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童话故事
2021-04-29 礼仪童话故事 礼仪谦让童话故事 关于礼仪的童话故事从小教育孩子遵守礼仪规矩。
教育要点:
1.学会“叫人”:孩子们已经学会用“叔叔”、“阿姨”、“阿婆”等称谓打招呼了,家长可以在节日聚会时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称呼亲戚,遇见熟人时,家长应及时让孩子问候:“小兵,向王叔叔问好。”
2.培养耐心:让孩子学会耐心,有助于他应付各种需要等待的情况,比如幼儿园排队领点心或在公园轮流玩秋千。家里的饭桌是教育的好场所,你可以在分点心时对他说:“等你爸爸和奶奶拿到后,才能轮到你。”当孩子插嘴时,你应该轻轻提醒他,应该等别人说完后再说话。当然别忘了告诉孩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插嘴的,比如想上厕所、身体不舒服或求援时。
3.说“对不起”: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学会道歉十分重要。让他明白有意无意弄伤他人或损坏了东西都得道歉。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记得上次小明弄倒了你的积木,你有多难过吗?现在,你弄坏了他的玩具,如果你说声‘对不起’,小明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4.学会感谢:收到礼物是件开心的事,但孩子常忘了道谢。如果你的孩子当着送礼人的面拆开礼盒,该提醒他说谢谢。如果礼物不是当面给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挑一张美丽的卡片——学龄前儿童还不会写字,可以引导他在卡片上画画并签上名字。
5.学餐桌礼仪:应把重点放在基本原则上,不要强迫孩子去接受一堆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
首先,教孩子正确的坐姿,不要歪着、侧着坐。给他一张舒适的儿童椅子、适合小手用的餐具。当孩子真正有了参与感时,他会努力学着像大人一样吃饭的。
其次,得让孩子明白,吃饭时不能吹牛奶泡泡、不能用鸡翅膀“搭积木”——告诉他,饭桌不是玩耍的地方,他不能影响别人吃饭。
最后,教会孩子如何拒绝不喜欢的食物。较好的做法是:故意给他一种他不爱吃的东西,引导他正确说出:“不,谢谢。”让他明白吵闹和做鬼脸是不礼貌的行为。提醒孩子享受美食后要感谢烧饭的人。许多孩子不喜欢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妨让他们在得到家长同意后中途离开。
总之,教育孩子懂礼貌,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让宝宝的人生变得更美好。
延伸阅读
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
作者:沛沛妈
当红灯亮起,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尽最大可能地将自行车越过停车线。——“饥饿”的自由
《爱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孙瑞雪说,你几乎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在自由中成长的人。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严谨的规则之中,被迫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被要求无条件遵守,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从小时的不许玩水、不许翻箱倒柜、要听父母的话(无须思考对错),到学龄时的上课必须把手背在后面、必须听老师的话(也无须思考对错),再到工作时期听领导的话(仍然无须思考对错),我们一直为各种强加的规矩压抑着,我们的精神意志自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尊重,也从来没有机会真正的自主。
久而久之,当我们对自由总是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时,每一项规则无论合理与否都令人不自觉地反感,而内心深处就产生了强烈的补偿意识(这一点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而当自我补偿的心理需求不能在理性层面实现,就转化成了非理性的形式(比如骑车超越停车线)。
首先是自由,其次才是规则
说到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我想首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充分地自主,其次才是规则。孩子得到了足够的自由,对自由不感到饥饿,对规则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那么遵守规则就会容易很多,即使是对于特殊情况下要遵守的不合理规则相信也会具备更强的承受能力。
人的需要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
女儿沛沛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去家附近的一家超市里的翻斗乐,一出门哪儿都不去,直奔那里。当时是夏天,里面空调开得很冷,卫生情况亦不甚好,奶奶怕她生病,反对她去玩,觉得在花园里玩更好。本来我觉得温度低点关系不大,再说,在哪里玩应该由孩子决定,所以我经常晚上带她去。但后来沛沛的确病了一场,这让我在奶奶面前有些气短,便也开始想办法让她忘记那个超市,尽量不让她想起。虽然从来没有严厉禁止过,但我们躲闪的态度显然是让沛沛感觉到了。人的需要的确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之后的沛沛对于这家超市形成了一种焦虑,一旦想起必去不可,尽管她说起来语气都有点酸溜溜。
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平静
我知道是我压抑了孩子的自由(虽然不是强力压制),其实没有什么理由不让她去,我后悔不应该妥协,我必须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她。于是我在家人面前立了一个规矩,从此之后,沛沛想去就去,家人不得面露难色,也不要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而是高高兴兴地带她去,里面冷就带件衣服(这算是我最后的一点妥协吧)。
在一个多月的自由选择之后,结果是——平静,并且愿意遵守规则。沛沛仍然喜欢去,但不焦虑,也不会非去不可。有时,她想去的时候天色已晚或者正逢中午就要吃饭,我就和她商量明天再去,她都会欣然答应。
这就是自由的结果,是相信孩子的结果,孩子得到自由后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更愿意遵守规则。
我相信,对孩子的自由、选择的权利限制得越多(即使打着帮助他们的旗号),也越是在从他们身上剥夺更多的责任。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我相信孩子也不愿意,而且我也相信孩子有能力选择,有能力在自由中发现规则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在上帝的神坛上发过誓,要永远仇视对人类思想的任何专制。”这是刻在美国杰斐逊纪念馆中一块石头上的话。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有一天,当沛沛做出的选择是我所不认同的时候,我想我会在充分的提醒之后,给予最大可能的尊重和支持。
附言:自由是什么?
这里的自由是指精神意志的自由和生命不受限制的自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主。举个例子,当婴儿想吃奶的时候,我们因为想让他形成按时的习惯而拒绝他,这就是对生命自由的压制;当两岁的孩子玩水的时候,我们觉得听故事更好而想办法把他从洗手台边诱走,这也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孩子此时的精神需要是玩水;当孩子见我们端着一杯水也想自己端的时候,我们因为担心打烂杯子弄翻水而拒绝他,这同样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自己端稳水杯并自己喝正是此时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
是否给了孩子自由,关键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成与你一样平等的人,是否充分地尊重了他的意志,而在具体事情上是否给了他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权力。
相信孩子,他们并不比我们更无知,当你把必要的生活状态都展现给他们时,他们一定能在自由的实践中理解规则的存在,并主动去遵守。
早教知识:孩子从小就得懂规矩
我认为爸爸妈妈最重要的文化教育便是:要清晰地告知孩子,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使他自小的情况下就明白老规矩。
在家里的情况下,常常是他爸爸在个人工作室,我在沙发上躺着看书,孩子虎子就在他的娱乐室里一个人玩,我们不把他天天抱在怀中,每天照看着,只是使他觉得到和我我们都是一样的,不把他当做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有时,我要做一件事情,我也会对虎子说:母亲要办事了,你自己玩。他就一个人玩,一点也不哭不吵不闹,如今许多独生子被大人培养一个习惯性:孩子一哭,大人就都学会放下自身的事过来了,把孩子当做一家人的管理中心,事实上那样非常容易使孩子越来越骄纵、自私自利、狂躁,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什么益处。
虎子如今早已明白:不必打搅他人。在这些方面還是丈夫给了我好了的启迪:在虎子非常小的时候,孩子一哭,假如我在吃饭,会立刻学会放下碗,跑到孩子旁边,但阿加莎昂对我说:COCO,你也很重要,你不能孩子一哭就只还记得照料孩子,你渐渐地吃,吃过饭再去帮他,他还要学会思考。如今他就了解,假如已经玩乐的情况下有电話来,他立刻也不说话了,等着我接完电話他才说:妈妈你再回来。那样孩子就越来越独立,明白尊重他人,另外也获得了自身的自由空间。
我妈妈和全部疼惜小孙子的老年人一样,害怕小孙子得病。还记得虎子第一次发烧是由于出牙,母亲气得六神无主,催我赶快把孩子送至医院门诊去。可是丈夫感觉到医院门诊医治只不过便是应用抗菌素,为什么不试一下先用物理方法给孩子减温呢?他还真有绝技:用来冰块儿和沾上醋的纯棉毛巾,把他们绑在虎子的腿上开展减温。我妈妈看我们不送孩子到医院,气得血压高都犯了。来到第三天,孩子的烧确实退了。之后孩子出牙都没发表烧,虎子此次用本身的抵抗能力把发高烧退了后,仿佛人体的免疫能力也提升了,如今他基本上不太病了。
阿加莎昂的洋秘方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他也从我的妈妈那边学得了我国的土秘方,例如,如今他常常随身带一个小铁罐,里边装着动物油。孩子平常玩乐时如果哪儿一不小心磕磕碰碰肿了,要是抹上一点动物油,迅速就能退肿。这一小秘方早已被他传入了法国。
哪些方法能让孩子遵守规则?
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让孩子遵守规则并不难,父母在给孩子立规则时也要注意方法方式的运用,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教育孩子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早教: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饭桌礼仪
当孩子都还没学好自身吃饭以前,你有没有过相近的念头:喂一顿饭真是便是一场半程马拉松!孩子为何偏要在吃饭的情况下那么的爱动呢?我觉得这在其中有一方面一定是沒有尽快塑造孩子优良的餐桌礼仪。怎么养成孩子良好的饭桌礼仪?
孩子们吃饭时,侃侃而谈是在所难免的。大家的规定是,就餐時间一到,大伙儿一定要坐着,产生吃的“气氛”;能够讲话,但不可以“光说不吃”;假如孩子拿了食材来,却不吃,只是玩乐,就减少其就餐時间,让她们离去,而不必纠缠不清在“吃還是不吃”的难题上。怎么养成孩子良好的饭桌礼仪?
也无须奢求她们坐着饭桌前,凑和地“再吃一点点”:孩子一离去饭桌,就务必去刷牙漱口,洗手消毒,提前准备睡午觉,不可以过一会儿又跑回家吃,把院校当餐饮店。事前让孩子搞清楚老规矩,毫不含糊,沒有议价的空间。
如今一些幼稚园里边让孩子自身带午饭回来吃,一些孩子不喜欢从家中带采的食材,都不凑合(假如他才2岁上下,教师会抽时间喂他吃)。逼迫孩子们吃,总是提升潜在性的不便。一位家长在一旁看见自身的孩子吃饭,心急地要求道:“你再咬几口吐司面包,啊?就几口……”孩子顽皮地询问道:“那你就会开心了,是不是?”这名妈妈说:“是呀,我能开心……”“那我也不吃了!”孩子说。由此可见逼迫孩子吃,实际效果得不偿失口
对爱挑肥拣瘦的孩子,要与他淡“标准”。例如,小丽爱吃甜点,就需要规定她先把正餐三明治吃了,才可以取得甜点。假如孩子确实不喜欢,便会告知家长,更改一下菜谱,调整孩子的食欲。假如孩子老是不愿吃,也告知家长,让她们与孩子的医师商议,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怎么养成孩子良好的饭桌礼仪?
综上所述,改正孩子的就餐座姿,语句以简易、立即为宜,语调要积极主动,防止用“不”字,这比无缘无故就抱怨和责怪容易为孩子接纳…旦孩子有发展的主要表现,大家立即给与激励。并且,激励也会提升孩子对“好个人行为”的记忆力,渐渐地,遵循老规矩就变成习惯性。
怎么养成孩子良好的饭桌礼仪?自然,孩子将会仍会虿巳一样的问题,它是一切正常的。因此成年人要维持细心,数次提示,直至“除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