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黑白棋种之一。发展于日本,流行于欧美。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

小孩子学习五子棋可以从用五子棋摆图形开始。当然五子棋里的最简单的图形就是直线了。可以摆上三粒,也可摆上四粒或五粒棋子。因为五子棋是全民皆会的项目,所以孩子都很容易入门。不过,很多家长到了一定的层次后就很难上一个台阶了。这个也就是大部分家长会的一层:只知道双活三、双卡四或者是活三卡四可以赢棋。到了第二层:知道冲四活三、活卡五活三也能赢。当然后面还有更高的层次,不过一般能到这层也就可以了。

小孩子学会五子棋后,还要家长花一定的时间和他一起玩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学五子棋的效果。现在我把幼儿学习五子棋的好处罗列几点,如有遗漏请大家回复补上。幼儿学习五子棋的好处:

1、养成能静的习惯,学棋后感觉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所提高,一般小孩在四岁左右只能静15分钟左右,通过学棋后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能提高到30分钟左右

2、培养小孩的挫折感,现在小孩最缺的就是挫折感,其实培养小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孩子比较小,培养的过程只能是逐步的

3、培养小孩的数学能力,因为在下棋中会思考到很多如果和假设,五子棋很注重的逻辑思维,有时候往往要预先想上好几步,而且有时候还要逆向思维

4、下棋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游戏,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记忆力,对逻辑思维、耐心有明显的帮助。通过学棋,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5、下棋是需要深思熟虑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培养孩子静心思考的好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延伸阅读

早教知识大全:学习五子棋好处多


五子棋是一件纯策略型的游戏,起源于中国的传统的围棋之中,发展于日本,容易上手,所以老少皆宜。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五子棋不仅可以修养身性,而且可以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学会五子棋之后家长一定要跟他一起玩,这样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效果,下面就罗列几项学习五子棋的好处:

1、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在孩子由于从小就是生活在蜜罐里的,所以最缺的就是挫折感,但是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2、养成静的习惯。

一般4岁左右的孩子只能安静的待15分钟左右,但是通过学棋之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有所提高,一般孩子可以提高到30分钟左右。

3、下棋是一项开发智力的高级游戏。

下棋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以及培养逻辑思维都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4、下棋需要深思熟虑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下棋可以培养孩子静心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在下棋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的如果和假设,以及很重的逻辑思维,有的时候不仅需要逆向思维,还需要预先想上好几步。

亲子早教网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五子棋里最简单的图形就是直线,可以摆上三粒、四粒、五粒,让孩子学着从摆图谱开始,这样孩子会很容易就入门的。不过很多的家长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发现很难再有进步,孩子如果不再进步也不要强求。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早教知识:想让孩子变得伶牙俐齿就让他玩益智游戏吧


益智游戏欢乐行,伶牙俐齿孩子玩。一些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而又简单易学的游戏不但可以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表达,而且可以积极主动地培养孩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口语表达能力,巩固孩子对物品特征的客观认识和感性认识,使孩子变得口齿清晰、伶牙俐齿甚至能说会道。以下介绍相关的四种适合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中的孩子的益智游戏。

游戏一、电报传语

游戏玩法:人数的要求2-3人。成年人在孩子耳边讲述一些有趣生动可引起孩子兴趣的电报内容,内容可长也可短,如小猴在电灯泡里跳恰恰舞、小老鼠打败了大老虎、小小蚊子吃了大象等。孩子听完后传递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复述电报内容,发电报者进行验证。如果没有第三个人,则可以简单地要求孩子在发电报的人耳边再复述一遍。

电报传语游戏通过让孩子复述出发电报的人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清晰明了的能力。

游戏二、广播电台

游戏玩法:游戏人数要求不限,最好多个人参加。家庭每个成员都可以作为一个广播电台,例如:奶奶广播电台、爸爸广播电台、妈妈广播电台等。其中一位家长扮拨打电话者,当拨到某个电台时,这个电台就要播放歌曲、相声、小品等节目。如拨打电话的人可以喊“拨电台,拨电台,拨到奶奶广播电台”。拨电话的人要有意识地拨打孩子的电台,让孩子可以更多地播出自己的电台,使孩子语言能力表达得到更好地提高。

广播电台游戏能够使孩子口齿表达清楚、态度大方,能够有表情地表述、朗诵和表现自己的才艺。

游戏三、咕噜咕噜

游戏玩法:游戏人数要求两人。家长与孩子面对面站立着,双手呈握空拳状态、两拳交错后上下边饶圈边念“咕噜咕噜1”,而后出示1个手指,家长说:“一头牛”。两人再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后出示2个手指,孩子说:“两只鸟”。依次按说数字组词语到10结束,谁先数字组词的顺序可以随意

咕噜咕噜游戏通过让孩子学习使用量词组词、想象和即兴说话,有益于培养孩子思维跳转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游戏四、小小营业员

游戏道具准备:孩子的玩具5-10件,围裙。

游戏玩法:游戏人数要求不限。将孩子玩具逐一摆放好,家长先系上围裙扮营业员,向孩子介绍商品。如就着玩具狗说:“这是只小狗,黑黑的毛,会闻气味的鼻子,它有4条小腿,有一条卷的尾巴,它帮我们看门,你喜不喜欢它?你想买它吗?”然后孩子将小狗“买”回去,之后反过来由孩子当营业员介绍商品,游戏反复地进行。

这个游戏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游戏的道具可以出现水果、蔬菜、交通工具、娃娃等各类物品,游戏的玩法可以让顾客描述要买的物品特征后让营业员猜,猜对了就把物品“卖”给顾客。

小小营业员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表达沟通的能力,巩固对身边一些物品特征的认识和识别。

以上所介绍的四种小游戏“电报传语”“ 广播电台”“ 咕噜咕噜”“ 小小营业员”能够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在有趣的游戏玩乐之中,享受着游戏的欢乐之余,还可以使孩子体会着口语表达能力和连贯如水的沟通能力在不断进步中的喜悦,还可以使孩子变得伶牙俐齿。有趣、简单的益智小游戏不仅仅能够欢乐生活,也能够使孩子变得聪明伶俐。

爱孩子,就让孩子吃点苦


现代父母有不少是不舍得孩子吃点苦头的,甚至连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这其实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孩子,你的袜子谁洗?”

有一位记者曾到一所中学进行采访,对其中的孩子问道:“你们平时自己洗袜子吗?”

“不洗。”

“袜子脏了怎么办呢?”

孩子们有的回答说:“我奶奶给我洗。”有的回答说:“我妈妈给我买了好几双新的,能穿好长时间。”

记者很是吃惊,继续追问道;“如果奶奶生病了呢?”

“由爸爸或妈妈采洗。”

记者对另一个孩子问道:“如果新袜子都穿完了呢?”

“那就放着,等穿完了一遍,妈妈一块洗。”

“以后你们长大了,离开了爸爸妈妈,由谁来洗呢?”

“长大了,可以挣钱雇保姆啊!”

孩子不吃苦怎能成才?

现在的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把独生子女当成掌上明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宁肯尝遍千辛万苦,也不愿让孩子受到一丁点儿委屈,他们舍不得让孩子放弃优越的环境,舍不得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奋斗,于是,今天的很多男孩就一直在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在溺爱中孩子经受不住一点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的孩子是难以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的。

儿时吃苦长大成才的那些名人们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在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巴尔扎克塑像。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一生勤奋写作,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共创作了91部小说,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虽然他一生成就辉煌,但他的一生却又充满了磨难。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巴尔扎克从小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长大以后他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从1819年夏天开始,他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简陋寒酸,夏天热气腾腾,冬天寒风飕飕。他不舍昼夜,总是不停地创作着。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他说:“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

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确实如此,温室中的花朵不能承受狂风暴雨,这正是对苦难的作用的最好诠释。温室花朵纵然是美丽,但却承受不了斜风细雨,在此之上,连一根平凡无奇的小草都比它强大。人亦如是,纵然你有优越的条件,不必承受狂风暴雨,但是你不能坦然地去接受。一旦你接受了,那么,你也就会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受不了半点的斜风细雨,迎接你的将会是一败涂地。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历一些苦难,让他们勇敢坚定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是很有必要的。

扩展阅读:孩子吃苦有益处

1、中国古人鼓励孩子吃苦

孟子认为,吃苦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而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来历代开明之士,如宋朝理学家朱熹、宋朝官员包拯、明朝学者朱柏庐、清末重臣曾国藩等,无不把吃苦当作教育后代修身进德的必修课。

2、西方圣哲鼓励孩子吃苦

重视吃苦教育,不独中国先贤,外国圣哲亦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吃苦是铸就卓越禀赋的阶梯,因为“人们只有吃尽千辛万苦才能发展好的禀赋,而坏的禀赋则用不着丝毫努力就自己发展出来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则把吃苦看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并认定:“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正是基于吃苦有益的理念,今天的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并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以托起他们民族明天的希望。

3、中国家长的“四过度”

然而,与这些国家相比,我们的育儿观念却大相径庭。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趋甜避苦是人的天性,一些家长对吃苦教育认识理解并不那么深刻,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现为“四过度”:即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导致了大量的惟有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的“啃老族”、弱不禁风的“花朵孩”的出现,催生了“我爸是李刚”这般“骄横儿”、“谁敢打110”如此“跋扈弟”的“问世”。这说明,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及时补正,对家长的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都将是沉重的打击。

4、人总不会一帆风顺

其实,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础阶段,给他们开设吃苦教育这堂课,能磨砺他们的德行品质,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存生活本领。因而可以说,让孩子吃吃苦,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5、让孩子吃苦但不是让孩子“受虐”

不过,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家长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强迫命令;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如是,吃苦教育因有广泛的认同而不断发展,孩子因有吃苦教育的滋养而写就辉煌人生。

你的孩子能吃苦吗?

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捱苦”是最低的境界,就是成人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捱”,直到成人的安排结束。这种情况,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有意的锻炼我的吃苦精神,当时在农村,他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但是,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让我产生的是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不仅没有增长相反减小了我对痛苦的忍受能力。

“适应”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承受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训练结束后,再遇到一般的困难和“苦”就不怕了。但是,“适应”只是增加了人的承受力,并不能减少孩子的惰性,增强孩子的意志,这个经验来自于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是北京市皮划艇冠军队的成员,他告诉我:以前训练太苦了,可以说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所以现在碰到熬夜加班等或苦或累的事情,都受得了;但自己的惰性并没有受到抑制,还是能懒就懒,另外自己的进取性和自制力也没有比接受训练以前有过增长。“超越”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对此,我有过两次深切的体会,其一是2004年正月初八骑自行车200多公里到河北大学,其二是2006年元宵节绕北京二环步行一周;两次都是独自进行,行前内心都有较大写作压力,都有明确的自我激励的愿望。当行程结束后,不免想起《老人与海》里圣迪亚戈说的那句话:床是我的好朋友,床会成为了不起的东西。然后是舒服得不能忘记的睡眠,是接下来好长时间的积极和热情。整个过程中,虽然饱尝筋疲力尽的滋味,但是心里一点都不苦,相反越苦越有成就感,还想再苦一点,到了目的地后还想再走一段。

怎样才能做到第三种境界呢?为什么大部分魔鬼营、行走营,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造成身心伤害呢?我认为与教育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你要求孩子什么、训练孩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让孩子感到了什么。在于教育者是否激发起孩子对困难的斗志、改变自己的决心,在于教育者所提倡的形式是否能够被孩子接受,在于孩子是否认为教育者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出于好意。

如果不考虑这些,把“苦行”“高强度的训练”强加给孩子,这不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很容易走火,事实上是越来越多地走火。大家从对这些形式的推崇向往,已经渐感失望,甚至开始声讨。

其实,就形式来言,我并不反对,教育需要各种各样的尝试,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行走营”之类的活动本身有什么不好,让人担心的是当事者对这种形式的操作方法,和他们对教育原理的理解程度。

假如我们能够先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上进心,能让孩子渴望获得那种锻炼带来的坚强和成熟时,孩子们就会对吃苦的锻炼充满向往,拦都拦不住。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到劳累和痛苦的分寸,这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既不可缺少挑战性,又不可损害孩子的身体。

看看你的孩子的吃苦能力指数

1、因为特殊情况,你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你会逢人便说“太困了,昨晚一宿没合眼”。(是否)

2、晚上回家很累了,你会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是否)

3、如果没有洗衣机,你就不愿意洗衣服。(是否)

4、天气很热了,你宁愿走十分钟去坐地铁,也不打车。(假如你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是否)

5、和你的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经受过锻炼的人。(是否)

6、你们小组劳动时,你通常都是最卖力气的人。(是否)

7、和父母在一起时,你总是替他们拎东西。(是否)

8、你在自己家里吃饭从不刷碗。(是否)

说明:第1、3、8题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2分。其余题目相反。

0-4分你应该多多锻炼了,否则你将变成一个废人。

4-10分普通,你应该增强自己的吃苦意识。

10-14分你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就凭这一点你也能成事。

宝宝学钢琴前 先让他玩起来


学习钢琴也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是一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的的过程。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来说,对其学习钢琴兴趣的引发,是学好钢琴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培养儿童的兴趣,使之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犹如能源与之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儿童学好钢琴的一个关键,是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一个有效途径。

1、让孩子玩起来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学习最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愿望。所以,在幼儿的钢琴学习中我主张突出“玩”。为了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成功,我利用各种方法,如:在孩子练琴时,我会准备各种绒布小动物,三种不同颜色(黑、白、红)的小花、小糖、小围巾、手套、帽子等(可自制)。

红色代表优秀;白色代表一般;黑色代表差。我会说:“小狗来听你弹琴。你弹得好,小狗就会戴上红花;弹错音了小狗就不高兴,会戴黑色的花……”孩子都喜欢让小狗戴红花,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反复练习,直至练熟曲子。

婴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调动起各种感官探究欲望的教学也极易被幼儿所接受。家长和老师所提供的感官刺激越多,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就越强,兴趣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如,当孩子基本拿下曲子后,可问他:“曲子里说了谁的故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启发幼儿利用听觉进行联想和想象。对一些节奏鲜明的曲子,可带领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成的乐器(玻璃瓶、可乐罐、筷子等)进行敲敲打打,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复点、三拍子的节奏对初学琴的低年龄幼儿来说有些困难,可以配上语言节律来帮助幼儿掌握节奏:孩子们都有喜爱的、唱不离口的歌曲,成人可以将其编成难度适宜的钢琴曲让他们练习。通过必要的指导和及时的鼓励,孩子会信心百倍地进行练习,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2、创造表现的机会

幼儿学习钢琴的定位应重在情感体验。他们本性纯朴,不会生硬地表现出自己没有相应情感体验的感情,只有经历过的真实情感,才会在演奏时有自然真情的流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发自内心”。因此,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让孩子在生活中积极地去感受、体验多种情感,才能提高孩子在演奏钢琴时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如:《扎红头绳》这首乐曲表达了贫苦农民杨白劳为女儿喜儿扎头绳的情景,整首曲子轻快、深情。可以让孩子迁移过生日、新年时接受礼物时的兴奋心情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来理解音乐。

又如,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进行曲》。曲子节奏鲜明、诙谐幽默,演奏时可让幼儿回忆教师带队外出游玩、参观,孩子们在队伍中间背着教师调皮捣蛋的场景。这样,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迁移,孩子对乐曲就有了正确的理解,就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能领悟乐曲的意境,从而准确表达乐曲的内在感情。

3、培养钢琴家气质

钢琴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毅力培养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累累硕果。对只有最多30分钟注意力的孩子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中断地持续练习,确实不易。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活动,引导幼儿为了真实的任务而积极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和成人一起计划弹什么、什么时候弹、弹多长时间。这样,练琴成为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让孩子自己决定任务的制定、选择,可以让他们明显地感到,练琴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老师、家长所迫,更不是为了取悦成人。

当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后,他们会为自己的参与而自豪,也会接受老师的教育。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形成了继续练习的动力,养成了持之以恒的品质。

此外,家长行为的感染对幼儿也有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充满歌声的家庭中,家长也能在固定的时间弹上一段优美的曲子,悠哉乐哉,孩子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持续力一定会非同一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