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应怀有一颗谦逊之心,感谢这个小天使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与希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也是芳香的。

朋友偶尔在我家吃早餐,儿子像往常一样,为客人盛粥、剥鸡蛋。朋友竟握住儿子的手,连声道谢。

我和儿子都有些不习惯。平日里,有人夸儿子乖巧懂事,有人夸我教子有方,可这样郑重其事向一个小孩子道谢的,朋友还是第一个。

我笑着劝阻:“好了,你是长辈,不用这么客气。”

朋友却认真地解释:“长辈更要懂得感恩。”

我摆摆手:“你越说越离谱了,感恩是孩子的事……”

朋友正色道:“你讲错了,感恩是双向的!”

我看看表,欲言又止,再辩下去,大家都要迟到了。我送朋友到楼下,儿子忽然追了上来,他叫道:“阿姨,您忘了拿文件袋!”

朋友愣了一下,蹲下来,揽住气喘吁吁的儿子说:“宝贝,你知道这份文件对我有多重要吗?请接受我的感恩!”

晨风里,花香微微,很熟悉的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名字来。

晚上回到家,我接了个老同学的电话,不知不觉竟讲了很久。

放下电话,我便急忙冲进厨房,没想到儿子居然已经将米淘好了。现在,他正边洗菜边哼歌,脸上的酒窝若隐若现。

我摸摸他的头:“老师奖你小红花了?”他含笑摇头。

我又问:“你听写得满分了?”他还是神秘地摇头。

我愈发好奇:“你们班得流动红旗了?”

儿子却仰起头笑问我:“妈妈,阿姨什么时候再来我们家?”

看着我不解的目光,他轻声说:“今天早晨,阿姨对我说感恩时,我特别开心,开心得要飞起来。”

我不禁感慨:“那么多人都表扬过你,怎么没见你飞起来?”

儿子深深地吸了口气,眼里有梦幻般的笑意:“那不一样!”

这句话,这个表情,刹那间击中了我的心。一时间,我竟说不出话来。

饭后,收到朋友的短信,说有邮件给我。于是,我看见了朋友转发过来的文章——《感恩是双向的》。

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中的孩子,几乎是儿子的缩影,父母们说话的口吻也如出一辙:

“为了你,妈妈才放弃那份工作的,你要听话哦!”

“为了给你买钢琴,爸爸不知加了多少班,你要好好练啊!”

“为了照顾你,爷爷奶奶操碎了心,你要有良心哪……”

不仅是我,身边的许多家长,也都是这样进行感恩教育的。

文中说:“这些看似寻常的话语,会令孩子心生惶恐,认为自己是个大大的负担,凡事都是自己不好。”

难怪有一次上网,我随口说了句:“今天的网速怎么那么慢?”身旁的儿子怯生生地问道:“是因为我不乖吗?”

当时,一家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可谁会想到,这稚气的疑问里,藏着孩子多少说不出的惶恐。

“当孩子对自己失望时,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了。即便他们暂时表现得很听话,那也是缘于压力,而不是爱。”

这段话,令我惊心动魄。

没错,我常常听到有父母抱怨:“这孩子从前那么乖巧听话,怎么长着长着就成小刺猬了呢?”

他们质疑学校教育,抨击网络弊端,甚至夫妻之间相互指责。可谁会想到,在那深灰的抑郁里,只能生长出锐利的尖刺,哪里能培育出温厚的感恩之心呢?

朋友在信末告诉我:“父母也应怀有一颗谦逊之心,感谢这个小天使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与希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也是芳香的。”

窗外,风摇树梢,那熟悉的花香再次袭来。这一夜,我无法入眠。

我找出从前给儿子拍的DV,一点点从头看起。

刚满月时,他半眯着眼睛,嘟起圆圆的嘴唇吮吸奶瓶;八个月时,他在海洋球里笨拙地扑爬,皱着鼻子要哭不哭;十一个月时,虽然只有洋娃娃那样大,却已会坐在我的脚上荡秋千了……每一段时光,都如春水般柔软。

那年除夕,我们一家人去看焰火。人山人海里,小小的儿子搂着我的脖子,仰头唱:“我是乖乖,妈妈爱爱!我是乖乖,爸爸爱爱……”所有亲友的称谓都唱完了,他仍不肯停,指着满天烟花和挤挤挨挨的人,继续唱:“我是乖乖,花花爱爱!我是乖乖,大家爱爱!”

那一刻,满天的焰火,身边的人,都笑了。

‍原来,孩子就像雪域里最温柔的阳光,所到之处,雪融,花开。‍

我继续往下看着:爸爸感冒了,儿子要求钻到他肚子里,去把病毒打败;我午睡时,他轻轻拍我,唱道“宝宝乖,宝宝睡”;在老家过春节,鞭炮声里,他跑去给太奶奶发压岁钱,惹得一村人又是稀罕又是笑……

一段段看下去,我终于明白,爱并不孤单,它如对生的叶片,相依相偎。而大人们,总以为只有自己在开花。

而如今,儿子已没有了从前的娇憨。他小心翼翼,唯恐犯错,努力让大家满意,人却变得越来越沉默。若不是朋友提醒,我会认为,这就是“长大”。

感慨万千的我,郑重地回复朋友:“谢谢你,我将学着做一个懂得感恩的母亲。”

我打算从说“谢谢”开始。当儿子给我端水、替我拿晚报时,甚至当他帮我系上围裙的带子时,都是道谢的最佳时机。谁知,这个简单的字眼,竟在舌尖上你推我搡,不肯出来。

那天,因为工作出了点失误,我极为沮丧。晚上回到家后,找一本参考书又找不着,恰好儿子说英语试卷要签字。

看到那两道错题时,我突然爆发,将一腔恼怒倾泻而出,声色俱厉地指责他的疏忽。

儿子怔住,小脸通红,泪光闪闪。我长叹一声,进卧室躺下了。

第二天早晨,我惊讶地发现,被我翻得乱七八糟的书柜,已经恢复了整齐。一本书立在柜前,旁边有张字条:“妈妈,错题我都改好了,你要的那本书也找到了。”

这一刻,晨曦染窗,鸟鸣啾啾。

我忽然哽住,我想像我的朋友那样蹲下来,拥抱着我的孩子,向他说声“对不起”,说声“谢谢”。

虽然,这并不是我要找的那本书,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已从那张小小的纸条里,学到了感恩、宽容以及爱,并且有勇气表达出来。

打印文档时,我的手指被A4纸锋利的边缘割破,我感谢儿子的眼泪,还有他拿来的创可贴。那片温柔的创可贴能止血,而那关切的泪水却可止痛。

节食时,我感谢儿子的慷慨—将自己的巧克力送给我。他并不知道我为爱美而减肥,我却因他爱我而欣慰。

为工作不顺叹息时,我感谢儿子结结巴巴的笑话。他不能替我解决任何难题,却能令我有勇气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困境。

‍对孩子说“谢谢”,是快乐的。看他眉毛弯弯,嘴角上扬,你会明白,这就是幸福的弧度;看他双眸晶莹,脸颊粉润,你会深深地知道,这就是幸福的光泽。

儿子说:“从前做家务、招呼客人,是因为怕妈妈生气;现在做这些,是因为自己开心,妈妈开心。”

两颗快乐的心,是会笑会闹的小水珠吧,滚动在岁月的荷叶上,圆润、澄澈、自在。

那天,我们去广场看花展,可没想到去得太迟,盛会已结束了。

我怏怏地站着,忽然,儿子举起手臂,将双臂环在头顶,侧过头嚷道:“妈妈,看,这里有一朵牡丹!”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在喧哗的笑语里,我的儿子开成了一朵流光溢彩的牡丹。

我的心,忽地一震。我也模仿着儿子,缓缓举起手臂:“看,这里还有一朵!”

‍天微蓝,云不动,我与儿子相视而笑。他的花枝,紧挨着我的花枝;而我的花瓣,也触到了他的花瓣。‍

扩展阅读

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


孩子该不该管?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越管越叛逆?GaryEzzo先生是一位儿童行为专家。关于管教子女,他有一个漏斗理论,清楚地阐明了管教和孩子所得自由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能帮助我们明白,很多父母管教的误区在哪里。我将他的理论重新整理后,做出以下的结论。

倒置的漏斗与失败的管教

按照这个倒置的漏斗理论得出结论:基本上如果孩子在五岁前不管教,那么这孩子就被宠坏了。孩子在家里成了小霸王,出了门成了父母的难堪。通常父母意识到有问题时,就开始设定界限规则,处罚或者打骂,等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父母愈来愈觉得不好管,规矩也愈加与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心中开始积怨。他们痛恶成长、责任、义务与规则。不幸的是,有些孩子认为父母设定限制与规矩是不公平的,于是发展出叛逆反权威的心态。为了要平衡心理的怒气,孩子会开始挑父母的毛病和缺点。于是我们看到的产物,就是所谓反叛期的青少年。

孩子需要从小管教,并且管教的标准要内外一致。一个两岁的幼儿在家里,把东西丢到地上,玩电视遥控器,撕书本杂志。如果不阻止,他就学到:这是可行的事。当他到别人家,或到商场里,也出现同样的行为时,父母却会阻止或管教他。对孩子而言,这令他混淆不清,无所适从,在他看来是不一致,不公平的。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如何,在家里的管教就当一致。父母应当一起达成对孩子行为规范的标准,然后把家里作为练习场。如果父母平时不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却在孩子犯错时施与惩罚,这不是管教,而是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导致孩子对父母在心中怀怨恨与怒气的原因。随着孩子的成长,积怨也加深。

如果孩子从小管教不力,问题随之而来。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的孩子不听我的”“我管不了这个孩子”这样的话。他们开始找住宿学校,或其他组织来解决问题。其实问题的症结是在家庭。青春期的孩子就应该叛逆,这样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子女与父母从小的关系,是青春期叛逆与否的主因。许多青少年不喜欢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快乐的感觉。父母成天只会说教,管东管西的,跟父母在一起没话好说。但是他还不能辨别什么是廉价的快乐,什么是真的爱与喜悦,于是叛逆的青少年会逃家,去找一个能提供廉价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看到有一代很自我中心的青年长大了。我们开始警醒了,我们不能再继续让一个个可爱的宝宝,变成日后的梦魇。

正立漏斗和成功的管教

0-5岁:有许多规矩,限制很小的自由空间。

孩子的年龄与自由空间成正比。年龄越小,自由空间越小。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给以许多清楚明白的规矩与教导。孩子在一个有规矩又安全的环境下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学会担负责任,而他们的自由也随着扩大。孩子学会责任与权力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不把自由与权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知道规矩,原则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而不是限制。他们对周围的人体贴关心,对长辈或领导有一份尊重。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从跟从者渐渐发展成为朋友同侪。

在我的家里,三岁以下必须有大人在身边。不论是在家中哪一个角落,孩子都应在我或其他大人视线之内。当孩子开始能把玩具拿出来玩时,他就得学会收玩具。一两岁的孩子,可以走路了,就可以帮忙铺床,收拾塑料杯筷碗盘,收拾茶几。孩子不但学会了规矩,也明白物有所用与物归原处的道理。那么他就不会到处破坏,制造混乱。他会出声说话了,就该教他用语言表达意思,不用儿语或比划手脚的。

管教的时候如果孩子有情绪,要告诉他,眼泪是上天赐给我们一个很特殊的礼物,眼泪有清洗心灵的功能。当我们生气,伤心,不如心意的时候,我们会想大哭一顿,这时就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地哭一场。但是就像洗澡时,我们关在浴室里,宣泄情绪也最好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等他把情绪处理好了,哭完了,闹完了,再让他参与家庭的活动。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避免说出“爱哭的孩子没人喜欢”“我最讨厌爱哭鬼”这样的话。

我们的子女本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若是从小好好教导,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祝福。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愿意在孩子还年幼时,就用正确的方式教导,这样,他们不仅是家庭的祝福,也是社会的祝福。

总之,家长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应该多学习些育儿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当孩子把眼泪当武器时


邻居家的女儿丽丽本来是个很乖巧、伶俐、懂事的小女孩。以前,她成天都是乐呵呵、笑眯眯的。最近一段时间,丽丽突然变得特别容易哭,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如想买一条漂亮裙子,而妈妈没给她买;爸爸不让她把动画片看完;或者自己不小心摔倒了、碰伤了,丽丽都会大哭大闹。而且,丽丽的哭声极具杀伤力,相信再严的父母听了他的哭声都会不由自主的心软下来。这样,丽丽就用她的哭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愿望的实现和满足。

最近几天,丽丽的哭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前段时间,丽丽只是在不如意的时候才哭,现在,她连自己做错了事也哭个不停。

就拿前天的事情来说吧,丽丽一个人在客厅里玩,一不小心把放在矮桌上的一个漂亮花瓶打碎了。这个花瓶是丽丽妈妈的心爱之物,妈妈看到花瓶被打碎,本来想骂女儿两句,没想到刚要开口,丽丽就大声哭起来,哭得声嘶力竭,好像不是她做了错事,而是她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弄得妈妈再也不敢对她说什么。

为什么丽丽会突然变得爱哭,而且是越来越爱哭了呢?事情还得从一个星期天说起。那天,丽丽一个人在家里玩得无聊,就想要妈妈带她去公园玩。碰巧妈妈没有空闲,就拒绝了。丽丽于是大声哭闹起来,妈妈没办法,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后来又有一次,丽丽在同妈妈一起逛街时,看到了一个很可爱的洋娃娃,丽丽就要妈妈把它买下来。可是妈妈觉得丽丽已经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娃娃了,就不同意买。丽丽看着娃娃,哇一声就当街大哭起来,她响亮的哭声带引来许多过路人驻足观望和议论。妈妈窘极了,只好匆匆买下了娃娃就往家里赶。这样多次以后,丽丽越来越尝到了哭泣的甜头。她发现,只要自己一哭泣,妈妈就招架不住,进而就会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丽丽掌握了“哭泣”这个对付父母的好武器。以后,只要父母不能满足丽丽的要求,她就会大哭大闹,终于养成了爱哭的坏毛病。

对孩子而言,这种哭泣并非表明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他们其更多的是把眼泪当成对付父母的武器。通过哭,他们可以引起父母的关怀和注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还可以逃避许多惩罚。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不再随便使用“哭泣”这个武器呢?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把“哭泣”当武器,归根结底都是由父母造成的,因此,只有父母才能让孩子扔掉这个武器。

为什么说是父母造成的呢?原来,当孩子第一次无意识地想通过哭泣来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比如得到某个玩具、逃避某种惩罚,让父母带自己去公园玩耍时,如果父母由于孩子的哭泣而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就等于间接地告诉孩子,只要哭泣就一定能使愿望得到实现。无形中,也就间接地鼓励了孩子的哭泣行为,使他们领悟到,可以用哭泣作为武器来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样,久而久之,哭泣就成为了孩子的“法宝”,他们就逐渐学会用哭泣来解决问题,用哭泣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东西。

要使孩子改掉爱哭的坏毛病,父母就不应该被孩子的哭泣所迷域和软化。正如前述,绝大多数时候,孩子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伎俩,不被孩子的眼泪所蒙蔽,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因为这样做不但会给孩子造成父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不良印象,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的哭泣得到了”回报“,间接鼓励了他们的哭泣行为,父母要记住,坚持原来的决定,就是一种对孩子把”哭泣“当武器的行为最有效的打击。

此外,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不需要去安慰他们、劝阻他们,而是要有意识地忽略他们、冷淡他们,让孩子知道,眼泪并不能解决问题,眼泪改变不了什么。或者,当时就直接向孩子明确指出,哭泣是没有作用的,让孩子主动放弃“哭泣“这一武器。这样几次之后,当孩子发现哭泣的确不能让父母关注自己,眼泪的确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再用眼泪做武器了。

儿童早教:当孩子自责时,父母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


晶是一个很喜欢民族舞蹈的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也给她报了舞蹈班,静怡在学舞蹈的情况下,很用心、很勤奋好学,在她获知报告表演的工作人员有她时,静怡很开心,每日坚持不懈练舞蹈,每一次舞蹈教室都没有人了,她仍在再次练着!

总算报告表演的生活如约而至,晶很早画上漂亮的妆面,穿上闪闪发亮的表演服,等在演出舞台的侧边。当音乐响起时,晶和别的好多个小伙伴们开始了演出,但因为晶非常焦虑不安,在最重要的情况下忘了舞蹈,导致了台子上的错乱,出现失误演出的晶十分愧疚,静静地流下来了泪水......

而这时候,晶的父亲妈妈却当众舞蹈班的同学们与老师的面训斥晶的出错:“你怎么连姿势也不还记得了呢?全只因为你,全部演出都毁了,大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儿童

应对父亲妈妈的斥责,晶仅仅默默地的留泪水……

一晃又来到该去学跳舞的時间,妈妈出现意外地发觉晶一反常态地躲在屋子里不愿出去,因此提示她:“晶,该去学跳舞了。”

晶带著一丝丝抵触:“妈妈,我能不能不学跳舞,我认为我教不太好……”

妈妈听了很生气:“你觉得不学也不学?那钱并不是白交了?跳不太好舞你也有理了?赶快去舞蹈班!”

晶一路哭叫着被妈妈送至了舞蹈班,可妈妈刚离去,她就悄悄地从舞蹈班里溜了出来,但是由于不认识回来的路,晶走丢了……

教师发觉晶没有课室时,立刻联络了晶的妈妈,晶的妈妈赶忙的四处找,最终多亏找到晶,可是晶還是在乞求妈妈她能必须上舞蹈班,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原先自身感觉没有什么的两三句,原先对孩子的损害却这么大!儿童

该怎样看待孩子的出错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做的并不是斥责孩子,那样对孩子的危害会挺大,而实例中的这对父母对孩子的毁灭性的指责,会给孩子产生胆怯、软弱、找借口、焦虑、不自信、担心不成功,当在碰到上演出舞台的机遇的,父母的作法会让孩子胆怯,丧失好的机遇,和期待的毁灭,那样的严重后果的危害!

家长应当秉持一种关注的、宽慰的心态来看待孩子

在孩子做一些事儿有一些出错的情况下,家长最先不要在第一时间去斥责孩子,只是去宽慰孩子,心态一定要柔和,让孩子有一种归属感,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始终在她的背后适用她!

在以后的几日,家长一定要多多的观查孩子的一些个人行为和作法,由于孩子很单纯性,会感觉自身全都做不好了,自怨,自甘堕落的一些作法,因此家长要多关注一下孩子!

在孩子的心态基础平稳时,能够 在生活起居中有激励孩子,让孩子再次拾回自信心,或是在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情况下,家长能够 陪着她一起进行一些事儿,例如:陪她一起去舞蹈班练舞蹈,让孩子了解你一直在她身旁!

结语:

人非圣贤,当孩子有一些小出错时,家长何不给一些激励和宽慰,会具有事倍功半的实际效果!

当孩子大发雷霆时


镜头一:2岁半的佳佳跟着妈妈和奶奶去商场,佳佳看上一只漂亮的玩具熊,要求妈妈买下来。妈妈说昨天不是才买了新款的芭比娃娃吗?佳佳撒娇一定要妈妈买,妈妈不答应,佳佳马上泪流成河。妈妈哄着女儿,乖乖,别哭,待会儿妈妈给你买冰激凌吃。佳佳仍旧涕泗滂沱,奶奶发话了——算了,我出钱,给佳佳买了这只熊!婆婆从来见不得孙女儿的眼泪,佳佳掌握这件秘密武器,妈妈只有再次投降。

镜头二:2岁8个月的强强看见邻居小朋友龙龙手中拿着一辆小坦克,兴致勃勃地跑上前要拿,龙龙不给,强强干脆抢了过来,跟在身后的爸爸夺过坦克还给龙龙,一边训斥强强,“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抢玩具!你怎么不长记性?”强强愣了一下放声大哭,爸爸不耐烦了,“哭什么?你抢别人东西还有理啦?不许哭!”强强哭得声嘶力竭,惹得四周的人都朝这边看。强强爸爸恼羞成怒,抓起儿子走回家,警告怀里又踢又打的儿子,“你闹吧,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镜头三:3岁的健健到小朋友楠楠家参加生日晚会,分蛋糕的时候他忙着玩儿楠楠刚刚拆开的礼物,等他来吃时,发现带小鸟造型的部分已经被楠楠吃了一半,跺脚大叫“你吃了我的小鸟!你给我吐出来!”说着就哭起来。楠楠吓了一跳,也哭起来,生日晚会突然乱作一团。健健妈妈见状先跟楠楠说了一声“对不起”,而后抱着健健问怎么回事。健健语不成句地哭诉着,“我要那个小鸟!他给吃了!我要他吐出来!”健健爸爸不禁抢白他,“哪儿有你这么不讲理的?蛋糕吃哪块都一样嘛,再说这是人家楠楠的生日……”健健妈妈用目光制止了丈夫,搂着儿子,慢声细语地说,“你是想吃那个小鸟对吧?可是事先没有跟楠楠妈妈说好,她不知道给你留着那块,结果你没有吃到,对吧?唉,这是挺叫人难受的,怪不得你要生气呢。但是楠楠已经吃了,叫他吐出来是不可能的了。你看看,能不能吃一块别的蛋糕呢?妈妈刚才吃过了,可好吃了。”健健仍然哭着,但是声音小多了,嘟囔着“我要吃小鸟,我要他吐出来。”健健妈妈又说,“我看你是困了,今天玩儿的晚了,所以你的情绪不太好。咱们回家吧。”路上健健在车里就睡着了。爸爸对妈妈嘀咕,“这孩子今天这么不讲理,你怎么也不说他?”妈妈说,“他就是累了,孩子累的时候就可能找碴儿闹,健健不是不讲理的孩子。他这么困,我跟他说什么道理都没用。等他明天精神好一些的时候我再细细地跟他说一说。”

以上这三个场景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即使没有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至少也耳闻目睹过不少类似的场面。哪个家长处理的最恰当,还用我说吗?

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十分正常,这种行为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一般来说,幼儿从1岁多开始就会出现发脾气大闹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语言的发展速度。小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没有耐心等待,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就付诸行动——发脾气。3岁以后,语言表达能力跟上来,会有所缓和。

敏锐的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这种特性,并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困惑化作孩子成长的动力,耐心引导孩子学会推迟满足自己的愿望,接受令他失望的现实;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用恰当的语言而不是哭叫表达自己。

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孩子的哭闹频率:

一、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给孩子足够的关爱,让我们自己成为孩子心灵满足的源泉,而不是玩具、电视和零食。

二、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不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行动自由的孩子内心是平静的,能够平和地接受困惑和失望。相反,被家长限制过多的孩子,内心是焦躁紊乱的,平时积蓄的压抑和愤怒会抓住机会火山爆发。

三、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以平和商量的口气给他讲道理,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他指挥他。

孩子是爸爸妈妈心头的肉,一哭起来,父母的本能反应就是答应他的要求、尽快结束不愉快的场面。然而——且慢!虽然孩子哭的可怜兮兮,却不是他无法承受的痛苦。这种困惑、失望、伤心,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

最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了自己,也就控制住了局面。孩子看到我们的平静,他也最终能够学会控制自己。一旦我们有了任何感情方面的反应,无论是怜悯、难受,还是烦躁、恼怒,都无异于把控制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左右我们的情绪,也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

我们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开始哭闹了,我们要做到的是——

首先,拥抱孩子,爱抚他,告诉他“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够满足你的这个要求。”并且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什么。身体的接触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尤为重要。

其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如果是在公众场合,不要难为情,保持一颗平常心,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这决非意味着我是一个无能的、失败的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是首位的,面子是其次的。”如果公共场所要求安静,则平静地引走孩子,把他带到一个不干扰别人的地方。

第三,在孩子发泄的过程中,给孩子共情——“我知道你想要….,我理解你现在很不高兴。”同时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我不高兴、我很伤心、我难过”等等。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愤怒过渡到难过,并且接受令他失望的现实。

第四,不要急于“哄”孩子,也不要以语言暴力来压抑孩子的情绪、否定孩子的感受,甚至嘲笑孩子“你多没羞啊!”更不要运用身体暴力。

第五,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议一个比较有趣的替补活动,或者给孩子一个选择:要么停止哭泣,继续当时的活动;要么继续哭泣,但是爸爸妈妈可以选择不参与。尤其在家里,我们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你如果选择哭泣,就自己哭一会儿吧,我先去另外的屋子;等你决定不哭了再来找我。”要明白,只要有观众,哭闹就会继续上演;失去了观众,小演员很快就会索然无味,去找更加有趣的事情做。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几点:

一、不要像强强爸爸那样威胁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对于孩子仅仅是一种失望,受到家长的威胁则会深深地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总是震慑于威严之下,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封闭自卑。

二、不要惩罚孩子——惩罚只是在渲染家长的权威,却会造成孩子将来必须在严格管制之下才能遵守规则,没有人管、没有惩罚的威胁,孩子就不自觉了。

三、不要像佳佳妈妈那样“贿赂”孩子——这也是在教导孩子,修正自己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奖赏,而不是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