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最佳DJ

妈妈买回来的音乐CD不少,但是要听什么、怎么听,老爸有时却是最有灵性的DJ。

1、给宝宝放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和宝宝在一起。可以把他抱在怀里拍打旋律,也可以抱着他一起跳“国标”。总之,不要给宝宝打开音乐后就去干别的,这样宝宝会把音乐和分离焦虑联系在一起。

2、不要只把音乐当成背景或隔绝外部世界的屏障。有研究表明,一些孩子整天沉浸在音乐中,会使他们变成“聋子”。要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可以把他听的音乐和他做的事、玩的玩具联系起来。

3、不要只给宝宝听一种音乐,也不要认为只有儿歌才适合孩子,任何旋律优美的音乐孩子都会喜欢。多样式的音乐以及那些节奏多元、曲式均衡、主旋律突出的曲目还有助于宝宝的智力发育。

4、支持“原创”。这里指的是你要自己多给孩子唱歌、多和他一起唱歌。对于8个月以内的孩子,“人声”更优美。

5、大自然里的音乐更应该是你选取的曲目。你可以经常提醒宝宝注意倾听小鸟的鸣叫、呼呼的大风、雨点的嘀嗒……

3~6岁最佳场外指导

1、多和孩子聊音乐。比如听完一支曲子后,共同说说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体验到音乐对情绪调节的魅力。让孩子学会一种情绪自控的方法。

2、告诉孩子学乐器并非是要当演奏家或者掌握一技之长,而是希望他有个终身相伴的朋友。但是想要交到真正的好朋友肯定要付出努力和有所牺牲,比如玩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对学习乐器的逆反心理。

3、不必褒贬不同类型的音乐。世界名曲好听,但是也不要拒绝和孩子一起欣赏那些旋律优美的流行音乐。帮助孩子接受更广泛的音乐也许能使他的内心也变得包容。

4、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在外人面前表演。如果虚荣的妈妈想这样做,你一定要制止她。

老爸故事

儿子和他同龄的小伙伴有点儿不同,他不喜欢流行歌曲,一听流行歌曲就笑,说这就是他表哥喜欢的那种歌。陪他表哥看周杰伦的现场演唱会居然呼呼大睡。他喜欢英式的摇滚乐,喜欢美声,喜欢那些有流行色彩的古典音乐。这可能跟他弹钢琴有关,但更大的是受我影响。我就喜欢在家里、车里放这些音乐,他也就跟着喜欢了。

温馨提示

1、不要把音响放在婴儿的床头。距离太近会使音乐变成噪音,磁场过大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2、在家里播放音乐时,最适宜的音量范围是40~60分贝。而且不要同时开电视。

3、给1岁以内的宝宝听音响设备里播放出的音乐时间不宜过长,每天1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4、超过90分贝的声音就可能对孩子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小喇叭约90~110分贝,挤压玩具约110分贝,那些闪着灯、会唱歌和跑动的电动玩具约130分贝,所以这些都不是孩子的音乐启蒙品,而是孩子的听觉“杀手”。

相关阅读

不同年龄宝宝财商培养方案


1、在孩子踏入小学校门之前和孩子一起上早教理财课(3~4岁)

最基础的理财知识是什么?别立刻就想到股票投资大全或是基金上去,三岁的孩子对货币和购买行为有初步的理解,三岁的孩子能够知道“买”是怎么一件事,四岁的孩子能够辨认出不同钞票的面值,六岁的孩子懂得将不同币值的钞票累加出他想要的那个数字,这就是理财。

这些理财知识除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外,接受比较有针对性的早教课也很重要。以现在流行的蒙氏早教而言,它的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千以内的数字,通过模拟实际买卖行为的游戏,培养孩子最初级的理财意识。

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早教,这样能够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知识储备,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配合,比如在上过辨识十元以内币值的课程后,晚上路过超市,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拿着五元纸币去购买他最爱的大果粒酸奶了。

2、和孩子一起制定他的入学派对花费预算(5~6岁)

幼儿期的社交越来越得到家长们的重视,对于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统筹能力都大有好处。趁着为他举办一个热闹入学派对的时机,还可以促进孩子理财技能的发展。父母不要全部包揽派对事宜,让他也加入其中吧,特别是花费预算,更是要带孩子全程参与。要花多少钱购买派对用的美味点心?要花多少钱为每位来宾准备一份贴心的小礼物?要花多少钱孩子逐项分解费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财务项目案例。

这次教育会对以后的生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一直到孩子筹备自己的婚礼,他都会应用在此中学过的知识,轻松解决问题。

3、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务活动报酬清单(7~10岁)

虽然还是有幼教专家不提倡有偿家务劳动,但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并不会出现他们担忧的那种情形。以我身边的成功个案为例,首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坐下来,给家务活分分类:哪些是属于个人生活的——自己贴身衣物的清洗、个人书桌的整理,哪些是属于整个家庭公共的——照料阳台上的花草、节日前的大扫除、早晨去取牛奶和报纸、把垃圾分类装袋处理。

属于个人生活的部分,一定不可以通过付酬进行。清洗自己的贴身衣物是分内之事,帮助妈妈整理衣柜可以得到赞扬、亲吻或是一份礼物,但没有钱拿。唯有家庭公共事务,是可以明码标价的,谁来做都能够取得这份报酬。和孩子一起制定这份报酬清单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甚至你可以把记录账目的工作也交给他。这个月,爸爸取了15次牛奶和报纸,妈妈承包了全部照料花草的工作,而孩子则在大扫除中表现突出,到了月底,按账领酬,一家人其乐融融。

4、和孩子一起商讨他的月度零花钱数目(11岁)

书包里放一个零钱包会让他觉得自己更像个大人了!不管是随时响应学校的慈善募捐活动,还是偶尔需要为自己买一本好看的童话书,次次都要向父母汇报领取,会让孩子减少管理自己的机会。不如每半年或每季度进行一次“零用钱额度申领”会谈。

在会谈进行前几天,你可以通知孩子自己列计划,哪些活动需要多少花费,他是否有记账计划,如果超支通过什么来进行弥补。在会谈之日,你们可以就此展开热烈讨论,直到达成共识。

相信经此而得到的零花钱,一定会减少孩子浪费的冲动,对于培养他今后做事情的计划性,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5、和孩子一起申请属于他的儿童银行卡(12岁)

你的钱包里还会放很多现金吗?当然不会,信用卡和借记卡早已取代了大额现钞的功用。对孩子来说,这类教育的时间也要有所提前了,不要再等到他离家上大学时才拥有第一张银行卡,12岁前后就是时候了!

现在国内如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都推出了针对少儿用户的银行卡,这些银行卡通常设有透支额度或是透支额度很小且需要事先经过家长批准,刷卡消费额也有很严格的限制,但各类功能倒是一样不缺,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额度缩小了的成人银行卡。

一张少儿银行卡,好处多多。首先家长可以借刷卡记录了解孩子的消费习惯;其次可以尽早培养孩子的金融意识,使他对银行服务早日熟悉。

6、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短途旅游的花销计划(13岁)

许多家庭有在暑假带孩子出门旅游的计划,除了背上自己的换洗衣物外,孩子几乎不用操任何心。这样做看似合理,实则剥夺了孩子的许多机会,把他变成了一个小木偶,跟着大人制定好的旅游路线走。

真正合理的方式,是和他一起来计划这次旅行。对迪斯尼感兴趣?那好,就把行程中和迪斯尼有关的部分交给他,是否需要提前信用卡预订门票?需要住在迪斯尼乐园酒店还是在香港市区另选住处?要买什么纪念品,需要准备多少钱?想想看你和大群人出去游玩,如果某处的行程是你预定的,你是不是就会立刻有身为主人的责任感?孩子也是这样。到了迪斯尼,他会非常兴奋地变成你们的导游,对于花销的控制,也会精明得出乎父母的意料。

7、和孩子一起选择家庭保险案(14岁)

可能许多大人还没有保险意识呢……不要用这个做借口。看看欧美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也许要不了十年我们也会发展到那个水准。那时候还要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自己一样从头学习怎么看保险合同吗?

什么都要从娃娃开始。当你约保险顾问见面谈方案的时候,带上孩子,最初的时候让他旁听,理解什么是保险、为什么要投保、买怎样的保险产品是基于何种考虑。当孩子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共同探讨家庭保险方案了。思维活跃的他,可能会提出不少令你吃惊的要求呢。

8、和孩子一起开设他自己的投资帐户(16岁)

经过这两年股市、基市还有黄金投资产品的培养,大多数家庭都知道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了。跑赢CPI也成为挂在嘴边的常用语。这样的情形下,也应该给孩子的理财教育加码了。也许我们暂时培养不出少年百万富翁——那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但培养出一个初步具有投资意识的半成年人,还是很可行的。

一些外资银行,比如花旗银行,就有亲子成长账户,专供18岁以下的人群使用。渣打银行也有天骄少年成长账户,这些账户在实际功能上一点都不逊色,除了必要的银行业务外,亦能关联进行一定额度内的股票买卖或其他投资,但均需要在家长的监护下办理业务,所以安全性不必担忧。

适合不同年龄段宝宝的乐器


适合不同年龄段宝宝的乐器

适合于小年龄段宝宝的乐器(0~1岁半)

发声器是最容易在生活中发现的现成器材,如杯碗瓢盆、装有豆子的瓶罐、小石块等等。几乎在家中所看到的东西,都能当做发声器来使用。比如婴儿就懂得以喂食的汤匙敲桌子或墙缘,以制造一些声响。成人则常常以摇动钥匙圈或敲打一些小瓶盖,来引起幼儿的注意。有时,我们会用一些空罐子装米和其他种类的干燥物,摇晃出奇妙悦耳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宝宝吞食或被割伤等意外发生,发声物品的选择要谨慎小心,一般不宜选用又小又坚硬的物品中。

适合于稍大宝宝的乐器(1.5岁~3岁)

凡属敲打、摇动、拍击和摩擦产生声音的乐器,如三角铃、腕铃、节奏器或非洲大鼓等都在此列。像三角铁、干椰子壳、沙锤、节拍板、锣鼓等节奏乐器非常适合宝宝使用。如有条件还可以选择像加勒比海葫芦形摇响乐器、拉美洲锯琴、西班牙响板、印度鼓、中国音板等各种代表不同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引导宝宝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史知识产生兴趣。

由于节奏乐器常被拿来当做宝宝的玩具,所以特别被容易被宝宝接受。

节奏乐器对宝宝非常具有启民性,同时还具备以下功能:

①帮助宝宝认识声音的大小、长短、快慢、强弱。

②可为其他乐器伴奏。

③当音乐音量的幅度产生变化时,可用来加强功效。

④可用不同乐器的音色,代表音乐活动中不同的角色。

使用乐器时,可以通过让宝宝分辨不同乐器发声的特点,区分制造乐器的材质等等来加强宝宝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不同年龄的孩子怕什么?


害怕或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起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试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作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编译:易春丽

不同年龄的孩子恐惧心理不同


小儿的恐惧

恐惧是人的本能,孩子出生后,就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恐惧。,在0~12岁的儿童中,90%以上的儿童会有恐惧心态;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对象,而43%的6~12岁儿童会有多达7种害怕对象。

1~6个月

6个月以内的婴儿,听力极为敏感,较大的噪音很容易令他产生恐惧。他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惊恐,如突然嚎哭、四肢震颤、眼神中流露出恐惧等。这时,父母及时的抱抚十分重要,可轻拍婴儿的背部,用他习惯的节奏轻轻摇晃他,或哼唱婴儿熟悉的乐曲。

6~9个月

此时婴儿开始走出家门,接触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害怕陌生人”成为这一阶段孩子恐惧的主题。父母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陌生环境里,也不可强行把孩子交给别人抱。与此同时,父母应逗留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尽量不要给孩子“单独留下”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婴儿会抗拒洗澡,会因恐惧而大哭。此时,与其强行把孩子抱进浴缸,不如让他在获得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逐步与水接触。如漂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战胜恐惧。

9~24个月

这一阶段孩子的母亲多数已重返工作岗位,孩子第一次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如果这一阶段还伴随着断乳、分床等,孩子害怕母亲突然“消失”的情绪会更严重。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离开,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分离的难度,事实上会使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感无以排遣。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母亲离开时要正式与孩子告别,并在承诺的时间内归来。慢慢地,孩子对分离的害怕程度,就会降低。

2~6岁

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生活经验的不断发展,孩子恐惧的事物变得越来越丰富,恐惧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可能会出现比“感受性恐惧”更高层次的“预想性恐惧”,比如孩子从未打过“吊瓶”,就会对护士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以至于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哭。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所恐惧事物的合理解释,父母的谅解、聆听对孩子消除恐惧都非常重要。

孩子恐惧,父母如何处理?

首先,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惧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还是暗藏的心理疾病。可以根据下列特征进行测定:第一,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第二,孩子的恐惧时间是否相对短暂,很少超过三四个星期?第三,看到惧怕的事物或现象时,孩子是否表现得无所谓?第四,离开受惊情境,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会随之消失,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如果以上的四个问题都答“是”,那么说明孩子的恐惧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其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胆小,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在孩子还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的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都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惧;而当孩子学会表述后,鼓励他将恐惧的事物具体表述出来,父母耐心地聆听,对孩子的恐惧是极好的释放。

第三,要避免两种极端反应:一是对孩子的恐惧过分焦虑,二是对其恐惧漠然处之。前一种反应会强化孩子对特定场景的恐惧感,日后不易克服或消除;后一种反应,会错过孩子的诊治时机,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通常的安抚不能舒解,最好及早请专业医生治疗。

总之,对于不同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应该对症下药,先找到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