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虎娃2岁,自发开始表演的欲望。第一次表演是在家里对着客人,大人谈话他突然奔过来,喊“李白乘舟将欲行……”背完后当然客人称赞,家人体面,掌声雷动。于是他说到鼓励,开始经常在外人面前表演(但成人从不强迫,如果他自己不提表演就算了,成人不提醒“给叔叔背个唐诗”)。到这时,我对过去做学生时对孩子表演唐诗的反感进行了反省。认识到如果孩子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喜欢表演,说明是他心智发育的一个体现,而且也仅是一个阶段而已,成人不能强迫,也不能过分鼓励,顺其自然。发自内心的表演可以激发他的自信心和适当的表现欲,对孩子心理是有正面的影响。

因为到了2岁多一点,他背唐诗对语言的影响才开始体现:一天,他在背“李白乘舟”时发生了词汇的变化,最后一句从“情”变成“钱”。开始可能是口误,但后来他连着说了三遍,并试图观察我们的反应。我开始反应平淡,因为想看到他是自己口误,还是有意识的。后来发现他是有意识的尝试变换词汇,于是表现出兴趣,这进一步激发他不断去尝试变换各首诗的词汇。到2岁3个月带他到南昌青云谱,他突然开始诗性大发,游玩后他突然做在亭子里拍着手打着点开始“诗朗诵”:开始是唐诗拼盘,就是想到的诗句东一句西一句拼在一起,然后是按照诗歌的韵律开始“自由创作”,如“竹林深处有花亭,ma-ya-lu-na-qi-ku-la,……”,凡是他没想好的就用音节代替,想好了就随口脱出。引起我的震惊。在这次外出游玩中,我还发现对于他背的唐诗,他并非完全不理解。比如刚好这次去了庐山。他在去之前,我就想到他曾经背过《望庐山瀑布》等诗,所以带了他的唐诗书,希望到时告诉他书中所写的就是此处风景,显示一下书的魅力等等。但在去南方的火车上他就开始禁止我读有关山水的诗,对我说“还没到还没到”,只准读些“锄禾日当午”类的。到了庐山,他一看见水就说“妈妈,飞流直下三千尺”,做揽车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一天玩的时候下雨了,他说“好雨知时节”,成了一次诗歌游。最可乐的是在庐山的白居易草堂,小小一间房他足足看了1个小时,让爸爸给他读每一篇书法作品上的诗。(当时那几天他确实处在诗歌敏感期)。

从庐山回来后,他的诗歌敏感开始过去,但一个月后语言发生了巨大进步。比如我家外有条河,河边有些垂柳,河边小路通向一个小动物园。一般的孩子去动物园都是迫不及待的,他却总是慢悠悠看着景致。有一天偶尔风吹过,他突然说“微风吹过树梢,轻轻动轻轻动,大风吹过湖面,波光纹波光纹。”同时开始的是他的创作欲。所有会的儿歌、唐诗、歌曲不再好好唱了,一定改词胡编。(这个阶段一直到现在)。开始编故事、过家家、玩各种创造性的游戏。偶尔还会有些稍有节律的语言,但都是在面对湖光山色之时(北大、颐和园等地)。用黑色笔在大白纸上涂鸦,然后告诉我们是“千山鸟飞绝”那首诗等等。最近,在小橡树上亲子班被一首配乐儿童诗歌感动哭了,是讲秋天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多孤单呀,春天来啦,小树叶回到妈妈的怀抱,多幸福呀。配乐儿歌游戏,他听到第二遍居然哭了,事后说为秋天离开妈妈的小树叶难过,虽然他知道秋天落叶的道理。

这是我对虎娃生活中唐诗教育的一个很粗的总结,全部来自我的虎娃成长日记。从中我对过去对儿童学唐诗的看法有了一些修正。会背多少唐诗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在孩子的生活中尽早适当地介入唐诗,依着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规律,对孩子的心智发育还是有好处的。我认为学唐诗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语言,而更是在于培养孩子感受万物的心灵。这可能就是诗歌真正的魅力吧。

补充一点,我的文字与我的早期教育问题。我属于爱写的那一种人,想不清楚的事写出来就明白了的那种。我的早期教育在诗歌上是与虎娃几乎一致的。比他开蒙早。据说大约我一岁左右的时候就每天在毛主席诗词的氛围下入睡,不到1岁半就会背多首毛主席诗词(当时的氛围,都是背这个的)等。不知与今天我的性格和文字操作有无关系。(转下文)

虎娃学唐诗(下)

延伸阅读

虎娃学唐诗(下)


如果在唐诗与儿歌中,两者只能选其一,当然要选择对孩子的语言习得更加有利的儿歌,这是无庸置疑的。因为无论中外,儿歌之所以世代流传就足以证明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是,我们不能避开的是我们现实中存在的唐诗教育问题。我们是一个习惯用古代文学作品教育自己子女的民族。在现在10多岁-20岁出头的这代孩子幼时,唐诗背诵几乎是城市中全民的早期教育必修课,唐诗背诵量几乎是孩子聪慧与否的重要标志。而直到今天,0-3岁唐诗诵读和背诵仍然是许多早教专家的重点推介,甚至在早教流派中出现了所谓“诗词派”。现在的普通父母,虽然没有如此极端,但对唐诗都抱着“读读,背背,表演”的态度。(但一般家有老人的,是比较注重孩子幼学古诗的)。这就是我们孩子早期接触唐诗的现实。这可能与我们传统中的早开蒙早读书观念相关,所以比较希望孩子尽早接触书面语:诗歌。同时,台湾的读经运动开展,也让我们一部分年轻父母重新感觉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从而开始关注我们的孩子。而且,我倒觉得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择其一,把唐诗读给孩子听,相信他本身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选择的。

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最需要的是找到一个比较符合儿童接受规律、心理规律的唐诗学习方法。看到你也比较赞同如果孩子非要学唐诗,可以从白居易学起。这其实已经是在做诗歌选择的课题了。还有就是学唐诗如何和孩子的心理成长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等等(儿歌本身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很好了)。如果说把握的好,幼学唐诗是可以促进孩子的心智成长的。另外,唐诗与其说是让孩子背,不如是让孩子感受,所以我说是“玩”唐诗。在感受问题上,儿歌的底蕴是肯定不如唐诗的。

在幼学唐诗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幼学唐诗本身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度有法,要培养的是孩子的感受能力,但千万不能因为成人观念上或方法上的错误,让孩子在唐诗、在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产生厌倦甚至逆反的心理。

虎娃的儿歌与游戏


很有用,让摇篮给你一个专栏吧,这样我们就可以不错过内容。

真好,以后一定按时听课,请虎娃妈一定多多指教!

好巧妙的游戏!没想到小小游戏里面还蕴含这这么多丰富的内容,还真启发人!

谢谢聪明的悄悄!

谢谢俏老师热心来摇篮指导我们,今后一定按时来听课!

涵玥谢谢大姨!

还有吗?悄悄阿姨辛苦了,宝宝谢谢悄悄阿姨了。

下集什么时候贴出来,我都等不及了。

用心的妈妈,虎娃好幸福!

谢谢俏老师,那天我在聊天室“偷听”,呵呵,只听到了一半。

谢谢俏老师!

多谢俏老师!太有参考价值了!!

多谢悄悄老师!

谢谢悄悄!我等着下集。:)

育儿小知识:儿童学唐诗多少岁可以学


育儿早教,0-3岁唐诗朗读和记诵依然是很多亲子早教权威专家的重中之重推荐,乃至在亲子早教派系中出現了说白了“古诗词派”。育儿小常识,如今的一般父母,尽管沒有这般极端化,但对唐诗都怀着“读一读,背背,演出”的心态。(但一般家里有老年人的,是较为重视孩子幼学古诗)。这就是说人们孩子初期触碰唐诗的实际。这将会与人们传统式中的早开蒙早念书意识有关,因此较为期望孩子尽快触碰书面语言:诗文。育儿小知识:另外,中国台湾的读经健身运动进行,也我们一起一部分年青父母再次觉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进而刚开始关心人们的孩子。并且把唐诗读给孩子听,坚信他自身会依据自身的工作能力做出挑选的。

育儿小知识:6岁之前的孩子实际上更应当从生活起居中来学习。 父母们觉得孩子自小刚开始背唐诗,未来能有一些文学类积累,但这仅仅成年人的念头。针对孩子而言,不管学唐诗還是学广告词,全是一种对語言的效仿学习,一样可以满足她们喜欢效仿的必须。孩子们对电视机里的广告词能滚瓜烂熟,由于广告词抑扬顿挫,并装有栩栩如生界面,当然要比古诗词中这些抽象性、归纳的語言更非常容易造成孩子的兴趣。自然,还可以教孩子们背一些简易易懂、非常容易了解的唐诗,但不必凑合学龄前儿童的孩子去背这些很长没办法了解的唐诗。

育儿小常识:育儿早教3岁之前的孩子关键以机械记忆主导,因此父母何不教孩子一些顺口的童谣,假如再加点演出,更能吸引住孩子的兴趣。 由于孩子的学习大部分是以兴趣来看的,例如一些孩子最初爱背唐诗都是出自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但假如长期性选用父母背一句,孩子跟随学一句的机械设备方法,時间一长,孩子的新奇感就会慢慢消退,她们的兴趣点就会迁移。

育儿早教:怎么教孩子学儿童唐诗


育儿早教里教儿童学古诗要留意从儿童的兴趣爱好来看,儿童喜爱实际品牌形象的事情,育儿小常识,,依据这一特性能够为得学的古诗加上一幅简易栩栩如生的画,既造成儿童兴趣爱好,又能加重记忆力。育儿小知识:內容挑选上应挑一些浅显易懂,儿童可以理解,教育性和科学性极强的诗,不必把这些含有封建社会颜色,婚姻生活婚娶及不身心健康內容的诗来教小孩,儿童阶段不太可能理解,也没必需理解这种內容。

育儿早教过程中,古诗应当挑选与幼儿生活贴近的古诗內容。育儿小知识,与幼儿生活贴近的古诗幼儿学起來通俗易懂、很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孩子们最熟悉最爱的小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观设计特点,白毛、白掌、长脖子,熟悉它高吭的鸣叫声,熟悉它在河里嬉水的景态。因此理解起來很容易,诗词也就顺理成章印在脑海中里。又如诗仙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行》等全是较为贴近幼儿的生活、广为流传、千载传颂的好著作。

育儿小常识:在平时生活初中古诗。将古诗课堂教学渗入幼儿的平时生活中,幼儿根据学习培训,遭受文化教育。如每日用餐时幼儿会将小米粒洒到餐桌上、土里,不经意中奢侈浪费了谷物。因此餐前与幼儿一起学习古诗《悯农》,让幼儿掌握人们每日吃的白米饭得来不易,是农夫用不辞辛劳的劳动者和汗液换得的,人们小孩子要明白爱惜劳动者果子。之后小孩子在用餐时一不小心把小米粒掉在餐桌上,会禁不住地说“粒粒皆辛苦”并将餐桌上的小米粒捡起吞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