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仿佛一缕春风。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事:仿佛一缕春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仿佛一缕春风

高考之前的一次摸底考试结束之后,教室里一片唉声叹气,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没有考好而发愁。联想到前途也许会很渺茫,班里的气氛好像要凝固了似的,就连平时最爱唱爱跳的活跃分子也趴在桌子上哭了。

班主任拿着一瓶牛奶走进教室,学生们垂头丧气地看着老师,连好奇的心思都没有了,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老师……

老师审视大家一眼,忽然站了起来,把那瓶牛奶“哗”地倒在水槽里,同时激动地大喊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学生们被吓了一跳,惊慌失措地望着老师,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老师叫学生们都围拢到水槽前,对大家说:“你们看,牛奶已经洒光了,无论我们多么后悔和抱怨,都不可能再拿回一滴,如果我们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瓶牛奶或许能够保住。可是,既然现在已经晚了,我们就应该做我们所能做到的事,把它忘记,注意下一件事,避免同类事情再次发生。人生处处是考场,不要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懊悔。”老师的话,仿佛一缕春风吹过每个学生心头,化开心里纠缠的阴云,压抑的心情又重新增添了活力。

大家回到座位上,打开刚刚发下来的上次考试的试卷,认真地总结着经验和教训……

编后语: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困难磨炼着我们的意志。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就能够乐观地、积极地面对你人生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挫折。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永远都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乐观向前看。

扩展阅读

囧!世界各地有趣的春节风俗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囧!世界各地有趣的春节风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德国的新年

钱包放鱼鳞,钟响跳椅子。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德国人元旦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年换新衣,一切都如意;新年乱穿衣,全年不顺利。此外,他们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不少人还把马蹄铁钉在墙上,用来“驱妖辟邪”。

西班牙新年

争着吃葡萄。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

元旦这天,西班牙家长特别“仁慈”,他们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因为按照当地风俗,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都是不祥之兆。同时,大多数西班牙人身上会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印度新年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

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巴西新年

登山寻幸福见面揪耳朵。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据说,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在乡村地区,新年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朵,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会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朝鲜新年

稻草人中塞钞票,黄昏时分烧头发。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

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比利时新年

给牲畜拜年。比利时的新年动物最受宠。元旦这天,比利时人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动物们拜年。他们会走到牛、羊以及自己的宠物猫宠物狗身边,煞有介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意大利新年

年夜摔东西。意大利传统认为,元旦前夜弄得响声连天可以驱邪,这样就可以新年如意。所以当地人在元旦前会不停地放烟花爆竹,还打碎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制造声响。到了元旦这一天,意大利人家家户户都要燃一炉旺火,而且要使其一整天不灭,因为意大利人认为,火来自太阳,元旦断了火,来年就会不见天日。

墨西哥新年

新年前禁笑。墨西哥人比较奇怪,他们的传统规定,元旦到来的时候不许笑,以便于获得好运气。

阿根廷新年

12月29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孩子在商业区与废纸嬉戏。该区的工作人员在年终将撕碎的纸片从窗户向外抛撒,以庆祝这一年的终结。这是当地岁末的习俗。

伊朗新年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法国新年

喝光家藏酒风向卜年景。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这一夜所有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法国人认为元旦的天气预示着年景: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刮西风上丰收年;刮东风,水果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儿童早教:孩子爱模仿的行为是一个好事情


近期妈妈总夸我聪慧又聪明伶俐,学啥维妙维肖,或许之后能当个小童星呢!呵呵呵,知名演员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效仿确是我的优点哟!——哈哈哈,它是两岁小孩的心声。小孩常玩效仿的手机游戏,可以促使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哦。

一、我是祖父的小身影

我发现了祖父行走情况下一直弓着腰慢悠悠的,我说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祖父年龄大了,脖子前倾了腿也不好了。“噢,我懂得了,年龄大了行走就这样的”,我边说边学着祖父的模样弓着腰、背着手、慢腾腾地走起來,一家人都开怀大笑起來,说我教得太像了真是便是祖父的小身影。这下我教得更很欢了,还一手搀扶着祖父的拐仗一手捶着背部,再干咳一声。呵呵呵,妈妈泪水都笑出来,看着我强大吧!

二、我是妈妈的跟屁虫

那晚我喊妈妈陪着我手机游戏,但是妈妈说她已经工作中,请我别打搅她。噢,工作中,什么是工作啊?我好奇心的跑到妈妈旁边,妈妈正拿着一支笔在紙上不断地写啊写。啊,原先那样便是工作中啊,那我也要工作中!妈妈让父亲也帮我找来笔纸,我也满手拿着笔在紙上乱划乱戳,父亲刮着我的小鼻子说:真是便是妈妈的跟屁虫,哪有了你那样工作中啊?哈哈,我是喜爱妈妈,妈妈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三、我是哥哥的尾巴

我与妈妈带我到皓皓哥哥家玩儿,我最喜欢皓皓哥哥了,每一次都像尾巴一样跟他亲密无间。哥哥积木游戏,因为我帮着跟他一起垒古城堡;哥哥玩狙击步枪,我跟随端起枪跟他一起作战;哥哥玩汽车,我也呜呜呜叫着让大伙儿快点儿避开;哥哥取出了他的足球队玩,我自然还要拿个足球队玩,但是大姐家里有一个足球队,只能拿五颜六色的足球应对我,不嘛,我要跟哥哥一样的足球队,呜呜呜!

哥哥积木游戏,因为我帮着跟他一起垒古城堡;哥哥玩狙击步枪,我跟随端起枪跟他一起作战;哥哥玩汽车,我也呜呜呜叫着让大伙儿快点儿避开……

善心提示:随时都可以开展的“模仿游戏”

这一阶段,晨晨妈妈能够作出各种各样姿势让晨晨效仿,例如打扫姿势、飞机飞的姿势、划艇的姿势等,姿势类型是无穷的的,任凭爸爸妈妈和小孩想像。那样能够锻练宝宝的全身肌肉和姿势协调性。

模仿游戏也可教會晨晨很多生活起居个人行为,例如用汤勺、拿笔绘画等。因此模仿游戏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开展的,在爸爸妈妈潜意识中做各种各样姿势时,晨晨的模仿游戏将会就开始了。根据姿势效仿,晨晨会发现自身的健身运动工作能力愈来愈强,能作出非常复杂的姿势了。妈妈适时地激励也会让晨晨更为信心。

“模仿游戏”能够丰富多彩宝宝的日常生活感受

模仿游戏是宝宝成才必不可少的手机游戏,因为它能够塑造宝宝的想像力,还可以丰富多彩宝宝的日常生活感受。

父亲妈妈们要激励宝宝多效仿,如角色扮演游戏、效仿动物等,这对她们优良性情的培养很有协助。爸爸妈妈们也可添加手机游戏,使全部家的气氛都活跃性起來。

有感于哈佛女孩(上)


好久没有来,今天一来就看到心痕写的读书感想。恰好新浪教育论坛上对此有一些讨论,我贴点不同的声音吧。

要声明的是,我并未看过此书,只从报纸上了解了一点,但对于所谓“塑造”的教育,却并不敢完全赞同。中国从来不缺好学生,每年进哈佛的也有不少。

也许,对孩子的教育,总是与父母的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想得远一些。

孩子进了哈佛就值得写本书?要知道每年哈佛录取的新生好几千人,而跟哈佛同样好的学校在美国和全世界少说也得二十来所吧(有意思的是哈佛在中国的名气似乎比在美国还大)。再说什么哈佛看中的是她的全面素质云云,学校给学生发的录取通知书都是一模一样的,所有新生被录取都是因为他们的全面素质!再说,哪个学校录取新生都有走了眼的时候,就象北大学生也有一些水平不高的一样,进了哈佛不能说明你的素质真的就是高。至于免收学习和生活费用,如果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获得这种奖学金,并不说明他在当年新生里是优秀的。看看这本书,看看其他人怎么做家长肯定没坏处,但拿个哈佛录取通知书说事,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还是上次说过的,看看别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没有坏处,但千万不可把别人的做法奉为经典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

第一,孩子考上哈佛不能说明她父母的教育方法成功,因为孩子自身的素质可能就是好,父母的教育也许只起了很小的作用。这就象你买的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如果没有袋装,菜也还是菜。

第二,即使她上哈佛确实是因为她父母的教育方法,那也不说明谁用了她父母的方法谁的孩子就能上名校。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在教育孩子上,没有什么高效低耗的方法。教育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全身心的付出,而孩子又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才是“高效”?

第三,进了哈佛是否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高?我上次说过,哈佛这种名气的学校全世界少说得有二十所以上,另外还有许多学校名气不如哈佛而教育质量却毫不逊色。每一年能进这些学校的得有多少人?再说,素质是否就指学习能力。当然在今天的中国,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学习能力的教育,而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素质高,还在于他要有生活常识,有与人相处的能力,对于自己和生活有认识,能够独立地给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生活并且作有责任心的公民。而这些,不是进名校就能学到的。

第四,反过来说,素质高就一定要进名校?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好才是好孩子?按理说,学生只要能考及格就已经意味着他掌握了应该学的知识。为什么孩子不能成为一个技术精湛的木匠?不能成为一个忠于职守的酒店看门的?不能成为一个受孩子爱的幼儿园老师?

不可否认,有些家长让孩子一心念书是为了在人前面上有光,但大多数家长是为了孩子,想让孩子过幸福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幸福?孩子如果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懂事又懂得生活的人,如果他用自己的一生干自己最喜欢的事,那才是幸福。如果他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那就不是幸福。而今天我们作父母的,能否先做到不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

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所以我的批评也不是针对这本书。我的批评,是针对您把这本书当宝贝每隔一两天给大家推荐一次。这是我“不能苟同”帖子的第一句话:“还是上次说过的,看看别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没有坏处,但千万不可把别人的做法奉为经典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理由现在再说一遍:

1、孩子上了哈佛不一定就是素质高。

2、孩子考上哈佛是否是父母教育方法的成功,谁也不知道。

3、就算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也无法照搬给其他孩子。

4、就算能够照搬,也不一定应该照搬,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志向,不是人人都想进名校。

您谈到书中并不是只讲学习,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但从您提供的目录来看,考哈佛都成了挑战人生,冲刺哈佛,附录则是申请留美的方法和经验,我想这本书的重点在哪还是很明显的。至于您说的作者观点其实跟我的很相似,那我就更不用看这本书了,是不是?

再说一次,我没有反对任何人看这本书,我反对的是您把这本书当成经典的态度。

有感于哈佛女孩(下)

对“哈佛女孩”说不(二)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对“哈佛女孩”说不(二)”,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其实,早期教育技术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决非简单的认字,讲故事那么简单。这里向各位妈妈提个简单问题:你知道你的宝宝一次注意力能集中多长时间?你在给宝宝看卡片识字时,卡片的大小尺寸如何,字体是用何颜色,每张卡片在宝宝眼前停留多长时间,一次认几个字。所有这些在国外一些早教专著中,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符合0至6岁的孩子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这里我只想讲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如果你不觉得快乐,宝宝也不觉得如此,就请停下来,因为有些地方你错了!”

nlp33的回复:

对于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我看过,并对其中我接受的认可的观点和方法作了详细的笔记。

我认为人民网上写的例子,是学习该本的一个极端范例,不能因此对该书就全面批判,该书的作者,有她的道理和合理性,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我认为,看书的人要有正常的健康的心态,不能因为他的孩子上了哈佛就全面抄袭他的方法,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

关于刘母和刘亦婷的成功有运气好的因素,我认为,这也不算是个错误,每个人一生的成败都于他的努力和机遇有关系,不能因为他的运气好,就否定他的努力,我想如果没有刘亦婷平日的努力,机遇就是来了,也不会让她抓住。

任何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都有它的普遍性和个性,无论看国内的刘亦婷或是国外的蒙氏、威特等等,都应领会作者的教育精神,学习他的教育方法,批判地接受他的教育观点,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

西西妈妈的回复:

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有否认刘卫华女士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没有说刘卫华的运气是指刘亦婷上了哈佛,而是其他方面:她在没有时间照顾女儿时,她的母亲和弟弟能按她的想法来帮她照顾(我看到现在很多家庭由老人照顾孩子的,老人根本不听儿女新的教育理念,只按自己的方法带);她在女儿上了很差的小学时,能有机会让女儿转学;最主要的是她给刘亦婷找的继父竟然也很热衷于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有很多自己的教育方面,让刘亦婷在学习上省力不少(其实书中没把这些方法写出来,真有些遗憾)……我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刘卫华女士,只是觉得她的很多教育方式对现在来说根本行不通。

may2的回复:

非常赞同墩墩妈(nlp33)的观点,其实对早教的理论我们应该去借鉴,而不是一味照搬。以前有妈妈还苦心研究刘亦婷的食谱,说发现她爱吃素,真是很可笑的亦步亦趋。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特娜夫人”早教思想的人,应该有印象,它们批驳蒙氏教育是针对低能儿的教育,认为蒙氏教育太现实,不利于锻炼孩子的想象力等。而卡尔.威特虽然会多种语言,可大家也发现了他的身边很少同伴。

但这些都不防碍我们去吸收书中有价值的东西,理论也好、书籍也好,只要妈妈们能够用心用脑,就会有借鉴意义的。

rgx的回复:

不知大家可看过《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我更欣赏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式,而且她家的情况可能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家境比较富裕,而且是独生女,她对女儿的品德和性格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教育孩子跟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是一样的,我读了这本书,得到许多和家人、朋友、同事相处的方法和体会,对孩子也一样,要把他当作一个大人去尊重,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怎么管制、怎么教育。我们在很多方面和孩子一样需要学习。我们也不必去指责刘妈妈,她的很多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相信《走好人生第一步》中的一句话:没有十全十美的母亲,只有不断地学习,去尽可能做一个好妈妈。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对“哈佛女孩”说不(三)

一日一胎教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