒。于是,“我讨厌你”“真烦人”......之类的话会脱口而出。

主持人:两个孩子之间经常产生冲突,而又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会感到手足无措,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专家:家长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不必过于紧张和惊慌。一位妈妈跟我讲,她的女儿故意叫妈妈看她,然后当着妈妈的面敲弟弟的脑袋,弟弟哇哇大哭,此时女儿很得意,家长很愤怒。这种老大打老二的行为其实是想引起家长对他的关注。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对老大忽视过多了。家长不要急于处理和批评老大,而是要把两个孩子分开,制止老大的动作。待两个孩子情绪都平稳之后,与老大沟通他的想法,接纳他的情感,明确地指出不接受他的这种行为。比如妈妈了解到,老大是想要妈妈陪他玩、给他讲故事,所以才去招惹弟弟的。妈妈就应该告诉老大:“妈妈把弟弟哄睡觉后,就会过来给你讲故事,现在妈妈哼歌你来轻轻拍弟弟,我们一起来哄弟弟睡觉吧。”

主持人:那有的家长总怕处理不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买什么东西都一样的买两份,这样对吗?

专家: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妈妈想要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但不要仅限于从物质满足的角度去考虑。更应该考虑两个孩子的需求。孩子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妈妈应充分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实施满足,而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仅仅是为了得到所谓的“公平”让孩子变得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膨胀了孩子的占有欲。比如,妈妈去超市前,分别问两个孩子都需要什么,列好清单去采购,然后把各自购买到的零食或者玩具拿回来互相分享,其乐融融。

主持人:王晶老师,在二胎家庭中,许多家长容易出现孩子间的相互比较,比如老大更听话,老二更聪明......对于这种情况,您又有什么样的建议或提醒?

专家:“比”字就是两把锋利的匕首。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也会截然不同,没有可比性。不要用一个孩子的不足去和另一个孩子的长处去做对比,比如“你没有姐姐成绩好、没有姐姐乖......”,因为你的语言就会暗示这个孩子的偏差行为,让孩子面对自己先天的不足,失去自信。家长应该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无论性格还是智能,多去鼓励,让孩子之间组织一些游戏或者活动,让两个孩子在其中都能发挥到自己的长处,最好是一些家庭成员共同来完成一个任务,在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全家一起去植树,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种树,家庭聚会中有人擅长唱歌有人擅长跳舞,让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面对同样的目标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

主持人:我们的妈妈经常跟老大说讲了要爱护弟弟妹妹,他是我们的家人,你要像个哥哥(姐姐)。那如何来培养老大的责任感呢?

专家:有些老大不让弟弟妹妹碰他的东西,不愿意帮助弟弟妹妹也不愿意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或食物。因此从孕期开始,妈妈可以带着老大去给弟弟妹妹挑衣服、或者清洗整理玩具、擦拭小床,高高兴兴地迎接弟弟妹妹的到来。等弟弟妹妹出生后,妈妈要有意识地带动老大照看弟弟妹妹,比如妈妈给老二洗澡的时候让老大帮着递送浴巾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是关爱家人也是能力的培养。当到一个新环境时,要给老大一个明确的任务,如照顾弟弟妹妹等。比如妈妈可以说“拉好弟弟妹妹的手、看好物品”等,尤其是家中来客人的时候,让老大去主动给客人介绍弟弟妹妹的可爱之处、学会的新本领,提升老大的家庭关系和角色意识。不要总用“你是老大你应该怎么做”的话语控制老大的行为,而是及时发现并鼓励他帮助弟弟妹妹的好行为,从而增强他的使命感。

两个“坏孩子”的启示(下)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作小健。

小健本是浙江人,妈妈在北京做生意,他来来回回在北京和老家各读了几年书,从初中开始,小健的成绩落后了。家里非常着急,想了很多办法,小健也尝试着努力了几次,但没什么改变,反而落后的更远,最后到了跟不上课程进度的程度。

众所周知,孩子学习落伍(而且是高中)意味着什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的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便不能考上好大学,也至少到大学里受受教育,文化高些容易适应社会。但是,眼看着孩子的成绩掉了队,小健的一家人甭提多着急。

事实上,小健除了学习之外都是一个很出色的孩子。小健身材高大(1.86),外形很酷,校篮球队的中坚;他非常善解人意,慷慨大方,做事很有分寸,在同学中的威信甚至高过老师,也是众多女孩子心仪的对象。

但是,在中国,一个学生,只要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多出色,也抬不起头来。小健为此充满了压力,自信心越来越弱,情绪也不稳定,经常和家人冲突,多次想退学,可家里岂能同意,小健为此曾经一度离家出走,前不久又一气之下把家里的电脑砸个稀烂,手也受伤了。家里一时间人心惶惶。

在这个时候,小健的妈妈向我求助,我建议她让孩子退学打工,分析如下:

1、小健现在最缺的是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学业的落后压抑的孩子简直变了形。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小健本来有很多的优点,所有的优点和学业落后相比都不值一提,为此,孩子已经到了极为沮丧、混乱、自卑的境地。身为父母,我们唯一作的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熟,任何一种方式、一件事情违背了这些,我们就应当停止。

2、小健马上十八岁了,到社会上闯一闯,很正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学是为了生活,工作也是为了生活,现在退学工作,相当于“提前入场”,没什么。

3、不要为孩子退学而担心。打工靠的是能力,创业靠的是眼光和头脑,没有一样是被学历决定的。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上学自己孩子退学而不自信,车走车路,马走马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是春节前的事情了,现在这个小健自己在北京一家咖啡馆打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对家人懂得体贴了,以前富家子弟大手大脚的习气再也没有了,每天省吃俭用、自立自足,利用业余时间还学起了英语。我还没见到他,但是他在短信中说:孟老师,我现在很开心,谢谢你。

小健将来的发展当然存在很多变数,对此我难以预测,但目前从身心成长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我的建议是合适的。我希望通过小健的故事让更多的家庭认识到,教育需要独立判断、尊重常识:

1、上学不是唯一的选择。

2、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比大多孩子在干什么重要。

3、所有的选择都应该考虑到孩子身心的成长,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换一种。

故事讲完了,您作何感想呢?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种是孩子已经自立了,什么事情都不跟你说、不用你管,结果都还不错,做父母的特省心;一种就是特不省心。对于后者,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比任何时期的父母都难当,其一,孩子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立场,年龄、时代的差异使得你理解他很不容易,说服就更难,随时随地全方位的考验我们的综合素质;其二,青春期的孩子接近成人,变数很多,我们必须用更开放更多元的价值观去对待他们。对于青春期孩子,我希望他们的父母能这样想:不要期望把握孩子命运,那不可能,只要我们能做好我们能做的就好了;不要总担忧孩子的将来,那没必要,只要我们能保证现在我们没有做错就好了。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两个气球的故事


中国人的春节探亲有太多的意味。来去九天,先作为孙子去了老家看爷爷,又作为儿子在城里陪妈妈过生日,再作为叔叔、大爷、表舅等各种身份见了各种亲戚,散了n个红包。浓浓的亲情、乡情中,再没有人称我“教育专家”,我只是象邻家表哥一样普通的年轻人,但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教育家眼中都是教育的职业习惯却没有因此而变。今天,我就要和大家分享发生在我们家的两个气球的故事。

一天上午,不知谁给三岁的侄女言言买了两个氢气球,一个是米老鼠,一个是小红猪。两个气球头顶着天花板,尾巴上系着长长的细绳,煞是好看。自然言言也喜欢非常。总是牵着绳子领着气球满屋跑,笑声不断。

可是,两个气球的绳子长短不一样,米老鼠的长些,小言言伸手可及,而小红猪的短些,小言言跳着够也很吃力。我在客厅看电视,见此就给她加油,她来了劲头,不停地跳,十次只有一两次成功,但是小言言乐此不疲,每当成功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也很高兴,心想既能锻炼宝宝的身体,又能让宝宝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真是一举两得。但是,事情很快出现了变化。

过了一会儿,小言言跑到客厅和卧室中间的走廊里跳给妈妈(嫂子)看,我则继续看电视。稍后就听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没有马上过去看。等小言言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她眼角还有泪痕,手里小红猪的绳子已经加长了一大截,不要说跳起来够,差不多用脚都能够着了。

结果是,小言言牵着小猪跑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兴趣,再也不玩了。以前通过跳跃够气球的欢乐、成就感、对身体的锻炼,就像燃完了的爆竹再也不见了。

我从嫂子那里了解到,原来刚才小言言兴冲冲地跑到妈妈面前“表演”够气球,结果越急越够不着,最后就气急败坏地哭了。嫂子见状,把言言抱在怀里,说:别哭,别哭,是绳子太短了,妈妈给你再加一截。然后,就出现了我刚才看到的那一幕。

我跟嫂子说:作为妈妈,有很多本能的感情是需要克制的,你看到宝宝哭,心马上揪起来,然后就想办法制止,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对宝宝意味着什么,常常做出妨碍宝宝的事情。如果我是你,我会在孩子还没有气急败坏之前,对他说‘别急,再来’,假如宝宝到最后也没有够到,我就会说‘这没什么,妈妈知道你能够到的,你是继续够,还是先玩别的’。

嫂子很聪明的,听我说完转身就去找言言。她把帮言言接上的绳子解下来,又把另一个气球的绳子高高挽起,然后和言言一起跳,我看到言言的兴致很快又来了,母女俩玩得不亦乐乎。

我忙转头问妈妈:楼下会不会找上来。妈妈说:不会,还没有人住。我们俩都笑了。

两个“坏孩子”的启示(上)


曾经的“坏孩子”帅已经读高三,虽然一直落后的英语起色不大,但其他科目却已遥遥领先,总体实力十分可观。这样的结果来之不易,其中帅的老爸功不可没。谈起以往的日子,帅爸颇有苦衷。

他说:从初三到高一那一段时间,帅的状态特别差,三天两头出事,回家后谁的话也不听,脾气还特别大,本来很好的成绩,现在一落千丈,眼看着学业一点点荒废了。他妈妈急得晚上睡不着。其实,我心里也是特别恨铁不成钢,要是搁在以前不要说骂他了,早就动手打了,可他都这么大了,哪能还像从前一样。而且,学校不接受他,他妈妈每天都说他,我要是再说他,那孩子该受不了了。

所以,每次他从学校(寄宿)回家,我都压制自己内心的情绪,强作欢颜,还故意逗他,满腹的委屈全憋在肚子里。过了好长时间,后来他终于跟我交心了,有一天他对我说:爸爸,你儿子要多坏有多坏,所有你能想到的坏事,我都干过了。打那以后他开始跟我沟通了,我才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自此,孩子的逆反也越来越少了,也不那么爱玩了,心开始收回来了,成绩也慢慢的“活”了过来。

帅爸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故事是春节我在他家的客厅里听到的。孩子究竟为什么开始“变坏”?当孩子向他打开心扉后他是怎么做的?这两个问题没来得及问,让故事显得不太完整,但依然触动我很多。

帅爸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在作为父亲内心充满了失望、气愤的情况下,能考虑到孩子需要家庭的接纳,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先不要怪他、管他,让他自己调整,这点很不简单,大多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出发而去责怪、要求孩子。再有,帅爸察觉到这些后身体力行,长时间的克制自己,体现了难能可贵的自制力和心胸。

需要补充的是,我非常赞赏帅爸的做法,但是这不意味所有的家庭都适合这样做,我只是想借此强调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需要父母有点“心计”,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情绪、愿望直接的表现出来,我们要顾及到我们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责备孩子要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假如孩子自己的状态特别不好,什么话也不想听(尤其是指责的话),那么我们就先不要说。

2、教育孩子需要父母有点“心胸”,要克制马上改变孩子的渴望,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等待教育的时机(比如孩子愿意和我们沟通时),要有这个心胸先放一放。最糟糕的就是,放又放不下,拿又拿不起,结果是亲子之间产生对立、隔膜,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3、当然,教育孩子也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自制力”是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必备修养,在此无需赘述了。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两个“坏孩子”的启示(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