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儿歌!

我已经收进我的《儿歌集》里了,谢谢你,才女!

谢谢你的儿歌。

我一个人在家照顾宝宝,闲来无事,把所有给宝宝玩的东东都编成儿歌。再献上一首:小电话,铃铃铃,轻轻一拨就接通,告诉爸爸快回家,告诉妈妈好想她,铃铃铃,铃铃铃,宝宝的话儿收到了,爸爸马上就回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几位妈妈都好有才气,真让我羡慕!我家石头宝宝刚五个半月,现在我每天都给他念儿歌听,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宝宝听的也高兴,真不错。我已经把两位妈妈的儿歌收进我的文档了。谢谢才女妈妈!

谢谢两位才女妈妈的新儿歌!

我认识一位朋友也是网友,他正在创建一个童谣网站,专门收集儿歌的。如果你们不介意、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和他联系的。我相信他一定会很高兴的,他也有个7个月大的女儿,小名悦悦。

好个有才有情的妈妈!

我喜欢你们的儿歌,有什么好东东,尽管拿出来吧。

相关知识

孩子的小朋友


不要和他玩!

孩子也不一定非要有个伴的,如果和其他孩子玩的结果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或是会形成孩子的坏习惯,就宁可不要与他们在一起,如果您有时间的话,陪孩子一起玩,孩子的受益会更大。

1806的回复:(写于3/24/018:34:38PM)

我最近也比较关心孩子们交往时发生矛盾的解决方法,我觉得教会孩子维护自己同样重要,我建议你平时不妨利用故事来告诉孩子要把自己的感受(不舒服、疼痛、愤怒)等表达出来:“你打我很疼,我不喜欢你这样!”或“我很生气!”如果这种情况继续,甚至可以用(暂时)断绝友谊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经常针对孩子交往中发生的问题,旁敲侧击地和他聊一聊,不用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我想这种引导会慢慢起作用。

mimimama的回复:(写于3/24/013:33:41PM)

下面测验中的问题,都是您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请选出您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办法,检验一下您的教养方法是否正确。

1.当孩子撒泼耍赖时:

A.满足他的要求B.打他一顿C不理睬他,闹完再说D.讲道理

2.孩子对你讲述他和其他孩子之间的事时:

A.让他一边去玩B.没有表示C.认真听并询问

3.孩子提出不同意见时:

A.告诉他不许顶嘴B不理睬C一起讨论

4.孩子不肯吃某种食物时:

A.不勉强他吃B.强迫他吃C.讲明道理,劝他吃D.答应他吃了给奖励

5.孩子提出一项可笑的建议时:

A.斥责他B.嘲笑C.一起试一试,再讲明行不通和道理

6.孩子正玩得高兴,把地面弄得很脏时

A.让他打扫B.等他玩过后再扫C.你和孩子一起打扫D.你自己打扫

7.孩子了提出一个你回答不出的问题:

A.拒绝他,制止他再问下去B.说“讲了你也听不懂”C.答应自己找出答案后再告诉他

8.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不好时:

A.当面斥责B.把他赶出去C.客人走后批评D.等客人走后惩罚他

9.孩子提出要买一样东西时:

A.马上拒绝B.马上同意C.根据孩子需要决定D.以“没有带钱”等借口骗他

10.当孩子受其他小朋友欺负时:

A斥责欺负人的小朋友B带孩子去小朋友家告状C领走自己的孩子D斥责自己的孩子

爱告状的小朋友


孩子告状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应不应该?父母们该如何解密孩子的小心灵,又该如何应对和正确地引导他们呢?

“舅妈,弟弟今天自己拿了一根棒棒糖!”“老师,李皮皮刚才在厕所打了我一拳!”……类似这样的告状,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并不陌生?四五岁的孩子时常会“顶着状纸”就冲过来,向你认真地叙述他的小朋友今天都干了什么“恶事”!

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们的告状,你都应该了解: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心灵中,自有着他们的想法和心思。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更能使家长帮助孩子解决告状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健康和灿烂的心情。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可以……

莉莉和妈妈在公共汽车站等车,她看见旁边也有一个差不多四五岁的小女孩儿,而她发现这女孩儿竟然化了红嘴唇,好像还涂了红脸蛋。尽管莉莉根本不认识人家,可她还是冲着妈妈大声地叫出来:“妈妈你看!她化妆了!你告过我,小孩子是不能化妆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对平日里爸爸妈妈给他们立的规矩特别敏感,如果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他们熟悉的规矩,他们就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孩子的心里,规矩应该是大家都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你可以告诉孩子,虽然我们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不这样做就是错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个丰富而复杂的东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即使是规矩也是千差万别的。齐齐妈就说:“每当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较真不休时,我就告诉他:‘别的小孩如果做的不好的话,他的爸爸妈妈会来解决他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如果他做错了,他的家长会纠正他的。’这样齐齐就会觉得很满意了。”

我委屈……

妈妈和小姨在厨房准备饭菜,特特和表哥悠悠在屋里东跑西跑玩儿打仗。闹哄哄的屋子突然没有了声音,不一会儿,特特挂着眼泪溜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悠悠哥哥拿着冲锋枪不让我玩儿,他老要我当坏蛋,他打我……”

四五岁的孩子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可以很忘我、很开心,可是当出现分歧、意见不合或者不够友好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了,尤其是当自己感受到了压力、委屈的时候,他们就会向家长求助,希望能得到大人们的“干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首先你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认真并关切地倾听他。之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那么下面你打算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对你的提问仍然没有答案的话,你可以提供给他一些怎样去自己和小朋友“谈判”或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你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积累起这些经验,将来独立解决问题了。

小雅的妈妈就做得特别理智和智慧:“小雅说幼儿园的冬冬老是跑过来冲撞她,很讨厌。我一边教导着女儿要包容原谅淘气的小男孩,一边又鼓励羞怯的女儿:‘下次冬冬要是再跑过来撞你,你就闪开,哈,他一定会扑个空!’女儿听着很好玩儿,还和爸爸演练起来,开心得早就忘了委屈和难受。第二天她回来说,她没有闪开,而是好好地和冬冬说‘你以后别撞我了,我们好好玩儿吧!’他们就这样和好了!”

我检举,我揭发!

“妈妈,我昨天看见邻居家的小姐姐把吃完的西瓜皮扔到了窗外!”“老师,薇薇在午睡的时候偷偷和赵晓敏说话来着!”灵灵总是像个小侦察兵一样,一旦发现了别人的“不轨”行为,就立即报告。并且她对此觉得很得意,总是还要追着问妈妈:“妈妈,他是不是做得不对?我是不是说对了?”

孩子的这种“检举”“揭发”性质的告状,正面地讲,其实是表明他们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以“好坏”“对错”的评判。他们在告发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长及长辈们的肯定,从而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希望告诉给家长“我知道怎样做是更好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是较为普遍被家长和老师们烦恼并担忧的就是,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孩子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错误,不仅难以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也使他不能对自己身上的缺点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欢欢的爸爸就说:“我其实特别怕欢欢的这种告状会逐渐演变称一种爱打小报告、不厚道的行为和心理。可我同时又觉得,如果对于他的这种揭发不好行为的告状置之不理的话,会挫伤了他的这份正义感,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性情。所以,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会让他描述一下事情的具体情形,让他告诉我怎样是更好的、是对的,然后针对他正确的地方给予表扬,主要是鼓励他将来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好的、正确的方式去做,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对的”的东西的兴趣上,而不是和他一起去强调告状本身和别人如何做错了上面。如果被告发的是认识的小朋友,我也会从他们的身上取出一些欢欢没有的优点,教导孩子虽然别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同时也有你所没有的优点。我同时特别注意遏制欢欢会产生那种因为嫉妒或故意贬低别人的心理,而告恶状的心理,因为这就是绝对不健康的了。我觉得,在我的重视和细心引导之下,欢欢在每次类似情形的告状之后,并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傲慢喜悦,而是心态平和地还能继续与小朋友玩耍。我很高兴。”

Tips

正如欢欢爸爸所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更是一种可怕。善意、关怀、热心的孩子,总是可塑和更加健康的。因此,在我们有意减少孩子恶意告状的同时,有些必要的“状”是要提醒孩子,那是必须告的。

当你看到别的小孩儿在玩儿一些危险的游戏的时候,比如玩儿火、玩儿电,要尽快告诉大人。

当你看到有人受到威胁的时候,最好能立即通知老师、家长或者警察叔叔。

当你看到有小朋友在哭泣,而又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可能是需要帮助或者生病了,你应该告知老师或父母这件事。

老师眼中的小朋友


观察对象1:自由的凯文

凯文是个3岁的男孩,跟爸爸妈妈刚从美国回来,在语言发展方面,他只能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用语言表达其他事物还不行。但是他的动作发展与别的孩子差别很大,他总是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在幼儿园砸了其他孩子,有的孩子比较老实,也就没有引起事端;有的孩子不愿意,就还手抓了他的脸,留下红印几道。他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椅子、坐地上。在幼儿园里没有小朋友跟他玩,老师故意“拉拢”其他小朋友跟他玩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他太自由了,太有“创新思维”了,他时不时就会在同伴身上搞一些“发明”和“创造”,使别的小朋友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妈妈说:没有关系,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他的个性。

老师观点:

“海归派”父母是带着“西洋之风”返回本土的一个特殊家长群体,他们对本土教育的评价带来了“另类”的声音,这样,最先和最多遭遇观念上的矛盾与困惑的也是他们,调节西方与本土幼儿园在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上的冲突自然也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养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前提,但是这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太宽泛了,影响了别人的自由,别人就会反对你的自由,不但让孩子变得不自由,而且还有其他一些不良影响。凯文把玩具“砸”向同伴,并不是要故意伤害别人,或许是要探索物体的“抛物线”特性,但是却侵犯了别人享受安全和安宁的自由,于是有的孩子就会还手,他就不可能再“自由”下去了,而且还失去同伴的信任和“人缘”。假如自由可以造就出天才,却是如此孤独的天才,那么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也是难以保证的。

专家解析:

“海归派”父母接触到自己认为先进的西方教育观念和方式后,应准备好两个方面的教育能力——选择和适应,即选择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教育理念,适应自己周边环境的发展速度。否则,反而让自己的孩子很被动,造成行为方式的紊乱。

观察对象2:老实的亮亮

我们班亮亮是个男孩,可谁见了都说像个女孩。不愿意上幼儿园,他很少说话,和小朋友玩或被老师点名在大家面前说话显得很不自在,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而他的性格也出奇的安静,平时喜欢一个人看卡通书、动画片、玩玩具,或听奶奶讲故事,很少出门和小朋友玩,也不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亮亮很乖,哪些事情不能做,对他说一遍准能记住,所以家里的人从不担心他会有什么冒险的举动。但和同龄的孩子比,温顺的亮亮孤僻、胆小,怕狗、怕猫,连小白兔也不敢摸一下。亮亮太老实了。

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奶奶心疼孙子,怕小朋友欺负他,索性隔三差五把他留在家里,不让他上幼儿园。

老师观点:

亮亮的表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实”、“听话”,因为老实、听话的孩子很多,但他们不排斥小朋友、不拒绝尝试新的活动、也不回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而亮亮的孤僻、沉默、胆怯、交往焦虑,则显示出其行为中明显的退缩倾向。

儿童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吓而显出害怕、退缩的样子是正常的,但随着对新环境的逐渐适应,状况会有很大的改观。而总是与新环境格格不入、难以适应新生活;缺乏创造性就是属于有退缩倾向了。

专家解析:

有的孩子天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陌生的场景、环境,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缺乏迅速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表现出退缩。这些孩子需要有适应的过程。

而家人的过度保护,则是大多数孩子具有退缩倾向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害怕孩子被小朋友欺负,整天把孩子圈在家里,剥夺了他和小伙伴游戏和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独处,对群体生活很不适应。亮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迁就,事事包办代替,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了尝试和锻炼的机会,等到需要他独立做一件事时,其结果百分百地注定要失败。这会导致孩子的自卑,自然也就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了。

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同时,少限制孩子的行为,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退缩的环境。

观察对象3:霸道的宇轩

宇轩是我们班里的“小霸王”,动不动就爱发脾气,显得很霸道。那天天气晴朗,小朋友们都在沙坑里玩沙子,宇轩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铲子,二话不说冲过去就抢在手里。秋秋来夺,宇轩一把把他推倒,二人厮打起来,一场混战……

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和宇轩玩,因为他稍不顺心就发脾气,那天他喜爱的小汽车可能是因为没电了,怎么也不走,他举起来就摔,我说了他几句,他居然踢人!

老师观点:

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打架、大喊大叫,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或是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不加以重视。这使得孩子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表示方式就是正确的。还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受欺负,鼓励孩子的进攻性行为,尤其是对男孩子。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很自豪地宣称自己的孩子“厉害”、“别人都怕他”,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只有“攻击”才能得到父母赞扬。这些观念都会“促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切忌。

专家解析:

行为带有攻击性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使自己这个生物个体能够生存下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慢慢地转化为攻击性倾向,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之中。

攻击性行为还产生于经验习得。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性,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好处。一般“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其他小朋友伤害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孩子“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如果在事后又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比如对方的更厉害的攻击,大人的批评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这时“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的“躲避”等消极反应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孩子会因偶然的尝试,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人的欺负,不一定要躲开或只是哭,可以通过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做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做出“反抗”。有时还会由“防御”转向“进攻”。在他人眼里,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被定义为攻击性强的孩子。

孩子攻击性行为并不一定是将来不良行为的先兆,一旦出现这种行为,更不可以训斥或打一顿作为惩罚。长此以往,孩子会把这种惩罚方式作为对不喜欢行为的一种正确处理方法,当他处于这种境地时,也只会采用攻击性行为。

帮宝宝化解和小朋友的危机


孩子们在一起,随时都可能发生纠纷,假如你的宝贝正和其他孩子“舌战”或产生激烈的冲突,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宝宝“闹翻了”不全是坏事

宝宝们在“闹翻了”的过程中肯定要争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宝宝的一种磨练,他们会从中明白:每个人都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理解他人情感,富于同情心、爱心,要善于自我克制、懂得谦让、遵守游戏规则……这对培养宝贝的社交能力大有好处。

同时,争吵也是一种语言竞争,宝宝必须选择流畅、简练、有说服力的语言驳斥对方;此时大脑思维活跃,有益于孩子逐步学会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刺激语言的发展和大脑的发育。

这样帮孩子

·试试协商和分享

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笑笑告诉妈妈:“圆圆坏……”原来,在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圆圆凭借自己“人高马大、力大无比”,把笑笑正在玩儿的拼图抢到手,还把笑笑推倒在地上……

达标做法:听到孩子受委屈的消息后,妈妈在对笑笑表示同情外,更应该告诉她:说别人“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样说话也很不友好。接着,启发孩子想想,有什么方法,既保证自己玩儿,又能皆大欢喜?比如,问问孩子:“拼图只是一个人玩的吗?”让她悟出:有些玩具,可以两个甚至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如果自己和小朋友都想玩儿,可以彼此商量:“咱们一块玩吧!”这样大家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自己也不受伤害,并能从中学会协商和分享,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最终消化了矛盾。而且,真正和小朋友共同玩一件玩具,还会发现,合作的感觉其实真的很好。

·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辉辉和多多在草地上踢球,突然,辉辉跑到妈妈跟前,委屈地说:“多多踢了我一脚!”多多也跑过来:“是他先踩我的,他踩了还不承认,看,他把我的新旅游鞋都踩脏了!”

达标做法:宝贝虽小,却已有了一点的道德准则和是非观念,这正是启发他们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之所以发生争吵,是因为起初都认为自己有理。

面对来告状的孩子,妈妈们最好先听听事情的经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发现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再分析一下。比如,问多多:“辉辉为什么会踩你的脚?他是存心要把你的新鞋弄脏吗?”再问辉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踩了人家的脚,你都应该怎样做呢?”使孩子明白,即便不是故意伤害他人,也必须道歉、认错;而对于被伤害的孩子,不能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要学会宽容和谅解。这时,辉辉妈不妨悄悄给孩子一块湿纸巾,让他主动给多多把鞋擦干净。最终将小事化了,二人和好如初。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多调动孩子的思维,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避免孩子养成一遇到不愉快就本能地请爸爸妈妈或老师当帮手的习惯。

在倾听中化解矛盾

轩轩和表妹莎莎分别搭积木。突然,轩轩无意中用胳膊肘碰了表妹的脸。顿时,莎莎不满:“你怎么打人呀?!”轩轩说:“我没有打你!”莎莎坚持:“你打了,你打了!”轩轩急了:“我就没打!你再说,我真打你了!”说着,轩轩举起了手,莎莎哭了起来……

达标做法

如果父母出面,以哥哥要让着妹妹为由,训斥轩轩、安慰莎莎,争吵和哭闹也许能够被很快制止。但是轩轩多半会心里不服气,莎莎则会误以为哭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对两个孩子的性格成长都没有好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让孩子们坐在一起,由他们各自说说到底为什么争吵,一方说的时候,另一方不要插嘴。然后,启发轩轩说:“对不起,我是无意中碰疼你的。好了,不哭了,我帮你擦擦眼泪吧。”再引导莎莎说:“好吧,我相信你,刚才是我冤枉你了,对不起。”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孩子能够彼此慢慢地静下心来,倾听对方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对方做法中的合理成分和自己做法中的不恰当成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让孩子明白,“倾听”是有礼貌、对对方尊重的一种表现。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先听对方解释清楚或自己争取向对方解释的机会,和平处理好纠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