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直击

宝宝很小气,玩具、零食都不肯跟别人分享,一旦家长做主把东西分给别的小朋友,她就又哭又闹,还大喊:“那是我的!那是我的!”

布奇专家解读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合作、同情、捐助等行为也是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

分享行为的发展,对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道德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则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分享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年龄相关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有些孩子还没有形成“分享”的含义,还不懂得分享的意义;有些孩子缺乏分享的技巧。这些都需要家长来帮助和引导。

布奇专家支招

1.要正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在整个学前期,孩子的行为都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难以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护食”和“护玩具”是很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要给孩子冠以“自私”、“小气”的帽子,更不要因此而惩罚孩子。要从正面鼓励分享,帮助孩子意识到,分享行为本身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往往比“独占”更加快乐。

2.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点滴细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Zj09.CoM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眼见证这种行为。孩子是从父母那儿学习如何友善地对待他人的:来客人的时候,带着孩子给客人准备点心和水果;和别的家庭外出游玩的时候,与他们分享食物、用品……这些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3.要给孩子营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弥补家庭结构的不足。

如今的孩子往往较少兄弟姐妹,且物资非常丰富,很多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与他人分享,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也会尽量满足自己唯一的孩子的需要。因此,孩子的分享意识比较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努力给孩子营造有“兄弟姐妹”的环境:可以经常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家庭相互串门,也可以相约一起外出游玩,通过家庭间的交往,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分享和友爱。

《你想坐我的脚踏车吗》这个故事中,布奇主动将心爱的脚踏车和伙伴们进行了分享,让更多人享受到玩脚踏车的乐趣和喜悦。布奇也因此收获了大家的感激和友谊。由此可见,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人分享。分享行为本身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这也会使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和必要,进而巩固孩子的分享行为。

相关阅读

早教知识大全:2-3岁的宝宝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怎么办


当妈妈的都会发现这个问题,无论自身是言教或身教的引导,宝宝在2-3岁这个阶段都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有时遇到认识的朋友的孩子一起玩时自己的宝宝也是显得很自私,弄得妈妈们很是尴尬,这也是父母们教育孩子中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其实这个是2-3岁宝宝的一种正常的行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懂得了拥有的概念。

洋洋在小区楼下的沙堆里玩大铲车,然后乐乐地跑过来问洋洋是否可以和他一玩玩具,洋洋看着乐乐,乐乐的小手还没有伸到铲车前,洋洋就迅速将铲车拿起不给乐乐,乐乐不死心,又从另一个方向凑了过来,试图进入豆豆的游戏,洋洋猛地将小手伸出去一挡,丁丁立刻摔倒在铲车旁,这样的场面父母在孩子之间是经常看到的,当然最终难为情的还是洋洋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和别人分享东西,甚至会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

每当家长提到孩子分享问题,大人想到的是:“宝宝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有好吃的要分给小朋友一起吃。”但往往这时宝宝都不听大人的话,就是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或玩具。2-3岁的宝宝慢慢有了这是我的东西的概念,开始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己的东西不希望被他人占有或侵犯,只要利益受到了威胁,就会迅速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于分享这个问题,每个孩子的表现可能会不太一样,有些宝宝比较大方很容易也很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物品,但对于每个来说,占有欲都是很多强的,需要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当孩子慢慢长大后,在家长的教育下会懂得与他人分享东西。

孩子喜欢嘲笑别人怎么办


孩子的言行离不开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时,经常嘲讽别的小朋友,从而导致他的人际交往出现偏差,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般而言,孩子爱嘲笑别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如爸爸妈妈经常议论邻居的孩子又脏又不懂事,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孩子听后,在某个时候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就会嘲笑他:“看你那傻样子,呆头呆脑,我才懒得理你呢!”

2、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滋长孩子虚荣自傲心理,形成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孩子经常穿漂亮的衣服,看到穿旧衣服的孩子就嘲笑他:“旧衣服你还穿,多难看!”

3、过多的夸奖。孩子经常得到大人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导致爱嘲笑别人。如爸爸妈妈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自己孩子两岁时就不尿床了,当孩子看到别家孩子尿床时,就会嘲笑:“这么大了还尿床,没出息!”

孩子爱嘲笑别人,家长应该怎么办?

1、注意言传身教。如果孩子有了嘲笑别人的行为,成人应及时干预,立即劝阻或制止,同时也应检点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改掉孩子的不良行为。

2、条件优越的家庭,成人不要过分地宠爱孩子,应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带孩子多看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的影视片、木偶戏等,让孩子从中领略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教育孩子从小助人为乐,如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捐献给孤儿、残疾人,自己喜欢的东西能与别人一起分享等。

3、成人对孩子的表扬奖赏应适度,并且要循循善诱,就事论理,让孩子从小懂得尊重别人;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要求孩子学会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总之,发现孩子有嘲笑别人的行为时,不要置之不理,应分析其原因,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消除嘲笑心理,将有助于完善个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不断进步。

孩子爱捉弄别人怎么办


捉弄顾名思义就是戏弄的意思。孩子爱捉弄别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由于孩子的自控力差,性格比较粗暴、任性、自私、神经质。

2、环境的影响使有些孩子爱捉弄别人。如家庭、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同伴中坏的行为等。因为孩子好模仿,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爱捉弄人,孩子就会模仿他们而爱捉弄人。

怎样帮助爱捉弄别人的孩子呢?

1、发现孩子有捉弄别人的行为,成人应首先弄清原因,然后耐心地引导孩子改掉捉弄人的行为。如自控能力差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小猫钓鱼”、“快夹玻璃球”等有趣的游戏,使他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任性、自私的孩子,家长应做到不溺爱孩子,并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2、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里,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如果有捉弄人的行为,要敢于在孩子面前作自我批评,并及时改正。

3、应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让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要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和同伴中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制约不文明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正确地与同伴交往,在友好交往中形成谦让、礼貌、关心别人等良好的品质。

宝宝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有些父母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宝宝竟然会偷拿别人的东西,有时候回家检查宝宝的书包会莫名的发现书包里多出了一些不是自己买给宝宝的东西,怎么回事?宝宝竟然出现了偷窃的行为……

宝宝偷东西怎么办

许多家长对宝宝的偷窃行为非常敏感,认识宝宝偷了别人的东西就是学坏了,会觉得非常愤怒和不解,宝宝有不缺那些东西,为什么她会偷别人的东西呢?很多家长都会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没有一个宝宝是小时候从来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的,问题是,当家长发现宝宝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会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首先,在考虑该如何对待偷东西的宝宝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偷东西的行为。

其实,很多情况下,宝宝并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他只是认为“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但是通过教育,3岁以后宝宝会逐渐具有物权的概念,他们会知道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什么东西是自己的,这时候那别人的东西就具有“偷窃”的性质了。

分析宝宝的偷窃行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放纵宝宝或过度严格。

现在的宝宝绝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把宝宝的要求视为圣旨,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使得宝宝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的去拿,慢慢的,宝宝就会养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偷窃。也有的家长对宝宝过度严格,宝宝希望得到别的小朋友拥有的东西,家长不能满足宝宝,又不做任何解析,这是宝宝就会觉得非常失望,这种情况下宝宝就会产生偷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2.缺乏关注。

有的宝宝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那种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种宝宝通常是生活在父母都非常忙碌的家庭中,他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关心自己,不注意自己,因此故意那别人的东西,让小朋友去告状,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专家支招:

宝宝早期的偷窃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宝宝将来的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们必须要重视宝宝的这种不良行为,如何矫正宝宝的偷窃行为主要有以下方法:

1.建立物权的概念。

家长可以为宝宝准备她专用的日常用品,例如碗筷、衣服、鞋子等不要和被人混用,帮助她从小建立“我的”“你的”“他的”的概念。给宝宝一个房间或一个他自己的地方来放置他自己的东西,,让他自己管理。同时帮助宝宝建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不经同意,不能随便那别人的东西。还有,帮助宝宝养成征求别人同意的习惯,,那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前一定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而别人要向她借东西的时候同样也必须要有他的同意。例如,宝宝要借宝宝的铅笔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他,,如果宝宝同意借,不要忘了说声“谢谢”,用完以后一定要归还。

2.信任宝宝。

宝宝背着爸爸妈妈那别人的东西,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心理不一定就有“偷”的概念,因此,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巧妙地让宝宝讲清楚来龙去脉,如:我喜欢这个东西,可是家里没有,我就拿了别人的;他欺负我,我就拿他的东西,让他找不着……父母应该相信宝宝不是有意去偷别人的东西,即使是因为发泄不满的情绪有意去做的,父母也要耐心的跟宝宝讲清楚道理,说明这样做是不对的,鼓励宝宝吧东西归还给人家,只要宝宝吧东西还回去了,就应该表扬他。这样宝宝明白了事理,并体会到父母的信任,类似的事情就会避免发生了。

3.分辨是非。

宝宝年纪小,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需要成人用浅显的语言和直观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宝宝体会故事、游戏中小朋友丢失东西后的着急心情,感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提高宝宝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宝宝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不再随便那别人的东西。

4.榜样作用。

宝宝的模仿能力强,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发现宝宝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应该耐心教育,让宝宝几时归还,并且告诉宝宝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宝宝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