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前没有手机,没有觉得拥有手机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买了一个,用了几年,也没有意识到手机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在去机场路上,把手机丢在出租车上了,过安检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下我才深刻体会到我的心里是多么地堵得慌,要联系的人都联系不了,我需要电话号码也都存在手机里。。。那天是去参加一个展览,开幕式上我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我奇怪这么件小事,对我的影响会这么大,丢了个手机,就好象突然丢了心一样。

居住在落后地区的人,生活得非常原始,不像已经习惯舒适享乐的现代生活的文明人,一天没有冰箱电脑就会痛苦万分。因为没有见过冰箱和电脑,所以落后地区的人就不会知道自己缺乏冰箱电脑。

一个人不会知道缺乏他自己从来不知道、从来没有过的东西。

同样道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缺乏美,缺乏艺术,缺乏用艺术来表达的愿望,因为大家从来没有过。

这就是我坚持给孩子的妈妈先上艺术课的原因。我觉得,如果家长完全不懂艺术,就难免以高昂的代价使孩子的学习进入误区。

因为成人自己判断不足,为了吸引孩子注意,从婴儿房到游戏场到幼儿园,只要是孩子接触的环境,用色必须鲜艳对比,造型必须卡通流行。很多成人看不懂多层次有深度的“色调”,认为喜欢鲜艳的色彩才健康,如果孩子画面上出现灰暗的颜色,就神经质的以为孩子心理出了问题。简单以为多用明亮鲜艳的颜色才能培养乐观性情,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延误了幼儿教育色彩感应力的开发。在病态的土壤上培育苗种,可以想象怎幺栽种就怎幺收获。

让孩子的妈妈先上艺术课,是不是有必要?都这么大了,再去有目的地培养,是不是晚了?

我的回答是:一个缺乏色感和音感的人,不会因为年纪大了就可以获得。色感和音感一样,都需要训练开发,是长期的教育累积工程。色感一定要亲自感觉体会,不可能从看书或语言学来,过程与努力绝对和音感一样不能假手别人。为什么要给妈妈先上课,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妈妈没有动过颜色动过笔,怎么知道你家的孩子做了什么特别的动作呢?训练色彩感应力,唯一的途径是去“碰”颜色,“用”颜色,直接从操作接触中了解色彩的秘密。

也许有人说:你的孩子画的好,艺术感觉好,你很开心,可是你真的知道他为什么被说是艺术感觉好吗?好在哪?他什么时候画的是不好?

如果孩子带回来的作品张张都非常完整,别太高兴,这“好”的背后,可能恰恰隐藏着危机。当然,我给妈妈们上课不是因为我要培养妈妈们做画家,这个工作留给更能干的人去做。我的目的是:通过让妈妈们动手,再做评析,这是有效引导孩子学习艺术的捷径。孩子从每天眼见的生长环境中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来形成适应、反应环境条件所赋与的能力。从睁开眼睛开始,周围环境就开始在为小婴儿上美术课。婴儿上的第一堂色彩课,是自己的婴儿房,父母的衣着服饰、家居摆设。

如果孩子暴露在强烈混乱色彩中,吸收到的指导讯息是错乱与对立的,没有中间色或基调,没有任何艺术氛围,一生眼界已定在水平以下,不战已败。妈妈必须自己感受性丰富,才能帮助孩子面对从意象,观念、感情转化成恰当的视觉结构。做父母的,不可能只想启发孩子的创造力而自己没创造力,不可能自己没有美感能培养孩子有美感。如果想延展孩子们的才华,先要重新唤醒自己的才华,并且具备素养和信心。

教父母学艺术,再让他们回去指导自己的孩子,美感教育从很小的家庭教育就开始了。父母从知道自己不足的“再学习”出发,才能掌握孩子视觉能力与生命美学的重要启蒙契机。

我要说的是:上美术课不仅是为了掌握技巧,却是为了帮助你形成一种特殊的对美对艺术的观念和态度,是一种观察以及解读世界的能力,是观看事情的角度。更强调的说,它是心的转变,眼光的扩展,从内到外,从内心的感动到外在行为的改变。艺术教育确实要专业的老师指导,但是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和理解,孩子"创造"的才情,就只能象父母一样,被填鸦样板的教育急速扼杀。

相关阅读

你所不知道的早教机


电子时代的强势来袭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幼儿当然也包括其中。近年来,随着ipad的流行,早教电子也成为诸多商家抢夺的市场。各种“早教机”充斥在电商和家电卖场,消费者在选择时,也是颇具难度。

都说自己是早教机,但是真正合格的“能早教”的机器又有着什么样的标准呢?让小编为你拨开迷雾吧!

1.故事机不等于“早教机”

讲故事是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深受宝宝们的欢迎。但这并不代表“故事机”就完全等同于“早教机”。从功能上看,故事机主要是代替家长完成了讲故事的工作而已,而早教机的功能却不止于此,除了讲故事,更多是与成长岌岌相关的教育内容。因此,市面上很多打着“早教机”旗号售卖的“故事机”,实在有点名不符实哦!一般看来,故事机通常只有讲故事、唱儿歌等单一功能,虽然可以下载更新其中的内容,但是距离真正全方面的“早期教育”还有很大距离。

2.懂教育的“早教机”

很多妈妈在选购早教机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早教机”就是贵一点的游戏机,尤其是被商家定义为带有益智游戏的游戏机。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部合格的早教机需要有专业、科学的内容作支撑,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内容标准,早教产品的内容需要严格按照幼儿成长的各种敏感期设计和研发,这些包含科学意义的内容是简单的故事和游戏替代不了的。按照儿童敏感期理论,早教机必须含有情商、语言、认知、数理逻辑等全方面的教育内容哦!

3.手脑协调的“早教机”

早教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不过借助ipad等平板电脑的发展,早教机才真正迎来了“春天”。因此,在设计和功能上,很多打着“早教机”旗号的机器,实质上却只是低端的“平板电脑”或以大屏幕为主要载体的游戏机。

然而,处于身体发育起点的幼儿,其发育的重点绝非仅仅是紧盯屏幕的眼睛和滑动屏幕的食指。根据国际上对于儿童发展教育的要求,0-6岁儿童在成长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手脑协调”,因此,大运动、精细运动等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作为电子产品的早教机,不仅仅在屏幕光感上有严格的要求,机身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合一”和“手脑并用”,在玩的时候可以通过大脑反应,实现手部灵活控制的早教机,才能更好的刺激幼儿的手脑发育。比如小天才早教机的“手掌按键”及“蘑菇摇杆”,便是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例子,一按一摇,让孩子在使用时充分训练了手脑的配合。

4.绿色环保的“早教机”

为孩子选择的早教产品,首先要“安全”。选购早教机时,应当着重从材料、设计、音质以及屏幕等方面,详细了解产品的这些细节。

材料上,采用欧美权威认证的环保材料,如ABS工程塑料,安全性高。

如果早教机需配合印刷类内容使用,也应该注意这些印刷品是否采用的无毒无害油墨,防止幼儿在手口敏感期误食,引发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一体成型工艺避免了缝隙、杂志对孩子的伤害。而专业的音质认证,如Intertek认证,则确保了产品音质、音色、音量对幼儿听力的绝对安全。屏幕方面以磨砂屏为宜,避免反光对幼儿视力造成了潜在伤害。

小小的早教机,不仅承载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想为家中的宝贝选择一款合适的早教机,一定要多学习哦!

家有好奇宝宝 就做"不知道妈妈"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中外幼儿在1岁半之前的好奇心多能得到满足,而在1岁半之后,中外教育原则的差异性就逐渐表现出来——西方幼儿的好奇心仍然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西方妈妈们往往不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与整洁要求来限制其探索性行为,哪怕这一行为会留下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条件满足宝宝好奇心的行为,就是留存“创造力”的火种的行为;可是如果宝宝的“捣乱行为”反复遭受打压,他当然会变得干净整洁、循规蹈矩。但,他不再探索、好奇和发现,这里面的隐忧,聪明妈妈都可以看得到。

测试:面对宝宝的好奇表现,你是何种妈咪?

大多数蹒跚来去的宝宝都有打泼牛奶的经历,他们会奇怪于地毯为什么“喝”牛奶?一些捣蛋宝宝会受此启发,在地毯上泼果汁、番茄酱、白开水、食用油等,看看地毯还喜欢“喝”什么?遇此情况,身为妈妈,你的反应是:

A.慌忙抢过宝宝手里的杯子、勺子,恼怒地说,“你真是一个闯祸精,这些东西怎能泼在地毯上呢?你毁了咱们家的地毯!”

B.反正地毯已经弄脏了,想想各种污渍用什么清洗剂才能洗净。

C.对宝宝说,咱们一起来观察地毯喜欢“喝”什么,哦,果汁和番茄酱会使地毯变色,炒菜用的油粘上了地毯很难洗得干净,白开水在地毯上渗透得很快,晒干后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哦,沾上饼干屑的地方,地毯蛀了几个小洞……看起来有些东西,地毯是不爱“吃喝”的。宝宝,咱们再来想一想,应该怎样给弄脏了的地毯洗一个干净澡?

两三岁的宝宝特别喜欢敲打碗筷的游戏,经常一边敲打一边笑,把精致的小碗都敲出了豁口,你会做何反应?

A.对宝宝说,吵不吵呀,你看你把饭碗都敲坏了,你将来会没饭吃的!

B.对宝宝说,总这么敲有什么意思?你就不能干点有意思的事,比如背背唐诗讲讲故事什么的?

C.妈妈知道宝宝想听听同一根筷子,敲在大碗和敲在小碗上,为什么听上去不一样,妈妈还知道宝宝一会儿用木筷子、一会儿用竹筷子,一会儿用勺子敲同一只碗,是想知道声音为什么有时候清脆,有时候又沉又闷对不对?妈妈陪你一起来敲。对了,宝宝还应该动动脑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筷子来敲碗,什么东西敲出来的声音脆,什么东西敲出来的声音闷?

下雨了,宝宝穿着雨衣和高筒雨靴踩来踩去玩水,看到地上的水流还用手去摸一摸,还搬来小石块小砖头挡住水流,看看会发生什么。针对宝宝在雨中的好奇行为,你的反应是:

A.一把将孩子拎回来说,叫你不要玩水你就是不听,地上的雨水多脏,能用手摸吗?着凉感冒了怎么办?

B.由他去玩,既不干涉也不参与,就等着给他准备姜汤和热水澡。

C.打着伞蹲下去跟孩子一起玩。跟孩子一起观察地上的水流为什么会打旋,水为什么是朝这个方向流而不是朝那个方向流;马路为什么修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弧形?马路两侧的水流向了哪里?还有,为什么泥地吸水快,而柏油和青砖地几乎不能吸水?

落叶满地的时候宝宝总是不停地停下来,捡拾落叶,他不停地提问,问为什么有的落叶是红的,有的是黄的,有的则是半红半绿?为什么落叶掉下来的时候总是“掌心向下”;为什么树上的叶子软软的,而落叶踩上去沙沙响,为什么落叶是脆的?你会做何反应呢?

A.马路上的叶子那么脏,哪儿能捡啊?为什么叶子的颜色不一样,长大了老师会讲的,现在告诉你,你也不懂啊。

B.随他去玩,一面等待,一面看报,对宝宝的“深奥问题”只是嗯啊敷衍。

C.宝宝能这样问,说明宝宝肯动脑筋,说明宝宝越来越聪明,妈妈真高兴,不如这样,我们让幼儿园老师来开一节课,跟小朋友一起研究“落叶的奥秘”。宝宝,咱们一起来捡各种各样的落叶,回去以后查书、上网,再跟老师和小朋友一块儿讨论你的这么多个“为什么”。

宝宝无意中发现了吸尘器的“妙用”,他开始像妈妈一样打开开关,聆听那嗡嗡的声音,他在地上撒了很多纸屑,吸进了吸尘器的“肚子”里,调皮的宝宝深受鼓舞,他开始故意把大米、绿豆、花生,还有小件的玩具撒在地下玩他的“吸尘游戏”,你撞见了这副场景会怎么做?

A.大声斥责宝宝,并且打开吸尘器的收纳袋给宝宝看,说这么多干果杂粮与垃圾混在一起,实在浪费;而吸附玩具的出格行为还会损坏吸尘器。“要是这台机器不唱歌了,家里就没法打扫,妈妈只有罚宝宝擦地板。”

B.当时没说什么,事后却把吸尘器想法藏起来,再也不当着宝宝的面使用吸尘器。

C.干脆跟宝宝一起做实验,看看吸尘器“吃”得最快的,是纸屑、绿豆、花生、大米还是玩具锡兵,不过,在此之前要求宝宝与妈妈一起将收纳袋里的“垃圾”倒出来分捡,再玩“吸附游戏”。妈妈还可以用圆形的大纸筒套住宝宝的身体,让他扮演“吸尘器”,去吸附各种物品(实际是用手抓进去),切实体验吸尘器的负压工作原理。

热爱美食的宝宝多数会玩“另类种植”游戏,当他知道多味花生和“状元豆”,是花生、黄豆加上十几种作料煮出来的时候,他会天真地认为将花生、黄豆与茴香、花椒、辣椒、桂皮一起种进阳台的花盆里,就会长出多味花生和状元豆来,面对宝宝的“荒谬”行为,你的反应是:

A.大声嘲笑他的出格想象,并在亲朋好友间“传播”他的荒诞“事迹”。

B.就让他去种好了,以宝宝的记忆计,妈妈敢打赌过几天他就会完全忘记花盆里埋着什么了。

C.妈妈想方设法让宝宝了解多味花生和状元豆生产的全过程:带他到农民的花生地里收获一次,让他尝一尝带壳花生的味道,带他到炒货店里去参观,观察作料是什么时候加进花生里去的。同时,妈妈保留宝宝埋有“梦想种子”的“实验田”,看看宝宝最终会种出些什么。

好了,测试做完了,选A最多的是常规的A型妈咪的典型作法,这是大多数妈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最原始、最本能的反应,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保证宝宝的安全和整洁,可以减少妈妈的工作量,减少很多麻烦,但无疑会打压宝宝的好奇心,棒杀宝宝因好奇而萌生的创造力和探究事物的能力。

选B最多的妈咪是“纵容但不提倡”的B型妈咪,这类妈咪虽然表面上没有过多地打压宝宝的好奇心和尝试欲,但事实上她也没有给予宝宝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没有给予宝宝由点及面的探索方法,这样的妈咪带出来的宝宝,好奇心只是停留在“一时惊奇”上,没有上升到创造力大增的层面上。

选C最多的妈咪,恭喜你,你已进入了创造“好奇宝宝”的聪明妈咪行列,你已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回应宝宝的好奇心,让宝宝的好奇更进一步,转换成一种独特的创造潜能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同时,你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宝宝一起加入“收拾残局”的行列里来,从反面告诉宝宝尝试的代价,这样,宝宝了解了尝试的结局后,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制造麻烦”,他会尽可能细致地去观察,争取一次得出结论。

培养好奇宝宝的N个原则:

创设满足宝宝好奇心的环境

对宝宝来说,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蕴含着可供探索的资源,小区的草坪、公园里的旮旯、种满花草的阳台、客厅一角还没有卖掉的包装箱、爸爸新购的车库……随便哪个情境,都可能成为引发宝宝好奇心、诱导宝宝提出各种问题的学习场所。妈咪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保证宝宝不被电到、咬到、磕碰到),然后就可以依据宝宝的兴趣提供各种实践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宝宝去探索。国外的父母,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提供一整套的玩沙工具,提供放大镜、标本夹,提供迷你工具箱和仿真炊具,他们很乐意让宝宝在玩得不亦乐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全家人一起来寻找解决方案。

不要以成人的思维约束宝宝

由于年幼宝宝的认知有限,可能会有很奇怪、超出成人逻辑的设想,这个时候妈妈切忌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宝宝的想象力。比如宝宝观察到绝大多数落叶掉在地上都是“掌心向下”,他会认为那是“落叶宝宝”在亲吻大地妈妈,妈妈可以鼓励这个想法并让宝宝在脸颊下亲一下,妈妈不必强调说“落叶不是宝宝,落叶只是飘下来,落叶没有亲吻大地”。

在满足宝宝好奇心的同时,锻炼宝宝的生活能力

好奇的宝宝多半有超乎常人的“动手欲望”,表现为两岁不到的宝宝一定要拿家中的电视遥控器当“玩具”,不给他就大哭大闹;或者还够不着水池的宝宝,自告奋勇在帮妈妈洗菜、做饭,与其担心他们“闯祸”,破坏遥控器或弄伤自己,不如都给他各种用具的使用方法。两岁的孩子会挑看喜爱的频道,3岁的宝宝会在妈妈的指导下做色拉、用微波炉蒸鸡蛋,这都是满足宝宝“好奇心”的成果,只要妈妈因势利导,重要的收获还包括锻炼了宝宝的生活能力,使他在未来的探索活动中积累了基本的经验,也更有自信。

鼓励宝宝有更多非常规的玩法

好奇心何以能够上升为创造力?有时靠的正是一种非常规的的游戏手段。比如幼儿园老师让宝宝自己发豆芽,并让宝宝每日口述、妈妈记录“豆芽日记”,在收集好绿豆、红豆、芸豆、蚕豆之后,宝宝执意要让自己爱吃的怪味豆和鱼皮花生也加入“发芽”行列。迫不及待地干涉宝宝、试图将宝宝拽回所谓“正确的轨道”上来,恰恰使宝宝错过了许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岔道,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如果你不让宝宝种一种怪味豆和鱼皮花生,他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的干果豆类与熟的干果豆类有什么不同,他也不会明白种子的力量来自何处,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芽长长了,豆子却变小了,”或者为什么“不发芽的豆子会发霉”。

做“不知道”妈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宝宝的探究心

妈妈是宝宝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好奇心十足的宝宝,必须由对万事万物怀有兴趣的妈妈来“制造”,这是肯定的。妈妈对宝宝的问题一概敷衍说“不知道”,当然会打压宝宝“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热情,但若宝宝每次问“为什么”,妈妈都忙不迭地给出标准答案,未必见得是好事,这等于是替宝宝省却了探究的过程,直接吃到了现成的“馒头”。而培养宝宝好奇心的最佳方式,却是从“种小麦”开始,一步一步做具体指导,让孩子最终吃上自己做的“馒头”,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不知道”妈妈意义更大——先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再说,“不过我们可以去问百科全书(google、百度、新浪,或者宝宝的科学课老师);或者我们可以做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教育手段对宝宝形成创造力而言很重要,因为妈妈在这一过程中教会他“研究方法”,教会他到哪里去搜索正确答案。对3岁以上的宝宝而言,这是培养他的“学术能力”的重要过程。

所以记得在回答“面包为什么会发霉?”“月亮干嘛要跟着咱们走?”“风筝为什么会飞上天?”之前,先反问一句,“宝宝怎么认为?”“怎么证明宝宝的想法是对的?”孩童头脑中的思维马达,才会发动起来。

你不知道的孩子学音乐的好处


欧洲的早期音乐教育,起源于著名的达尔克罗兹的节奏教学和奥尔夫的综合艺术教学,发展到今天,成为名叫节奏音乐教学的早期音乐教学,内容包括有节奏、语言、律动、舞蹈、合奏等,目标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而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学习上。而奥尔夫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派生出音乐治疗的学科。

早在1993年,毕业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演奏家,后来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罗斯切女士,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在幼儿园),对参与和不参与音乐训练的两组孩子做了推测空间推理能力的心理测验,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空间智力成绩高出46个百分点。

2004年,德国古斯它夫·波舍(GustavBosse)出版社出版了托神根音乐学院瑞那特·克略佩(RenateKl·ppel)博士和沙宾娜·福利舍(SabineVliex)教授合写的书《通过节奏音乐教学帮助行为异常的孩子——认识,理解,正确的治疗》,书中用实例介绍了行为异常的孩子的种种表现,如胆怯害怕、没有安全感、暴力行为、专注障碍和多动症等等,对它们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讲述在实践教学中是怎样通过节奏音乐去帮助他们。

可见,用音乐教学作为开发孩子的智力和用音乐教学去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由于遗传、器官疾病、早期不好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异常行为,已成为先进国家的音乐教育专家、心理专家、脑科学专家等共同研究的课题。

对宝宝进行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宝宝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增强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对宝宝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有提高。但是大部分家长们却不知道如何如何对宝宝进行音乐教育,在这个时候,家长们就要找些权威的亲子教材学习,通过多听、多学、多看。而不要擅自对宝宝进行音乐技巧灌输,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厌烦感,所以,家长要采用最适合宝宝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

音乐能改变孩子的不足

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如何用艺术教学去解决孩子的那么多问题,老师们的认识比较模糊,还有就是家长对这方面的了解认识还不够,甚至对孩子的异常行为感觉到了,但不愿意去承认与配合老师一起帮助孩子。

在我们的工作经验中,家长的态度正确、平和,小朋友的进步就神速,有些甚至能完全改变。如小林接受音乐培训时才五岁,两三节课后母亲就告诉我们小林有自闭症,他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大合群,话也不多,很容易哭,身体的协调能力也不好。但小林的乐理知识学的很扎实,歌也唱得好。一段时间过去后,小林有了明显的改观,他不哭了,那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害怕也逐渐减少,性格越来越开朗,还能与小伙伴一起配合做乐器演奏,做形体表演。每当小林出现反复与波动,老师就会请妈妈配合给予更多更细的关心与帮助。小林现在已开始学习吹奏乐器了,小学三年级了,与其他孩子没有多大差异。

小欣是家里的心肝宝贝,但她胆怯、羞涩,问她什么事回答都是一句:不知道。即不用负什么责任,也不会受到伤害。其实这类孩子也因此无法与他人沟通、交流,老师也无从知道他究竟学得如何,这是行为障碍的表现。但小欣通过四年的音乐培训,有了很大的改观,她能大大方方地站在舞台上演奏长笛,小伙伴们都爱与她合作搞创作、做游戏,大家都说她变了个人。

安安出生时脑积水,行为总是有点怪癖,不大爱讲话,细心的父亲让他参加了很多的训练,包括音乐上的、体育上的。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他,弹得一手好钢琴,表演起话剧也惟妙惟肖。

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与个性健康发展上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父母,不必把眼光只盯在孩子在某件乐器学得如何上,让孩子在集体的艺术氛围学习,会感到更快乐、开心,性格变得开朗活泼,愿意与人交往沟通,行为规范正常,这就是最大的收益。有了这种良好的基础乐器学习随后也会突飞猛进的。

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心理学家通过广泛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绝不能等到上大学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引起多方的关注。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外,借助艺术手段,尤其是音乐活动,也能促进人际交往。

早在1973年,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学科技能。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6—9岁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他们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也下降了。

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研究认为,社交是对社交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人们越是自我封闭,就越害怕与别人交往。

音乐活动的一大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情商”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的话,不妨多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这也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二宝爸妈不得不知道的事


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很多宝爸宝妈开始考虑二宝的事情。政策上符不符合条件?身体状况还可以不可以?年龄上是否合适?经济状况允不允许?这些问题相信很多爸妈都能提前考虑到。可是爸妈们,手足情并不是天生的,有了二宝,大宝怎么适应?如何让大宝二宝相亲相爱,这些家有二宝不得不知道的事就让小编跟您聊聊。

对于二胎出生后给大宝带来的冲击,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给了详细描述,她感慨说“人类分两种,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过两个孩子以上的,多半和艾瑞卡一样,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物。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他们一进门就问:Baby在哪里?为他们开门的,只比他们膝盖高一点点的老大,站在门边阴影里。”80后的小夫妻,双方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本身就没有兄弟姐妹的概念,二宝的诞生,很有可能将家里所有人的关怀重心放在了二宝身上,而大宝就不再像原来一样享受聚万千宠爱于一身了,这样的反差,对于年纪尚小的大宝来说,难免心生失落和嫉妒,甚至将这些失落化为恨意发泄到二宝身上,于是出现很多大宝二宝不和谐的现象。作为二宝的爸妈一定要知道手足情并不是天生的。

如何让大宝二宝相亲相爱?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需要角度来看,作为拥有二宝的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争得大宝同意

父母最好能在生二宝前,先试探一下大宝的意见,让大宝明确即将到来的角色变化,引导大宝应该怎样做好将来的哥哥/姐姐,以及哥哥/姐姐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关心弟弟/妹妹。最好可以提前让大宝与多子女家庭接触,让大宝了解到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是非常正常、和谐的。重要的是要让大宝知道,不管是否存在弟弟/妹妹,父母都将一如既往地爱着他/她,让大宝心理有安全感,不至于因二宝的出生而失落和嫉妒。一些此类的宝宝绘本,也是潜移默化的不错选择。

不要忽视对大宝的爱

家有双宝的妈妈,在尽心尽力照顾二宝的同时,再忙也要顾及到大宝的心理,想办法对大宝进行安抚,尽量多陪陪大宝,多给大宝一些拥抱,如果实在顾不上,也可以多跟大宝说些“妈妈爱你”、“弟弟/妹妹小,妈妈要对他多些照顾,但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因此改变”之类的,让大宝确认妈妈的爱,只有一个确认了父母之爱的孩子,才会有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才不会想着办法确认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跟弟弟/妹妹争宠。

教育要公平公正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可是这句大的要让小的,却让多少家中的老大心里不平衡。弟弟/妹妹的身份角色为什么可以成为天然邀宠的资本?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爸妈更多的时候无条件的偏袒二宝,斥责大宝。这些做法都大错特错。家有二宝,父母一定要公正,不能一味偏袒其中一个。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将问题还给孩子,比如“妈妈只有一颗糖,怎么办?”“妈妈没办法一次抱两个小孩,怎么办?”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可以说“轮流好不好?”逐渐让孩子感知到妈妈处事只问对错,做错事的一方无论大小,都要接受惩罚。

让大宝参与照顾二宝

参与感能更快让他适应哥哥/姐姐的角色,让大宝也承担一部分责任,比如逗宝宝开心,帮宝宝洗澡等,并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让他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由此一来,大宝就能慢慢适应,家有二宝的生活。

榜样的力量

父母要善于从正面强化孩子的行为。作为大宝,不自觉地会在行为上给更年幼一些的二宝树立榜样,通常表现在生活的自理能力上,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父母可以在大宝做出好榜样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并把这种表扬跟他做哥哥姐姐的角色结合以来,比如,表扬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小姐姐知道让着弟弟了哦,真棒!”、“弟弟有你这样的小哥哥,妈妈都替他感到高兴”、“你能这样跟弟弟分享,真不容易,妈妈为你骄傲”等等。一来这样可以强化他既有的好行为,唤起他做哥哥姐姐的责任感,二来可以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积累内在的力量,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不可爱。

年龄间隔要适当

年龄距离对于大宝顺利接纳二宝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可以选择,最好不要在大宝两三岁的时候生二宝,这个时期正是孩子独占欲很强的时期,不利于大宝顺利地接纳弟弟妹妹,相反,如果大宝4岁甚至年龄更大以后再生二宝,则已经渴望交往的大宝就比较容易对弟弟妹妹持欢迎态度了,虽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宠”事件,但相对两三岁的孩子,频率会小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