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听力来理解的人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常常在左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那些不能指出想象物所在方位的人,通常是触觉学习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我发现触觉学习者常常是右脑人,或者是交替使用左、右脑的人。

大脑半球的偏侧优势或者说半脑优势,及其功能的分工,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就已显现。也许所有这些理论都有正确的一面。语言半脑优势的潜能,早在出生时或出生前就已显现;大脑在其他功能上的分工,则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逐步成熟而实现。

在我们继续这一堂解剖课之前,让我们先和我们的大脑玩一玩。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巧克力冰激凌蛋筒。怎么样?"看"到想象中的冰激凌蛋筒了吗?把手指放在头部冰激凌蛋筒出现的位置。

如果你“看”不见蛋筒,也没关系。设法想象别的什么东西,把手指放在头部想象物所在的地方。

如果你什么东西也想象不出来,那就设法听“见”巧克力冰激凌蛋筒"这几个词。然后把手放到你想象中"听"到这些词的地方。

把手指放在头部原位不动,然后张开双眼。通过这种练习,你会找到你自己大脑的视觉区和听觉区。听觉区通常在左耳上方,视觉区在前额中央或稍微偏右的地方,而触觉区或运动/感觉区则在头顶部。

在集体场合进行这样的试验,会使你认识到人的大脑模式有多大的不同。有些人在前额正中"看"到想象物,有些人稍稍偏右,另一些人则根本找不到地方。

能够把想象物看得非常清楚的人,通常在右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通过看到的图像理解所学内容。这些人被称为视觉学习者。

通过听力来理解的人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常常在左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那些不能指出想象物所在方位的人,通常是触觉学习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我发现触觉学习者常常是右脑人,或者是交替使用左、右脑的人。

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脑半球专门化功能发展的理论。有一种理论认为:直到4岁,人脑的两个半球的发育始终是对称的。大脑一侧发展起来的功能,同样在另一侧得到发展。左、右半脑相互成镜像反射。因此,如果儿童在4岁前受到脑损伤,未受损伤的那侧大脑有能力替代受损一侧大脑的大多数功能。这个幼儿通常能正常地成长发育。在4岁时,大脑的两个半球开始分工,每个半球都形成各自不同的认知功能上的优势。这种分工到5岁时完成。5岁时,左、右半脑开始整合。所谓整合,是指两个半脑开始相互作用。这样,幼儿便能在左视野处理某一信息,把它发送到右脑,又转而传递到左脑,将其破译。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尽管左、右半脑功能的分工,到大多数幼儿开始上幼儿园时已经完成,大脑的偏侧优势却要到大约9岁时才形成。

另一种理论认为:大脑半球的偏侧优势或者说半脑优势,及其功能的分工,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就已显现。这一理论强调:当儿童受到环境刺激时,大脑功能的分工便逐渐激活并强化。大脑的偏侧优势要到两个半脑之间的神经连接(胼胝体)完全发育后才出现,大约在5~6岁。而大脑的分工和偏侧优势要到9岁才完成。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语言的偏侧优势在出生时就已出现,而大脑其他功能的分工则需假以时日,直到青春期才完成。

也许所有这些理论都有正确的一面。语言半脑优势的潜能,早在出生时或出生前就已显现;大脑在其他功能上的分工,则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逐步成熟而实现。

左、右半脑功能上的分工也许要经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儿童开始说话;第二阶段出现在5岁左右,儿童开始理解符号表征并选择优势手;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出现在青春期,这时分工已经完成。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不管理论如何,教师和家长们都已观察到,许多5岁儿童在绘画、切削或者玩耍时,经常不断地变换左、右手。教师们知道,对某些技能和概念,许多幼儿园孩子学起来有困难,但同样是这些孩子,到了9岁时便很容易学会。

许多刚进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运动优势或优势手,他们的两个半脑仍处于大脑分工或偏侧优势形成的某个过程中。5岁,甚至6岁儿童尚未为完成我们今天的学校课程要求的任务做好准备。儿童通常要到三年级才乐意处理纯抽象信息。

一般说来,幼儿不适应我们现在这种抽象的、黑板加粉笔式的教学方式。他们看起来在回答问题,但他们更可能在"回吐"信息,而不是进行内部的加工处理。这些儿童更需要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学习。他们需要时间成长和成熟起来。

当我谈论优势半脑时,我指的是对大多数任务更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那个半脑--两个半脑中更强的那个半脑。

我们所有人都使用两个半脑,但也许更多地使用其中的一个。例如,你可能有一个优势的右脑,这仅仅意味着那是你偏爱使用的,或者说相对强大的那个半脑,是你往往首先用来处理大多数信息的那个半脑。这并不意味着你不使用你的左脑。你也许60%的时间用右脑,40%的时间用左脑。同样,当我们谈论左脑儿童或右脑儿童时,我们并非说他们只用一个半脑;而仅指比起那一个半脑,他们更多地使用这一个半脑。

如果优势半脑也是能更熟练地处理信息的那个半脑就好了。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对有些儿童,即便是更适合用左脑来完成的任务,他们也宁可使用右脑。我发现,正是这些右脑儿童,常常在学校里遭受挫败。

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大脑分工的严格和刻板。两个半脑之间一般都有一个平衡。当左、右半脑共同参与时,效果最佳。

相关阅读

最初的语言训练,影响孩子一生的语言发展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人们要利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往。语言的发展是宝宝智力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得越早,智力也越高。因此,重视宝宝的语言训练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早期教育的研究证明:胎儿在胎教时就能听懂妈妈的语言。日本的实子·斯瑟蒂克对自己的4个女儿实行了“子宫对话”,她们出生后2周就会说单词,第3个月就会对话。父母应把对宝宝的语言训练渗透到教养的各个细节中。具体方法如下:

1、在胎儿未出生时实行“子宫对话”,即斯瑟蒂克式胎教法。因为胎儿能听出父母的声音。如果孕妇把注意力集中在胎儿身上,妈妈说的话,想教宝宝的东西一定会被他(她)接受。

2、出生至3个月,在宝宝起床和哺乳时,不停地对他说话。在宝宝睡醒或估计该起床时,一边将宝宝抱起,一边对他说:“小宝宝,你睡得好吗?”“噢,睁开眼睛了,蹬蹬腿,长一长。”必须注意,过去旧的传统观念认为,初生婴儿睡眠时间应为18~20小时,最近美国学者研究,婴儿睡眠13小时就够了。让他多清醒,多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可促进大脑发育。每次哺乳时,可先亲亲宝宝,抚摸一下脸蛋和手,并说:“小乖乖,吃奶啦!”“好,吃得真好!”“好吃吗?甜不甜?香不香?”

总之,爸爸妈妈在和宝宝玩耍时以及帮助宝宝穿衣、大小便等日常生活中,应随时随地给孩子以丰富的语言刺激。

3、3~9个月。3个月后,爸爸妈妈可以经常抱抱宝宝,教他认识家中几种特征较明显的东西,如电灯、电视机、门、窗等。一边说,一边看,一边摸。6个月后可到室外活动。告诉宝宝“汽车在某某地方?”“这是苹果。”让孩子用眼睛去寻找。8~9个月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模仿发音能力,爸爸妈妈应增加与宝宝的对话机会,多教宝宝发音,让宝宝面对妈妈,看妈妈发音的口型,听妈妈的声音,训练宝宝模仿语言的能力。

4、10~12个月。这个时期是宝宝说话的萌芽阶段,可多教宝宝双音节的词汇,如“再见”、“欢迎”、“阿姨”、“吃饭”等。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儿语。

5、说儿歌,讲故事。说儿歌讲故事是训练语言的良好途径。婴儿期虽然宝宝不会说话,但孩子的听力、模仿发音的能力已发展起来,6个月之前,爸爸妈妈给宝宝说儿歌讲故事主要是发展宝宝的听力,6个月以后则是为了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一般在宝宝情绪愉快的时候,选一些语句较短或韵律较强的儿歌,如“大苹果”、“小白兔”说给孩子听,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孩子的语音会在不知不觉的愉快情绪中得到较快发展。说儿歌时注意速度应比平时说话稍慢一些,讲故事的语言要亲切儿童化,故事中出现小猫时,父母要给孩子学猫叫,有小狗时学小狗叫,尽管孩子听不懂故事的内容,但宝宝会在父母给他们讲故事的语言中受到熏陶,从而更好地完成婴儿期的最初语言训练。

儿童语言发展敏感期


黑箱作业的语言

语言获得的过程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语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也有超乎自然的部分。幼儿周围的成人并没有刻意地教孩子语言,然而人类的语言对婴幼儿而言,就如同人间最美妙的音乐。他们生命内在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让语言在他们尚不能表达和自由活动时,就开始被吸收,储藏。

婴儿在学习语言时,有下列各种现象——

永远不会感到疲倦

现代家庭的孩子生得少,若家中又有爷爷、奶奶、那四个大人轮番上阵,在两个多朋时,你会发现孩子一睁眼,只要有人陪他说话,他就像小鸟般聒噪得不得了,尽管他只会咿咿呀呀地练习发声,但不陪他说话还不行呢!

语言活动是秘密的黑箱作业

我们并没有为孩子拟定一个从出生就开始学习语言的紧密课程,只是让他生活在我们当中,有空时陪他说说话,心血来潮时随兴教他认识一些周遭事物的名称,但时间一到,孩子就能如法炮制我们的语言,甚至会有新名词的创造或突发性地会说很多话。

在获得语言时会有相对的退化现象

有一天,雯雯的妈妈忧心忡忡地来学校找我,原来她非常烦恼,雯雯已经上大班了,但是说话小声,又结结巴巴地,她担心以后上了小学,会成为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学生。原来雯雯有一个同年的堂兄,从小伶牙俐齿,在家中是一个绝对强势,成人总是将二人拿来比较,特别在雯雯语言爆发期有退化的口吃现象时,被家中大人批评、指责,因此一直无法修正。雯雯的妈妈明白后,找时间和雯雯谈过去大家拿她和堂兄比较是不对的,并且表示抱谦。在“家、园、亲、师”共同合作下,雯雯在毕业典礼时,居然跟老师说她要主持游艺节目呢!

0-3岁的语言发展

三岁以前,幼儿语言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前语言期(0-1岁)和语言期(1-3岁)

前语言期(0-1岁)

德德胎儿时期,常常随着妈妈到家中来教我大女儿钢琴,因为我的专业背景,他妈妈常常会和我聊很多养儿育女经,每次相见都谈得很久。

德德四个月时,妈妈带他到家里来玩,我一出声说:“德德来,阿姨抱你去玩。”他很自然地就让我抱,德德的妈妈目瞪口呆一会儿后,以不相信的口气告诉我:“除了我们夫妻外,他都不肯让其他人抱的,怎么今天……”

我笑着说:“他在胎儿时期就记得我的声音,因为我们每次都谈得很久,再加上当时交谈得很愉快,所以他记得我,是好朋友!”妈妈一脸狐疑的样子。

在蒙特梭利《生命重要的前三年》一书中,提到孩子在胎儿时期约6-7个月左右,耳朵已经发展完成,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所以当胎儿一出生就能认出母亲的声音,然后会转头寻找声音的来处。由此可知,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从妈妈对其哭声的回应中,慢慢建立自己的沟通模式,进入前语言期阶段。

爆发的语言

三岁以前,幼儿语言发展可分为前语期(0-1岁)和语言期(0-3岁)这两个时期:

前语言期(0-1岁)

出生——两个月

这时的婴儿会使用不同的哭声,来告诉我们其需求,也会以不同的呼吸时距来表达其感觉。所以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记录他的声音,并做正确有回应,在回应时以适当的语言和他沟通。

比如孩子饿时,妈妈可以先说:“哦,宝宝饿了!妈妈知道了,妈妈准备一下,就来喂你。”每一次都说同样的话,相信孩子在听到时,就会开始安静下来,学习等待。当然妈妈回应的速度就得考察孩子的天生气质,有的反应较强,依然哭得很大声,很急促,妈妈相对的速度也得稍微加快一些,或说更多的语言,让婴儿从中感受到安全感,并学习改变气质。

两——三个月

在这个时期,婴儿获得改变声调的能力。婴儿很喜欢和照顾者聊天,尽管他只能发出喃语声,但大人模仿他的声音能给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发他练习发音。在这段时间,成人应在模仿他的声音后,回应不同声调的语言,如此可以经由耳膜的共鸣,记忆在大脑的语言中枢中,有助于日后发音中枢的发展。

三——四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母音很敏感,是发出清楚母音的时期,也会跟着模仿,而心情好的时候,会自发地、恰恰地自言自语。除此,孩子的视力已发展到可以看清楚照顾者的轮廓,所以,每天抽时间和他四目相对地聊天,或念一些押韵的儿歌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

五——六个月

这时,幼儿可以发出“d-m-n”等音,所以有些敏感的父母听到孩子重复这些音时,认为是在叫“妈妈”,其实孩子也会因着父母如此的解释而肯定自己发音的能力,并且制造更多不同的声音。

这个时期成人可以从自己的母语中,找出叠音语,正确地念给孩子听。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一种东西的名称或动作都以叠字呈现,如“穿鞋鞋、吃饭饭、戴帽帽、小狗狗”等,成人应使用正确的语言,如此孩子不必在长大后又得转换一次,也兴支因习惯改不了而显得幼稚。

蒙特梭利告诉我们,孩子学习语言没有难易之分,又加上正处于敏感时期,所以正确最重要的。

七——八个月

此时,婴儿已经可以依大人的指令做出拍手、挥手、握手、拜托等手势,也不了解“不”的意思,有些口语智慧较强的孩子已经能用单字沟通。

这段时期最重要的是,当成人为婴儿做每一件事时,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说出来,比如帮孩子穿衣服时可以说:“妈妈帮佩佩穿衣服了,先穿左手,再穿右手,接着帮佩佩扣纽扣,一个扣子,两个扣子,三个扣子,好,穿好了!”

每次穿有三个扣子的衣服时,妈妈都这么做,孩子就会把语言和动作串连在一起,并获得正确有左右手认知。或许你会觉得,这样一来妈妈不成为一个喋喋不休的母亲吗?其实这只是短暂的时期,既可增进亲子情感,又可促进孩子的口语发展,相信是值得努力去做的。

语言期(1-3岁)

一岁

孩子能用一个字或片语来表达许多不同的情况,或用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意思。比如孩子说:“妈妈,走。”其中有“妈妈,离开这里”“妈妈回家”或“妈妈,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要依情况而定。再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要吃……。”其实孩子想表达的意思是:“妈妈,我要吃面包。”这时妈妈可以回应:“佩佩要吃苹果。”如此以后,孩子就会很清楚地说:“佩佩要吃苹果。”

因此,妈妈适当的解码,以完整地语句说出,并蹲下来让孩子看到说话的嘴形,是帮助这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很重要的态度。

一岁半——两岁

这是幼儿学习名词的关键期,幼儿将感受到万物皆有名,而且常常会指着周遭的事物问“这是什么?”在幼儿的世界里,没有所谓难与易之分,虽然有些名词在发音或字数上会让成人觉得较难,但只要一再为幼儿重复,他将记在脑海中,当幼儿的发音器官发展完毕后,孩子会像连珠炮一般说个不停呢!

两——三岁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两岁以后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不但会自言自语,也特别会模仿成人说话,就如同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般。

两岁半以后,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友伴关系也随着形成,会使用主文和从属文的句子,也有我的概念,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愈来愈正确,更能叙述不在眼前的事物。父母可以收集孩子的照片或剪下一些孩子有兴趣的图案做成小书,是引导孩子进入阅读最佳的材料。当然字数不要多,语句的设计要简单、扼要、有趣。

如何学好母语?

语言是先吸收,然后再模仿而成的,要确保孩子能学好母语,有下列几点必须注意的事项。

1、确定孩子是否良好。孩子出生后就应该检查听力。

2、确定发声器官神经肌肉的发展良好,给予孩子充足的机会去吸吮和咀嚼,并常常陪孩子面对面说话。

3、引导孩子喜欢与环境沟通的意愿,从谈话中肯定孩子的声音和语意。

4、对孩子说话要慢,嘴形明确,语音清楚。

5、让孩子处于充满成人沟通的语言环境中,并赋予生活中每一件例行的事与使用物品的正确语言,且不厌其烦地说给孩子听。

6、避免模仿孩子成熟的语句,当孩子说不清楚时,不要认为可爱而故意模仿,这样会阻碍孩子学习正确的语言。而孩子说错时也不要当面说:“你这样说不对,再说一次!”这样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而无意学习。

比方说,孩子告诉你:“妈妈,我要一个纸。”显然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一张纸”。这时,父母可以用正确的语言反问一次:“你要一张纸吗?”孩子一定会回答:“是。”此时可以再问:“你要什么?”相信孩子会正确说出:“一张纸。”而当你给孩子纸时再正确地说:“这是一张纸,给你。”之后,可要求孩子说:“谢谢你给我一张纸。”

或许你会觉得好烦,但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一点都不会拒绝说这些说呢!因而要孩子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建筑在爱心上的耐心是值得的。

文:刘冷琴

儿童语言发展重要里程碑


年龄(岁)音韵学语义学词法/句法语用学(运用语言的知识)元语言意识(指语言及其特性的知识)0-1对言语的感受和对语音的辨别

咿呀声开始像本国语言的声音能够理解他人言语中的一些语调线索,比如语调的升降、长短音等,并据此判断哪些音组成一个词,在哪里断句等

前语言手势出现

无义词出现,即发出一些没有意义的类似单词的音

可能能理解少量词偏爱短语结构,强调本土语言模式能与照顾者共同关注他们正在“谈论”的物体和事件

在游戏和谈话时按顺序轮流“说话”

前语言手势出现没有1-2出现了简化单词发音的策略,即用一个单词的部分发音来代替整个单词。如把香蕉说成“蕉”第一批单词出现

在18个月之后词汇量迅速拓展

单词意思的过度泛化(一个词指过多意思,比如“狗”指很多动物)和扩展不足(一个词的含义太过狭窄,比如“狗”特指他的毛绒玩具狗而不包括别的狗)单词句让位于两个词的电报式言语

句子表达了明显的语义关系

获得了一些语法词素,比如“在”、“的”等使用手势和语调线索来澄清信息

比较充分地理解谈话的交替规则

言语中出现了礼节的最初迹象没有3-5发音改进词汇量扩大

理解空间关系,在言语中使用描述空间的词语法词素按有规律的顺序增加

知道转换语法的大多数规则,即把陈述句变成问句、否定句、祈使句等句式的规则等开始理解言语背后的意思,即“言下之意”

对言语做一些调整以适应不同听众

谈话中能尝试阐明明显含糊不清的信息一些音素意识(如“的”的用法)和语法意识6-青少年发音变得像成人词汇量显著扩大,包括青少年时期抽象单词的增加

语义综合的出现和改进,即能根据上下文综合判断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形态学知识的获得,即懂得构成词的规则,并能根据这些规则理解不熟悉的合成词,如“复印机”、“牧羊犬”

纠正早期语法错误

获得复杂的句法规则参照性沟通技能,即根据听者的需要调整自己语言的技能改进,尤其增强了察觉和修改所发出和接收到的不充足信息的能力元语言意识蓬勃发展,并随年龄增长发展更加广泛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伶俐,有的则反应迟钝;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好动、爱哭闹,有的安静易哄;有的孩子内向敏感、胆小退缩,有的则活泼外向、大胆自信……,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所生,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但每个孩子又是那么的不同,各有特色。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中许许多多的差异造就了孩子形形色色的特点。

生物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尤其是儿童的智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遗传的因素。由于遗传因素而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常见原因有:父母或家族近亲中有遗传疾病、某些有遗传倾向的精神障碍、父母近亲结婚、父母接触有毒害的物质或酗酒、吸毒造成染色体突变、母亲为高龄产妇等。儿童先天的气质特点也是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外因来看,从胎儿期到以后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有害因素会影响到儿童的大脑,造成精神心理的发育异常,如母亲妊娠期间接触有毒害的物质、服用某些药物、某些病毒感染、精神受刺激,胎内或产后窒息、高热抽搐、中毒(如铅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营养不良、脑外伤、脑炎、癫痫等许多疾病。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因素,如家庭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大人对孩子的抚养态度、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态度、社会文化背景、居住地区的环境等。就智能而言,生物因素决定儿童智能发育的最大限度,而环境因素则决定智能发挥的程度,儿童先天情况良好但后天环境不良、教育落后,也可使孩子发育落后;反之,虽先天不足,但后天及时干预、教育得当也可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民主、和睦、生活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自信、活泼、独立;而在专断、关系紧张、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自卑、孤僻或叛逆的性格。

为了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一对夫妇应尽量避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创造有利因素,如:做好孕前咨询,孕期定期检查,孩子出生后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一些儿童心理知识,做到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抚养教育方式。

气质:刚出生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孩子动辙大哭且哭声响亮、持久难哄,有的则哭声低微、短暂易哄;有的孩子对声、光、冷、热很敏感,有的则不以为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行为差异,有的孩子见生人不怕,笑脸盈盈,有的孩子则躲在妈妈的身后很久才肯叫人……这就是孩子的气质差异。这些气质差异使孩子的日常表现形形色色,就象一张色彩鲜艳的图画,既有暖色又有冷色。你如果想了解孩子,就不能忽视孩子的气质特点。

气质是一种个性心理表现,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气质特点,它可以表现在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接近/退缩)、适应性、情绪本质、反应强度、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九个方面。

这些特性反映了孩子行为的力度、速度、强度,从低的一端到高的一端(如活动量从少到多),气质无所谓好或坏,而是各有长处和短处,在孩子的抚养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都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就看大人们如何看待孩子的气质特点,能否从中发扬孩子的长处、避免短处。充分了解孩子气质特点的含义对抚养教育孩子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