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感动的童话故事
2021-04-12 让人感动的童话故事 让人开心的童话故事 小小童话故事让宝宝做小小爱书人。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宝宝做小小爱书人”,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友:我女儿15个月了,特别好动,一天到晚喜欢呆在外面,想给她看看小画书,讲讲小故事,她却一点兴趣都没有,最多能听2分钟。女儿喜欢撕书,到现在还不能辨颜色,我该如何培养她的兴趣呢?
茅于燕:
15个月的儿童还处在感知——运动阶段,他们喜欢探索世界,走来走去,扩展知识,所以,不能说她好动是一个毛病。
15个月的儿童对图画、文字的材料一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这个年龄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至于不辨颜色,更不是问题,因为儿童要到2岁才开始能辨别一两种颜色。你可能要求太高了。
至于撕书,则是一两岁儿童常见的行为。这可能是练习手的协调活动(正是这个年龄段儿童刚学会的行为,也可能是喜欢听响,也可能是好奇,一个东西加上一个行为(撕)就会变成两个东西等等。)
让孩子喜欢看书,不“破坏”书,需要教育。可以这样做:
1、买那种厚纸板的、颜色鲜艳的书给她看,这种书不易撕破。
2、平时把书放在她拿不到的地方,不让她随便接触书,以使她不容易去撕。书如果很容易拿到,则会使她容易养成撕书的习惯,好象这个“东西”就是撕的。要教她看书时,由家长和她一同看书,并给她讲解。从让孩子看书到她喜欢看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根据她心理发展的水平,慢慢地教她,不能要求过快、过高。
3、一开始只要求她看看图,能学说东西的名称。待她会了50个东西的名称以后,就可以讲图画书中的小故事了。讲的时候声音要大,句子要说得短而清楚,并且时常停下来提问:“这是什么?”“他在干嘛呢?”“谁来了?”“大灰狼被谁打走了?”……这些都会了以后,才让她复述故事。从开始学名称到会复述小故事,大约需要一年到一年半,这时她已经两岁多到三岁了,应该说,可以有点兴趣,能在大人旁边坐下来看看图画书了。
4、有的儿童更喜欢搭积木、插拼图、玩娃娃家,也不一定在她一岁半就教他看图画书,两岁左右再开始教,也是可以的。由于有了多一点的生活经验,学起来也许更容易。所以你孩子现在才15个月,就不必急于教她看书。
相关阅读
小小爱书人(上)
阅读行为与行走发展的关系
一到两岁幼儿的特色,就是喜欢走个不停。走路是成长上很重要的里程碑,它代表着独立的萌芽。因着能走路,幼儿可以执意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东西。
1、行走让幼儿的阅读行为更富变化
独立的特色,贯穿这个时期幼儿的所有发展,也与幼儿的阅读行为进展息息相关。学会走路后可以走到书架或图书篮拿取和放回图书,会对自己的这项新能力感到高兴。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些特别的爱好“搬书”,喜欢将书一本一本地搬来搬去;有些则满足于将书一本一本地从书架上拿下来,丢在地上再放回架上,对这一丢一捡,乐此不疲。
同时大人也会察觉到,孩子会走路之后,坐下来与自己一起共读的兴趣减低了,专心度也减少了,这是正常现象,大人应该顺应孩子的意愿,不要坚持一定得念完整本书,或过度担忧孩子会不会耐心不够。因为幼儿此时正对自己的双脚着迷,而周围还有好多东西等着他去探索呢!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维持他对书的喜好,远比教他书中内容重要得多。
2、喜欢模仿肢体动作
幼儿能站、能走后,双手就可以自由地探索。而手指小肌肉的发展,可帮助幼儿充分探索图书的操作方式及结构。有时他们会沉浸在图书的操作方式及结构。有时他们会沉浸于从书角挑起书页,一页一页地细细翻过;有时则忘我地一手握住书背,另一手略弯卷2起全书,然后快速地放开书页,让一页一页迅速跳过(像我们大人整理影印纸般);有些孩子还会沉醉于将书夹在胳臂下,带着它们走来走去,然后为自己手脚并用的能力感到高兴而一试再试、一走再走。
幼儿对自己行动自主的喜悦,也可以从他们模仿书中主角的动作看出来。他们会特别喜好模仿书中人或动物的动作,比如说看见熊在走路,孩子会指着说:走路,然后自己走走走。
又例如,看到书中小男孩的手举高(虽然同页中还有许多其它细节),孩子也会特别注意“动作”,而学着把手举高。同样的,他们也特别喜欢模仿动物吃草、行走、跑步等动作,并且会感到兴奋不已!
3、伴随而至的撕书行为
此外,自由了的双手会忍不住想一探纸张的奥妙,撕书行为就在这时出现了。通常孩子的撕书行为是伴随翻书行为而来。幼儿在翻书时,一不小心撕破了书页,这个意外的结果,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新的探险世界。他们不仅惊讶于自己双手撕裂书的动作,也会对撕纸的声音、纸的裂纹感到新奇,于是会再想复制同样的效果,想法子撕起书来。
我曾看见一位妈妈以着她一岁的儿子说:你的手就是那么无聊,不是弄翻东西,就是撕书。为孩子撕书行为感到沮丧的父母,千万别斥责孩子是顽劣,因为撕书行为与孩子的人格和品性无关,这只是孩子探索环境的一种方式,可以缀由教导而减低。
在孩子发生撕书行为时要立即告诉幼儿:书撕破了就不能看了,我们一起把它修补好。然后带领孩子用胶带将破页贴补起来,同时告诉幼儿撕书是不对的,就事论卅地处理撕书行为,不作人身攻击,以免幼儿认为自己的探索意愿是坏的。
幼儿阅读的行为发展一如其他发展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孩子的动作、社会、语言等发展同时进行,相互关联。
一岁儿的自主行动,宣告着他们要开始发现“我是谁”及“我会做什么”,在与图书的互动里,幼儿将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
阅读行为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会说话——这一个新的能力,与图书阅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能说单字到会以电报式的简句表达,是一岁至二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图书阅读上的,则是从命名行为(说明人与阅读的名称),进展到简短少量的复述、背诵或说明书中的情节和文句。
指认世界的名字
十二个月大左右的婴儿开始说出具有意义的单字,他们会地想去指认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例如指着花朵说花,指着自己的尿布说布布。语言学家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机制,促使学话儿先从代表全形及种类名词开始学起。比如说,看见花的实物并听见它的语音,学话儿会认为,这个音指的是全形的花,不单是花瓣等个别部分,且包括所有的花类,而不只是这一朵。这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样表现在图书阅读上。婴幼儿在共读时,会不断地指认书中的人或物,关心这是什么、那又叫什么,学得的也是代表全形及种类的名词。
这时期的婴幼儿在以命名方式阅读时,还伴随着动作。比如说,指认书中的鼻子时,也会摸摸自己的鼻子。因为对一岁儿而言,动作与语言是一体的,它们一起代表着意义。
此外,一岁儿的命名阅读行为也透露出他们如何学习和了解世界,关心物与物之间的秩序从属关系,因此他们会主动比较、整理书中的事物的默默事物的相同与相异。多与婴幼儿共读,便能提供更多书中的资源,让他们的心智去比较和归纳。(转下文)
小小爱书人(下)
小小爱书人(下)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小爱书人(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懂更多、动更多
幼儿在十八个月大左右,进入口读单字发展的爆发期,新字条源源不断地出现,此时与婴幼儿共读图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扩大孩子词汇量的吸收与广度。据研究报告显示,母亲在与一岁多的幼儿共读时,能自然领会婴幼儿对命名的关心,而持续以命名的方式共读,增强孩子对字汇学习的和兴趣。
其实,在婴幼儿以命名方式阅读前,他们会经历两个过渡阶段。首先纯粹只以动作反映图书内容,例如看见书中“我会摇我的脚趾头”那页,孩子会摇起自己的脚趾头。这时期的婴儿口里虽不会说,却能以手指指物示意,动作代表着语言,一如动作代表着阅读。
接下来,假如平时大人常选择带韵的书念给孩子听,幼儿在正式以命名方式阅读前,将先出现说出韵字的阶段。每每成人念至句尾前,婴幼儿会主动补上韵字,或对英文书补上押韵的尾音。
表达自我的里程碑
当婴幼儿满二岁,即进入到以电报式的简句表达,这是图书阅读发展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此时幼儿能以简句说明书中人、事、物的状态或行动。此外,他们也可以背诵书中的片段文句,但受限于对书中文句意义的了解,对大人而言,幼儿的简短背诵多半是语意不清的。
在与成人不断重复的共读中,幼儿虽大致能了解所指的内容,但他们只能抓住某些固定的字音和字义,背诵出来一句句单字夹杂类似字音的“半成品”。
其实,孩子几乎在能简短背诵书中文句的同时,也开始能哼出歌曲片段。记忆能力的增进固然促使这些现象发生,常选择有韵的童谣和可哼唱的儿歌与婴幼儿共吟唱,更助益了这些能力的成熟。成人可仔细聆听幼儿随意顺口编的嘟哝,即“假性阅读”,音的组合也常是有韵和有节奏。
能开口说话,使孩子从“被动”进入“主动”,从此有能力做思考上的对话,表现自己、表达自我,更有效率地与周围的人沟通。在与图书的互动里,婴幼儿表达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世界的了解也将日益深刻!
文:李坤珊
让宝宝和小动物做朋友
恐惧、害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一个大人如果对某种小动物表现出很大的恐惧,不敢看、不敢摸,有的甚至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口渴、发抖、休克等,那么这份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幼时一次恐怖的经历,或者幼小的时候没有及时改变害怕的心理。
幼时没有及时纠正,长大后就需要专业心理医师的介入了,催眠疗法、强迫疗法、情景治疗等都是治疗恐惧的好方法。但是有的人即使进行专业治疗,也不一定有效果,反而成为某个心灵死角。
为了让宝宝有个健康、敞亮的心理,妈妈要搞清楚宝宝何以会有恐惧心理、为什么会害怕小动物。
当然,宝宝只是表现出一般的害怕,并不说明什么。如果一见到某种动物就非常紧张、苦恼、逃离,那么妈妈就要观察一下宝宝何以如此害怕。
对于小宝宝,妈妈是非常关心他们的安危的。妈妈为了不让小宝宝被猫挠了、被狗咬了、被虫子啃了,就会告诉宝宝:“咬人!宝宝躲远点!”这样说没有错,但是在宝宝没有认识到这是怎么样一种动物的情况下,有可能阻碍宝宝对这种动物的探索兴趣,今后更无从知道这种动物会在哪种情况下伤害自己,在哪种情况下不会伤害自己,思维意识只停留在这种动物很可怕上。所以,妈妈不要在宝宝没有建立起对小动物的认识之前,动不动就对宝宝提出这样的警告。
除了妈妈的负面教导外,宝宝亲眼见到别人被小动物伤害的画面、电视上播放的画面、别人描述的画面等,对宝宝来讲都是一种不良暗示。
为了防止宝宝被外界资讯左右,妈妈需要从小带领宝宝与小动物进行良性接触。现在,养宠物狗的比较多,很多小狗狗都是非常友善的。妈妈可以在主人的陪同下,和宝宝一起喂喂小狗,摸摸小狗,然后告诉宝宝:“小狗狗很友善,轻轻地抚摸,小狗狗会很舒服!如果弄痛小狗狗,它可能就咬人了!”当狗狗不愿意被人摸的时候,妈妈就说:“宝宝不摸了,小狗狗不愿意了!”然后带宝宝离开。
平时,妈妈可以在宝宝面前多讲述一些小狗狗看家护院、保护主人、顽皮可爱的故事,这样有利于宝宝对狗狗有个良好的印象。
培养宝宝和小动物的感情
宝宝是否喜欢小动物,关系着宝宝未来性格的发展。那些喜欢小动物、愿意养小动物的宝宝,会更有爱心,在人际交往中更愿意付出、更勤快等。
6岁以前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他们会把小动物当成有思想、能活动的小伙伴,寂寞了、不开心了、受委屈了的时候,会对着小动物诉说。这个过程,有利于宝宝的思维发展。所以,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对小动物的感情。
宝宝小的时候,很自然地要躲避小动物。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对宝宝说:“小动物很可爱的,宝宝不怕啊!”当宝宝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故意把小动物放在离宝宝近点的地方,或者抱着小动物玩耍。也许宝宝并不在意妈妈的行为,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宝宝害怕的情绪就会减弱以至消退。妈妈就能发现,宝宝从能接受小动物在他身边,发展到和小动物玩耍了。
很多妈妈不喜欢小动物,是觉得小动物身上有病菌,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其实,那些经常洗澡的小狗狗,身上并不脏。偶尔摸摸,不会传染到病菌。如果宝宝摸完,妈妈就给宝宝洗手、洗澡就更好了。
宝宝的爱心、好奇心都很强,如果妈妈鼓励宝宝给狗狗喂食,宝宝会非常愿意的,但是也会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妈妈可以一边喂,一边鼓励宝宝学。有妈妈陪伴,宝宝不会特别害怕。
如果宝宝已经对某种小动物产生了畏惧心理,即使这种小动物对宝宝不会有伤害,妈妈都不要强行把宝宝和小动物放在一起,妈妈要尽可能地忽略宝宝的这种情绪,但只是表面忽略,内心里要想办法去改变宝宝。
家里也可以养一些安全性较高的小动物,比如小白兔、小乌龟、小金鱼、小荷兰鼠等,平时,和宝宝一起喂养、整理卫生,逗小动物玩。小动物很乖巧的,对于喂养它的小主人会有情感上的回应,能够促进宝宝对小动物的喜欢。
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去动物园、昆虫馆游玩,到海洋馆、宠物市场等地方参观,教宝宝认识各种动物,并告诉宝宝:“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它们。”
除此以外,妈妈多给宝宝看看关于小动物的书和画片,给他讲一些小猫小狗和小宝宝做朋友的故事,再带他到有宠物的朋友家做客,让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跟小狗小猫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如何让宝宝爱上做家务?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人都把孩子当成宝贝,不舍得让宝宝做任何事情。其实,这样对孩子百害无一利。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当宝宝开始迷恋用小手接触世界的时候,你应该为他提供更大的空间。劳动是一种美德,那么,爸妈如何让宝宝学会并爱上做家务呢?宝宝第一次劳动该怎样安排?1、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入手
一般情况下,孩子满2周岁,就可以从事简单劳动了。但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应该尽量安排在家中常见的、比较容易的事情。为了激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应该让孩子去拿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在生活中与孩子亲近的物品。刚开始,应该让那个孩子帮妈妈拿玩具、娃娃、牛奶、零食等熟悉的实物,然后逐渐提高劳动的难度,可以让孩子接触水、面纸、报纸等在生活中会常见的实物。
2、由父母先做示范嘱咐孩子做简单的劳动之前,应该由父母先帮孩子做一些事。孩子还不知道从事简单劳动就是帮助别人,因此在父母帮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自然了解劳动的意义。如果孩子跟妈妈杯睡喝,妈妈就要在给孩子倒水的同时说“哦,宝宝口渴啦?妈妈帮你倒水。妈妈是不是听了你的要求啊?宝宝也要帮妈妈倒一杯水好吗?”用这种方式自然地引导孩子做简单的家务。
妈妈在给宝宝分配家务劳动时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同时尽可能地将任务内容具体化,一个整体的概念,如“将你的房子收拾干净”远远不如“把玩具放到箱子里,再把鞋子摆放整齐”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3、应该让孩子做父母需要的简单劳动如果孩子做好了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做父母需要的简单劳动。劳动就是给别人提供帮会组,因此当孩子在跟别人接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提高劳动难度。
给孩子安排劳动注意事项1、用商量的口吻嘱咐孩子从事简单劳动很多时候家长叫宝宝做某件事情时习惯摆着大人的姿态和用命令式的口吻,但是宝宝大多都会讨厌,因为你剥夺了宝宝的选择权利!如果想要宝宝帮忙家务,你应该以“能帮我拿面纸吗?”等商量的口吻,委婉地嘱咐孩子。给宝宝提供选择比直接地安排任务更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再小的孩子都喜欢被家长尊重的感觉,所以妈妈可以列出一张家务清单让宝宝在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两项家务,家务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因此心理上会承担起完成任务的责任心。
2、当宝宝玩游戏的时候,不能让宝宝做劳动在房间里玩得正高兴投入,妈妈在这个时候让孩子去做家务活,肯定只会引发宝宝对家务劳动的厌烦心情。因此,你要选择好一个合适的时机。在指派任务时不该采用强迫的方式,可以适当地留给宝宝一个缓和的过程,比如“我让你再玩十分钟,之后要去把地上的书放到书架上整理好。
3、事情做得好积极夸奖,做错时候给鼓励对孩子来说,积极参与劳动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家长不必纠结于结果的细致与完美。如果宝宝这次做得很好,或这次结果和以前相比进步很大,家长都应该积极夸奖宝宝,用这种成功的愉悦情绪来强化宝宝的行为。
但如果宝宝做错事了,桌子擦得还是不够干净,或者摆放碗筷时不小心打破饭碗,家长都不应该随便责骂孩子,而是应该给孩子一些鼓励、指导,让孩子有信心下次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