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入学准备
2021-04-21 为孩子入学准备 为孩子入学前的准备 科学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李湘为女儿鸣不平 理性对待孩子的打架问题。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李湘为女儿鸣不平 理性对待孩子的打架问题》,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爸爸去哪儿》中angela和Kimi的打闹片段一直被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认为angela过于娇纵,小小年纪就会欺负人。对此,李湘为女儿鸣不平,指孩子间打闹是很正常的事。其实,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请大人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也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李湘请大家宽容看待孩子
在《爸爸去哪儿》中,五位萌宝宝为广大观众展现了孩子们纯真美好的世界,也为观众带来了阵阵欢笑。但是在欢笑之余,节目的片段也引起网友们争论不断,不少网友对Angela“欺负”Kimi的片段记忆深刻,指责Angela骄纵任性。
李湘曾微博回应此事,前日,她再次从妈妈的角度谈起此事。“小孩之间打打闹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与人相处,我相信所有的争议都是善意的提醒,但是大家应该看到,没有小孩是完美的,对于缺点我们可以试着更宽容地去看待。”李湘认为,小朋友们一些不太合适的行动对于大人也是一种提醒,“这档节目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在于,不但让我们看到温暖亲情,也让我们学着从小孩身上反思自身。”
孩子们的打闹很正常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少不了与其他孩子的接触与碰撞,也难免会有一些冲突,因此打闹的事情时有发生。孩子之间的打闹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堂人际交往课。孩子们年纪小,缺少应有的社交技巧,还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相处,不懂得分享与合作,所以在与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发生分歧时,他们还不懂得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因而选择了打架的方式。
所以,孩子们的打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存在多么严重的问题,而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必经环节。
请理性看待孩子的打闹问题
孩子打架,从本质上而言,与小动物之间的打闹没有什么区别,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在打打闹闹中,可以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完善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日本教育学家博士认为“打架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我们应理智地看待孩子爱打架的问题,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处理问题,不要因为孩子一个小小的争斗,就过早的孩子贴上标签。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之间的小冲突,常常被成人贴一张标签:这个孩子爱欺负人!其实,有时候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间的事情,更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这种正常的冲突贴上“欺负或被欺负”这样的标签。我们换个角度来想,这么小的孩子,他需要学习怎么和他人有效的交往。他并不是要去有意识地“欺负”别人,而是他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
像李湘说的一样,没有一个孩子会是完美的,还是都在一个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现了问题,不应该一味的批评或者胡乱的去贴标签,而应该是合理的帮助他们成长。
小编支招:如何教导孩子不要打架
首先,教给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
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因此父母平时要教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社交技巧,鼓励他们运用这些技巧去解决自己的争端,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解决。
其次,教会孩子保持冷静,学会理智处事。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导孩子与小朋友友好和睦相处,即便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也不要有不友好的举止或者行为,告诉他们很多事情是不必通过打架来解决的,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不妨让一步,这样可以避开矛盾的锋芒,更利于大家友好相处。
最后,发生有矛盾时,让孩子自己解决。
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或打架的时候,我们不应感情用事,过早地区干预。孩子之前的矛盾,要让他自己解决,我们只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尽量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才会更快的学会如何和他人交往,才会成长。
扩展阅读
如何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
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年龄较小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龄稍大的,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等,也可以让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围巾之类。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家长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的交际信心。
除了上述培养渠道之外,在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上,家长还要努力克服这样三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不培养。其实,交际作为一种能力,是后天培养逐步形成的,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实践。二是认为能说会道不算本事。与心灵手巧一样,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
在当今社会上生活,谁也离不开“说话”,难以想象,一个连话都不会说清楚的人,他能在这世上“顶天立地”。三是认为交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不良者交往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适度的、与志同道合者、与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学习,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际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碰撞,在频繁的碰撞中,双方往往可以获得启示,获取灵感,得以共同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断言:一个人事业之成功,30%取决于才能,而70%则取决于其交际能力的大小,即能否与人、与人群进行十分妥善的协调。那么,如何锻炼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呢?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亲戚、朋友或邻居家串门、做客。使孩子尽量多结识一些朋友,包括异性小朋友与成人及老人等忘年朋友。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与结交众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学到更多知识,增加主动结交的胆量,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更为开朗、活泼、大方、合群,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谦虚与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促使孩子多参加活动。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旅游、探险、参加夏令营等,争取让孩子多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参加游戏竞答、竞猜、演讲或上台表演节目等活动,从中让孩子接触到尽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观察世界时锻炼交际能力,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故意让孩子单独出面
凡是让孩子单独上阵的机会都可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他们敢于在任何时候表现自己的才华,与别人相处不羞涩。比如到小朋友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孩子出远门不让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个电话,让孩子独自在家迎接并招待客人。特别让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门拜访,看望一个病人,去给某个长辈过生日,故意让孩子代表家长去送一份礼物,去给家长开点药,去为家庭购买物品等等。
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家长一道去,孩子是附属,充当“配角”的角色,不用应付,也没有压力,因为此刻交际的主角是家长。如果让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总之,让孩子见见世面,让他们既可尝到经过自己努力后的甘甜,也让他们遭受点挫折之苦。
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怎么与人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经常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得做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多给孩子锻炼机会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觉一新的地方去,让孩子感受新的环境。在旅游中,假如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环境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还能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不少的话题。
总之,经常担心孩子安全而不让孩子出去见世面的做法一定要改正,要想让孩子增强交际能力就一定要从小开始锻炼和培养。
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闷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孩子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因为父母责怪、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而感到不开心的占到15%。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罪魁祸首”。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屁……”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我教女儿学“打架”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教女儿学“打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女儿璐璐生性懦弱,在幼儿园常受小朋友欺负。谁拉她辫子啦,谁捏她脸啦,谁抢她玩具啦……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有告不完的状。平时在家里和几个表兄弟姐妹一起玩,她也是受欺负的一个;出去玩,一旦有不认识的小朋友对她粗声说话,或是对她做威胁动作,她都会吓得大哭大叫。看着女儿胆小怕事的样子,担心如此长期下去会影响她的身心健康。
1 制订“打架”计划
于是,我郑重地向老公宣布,我要教璐璐打架,学会抗争,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公冷冷一笑:“别瞎折腾!别人想尽办法教孩子守规矩,你倒好,教女儿‘打架’……”
女儿是我的心头肉,我可不愿意她受人欺负。于是,我开始“一意孤行”地实施自己的计划。
来到女儿的小房间,和她面对面席地而坐,语重心长地告诉她:
第一,不欺负人,也不要受人欺负。平时要和小朋友们友好交往,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先出手打人。但是,如果小朋友和表哥表姐们先动手打你,那他们就是坏孩子。对坏孩子不用客气,你得坚决还击,绝不认输。
第二,先搞清楚再出击。在幼儿园里,当有小朋友捏捏你的脸、拍拍你的手时,你要先搞清楚,他们是跟你闹着玩,还是真要欺负你。如果他们是乐呵呵、轻轻地做这些动作,就是跟你闹着玩,不要自己吓自己,可以继续跟他们玩。如果他们是凶巴巴、重重地做这些动作,还骂人,就是故意的,那你就要反击。
第三,打人方法要得当。如果是表哥表姐或其他大孩子欺负你,你还击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小手还没什么力气,打他们一拳他们也不会觉得痛,反倒有可能弄伤你自己。所以你还击的时候可以用力揪他们手上和腿上的肉,这样才能弄痛他们,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
2 “打架”初战告捷
我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谁知女儿听了,天真地望着我说:“老师说打人不是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我哭笑不得:“傻孩子,先打人的才不是好孩子。”
女儿点点头,我想第一步向她灌输“自强”思想应该算成功了。一个星期后,璐璐从幼儿园回来,满脸委屈地对我说:“妈妈,我才打了他们一下,他们却打我好几下,我好疼。”说完就哇哇大哭起来。
原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东东抢璐璐的玩具。璐璐不给,东东见璐璐居然反抗,就重重地拍她的手,一定要抢。于是,璐璐听从我的“教诲”,也重重地还击了东东一下,没想到以东东为首的另外三个孩子,一起对璐璐进行了“围攻”。
我赶紧安慰璐璐:“傻孩子,你做得很好,知道要反击了。不过勇敢的小朋友是不哭鼻子的。你看,警察叔叔被坏人打得头破血流,还照样追坏人,多勇敢啊。璐璐也要学习警察叔叔,从小不怕坏人,不怕疼,好不好?”
“嗯,”女儿哽咽着抹了抹眼泪,眉宇间似乎多了些英气。
以后的日子,女儿回家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少。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她在表兄弟姐妹面前的“成长”:张着小嘴作威胁状,握紧小拳头作备战状。那“凶狠”的样子虽然只是摆摆架子,倒是帮她彻底摆脱了胆小怯懦的形象,有几次还成功吓退了比她大三四岁的表姐。我在心里暗笑,看来教女“打架”计划已经初战告捷。
3 不再怯懦
星期日我将女儿寄放在父母家。晚上去接女儿时,父亲告诉我:“小东西今天打架了。”原来白天璐璐在公园同一个小男孩抢滑梯玩,小男孩推了她两下,女儿觉得自己吃了亏,便跑过去推小男孩,结果两个孩子就较上劲了。父亲说,那个小男孩还算文明,就揪了几下璐璐的辫子,倒是璐璐对着小男孩的胸口就是一下,打完就跑。
觉得女儿挺勇敢的,知道不畏强势了。看着小家伙得意的小脸,我便故作严肃地说:“知道不受人欺负是好事,但还是要争取和别的小朋友和平相处,知道吗?”“他们不打我,我也不打他们。”
如今,女儿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哭哭啼啼、唯唯诺诺的小女孩了,大家对她的评价都是“挺大胆”、“挺机灵”。在幼儿园,老师也给了女儿更多的锻炼机会如参与表演和比赛,女儿的表现也很不错。当初老公担心我教女儿“打架”会让女儿走极端,现在看来,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和女儿一直坚持“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所以女儿从未闯过祸,她依旧是个乖乖女。
孩子为何不敢提问题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为何不敢提问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是孩子的思维活动。孩子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有:
1、教师或父母平时对孩子过分严肃,孩子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不良,情绪上受到压抑。
2、教师或父母对孩子学习思考过程考虑得仔细,过于周到,孩子思维活动空间太狭窄,好奇心和创造力难以激发起来。
3、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活动缓慢,对问题的提法把握不住,怕表达不完整丢面子。
孩子不敢回答问题的原因有:
1、教师和父母平时对孩子过分严肃,孩子思维活动不活跃。
2、问题不适当,不准确,孩子不便回答。
3、孩子思维不集中,回答有困难。
4、孩子胆小、怯场,怕答不好丢面子,不愿回答。
孩子不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怎么办?解决的方法有:
1、活跃孩子学习和思考的气氛,密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使孩子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给孩子多留些思考问题的空间,使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父母不要讲得过细,过于完整,要有意留出一些内容不要讲完,作为孩子思维的“导火索”,使孩子思想中出现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3、把一个问题为几个小问题,使孩子有能力回答,并随时给其鼓励。
4、使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孩子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5、在小范围、小集体内,讨论问题,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