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才能。以音乐为例,并不只是具有音乐才能的孩子才可以学,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触音乐的机会。在学前阶段,通过音乐这种工具,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学哪一种才艺或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这也是他将来能不能发挥才能的关键。所以,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来设想。

发现宝贝的音乐才能

教育学家研究证实,一些孩子在5岁时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这时候,父母应当及时捕捉住。

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肖邦自幼就受双亲的影响,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开始,父母并不想让肖邦去学音乐。但看到小肖邦听不到音乐就哭,刚4岁就要姐姐教他钢琴,父母意识到这孩子有音乐的天赋。因此,在肖邦4岁时,父母就让他正式从师学习钢琴。小肖邦学得很快,很投入,成了一名音乐神童。肖邦19岁就创作了《钢琴协奏曲》而一鸣惊人。

倘若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能像肖邦的父母那样,迅速及时捕捉住孩子的天赋,顺势引导,就能为孩子成才打开通道。因此,家长要善于从孩子平时的语言、动作、眼神或所提出的问题中捕捉敏感区,以帮助孩子找到成才之路。

音乐才能强的孩子在唱歌时音阶很准,音色甜美无假声;平常喜欢听各种乐器演奏,并能通过音乐辨别出有哪几种乐器;日常生活中能对声响和音乐发表议论。

当你捕捉到孩子的才能,接下去就是如何设计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案,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天赋、爱好和主客观条件,不要“牛不喝水强按头”,也不要不顾条件是否可行,盲目地进行自我设计。

培养宝贝的音乐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天赋与后天的培养和熏陶分不开。研究证明,未出生的胎儿就有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放悦耳的胎教音乐对孩子进行胎教。这样宝宝就会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当他出生时当然分外可爱。但爸爸妈妈们千万别忘了,在宝宝出生以后也要让他多听音乐。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如果听到在母胎中曾经听过的音乐,会有安静、愉快的表现。宝宝3-4个月时,是一个可利用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时期内让孩子继续听胎教音乐,可以逐渐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不然的话,胎教期间宝宝好不容易形成的对音乐的感受就可能会失去,那爸爸妈妈们就白费力气了。

真正对音乐的学习离不开音乐能力的发展。那么,孩子的音乐能力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研究发现,两岁的孩子就开始喜欢节奏明快的音乐,3岁左右能随着音乐节拍有节奏地拍手、走路、蹦跳,可以唱简单的幼儿歌曲,4到5岁的幼儿就能较准确地把握节拍来唱歌,6岁以后,音乐能力更是有了显著提高,通过训练,孩子能从合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能参加合唱和重唱等。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3岁左右开始比较好。但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最好让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做启蒙老师;二是要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而定,如果孩子实在对音乐不感兴趣,最好不要强求。

父母在决定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如果要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下一篇:沉重的钢琴,该不该搬回家?(下)

相关推荐

该不该送宝宝去早教?


近年来,“早教”成为不少年轻父母口中的热门词汇。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加上社会竞争的残酷,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于是从选择高档幼儿园到现在最流行的从零岁开始的早教课程,众多爸妈竭尽所能,真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对于早教,不少父母并没有确切的概念,选择怎样的品牌,怎样的环境,何种教育理念让不少家长“费尽心思”,为宝宝选择早教,你真的准备好了么?

你知道么,宝宝刚出生时大脑拥有12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生出两万根突触,越早、越多地丰富他的体验,突触生长和连接就会越密集,以后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更高,而突触连接在人的0到3岁期间就已完成80%,这与中国传统的“3岁看到老”不谋而合,但这80%的建立并不简单。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中,开发智力就等同于学习,学习的目标就是学到具体的知识。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在炫耀自己的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多少英文单词,认识多少汉字,有时候这些孩子甚至还不到2岁,把孩子早期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知识上,这显然是一种拔苗助长!

在早教盛行数十年的西方国家,家长们对早教的期望值有别于中国的家长。西方家长更愿意把早教看作是对孩子潜能的开发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而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西方儿童虽然知识能力未必比中国孩子强,但动手能力、想象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都有明显的优势,这些都是早期教育培养的结果。所以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认同这样的早教理念,即“对于0-6岁的宝宝,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除了建立对早教理念上的正确认识,对早教手段的选择也应与时俱进。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重视音乐教育,有些家长甚至会强逼他们的孩子学钢琴,而在拥有30多年专业经验的金宝贝早教中心,音乐课同样被置于很高的地位,但他们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即让孩子先享受弹钢琴的乐趣,一旦他们发现的自己对钢琴有兴趣,家长根本无须强制他们,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去学,这种从培养兴趣角度的引导特别有助于宝宝音乐潜能的开发,而这正是正确早教手段的体现——早教并非提早逼迫孩子去学习,而是通过早教让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对于很多准备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早教的父母来说,早教学校不仅是孩子的第一启蒙学校,更应是一所家长学校。中国80后父母在幼年并没有早教的经历,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承袭自己父母这辈的“老法”,而事实上,80后父母会发现这些老法很多都不合时宜了,但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往往无从知道。在金宝贝,“0-5岁婴幼儿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成为广泛认同的理念,所以金宝贝不仅是宝宝的快乐课堂,同时更指导父母如何根据宝宝的不同发育阶段,运用丰富的活动来开发宝宝的潜能。倡导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强调亲子互动式学习“亲子同乐”,进而促进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提升亲子间互动的质量,父母们也会渐渐学到正确的育儿理念,比如应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天性和特质,而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通过鼓励孩子,激发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快乐中最大限度的进行潜能开发。

早教课上学什么,也成为不少家长的困惑。国内早教领域的领军人物夏弘禹教授曾经说过,“充满乐趣、有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硬性教育而以孩子为中心、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将是中国教育的新潮流。”好的早教课程学习成为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授之以渔”而不是“鱼”。所以你会看到,在金宝贝,没有限定的坐姿,不需要跟着老师的嘴型学习平仄发音,画画的可以是笔,也可以是宝宝的手指,老师给予孩子尊重和鼓励,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此外,孩子们还经常客串各种“社会角色”,从消防队员到收银员,在角色体验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各类宝宝社交活动甚至爱心活动也是培养未来世界公民的基础课。

所以,在为自己的宝宝选择早教之前,你不妨多问自己一些问题: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比别人多会一些唐诗,多认识一些字,还是激发孩子更多潜能,让他们懂得怎样学习,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社会挑战,做一个高素质的世界小公民?如果是前者,早教的意义并不大,你自己就可以做到;但如果是后者,你尽可以尽快咨询相关早教机构,挑选最合你心意的那个,因为你已经建立了科学的早教观,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您的孩子才能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早教。

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这次,你准备好了么?

我该不该打她


友:我的女儿已经一岁零一个月了,有时很顽皮,会去拉别人的头发,我跟她好好说,她不听,我就打她的小手,现在只要我一打她的小手,她也学会打你,她奶奶说我们教会她打人,我也很后悔,决心不再打她,但是不知道她会不会改过来。

专家:从介绍看,我认为你有几点理解得不恰当,做得不太对:

1、“孩子很顽皮,会去拉别人的头发”。你就认为她在“欺侮”人。实际上一岁一个月的小婴儿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她只不过是“玩”而已。你把她当成在四岁的儿童的不良行为了。当然,她这种玩法不大好;

2、“我跟她好好说,她不听”。实际上让一岁一个月的小婴儿听懂你说的道理是困难的。要到快四岁才能把说理和他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看;

3、“我就打她的小手,现在,只要我一打她的小手,她也学会打我,她奶奶说是我们教会她打人的”。你用打小手的办法想惩罚她抓别人头发,但实际上她还不会把这两者(拉头发和打小手)联系起来看。“拉头发”她认为是“玩”,你打她,她认为是一种“玩”,并且模仿你这个“动作”,这个年龄的儿童爱模仿动作)孩子的“玩”的行为用“打”的方法来“纠正”是不大恰当的。前面已经说过了,拉人头发这种“玩”,如果形成习惯了,也是不大好的,应该让她不要这样做(不说这是她不良行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如摇手、摇头、拉下她的手压住一会儿等)来表示让她不要再这样做,不打也不说理。

2、给她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或和她玩“拍手”(和她对坐推双手,一边推一边说个儿歌)、“指身体部分”(如眼、耳、鼻、肩等)等占住手的游戏,把她拉头的玩转移到有趣的活动上来。

3、空闲时间带她到街心花园走走,换换环境,同时可以指着树、花、草、车辆等,让她学一些事物的名称,扩大知识面,不局限于“顽皮”。

4、假日里带她到游乐场、公园、动物园看看,也可以丰富她的生活,对她的智力开发有好处,她就不会玩像拉人头发一类的游戏了。

该不该“穷养儿子富养女”


赞成派:古训有理,生儿子要求更严厉!

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同这样的教养方式。如今生活条件虽然宽裕多了,但男人做为社会和家庭的主要支柱并没有改变。

因此,相比之下,父母对儿子会有更严厉的要求,更注重坚强意志及生存能力的培养,日后才能扛起一家之主的大任。“而女儿就是贴心小棉袄,天生就是用来宠的”,多半家长面对女儿的撒娇忍不住会“软化”要求。

网友“年华似流水”就认为,“男孩太娇惯就会变得文弱,失去男儿本色。女孩富养,长大了才不致于在荣华富贵面前栽跟头,当然也要注意引导,不要养成了个势利眼或一味贪图享受的寄生虫就完了。”

而家长孓涩更直截了当,“女孩当然要富养,要不一个馒头就被拐走啦!而男孩确实要穷养,长大了才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嘛。”

激进派:男女都一样,都应该“穷养”!

“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不论男女都很重视,但这并不代表就要娇宠孩子,条件虽然好了,但培养孩子吃苦及生活自理能力,这是必要的。”网友“耕云钓月”认为,不论女儿还是儿子,都应该适当“穷养”。

家长“玲珑石”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小富由俭”的思想,并很注重节约习惯的培养,“衣服破了带孩子去补下再穿;家里修什么东西都带上,包括卖废品;学的第一首诗是《悯农》;撒在桌上的饭粒让他捡起来。”

网友“水木/mn”提出,现在就一个宝贝疙瘩,生活是比较宽裕了,但还是要让孩子时时了解父母的辛劳,“如今享受的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让孩子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实际派:没刻意区别,只是力所能及!

在大多数人眼里,“穷养”和“富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金钱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品质上的培养。

不过还是有少数家长认为,该富养还是穷养,并不完全由父母意愿决定,这还受每个家庭经济实力、成员组成、个人素质等具体境况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中,力所能及地去做就是了。”

家长“艾小兜”就认为,“这个老观念太绝对,养儿育女其实很简单,不论生男生女,只要对孩子的发展有利,父母都会在自己承受范围尽量给孩子最好的。”

而网友“花花”也坦言,“不必太刻意去区别穷养和富养的概念,只要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自然而教’就行了。”

叛逆派:条件“富”了,做不到“穷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历经磨难之后才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而担当大任!

然而,在如今吃穿不愁的独生子女家庭,却没有几个人舍得这样历练自己的孩子。在调查中,提到具体的“穷养”方式,受访家长也只是停留在“让孩子学会节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样的小事情上。

“理论上支持,但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现在条件‘富’了,再怎么‘穷’孩子,也‘穷’不到哪去啊!”家长“莎莎”笑言,“就这么一个掌中宝,确实舍不得让孩子太吃苦,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大人肯定先让给他咯。”

提到挫折教育,网友“Dingding”对儿子也是一脸无奈。“现在我儿子动不动就说,‘妈,这事我做不了,你来做吧’,主要是爷爷奶奶从小包办太多了,现在他一遇到困难就逃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改变他了……”

专家也来说两句

看着家长七嘴八舌,两位专家也加入了讨论阵营。他们认为,时代变了,所赋予的意义也变了。“自古英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有了更深刻更崭新的内涵。

究竟何为“穷养”何为“富养”?在孩子教养上,家长要如何把握之间的度?咱姑且先走出“当局者”的彷徨,听听早教专家作为“旁观者”的理性说辞。

陈明兴教授:物质丰厚了,孩子更要“穷养”!

我比较认同第二种代表性观点:男女都一样,都应该‘穷养’。至于条件“富”了,做不到“穷养”,我就不敢苟同了,这些家长可以去了解一下比尔盖茨和李嘉诚对孩子的“穷养”,或许会有所启发。

这是家庭、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时代,有人提出“富不过一代”,加上现在多是“独生子女”,造成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加上女性也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时代赋予了女性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这些都成为男女都应该“穷养”的依据。

该怎么“穷养”?家长先教会孩子做好两件事:

一、主动、大声、看着大家打招呼;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两件事看似小皮毛,其实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和作用。其一是从小养成礼貌待人,自信阳光的性格,并且积极互动;其二是去除现在普遍存在的‘过保护’现象,孩子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意志力、抗挫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当今社会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素质的竞争。其实,穷养也好,富养也罢,关键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直善良的品格。

古典经典《弟子规》就精辟地告诉我们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育的“教”字就是孝在先文在后,可见我们的老祖宗非常有智慧。

专家苏玲:女孩养贵气,男孩养志气!

现代社会,物质丰裕了,家长要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穷养”。

“穷养”不是让其饿着、冻着,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这样长大才懂得珍惜和奋斗;再者,家长可能有足够能力让孩子享受,但还是要从小培养吃苦节俭的习惯和坚韧的性格。

有了这样的理念,再去具体地实施就容易多了,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是让保姆每天为其准备好早餐,还是让他自己早点起来,煎个鸡蛋,热杯牛奶;是小车接送,还是让他自己乘公车上下学;是买个普通书包,还是高档拉杆书包;零花钱给还是不给,给多还是给少;上大学时住普通宿舍还是高级公寓……

据报载,湖南曾有一对生意上十分成功的父母为了培养他们已经有些纨绔习气的孩子,选择了变卖所有家产,并对自己十六、七岁的孩子谎称已破产,带着孩子回到农村老家去种地的真实故事,可能可以给家长们不小的启发。

我认为,“男孩穷着养”强调的是挫折教育,侧重意志的培养,养的是“志气”;而“女孩富着养”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侧重性情的陶冶,养的是“贵气”。

现代家庭的幸福也在于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只要你理念正确了,做起来都游刃有余。

专家谢巧菊:“穷养”不难,父母要适当“偷懒”!

在调查中,有部分家长表示,“穷养”孩子说来容易做到难。其实,我觉得,“穷养”孩子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心态能否改变。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懒、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了。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籍,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又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

“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穷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学才艺该不该逼孩子坚持?


以前有一种旧观念: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考学、顺利找工作、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或者别人学了我也不能落后等等原因,逼着孩子学习艺术,结果孩子学得特别痛苦,大多数人中途放弃。

现在又见一种新问题:新一代的父母观念不同了,认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权,如果孩子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结果又有一大部分人半途而废。 后者放弃和前者的不同在于,艺术老师常常会说:“可惜了。”

学钢琴打了昂贵水漂

3岁的男孩晨晨上幼儿园,从第一天入园就没有哭闹,因为他一见到那架发亮的钢琴就要爬上去。几天之后,才能讲清楚话的晨晨开始向妈妈要钢琴;几个月后晨晨妈熬不住给他买了4000块钱的雅马哈电子琴,可以发出和钢琴一样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钮开始让晨晨新奇了一阵,但没过多久,他就把电子琴扔在一边,继续闹着要钢琴。

“这是不是明显的兴趣倾向?”晨晨妈很犹豫,“孩子还太小,而且学琴太苦了;但如果他真有天赋呢?怎么办啊!”又坚持了几个月,最后以家庭会议方式决定:出资15000元买一架钢琴。而晨晨爸到最后也保持反对意见,并以不出钱作为抗议,晨晨妈只好动员外婆一起买了钢琴。

既然买了钢琴,就不能只拿来按着玩。晨晨妈请了口碑很好的幼儿钢琴教师,开始对晨晨进行系统培训。最初几个月,晨晨很快就能弹简单的曲子,玩的时候也常常嘟嘟囔囔地哼着曲子,晨晨妈很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长,一年以后,钢琴已经落满了灰尘。“他现在更喜欢变形金刚和孙悟空,《西游记》的全套DVD各种版本都要买,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不厌。”晨晨妈无奈地说。

才艺练到中学渐放弃

这就是新问题的根源所在。钢琴老师告诉记者,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当看到键盘乐器叮叮当当时,内心便充满了神奇和乐趣,表现为随心所欲地敲打、沉浸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中,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孩子在乐器方面有较强的天赋。

孩子在学琴中出现的半途而废现象,多是因为他发现,有很多知识需要自己开动脑筋记忆、存在难度等,跟自己敲敲打打的乐趣相差甚远,或者是发现有别的小朋友比自己弹得好———他的兴趣便会急速下降,这些都很正常。只是在这个阶段,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放弃当然容易,但也许真的就放弃了一颗好种子。

执著坚持也是教育目的

一位少年宫的小提琴老师告诉记者,学艺术没有不吃苦的,以前的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吃苦,忘记了培养兴趣;现在的家长只顾着兴趣,却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艺术名家、大家也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当然他们坚持的一个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基本条件和兴趣,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位老师说,“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两年后放弃非常可惜,因为一年恰恰是一个关卡,绝大多数人是在一年内被淘汰的,可以说,坚持过一年就成功了一半。”

这些当年就是吃苦学成的艺术老师们都认为,学会什么叫执著坚持也是学习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不管以后是否从事艺术行业,这都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