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专访亲亲袋鼠国际早教中心尹威老师

关于宝宝的成长,很多人都会提到“三翻、六坐、七滚、八爬......”这类的俗语,可见家长们对于宝宝的运动多么关注。对于宝宝未来的身心发展,运动究竟有什么帮助呢?而家长又如何来帮助宝宝做运动呢?本期专家访谈我们请到了亲亲袋鼠国际早教中心的Vivian尹威老师来给大家做解答。

[主持人]:大家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胎儿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有了“运动”。小宝宝出生后虽然不会走不会爬,但也已经开始通过各种肢体动作开始做运动。家长对于宝宝的运动能力也是十分关注,“三翻、六坐、七滚、八爬......”这样的俗语也印证了宝宝运动成长规律。那么对于宝宝未来的身心发展,运动究竟有什么帮助呢?而家长又如何来帮助宝宝做运动呢?本期专家访谈我们请到了亲亲袋鼠国际早教中心的Vivian尹威老师来给大家做解答。

(尹威:硕士,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毕业,现任Vinci凡骐/KindyROO亲亲袋鼠国际早教中心老师)wWW.zj09.COm

[主持人]:Vivian老师,非常欢迎光临现场,首先给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专家]尹威: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

和大家分享一些知识。

[主持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到了孩子的运动,接触最多的比如大运动、精细运动等方面,那请问Vivian老师,运动对幼儿的今后的智力和成长有哪些益处?

[专家]尹威:在婴幼儿的早期成长中,运动起到关键作用,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语言,社交和情绪方面。孩子在婴幼儿阶段掌握的各种运动技能都会对日后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家]尹威:大家可能不难理解运动对身体及体能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对运动与孩子智力、语言、社交、情绪发展之间的关联仍有疑问。现在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看似单纯的运动,除了增强孩子的身体意识、肌肉紧实度、力量、身体协调性、灵活性、体能、肺活量外,事实上他们还是孩子获取各种感官信息的渠道。这些感官信息就是我们说的五感:视、听、嗅、味、触,再加上一个平衡感。孩子在运动中获得多感官信息帮助孩子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刻的认识事物,并记忆的更长久。除了对事物有更好的认识外,孩子在运动中发展的视觉追踪技能、上身力量、良好的身体意识、空间感、方向感、对双手及手指的良好控制力等都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是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不低,运动是帮助孩子最大化的开发其大脑潜能,使其内在的潜能尽可能多的表现出来并得以发挥和应用,从而使孩子展现为头脑敏捷、思维活跃。

[主持人]:Vivian老师刚提到的这些理论,听起来好像有些抽象。能否给我们网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专家]尹威:就我们都熟悉的书写及阅读技能,看似是用脑的智力活动,但也离不开运动技能。握笔写字需要具备对手指的良好控制力和精细运动技能,阅读和书写时也需要良好的眼动,即眼部小肌肉对眼球的控制力,这也是一种精细运动技能。如果孩子对这两种运动技能缺乏,他们在阅读与书写时大脑便不能完全专注在自己所看所写的内容上,而是要花部分精力控制自己的肢体,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理解力和阅读速度,学期看起来变得吃力。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智商低,只是缺乏对肢体的认识、控制力和力量。在经过有效的运动和多感官训练使这些技能相应提高后,孩子的学习问题也会有改善。如果一份20分钟的作业,某个孩子却需要4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不妨从感官运动技能的角度去分析下原因。

[专家]尹威: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个别孩子在校写字时头距离作业本很近,或者趴在桌子上写,或用一只手撑着头,这和孩子的上身力量缺乏有关,必定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度和学业。有些孩子写汉字,会把‘雪’字下面的倒山反过来写,书写英文字母‘b’与‘d’会混淆。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缺乏方向感。对于幼儿来说,运动是孩子发展其方向感、理解左右这种抽象概念的最自然方式。

[专家]尹威:再举个学习数学的例子。我们知道数学中有个概念叫‘循环’,比如0.12121212…这是1、2循环,带有一种结构。理解这样的数学概念,幼儿成长中的运动和音乐可以成为很好的铺垫。如果认真听一首曲子,有时您会留意到某些音乐带有鲜明的结构,如ABABAB,或主歌、副歌/主歌、副歌的重复三四遍,当我们为主歌和副歌部分分别赋予一个舞蹈动作时,如拍手(主歌)跺脚(副歌),并如此重复三四遍,便会帮孩子建立一种结构及次序感,便于孩子日后理解数学概念。

[主持人]:刚才Vivian老师举例说明了运动可以让宝宝的头脑敏捷、思维活跃。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运动能够促进宝宝脑神经的发育?那么请问Vivian老师用运动来促进宝宝的大脑神经系统健康发育是什么原理?

[专家]尹威:这是一个非常专业性的理论问题。对比新生儿、1岁及2岁幼儿的大脑神经元链接,研究发现,新生儿的大脑神经元链接非常少,随着新生儿的成长,他们获得的感官运动信息越来越多,神经元链接也逐渐增多,而且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也越牢固,真是因为大量信息的不断重复刺激。稳固的神经元链接使信息输入与输出变得更加精准、迅速,大脑的这种内在发展,通过孩子的行为外显出来便是更加娴熟的运动技能和敏捷的思维。用个比喻,假如孩子的大脑是一台电脑,那么,这些感官运动刺激就如同是给大脑编程;感官运动刺激越多越丰富,程序也就越丰富,电脑能做的事情便越多;重复的感官运动刺激,就好像是在更新完善这些系统,使电脑运转的速度越快。

[主持人]:这么看来宝宝运动越早,感官刺激就越多越丰富,尽早运动起来是比较重要。那么Vivian老师,从新生儿期开始我们家长应如何对宝宝进行动作能力的训练呢?

[专家]尹威:针对新生儿的能力训练,家长的辅助极其重要,因为宝宝年幼,他们对家长的需要更大。这些运动练习包括肢体操、按摩、内耳前庭刺激练习、舞蹈等。因为新生儿还有头滞现象,颈部肌肉和头部控制力都没发展到位,运动时要特备注意保护颈部,速度要慢和轻柔。

[专家]尹威:在这里可以给您举几个例子:首先是按摩:在宝宝清醒时段,可以给宝宝的四肢、背部做抚触按摩。另外,双手双脚、手指脚趾这些身体部位也不要忘记。按摩有助于孩子增强其身体意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身体控制力,是日后发展各种运动技能的基础。

[专家]尹威:第二是俯趴:除了躺卧,也给宝宝提供俯趴的机会,便于其练习抬头,增强颈部力量和对头部的控制。对宝宝对自己的头部控制是其平衡力发展的第一步。此外,伴随推移反射,当您手推宝宝双脚时,她/他还会自己向前蠕动呢!不过,这是一种自然反射。但为日后自主匍匐爬行做准备。

肢体操可以提高孩子的肌肉紧实度

[专家]尹威:第三是肢体操:宝宝将近2个月,清醒时段长了,可以在多加些运动,如,当宝宝躺在床上时,您可以慢速轻柔弯曲伸展宝宝双腿和双臂,用来提高肌肉紧实度和身体意识。

[专家]尹威:再一个是内耳前庭刺激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提高孩子平衡感。当您怀抱宝宝时,可以轻柔的左右摇摆,上下颠动,或原地旋转,让其体验不同的运动模式、方向变化等。运动时,您可以轻哼歌谣,并带有节奏的和宝宝起舞,培养节奏感。良好的节奏感对日后运动协调性的发展也有益处。

[专家]尹威:以上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越动越聪明》。这是我们澳洲总部出版的,英文是“SmartStart”,在中国大陆有中文版出售,非常值得一读。此书按照孩子的行为能力和月龄分类,设计了180多个家庭活动,是一本非常权威又充满趣味的婴幼儿游戏指南。

[主持人]:不少育儿专家和家长都比较重视爬行,那么爬行对孩子的发育有多大的影响?

[专家]尹威:说到爬行,首先先帮助中国家长纠正一个不科学的观念:‘三翻、六坐、八爬’。其实,按照婴儿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该是爬在坐之先。当宝宝能够手膝爬行时,他们自己便能独立坐起来,不用家长教的。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专家]尹威:指明这一点后,我们再来说说爬行的重要性。想象一下爬行运动模式本身的特点及孩子爬行时的各种体验,您可能已经想到几点爬行对孩子发展的益处。例如,四肢的协调性得到锻炼;爬行运动中,身体双侧得到均衡的刺激,是双侧身体对称发展;匍匐爬行时,双手、脚趾、足弓、四肢和腹部力量都得到发展;手膝爬行时,双手到双眼的距离刚好是阅读距离;爬行中,距离远近不断变化,刺激视觉发展;运动中大量触感信息通过身体发送到大脑,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身体部位及所在空间位置,从而提供其空间感、方向感。如果家长有意识的让孩子过早学坐,孩子可能会不喜欢爬行,从而缺失了孩子本该在爬行阶段发展该阶段技能的机会。通常,婴儿期爬的少或者跳过爬行期的孩子,也会出现运动能力发展滞后、协调性差、上身力量缺乏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影响孩子日后的在校学习,比如因为上身力量缺乏而字体差,坐在椅子上一会儿便感到疲惫,不能继续专注读书和写字。如果孩子在婴儿期缺乏爬行,在幼儿成长阶段家长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为其创造一些爬行机会,如模仿各种爬行动物等。从而弥补前期成长中缺失的运动经历和相应的技能学习。

[主持人]:不少人认为走路走得越早的宝宝越健康,让宝宝超前学走路,这样对么?

[专家]尹威:刚才说了家长可能会过早教孩子学坐,现在在纠正一个不科学的育儿方法:教孩子学走路。不建议家长拉着孩子手或使用婴儿学步车教孩子走路。宝宝会在大量的爬行、站立、扶物走中锻炼平衡感和力量,当孩子的这些能力发展到位,他们自然就会独立行走了。孩子并不是走的越早越聪明,除了遗传基因,孩子的智力取决于大脑神经的发育及潜能的开发,而婴幼儿在自然成长过程中的每个成长阶段所学技能的积累正是促进大脑神经发展及潜能开发的原动力。所以,尊重婴幼儿的自然发展过程,不要通过人为干预急于让宝宝跳过某个成长阶段----比如爬行,而进入坐和走的阶段。

[主持人]:那么家长在通过运动来给宝宝锻炼身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专家]尹威:好奇心是婴幼儿学习的内因,趣味性为学习增加吸引力,您的鼓励和表扬为学习动力增加燃料。运动游戏要适龄。如果活动太难,超越了孩子现有的能力范围,孩子做不到,便会离开而放弃参与。所以要选择孩子能力范围内的运动活动。当平衡感、力量等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孩子便会尝试更有调整的运动游戏。当尝试新的运动时,家长可以继续适当辅助,最终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循序渐进,对孩子有耐心。重复是学习的关键。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要不断的重复,从而得到提升。也是通过不断重复,孩子会把运动模式记忆在大脑,变得娴熟。例如,上下楼梯。孩子最开始尝试上下楼梯时,他们需要扶着栏杆,专心迈台阶;随着不断练习,他们不用手扶了;最后,他们能一边吃东西一边上楼,眼睛无需看台阶,也就是‘一心二用’了。除非孩子把这种运动模式记忆在大脑中,否则不能轻松的同一个时间做两件事。还有一个提醒,就是安全。所有运动都要安全进行。

扩展阅读

早期运动不足将影响学业发展


昨天在浦东图书馆举行的一场早期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这番“越动越聪明”的主张引起广泛关注。

父母过多保护使孩子运动减少

“宝宝运动不足,是全世界父母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简?威廉姆斯分析说,今天的孩子伸胳膊伸腿的机会明显减少,适宜儿童的活动空间和运动器械都越来越少,而丰富的电视节目、电脑游戏及其它要求孩子“坐下来”的新产品却越来越多。父母带孩子出游,更普遍的是选择驾车外出,孩子走、跑、跳的机会大为减少。

由于户外活动的不安全因素增多,越来越多的父母更愿意把孩子抱在手里,而不是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家长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使孩子失去宝贵的在运动中学习的机会。”简?威廉姆斯认为,蜡烛包、学步车、安全护栏等“封闭设备”,给家长带来了便捷,却限制了婴幼儿的活动自由,阻碍了那些有助于提升宝宝健康发展的经历体验。“宝宝每天被束缚在儿童车里、儿童座椅中、背袋里、婴儿床内或儿童高脚椅中,而不是得到机会去体验自己身边的世界,并与之互动。”

背袋里的宝宝,没有足够的活动来增强头部、颈部、肩部以及手臂的肌肉力量;摇摇椅中的宝宝需双腿蜷曲、小屁股紧贴椅子底部,被强制保持坐姿,无法自由活动;学步车里的宝宝双脚脱离地板,处于某种固定姿势,却并不比那些不用学步车的孩子走路早……“这些儿童用品风靡一时,大量使用它们使孩子错失了匍匐爬行和四肢爬行带给他们的大脑刺激,而这些刺激正是提升活动技能、学习技能的关键。”

一岁前的爬行对身体协调很重要

简?威廉姆斯是澳大利亚知名早教机构KindyROO的神经发展顾问,长期从事婴幼儿神经发展刺激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她和她的团队多年来研究发现,孩子早期成长经历中缺乏运动,将给他们日后入校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婴幼儿早期缺乏运动,大脑就不能得到良好发育。”简?威廉姆斯介绍说,孩子刚出生时,大脑中就有数十亿个神经元,但它们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系,而通过各种运动,可以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促进大脑发展。当一个婴儿动起来,他就已经接受了数百次触碰和位置感的刺激,这些将告诉大脑关于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以及四肢所处的地方。

早教专家发现,很多学龄儿童的整体发展状况没有达到入学标准,正是因为他们在学前婴幼儿早期的成长环境不当,没有得到足够的运动来刺激大脑健康发展。

如果儿童8岁之后还常常颠倒字母、数字或单词的方向,那通常是平衡感发育不成熟。而平衡感正是需要在学前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运动中逐步发展完善的。

宝宝一岁前的爬行,对此后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阶段让宝宝经常呆在学步车中,就会错过匍匐期的学习训练,容易使宝宝感觉统合失调,日后就很可能出现多动、任性、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跳行等问题。

合适的时候给予合适的刺激

“对于孩子来说,越动越聪明。”简?威廉姆斯说,“父母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孩子合适的刺激,将有助于他们脑神经的健康发育,为日后社交、情绪控制和学业发展奠定基础。”

对婴儿阶段的孩子,需要肢体练习和运动体验来刺激大脑中的视觉、平衡觉、本体感等感受器。父母可以借助孩子的先天反射来激发翻身、匍匐爬行、手膝爬行。

对于已经学会独立行走的幼儿,在玩耍中发展运动技能是再好不过的方式。钻椅子、荡秋千、在床上蹦跳、从沙发上滑下、到草地上打滚等运动,都可以提高孩子手眼协调能力,促进肌张力、身体灵活性及平衡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使前一阶段所学技能得以巩固并改进,将有助于促进思维,打下良好的入学基础,这远比把孩子送进学科辅导班要有效得多。三轮滑板车、单脚跳、攀爬、投掷、抓接球等运动,对促进平衡感、肌肉张力和协调性的发展非常有效,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

让孩子站在晃动的木板上保持平衡,然后让他往右侧转头,并用左手指向右侧的某一目标,这种跨越身体中线的练习,对孩子入学后更好适应自左到右的书写活动非常有效。

发展宝宝的运动能力


怎样发展宝宝的抓握能力呢?

1、1个月内的婴儿,他的手常表现为握拳形状,有时能够张开。妈妈可经常轻轻扳动、捋顺宝宝的手指,或轻轻活动他的双手。这样,可增强宝宝手指各关节的灵活性,促进手的自然开合。

2、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宝宝的抓握动作开始发展起来,手经常半张开,有时两只手能凑到一起玩,玩他自己的衣服,将其拉到脸上;也常用手去抓周围的东西,并试图将物体抓住,但对距离的判断不准确。此时,妈妈可将体积小、颜色鲜明的玩具,如小塑料球放在宝宝面前,引导他用手去抓握。

3、4个月的宝宝,多数能主动抓握物品,常用双手去拿,什么东西都愿往嘴里放。此时,妈妈可将玩具放在离宝宝稍远而又能让他抓得着的地方,引导他主动去拿,进而将玩具放在他的体侧或斜方位置,引诱宝宝抓握。

4、随着婴儿的发育成长和抓握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依次做如下锻炼:①教宝宝做“抓挠”的游戏,单手做,双手做,左右手交替做;②将奶瓶放在宝宝手中,让他玩耍,或有意识地让他做抓、扔塑料、布制的玩具活动;③可将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玩具,依次递给宝宝,引他主动抓拿。饼干之类的小食品不必再喂,让他自己拿着吃;④妈妈和宝宝一起做“抢玩具”的游戏;⑤让宝宝半躺,握紧妈妈两手的拇指或食指,妈妈提宝宝,让他用劲坐起来,再慢慢让他躺下去。

懂得合作的宝宝更有利于未来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懂得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年后会很快适应社会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麻烦和挫折。懂得合作、善于合作、乐意合作的宝宝一般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各种场合都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宝宝合作能力的发展

0~1岁:合作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能力,在宝宝降生后的第一年里并不具备。

2岁左右: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宝宝的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且得到发展。这时正好是宝宝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宝宝的思维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转折,就是开始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摆脱了完全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局限,逐渐学着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的,能够简单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和理解别人的感情,这就使得与他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这时,宝宝开始渐渐能够与他人进行一些合作游戏。

3岁以后:3岁宝宝能够进行一定的合作,但是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目的还不是十分明确,宝宝之间的合作与交往也较少,往往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意见和感受,因此合作性的游戏与行为并不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整个学前阶段,宝宝的合作能力发展水平都不是很高。

温馨提示:学前阶段是宝宝合作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一系列连续发展的过程,为以后合作能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创设机会和条件引导宝宝与他人合作。

让宝宝学会合作

为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

宝宝是善于模仿和学习的。爸爸妈妈应当以身作则,为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的相互关心,相互体谅,处理事情的合作过程,宝宝在耳濡目染中也会慢慢习得并模仿。与之相反,在一个爸爸妈妈不善于合作家庭里,他们的宝宝学习合作机会不那么多,所以合作能力就不会那么强了。

提供机会让宝宝与父母合作

爸爸妈妈要给宝宝提供尽可能多的合作机会,使宝宝可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合作经验,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宝宝充分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使宝宝产生乐于合作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妈妈可以与宝宝一起玩皮球,具体玩法是:妈妈和宝宝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妈妈将皮球滚到宝宝那边,宝宝将皮球滚到妈妈这儿来。在类似这样的亲子协调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宝宝可以体会到独自游戏所不能体验到的快乐和愉悦。

妈妈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宝宝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例如,带宝宝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妈妈据此引导宝宝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小蚂蚁来搬这粒粮食呢?”“把粮食搬进洞后,小蚂蚁会做什么事呢?”让宝宝明白合作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妈妈也可以为宝宝选择一些关于合作的童话故事,如《三只小猪》、《蚂蚁搬家》等,通过生动形象地给宝宝讲故事,让宝宝体会故事中合作带来的好的结果与快乐的情感,并使宝宝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另外,在吃饭的时候让宝宝帮忙摆放碗筷,扫地时帮忙把畚箕拿过来等等,让宝宝尽可能多地参与需要合作的事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合作能力,也可以发展宝宝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创设条件让宝宝与同伴合作

宝宝不仅需要和爸爸妈妈合作,而且更需要和同伴合作与交往。妈妈可以经常带宝宝去社区玩耍,在那里,宝宝能够有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与合作。妈妈也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来自己家做客,为宝宝创设与同伴交往和合作的机会。宝宝与同伴可以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不仅促进了宝宝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提高了宝宝的合作能力。例如一起栽一棵小树、共同完成一幅画、一道收拾玩具等。为宝宝创设需要合作的情境和条件,促进宝宝合作行为的发生,同时鼓励宝宝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鼓励宝宝结交不同的好朋友,让宝宝体验到合作的力量与喜悦。宝宝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玩合作游戏,如“你拍一,我拍一”、捉迷藏、下棋等,在这些游戏中,宝宝自然而然体验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因而更加愿意合作。

给予适当的赞扬和鼓励

不管是宝宝与爸爸妈妈的合作,还是与同伴的合作,都是值得赞赏的。宝宝有被赞扬和被认可的需要,妈妈不必吝啬自己对宝宝的赞许。当宝宝替你摆放好碗筷的时候,不妨称赞一句“宝宝真能干,可以帮妈妈做事了。”那么,以后宝宝会更加乐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完成一些家务等。当宝宝和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一幅画时,这幅画集中了两个以上小朋友的智慧和劳动,当作品完成后,宝宝肯定会觉得非常自豪,妈妈可以给予宝宝相应的赞扬。当合作活动结束后,爸爸妈妈注意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引导宝宝感受合作的成果,让他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激发他合作行为的再现,使宝宝今后的合作行为更加自觉、稳定和持久。这对于巩固宝宝的合作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家庭气氛对宝宝的影响


你所营造的家庭气氛会对宝宝的情感和智力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包括宝宝的思维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等方面,虽然宝宝可以通过遗传得到先天的禀赋和特征,但后天的家庭气氛对宝宝的影响更为重要。

宝宝会模仿父母相爱的行为,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宝宝会从相爱的父母那里学会关心别人,常常表现得更富有爱心,更懂得照顾他人。如果父母允许宝宝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给他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环境,那么宝宝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成功和充满自信的人。相反,那些从小受到父母严格控制的宝宝,往往决策能力很差,很难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父母不仅应该鼓励宝宝敢于说话,而且要鼓励宝宝敢于争论,敢于对老问题提出新鲜的解决办法。这种鼓励会大大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使他感到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有价值。同时,父母还应该鼓励宝宝对家长的决定提出质疑和挑战,从而进一步发展宝宝的思维能力和交往能力。试想,一个宝宝在安全的家庭环境下都不能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他当然更不愿意在公共场合中发言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