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天才?

天才是这么一种人:他会的东西大多数人永远学不会。爱因斯坦,霍金是,玛莎•阿格里奇是天才,球星乔丹也是天才。他们后天付出的努力不比任何人少。只是,其它人就算玩命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些人的境界。

什么不是天才?我们所推崇的“神童”,大多数都不是天才。你会干的事,你的朋友也会,只不过比你晚;或者你会的东西别人不会,只不过是因为别人没学。会背诗、甚至会作诗的三岁孩子,会读书的两岁孩子、会心算的四岁孩子等,多属此类。因为天才也仍然需要后天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天才展现出来,需要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刻的认识、需要了解前人的成就才能有所创新,所以小孩子时期谁是天才是很难看出来的。你没听说过天才的少年哲学家或作家吧?你也没听说过天才的少年政治家或科学家吧?当然也有例外,孩子在数学、乐器演奏和棋类方面的天才可能很早显示出来,因为这些领域需要的能力比较单一。

所以我们别只想着让自己孩子当一回“神童”。费了半天劲,孩子想玩也没玩成,该培养的能力没培养成,结果呢?不过是在亲友街坊面前“风光风光”。可不是说从现在起最好别教孩子认字算数,如果孩子不喜欢、或者能力还达不到,就别急,别太把孩子十来岁以前的“成就”当回事。培养他的能力,让他有“后劲”,更重要。

2、知识的力量有多大?

有句让人笑得喷饭的话,叫做“无知才能无畏”。路上见着一只老虎,你要是不知道老虎爱吃人,你当然就无畏。嘿嘿,这样无畏的人很快就会从人类基因库里消失了。

另一个极端有一句话,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也得看是什么知识。有些知识,象一加一等于二这种公理,是力量。很多其它知识,就不一定了。比如说吧,自然科学知识总是不断更新的;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书,跟二十年前人们读到的,虽然都讲的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朝代,内容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再过五十年,历史事件没准又出来新的说法;生活常识更是一会儿一个说法。过期的知识不是力量。所以与其太过注重知识,不如教给孩子一项本事:搜集信息、更新知识的本事。

3、素质教育在中国。

现今老师、父母、专家言必称素质教育,问起什么是素质教育,很多人都能说个大概。若问起素质教育的目的,我敢保证,有些妈妈得吞吞吐吐。“哈佛女孩”、还有“什么男孩”之类书之畅销,就是最好的例子了。说句实话吧,肯定有些妈妈心里想的是:搞好素质教育,将来孩子也进哈佛!其实,素质好的孩子大部分还是进不了名牌大学,毕竟素质和学业水平是两回事。一个人的素质高,可以使他在学习方面的潜力发挥得更好,但这不说明他就能够得上名校的要求。素质好的主要作用,还是使得一个人能够有合理的生活目的并有能力去达到这个目的、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如果有一本书叫“修车男孩XXX”,讲一个素质高的修车匠,不知能卖出去一本吗?

4、什么年龄是学习的关键期?

另一个流行说法是“0到三岁是学习的关键期”,所以很多家长急着让孩子认字、背诗、学英语。国内教育界都有这种说法,但一些研究大脑发育的生物学家却有疑问。为什么呢?因为人脑的发育要到十来岁才停止呢。0到三岁的时候固然脑子里一大堆突触使劲在长,学习新东西也许可以让有用的突触长得多一些,可是四到十一、二岁的时候,脑子里的突触虽然还在长但大的结构已经有了,这时候是学东西最快的时候。所以,0到三岁是关键期,还是四到十岁是关键期?

孩子的每一年都是关键期,每一年要学的东西也不一样。越小的时候越应该注重能力的发掘,大一些之后,可以学习现成的知识。就说0到三岁吧,最先是从国外传到国内的,但是国外强调的是让孩子接触尽可能多的东西,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培养语言能力、运动能力、自理能力、探索能力等最基本的能力。到了中国,除了家长之外,还有些搞教育的拿这个说法做办那些“学前班”、“认字班”的理由。小心!橘子过了淮河了。

5、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妈妈的兴趣?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最喜欢的方式是孩子自己探索,家长引导。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接触尽可能多的东西,让他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学些什么,然后一旦孩子对什么产生了兴趣,家长给他条件让他能够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最不喜欢的是家长给孩子定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当然,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人人都得学的,还是得学。就说中文吧,我当然也是希望儿子会中文,不过我也知道,中文对他不会有什么实用价值,更多的是不忘祖国的意思。学了中文他不见得肯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我是会尽量让他接触中文、想法让他觉得中文有意思。如果他执意不学,我是不准备强迫他的。Zj09.Com

相关知识

幼儿早教:如何跟孩子解释“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马路边捡的?冲话费送的?石缝里跳出来的?

如何跟孩子解释“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孩子小,求知欲过重,一直问些使我们家长脸红的难题,并且有时还爱追根究底,究竟该怎么解释才算是标准答案呢?幼儿

孩子在成才阶段更是她们求真冲动的巅峰状态,父母的文化教育对她们起着尤为重要的功效,只能正确对待孩子,才可以让孩子正确对待自身。假如连父母都去躲避,这不但严厉打击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非常容易歪曲孩子性需求的了解。如何跟孩子解释“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幼儿

当孩子再那么问的情况下,父母能够 那样做:

1、最先,要激励孩子提问问题,告诉孩子,“你如今对生命的起源刚开始很感兴趣啦?那妈妈让你讲下把。”;

2、应对孩子的提出问题,大气的告诉她们,不必让孩子感觉它是一件很羞耻感的事儿“父亲妈妈是由于恩爱才在一起,父亲有成千上万種子,那么多種子,只有一个才可以和妈妈的種子融合,你就是那好运的唯一。

渐渐地,你一直在妈妈的胚胎里吸取营养成分,持续长大了,每日妈妈会为你的成才吃许多 有营养成分的物品,全是为你能身心健康长大了。

来到十个月,你也就从妈妈肚里出去啦 ”,要让孩子了解他是好运的,他对父亲妈妈很重要,一出世就被每一个亲人深爱着。如何跟孩子解释“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幼儿

3、能用简易画,加上卡通图片开展详解,让她们掌握生命的起源。

这里,网编强烈推荐诸位父母们学习培训下《你从哪里来》这本书,是英国父母对小孩子性启蒙教育的启蒙教育儿童绘本。(放松心态,只是是友谊强烈推荐)

如何跟孩子解释“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应对孩子们的这种难题,家长无需感觉这多过意不去的事,孩子们全是很天确实,她们逻辑思维活跃性,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念头,大家家长要做的便是像详细介绍大家的手臂,手,鼻部一样,心平(dan)气和(ding)告诉她们就可以啦。

《爸爸去哪儿》隐藏的五大育儿问题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即将开播,但第一季的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又感人至深的画面还留存在不少人的脑海中。在欢笑和感动之余,节目中的五大育儿问题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教孩子正确对待输赢

场景:赶小猪比赛,林志颖的儿子Kimi求胜心切,但他的小猪却不给力。担心输掉比赛的Kimi开始情绪失控,摔绳子,大吵大闹。林志颖在幕后对此表示,平时经常给孩子灌输输赢观,这一事件值得反思。

专家解读: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适度让孩子感受输赢观念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把大人对输赢的虚荣心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告诉孩子,有赢就会有输,输是永远无法避免的。即使是“常胜将军”,也一定品尝过不少失败的滋味。当孩子遭遇失败时,要告诉孩子尽力就是“赢”了,这样远比“努力一点,要不然会输”更具鼓励作用。春节快到了,带孩子走亲访友难免有人询问成绩。家长此时不要强迫孩子说出名次、分数,更不要因为孩子名次差让自己面子过不去就责备孩子。身教重于言传,家长陪孩子做游戏时可故意“输”给孩子,告诉他得第二名的感受,并告诉孩子:“第二名也不错。不过我要加油追上宝宝,争取第一。”

>>

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场景:初到条件恶劣的农村,田亮的女儿“森碟”田雨橙大哭起来。田亮起初不知所措,像唐僧一样讲大道理,却以失败告终。

专家解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差,应对他们大哭大闹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孩子哭闹、发脾气是发泄负面情绪的本能行为,但通常方法比较激烈,常会阻碍理性思考。家长应引导孩子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

孩子哭闹时,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可以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不愿住在这里,别害怕,爸爸和你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伤心时有人在陪着他。还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帮孩子消气:在一张厚纸板上画各种生气时的脸孔,如横眉竖眼、喷火的鼻孔等,引导孩子生气时将脸谱摆在桌子上,既能缓和怒气,又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现在的心情。

家长还要避免4种错误做法:

1.以暴制暴,如“再闹,就给我试试看”;

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如“不哭就给你买玩具”;

3.给孩子贴标签,如“爱哭鬼惹人厌”;

4.轻描淡写,如“别垂头丧气了,振作一点”。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场景:田雨橙在节目初期非常不独立,但随着节目推进,在几次离开了爸爸田亮独自完成任务后,田雨橙变成了独立的“女汉子”,帮妹妹提菜篮,帮Kimi抓羊。而Kimi这个离了爸爸就哭的孩子,在一次林志颖狠心离去后不哭不闹,独立性大大提高。

专家解读:许多孩子都是“独苗”,被许多长辈宠爱,导致独立性差,离开了父母不知道怎么办。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机会来自己做决定,锻炼决策能力,体会自主选择的快乐。所以,无论父母怎样担心,也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

培养独立能力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有耐心。例如培养孩子独立吃饭,可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1岁半左右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饭后用餐巾擦嘴。教孩子学会求助也很重要。比如带孩子买东西,到商店后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问售货员,得到答案后孩子会有成就感,更有勇气和动力独自做事情。

>>

教孩子做家务

场景:《爸爸去哪儿》里几乎每一顿饭都需要爸爸们想办法,在此过程中,宝宝们帮着爸爸做家务让人感到很温馨。尤其是张亮的儿子天天帮着烧火、择菜,被夸成“小暖男”。

专家解读:现实中大多数家庭里,家长常抱着“孩子还小不懂事”或“耽误学习”的心态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过:“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0.2小时;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做家务能增强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家长可依照孩子的身心发展程度让他学习做些游刃有余且有趣的事,比如让1岁左右的孩子拿拖鞋或递物品给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进篮子里等;让2岁的孩子擦桌子、洗自己用过的盘子,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内扫地、擦地板等;让3岁的孩子将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桌面等。

>>

教孩子讲礼貌

场景:第一期节目里,孩子们被要求去找菜。王岳伦的女儿王诗龄问候“爷爷好”,还贴心地说“您好好的”,让许多人心里暖暖的。但Kimi却闯进屋子大喊:“给我胡萝卜”,不仅没问好,还用命令式口吻。

专家解读:有礼貌的孩子人见人爱。家长要想让孩子获得讲礼貌这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就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家长要以身作则,看望父母先问候。对于1~2岁的孩子,首先要教他见人先微笑。其次要多教孩子学说礼貌话,如接受帮助或礼物应说“谢谢”;需要帮助先说“请”;做错事情应说“对不起”。对于2~3岁的孩子,一要让宝宝“爱”上打招呼,自然地教会孩子问候“叔叔或阿姨好”,并及时肯定孩子。但切不可强迫害羞的孩子喊人,而应潜移默化。二要教孩子“闭嘴”,在家人或客人谈话时,提醒孩子注意倾听,不能插嘴。确实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许后小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

儿童早教:屋里屋外你让孩子在哪儿玩


假期就需要来到,儿童学员的安全隐患又造成大家的关心。假如在家里,孩子的危险因素就会减少许多 ,但是孩子会感觉孤单,也不利孩子的发展。在屋子里和房外中间您怎样选择呢?是感觉多在屋子里较为安全性呢還是激励孩子走向世界呢?屋里屋外你让孩子在哪儿玩?

屋子里:

关键字:安全性简单学习

1)如今孩子都还没念书,还没什么安全防范意识。让他在外面确实不是安心。常常会听见孩子在外面产生安全生产事故。如今都只有一个孩子,长辈也十分重视,即便大家有那样的念头,她们也不会愿意的吧。屋里屋外你让孩子在哪儿玩?

2)不在家里,那能到哪去呢?现在外面儿童公园的游乐新项目,好玩儿的人过多,少人的就那麼几种,孩子也没什么兴趣爱好。何况如今压力这么大,要带孩子出来又费精神实质又费精力的,還是放在家里让老年人带吧,又简单又安心。

3)我就是十分期待孩子能出来开展主题活动的,一直在家里也不一定是好事儿。但是现如今的家中全是独生子,邻里和睦也大比不上过去了,和后妈说件事也要隔个大铁门,孩子和谁可以在一起主题活动玩乐呢?想一想之前好玩儿的上海弄堂手机游戏全是十几个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如今就一个孩子,你可以让他在外面玩什么游戏呢?这一代的小孩子将会连大家当初的上海弄堂手机游戏也不知道吧。

4)上海市的空气指数、生态环境问题還是存有的。孩子终究还小,终究在家里還是干净卫生的。有时候也想带孩子出来玩下的,但是见到雾蒙蒙的天那样的念头也马上消除了。

5)之前放假都是带孩子去玩,可来到新学期开学,孩子的专注力市场集中度显著降低,估算便是去玩得过多,把心都玩散开,等新学期开学的情况下要想一下子定好静下心来就难以。還是让他在家里做个课程,练习钢琴吧,把心给出出来,也为明年的学习培训奠定基础。

房外:

关键字:沟通交流提升身体素质快乐童年

1)如今的孩子多见独生子,不象我们这一辈能够有很多兄妹一起玩。实际上她们是十分孤单的,必须有同年龄的朋友来一起玩乐沟通交流。并且这也是孩子认知能力全球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们家孩子较为内向型,在生疏的自然环境中就会焦虑不安,经常会下意识的躲在成年人身后。我也有目的地常常带他去报名参加各种各样主题活动,为此来塑造他的社交媒体观念和沟通协调能力。在市场竞争这般猛烈的今日,让孩子早一天融进社会发展,就能多一分取得成功的期待。屋里屋外你让孩子在哪儿玩?

2)我十分激励孩子能“走向世界”。尽管在外面的安全隐患升高,但是孩子终有一天是要走向世界进到社会发展的,这种观念和工作能力应当自小塑造。更何况大家对孩子是有目的的正确引导,平常就很重视对孩子安全防范意识的潜移默化,例如横穿马路需看交通信号灯,不随便吃路人递的食材这些。有时候还会继续有目的的生产制造一些小艰难,塑造孩子的灵便观念。我觉得拥有这种安全防范意识做为基本,平常让孩子出去走走玩下也没有什么生命危险了吧。

3)孩子放假的情况下便是大家搜各种夏令营的情况下,一般全是和体育文化相关。学习培训期内,孩子的重心点都会院校和家中,体质也不是很好,经常感冒发热的,就运用放假让他去夏令营里锻炼吧,之前暑期给他们报的是游水暑期夏令营,报名参加完游水暑期夏令营回家后,显著觉得到孩子的体质好啦,也塑造了他对体育竞赛的兴趣爱好,孩子说2020年也要去上海看夏季奥运会。此次假期大家提前准备再帮他报一个篮球赛暑假夏令营。

4)我的侄女2020年三岁多了,我哥哥家周边就有一个小区文化活动中心,有健身器械也是有书籍等。屋里屋外你让孩子在哪儿玩?小区文化活动中心常常会办一些亲子互动等,哥哥嫂嫂常常就会带著表侄女去报名参加,之前还得了第一名,取得了一个电饭锅。亲哥哥说之后也要报名参加这种主题活动,既提高了他和闺女中间的亲子活动,还可以让她触碰到不一样种类的小孩子,学习培训她们的身上的一些优势和优点。

本周热议:田径世锦赛:中国健儿都去哪儿了?


上周六的8月22日,两年一届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再度拉开大幕。虽然这一田径领域的国际赛事一向代表着全球田径运动的最高水准,但是国人对其的关注程度始终不及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奥运会。只是这一次有些不一样,因为田径世锦赛办到咱们家门口儿来了。北京作为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的主办城市,着实又在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中间出了次风头。小编日前有幸去现场看了一晚的比赛,在目睹了全世界各国健儿的飒爽英姿,颇觉过瘾的同时,心下又总有一点点失落。作为东道主的主办国,赛场上却鲜有见到我国健儿的身影,虽说体育并无民族国界之分,也还是会感觉那些由衷的掌声和喝彩背后,少了一点点归属感和自豪感。或许,这也是现场大多数人共同的心声吧。

诚然,一直以来,田径赛场都是欧美和非洲运动员的天下,领奖台捧着金牌和鲜花的,大都是一双双肤色或深或浅的手。黄皮肤的亚裔人种向来在田径运动方面没有什么优势,似乎已是全世界公认的事情。但是凡事皆有例外,90年代的中国女子中长跑传奇军团“马家军”,曾经在1993年德国斯图加特世锦赛上夺取女子中长跑的三枚金牌,其中女子3000米的全部奖牌都被这一可怕的军团高调包揽。而2011年,刘翔也曾在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摘取桂冠。即使在这些“传说中的大咖们”均已退出运动舞台的今天,依然也有田径史上首度闯入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脸”苏炳添,为我们本届的东道主脸上很争了些光。

然而,终究还是凤毛麟角,总归还是不可复制。在代表着全世界最高水准的田径赛场上,中国健儿们,你们都去哪儿了?

一贯以来的观点都认为,东亚裔在人种上的局限是田径运动上难以逾越的鸿沟,尽管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依然仅有极少数的天才型精英才能出现在世界顶级的赛场上与其他人种一决高下。这一说法细细想来不无道理,但却也不是无法突破。至少小编在本届的世锦赛赛场上,就不止一次地看到邻近岛国日本健儿的矫健身影。尽管依然成绩平平,尽管距离奖牌还有许多差距,但是他们起码已经凭借自身的努力,赢得了更多与全球项级的田径选手们同场竞技的机会。也许纵观历届世锦赛的奖牌总数,日本尚不及我国健儿取得的辉煌成绩,但是若以站在这一赛场上的人数论及,恐怕如今看来,日本正以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势头扎实地迈进。并且相对于我们得益于某些天才式运动员昙花乍现式的成绩,似乎日本的这一模式更加务实、稳健,也更具有持续成长的可能和可复制性。

无论是欧美以及非洲国家,还是正在迅速成长中的日本,优秀的田径成绩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除了人种差异导致的身体结构及爆发力等方面的一些特有优势外,对于运动的热爱、运动习惯的养成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小培养,社会的氛围、学习以及生活环境、以及身边人的生活方式都将影响下一代对于运动的态度。也许,这才是相较之下,我们最为欠缺的部分。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人知悉的老生常谈,也许就因为流传过于广泛,才无法引起大家真正的重视。运动本是人类的天性,运动的魅力我们早在儿时就都有过深刻的体会,可是这一天性在我国的孩子们中间,却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退化。当那些异国的孩子们都在尽情欢畅的运动中探索自己的潜能,感受挥洒汗水的快感时,我们中的许多孩子却早早戴上了眼镜,乖乖坐进了课堂,以运动热情和运动能力的退化为代价,换取一些头脑方面的或有用或无用的知识武装,以便未来踏入一种在家长们眼中更“安全”、更“靠谱”的生活。

重文轻武从来是我族文明社会中的传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被经常性地用来嘲讽那些运动神经发达、有运动热情的人。久而久之,运动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就站在了智慧的对立面,双方大有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架势。如若仅仅是平时的爱好倒还好说,归根结底被当成是玩儿,如果真正想将其作为一个严肃的事情认真对待,就难免会引起父母家人的一番天塌地陷般的震动。好像一旦选择了运动作为职业或半职业,智商和地位就都随之降低了一般,对于这种神一样的逻辑,小编也真心是醉醉的了。

四肢发达的运动健将中,的确不乏头脑简单之人,但总体说来,其概率应该与普通人群之中相差不大。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然有人的地方就有聪明和愚笨,到底是何原因将智慧与运动能力挂上了钩,也是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儿。所以我们看美国大片也好,真实场景也罢,老外的教授学者们都是肌肉发达、运动能力出众,没事儿还能徒个步探个险玩儿个荒野求生;而咱自己的科学家形象永远是体弱多病、面黄肌瘦,恨不得风一吹就倒,吐血晕倒都成了标准桥段,似乎不如此设计就无法凸显学者们的智慧与治学态度,着实让人看了又胸闷又捉急。

事实上,无论历史还是现代,从来都不缺智勇双全的神人,运动与智慧也完全不具备任何冲突。前有获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丹麦足球前锋玻尔,以及计算机之父兼奥运会马拉松健将图灵,现有瑞典国脚拉尔森博士和文学硕士曼联主力吉格斯。全球成绩卓越的体育明星中,出身名校的学士硕士们有长长的一大串名单,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曾入选中国国家足球队的钱伟长院士和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管理学硕士前中国国脚宿茂臻,也许还能让你再跌一会儿眼镜。

全民健身的口号喊了近十年,这十年间,从北京奥运会到广州亚运会,我国作为东道主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性赛事。体育比赛中肌肉贲张、汗水挥洒的豪情激荡,以及领奖台上无法替代的个人和国家荣誉感,都成为许许多多普通人运动的动力。

每次小编傍晚走在公园里特意为健身人士铺就的塑胶跑道上,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跑步人,有时甚至还略显拥挤。心下欣慰的同时,却也有些怅然,只因为运动的人群仍以成年人居多,鲜有青少年的身影。或许可以说,参加运动的人们,大都是成年之后对运动的回归,而本应作为运动主力的青少年人群,却还尚未养成相应的运动习惯。如此倒挂的“健身全民”,虽比以往有些进步,较之发达国家那些自小养就良好的运动习惯、对运动饱含热情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显然还有相当遥远的差距。可以想见,距离更多的中国健儿骄傲地站在国际田径顶尖赛事的赛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运动是人类延续与发展的源动力,是我们塑造健康体魄的必要途径,更是保证人类旺盛的活力与精力的根本。运动让我们乐观、阳光、积极,运动过程中体验到的自信、荣誉感、和成就感无法替代。所以,放下那些无谓的顾虑、扔掉那些功利的纠结,带上孩子一起投身于运动的美妙。不去奢望有朝一日是否能出人投地为国争光,仅仅只为让我们的生命里少一些潮湿的宅腐,多一些明朗的阳光。没准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就将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向你挥手呢……

小编说:正在此文发布之时,北京田径世锦赛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一块块代表着人类潜能最大化的奖牌颁出,我们都更希望看到其中某一块,会在我国健儿的胸前闪烁。但是,金牌固然重要,胜利固然辉煌,如果这胜利仅仅建立在某个偶然出现的天才之上,却未免显得有些薄弱。让孩子们回归运动、在运动的热情和水准不断提升中一步步踏上全球顶尖的赛场,稳稳接近全人类最高水准的奖牌,也许才是提升中国田径成绩最佳的解决之道。抛开人种等等主客观因素的借口而言,既然隔壁的弹丸岛国可以做到,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中华,又有何理由放弃努力呢?

栏目编辑:小蛇

原创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