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班
2021-02-22 胎教班 巧虎胎教多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加入兴趣班,父母误区多。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入兴趣班,父母误区多,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宝宝入园后,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这个那个的兴趣班,希望借此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确实,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些东西有好处,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又让父母不免走入另一个误区。静下心来想想,你已经或正在走入哪个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关知识
解读兴趣班的六大误区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解读兴趣班的六大误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一技之长,会唱一首歌、跳一支舞,最好还能弹几段钢琴曲,或者弈几盘围棋、甚至会冰,珠、心算之类的比赛再拿几个第一。在这样的早教氛围的空气里,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也就铺天盖地地应运而生了。宝宝在小时候多学一些各种技能,确实对以后的发展会有所帮助,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愿望,又难免会让父母走进一个又一个的误区。
误区一:不了解宝宝的兴趣,盲目报名
镜头:贝贝的妈妈看到邻居家的宝宝报名上了钢琴班,听到隔壁每天传来叮叮咚咚的琴声,于是也兴冲冲地跑去给贝贝报名。过了几天,又听亲戚说,画画能锻炼宝宝的想象力,于是就到处打听哪里有绘画班,又给贝贝报了绘画班。又过了几天,看到贝贝能很专注地看公园里的爷爷们下围棋,贝贝妈妈便想到围棋能培养贝贝的思维能力,又张罗着给贝贝报名围棋班……就这样,妈妈为贝贝换报了5、6个兴趣班,花了不少报名费。其实,贝贝妈妈这时还没有真正的摸到贝贝的学习兴趣在哪里,不光浪费钱财,而且耽误了时间,由此造成的最大弊端是,无形中养成了贝贝见异思迁,做事没长性的不良习惯。
专家的话:留心观察,发现宝宝的已有兴趣
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留心观察宝宝,看准了宝宝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从这些已有的兴趣下手。比如,贝贝妈妈发现贝贝对围棋感兴趣,那就每天带着贝贝去公园看爷爷们下棋。同时,妈妈可以买来围棋,让贝贝学习下围棋。在学下棋的过程中,应该从围棋的基本规则及入门知识开始,当宝宝碰到不懂或疑难问题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进行指点,在开始的博弈过程中,要故意让宝宝赢棋,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学棋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自信心。
误区二:忽视宝宝的年龄,要求过高
镜头:晶晶爸爸给3岁的晶晶报名上了钢琴班。一个月过去了,晶晶爸爸发现,晶晶丝毫没有进步。而他的同事有个宝宝只有4岁,同样学了一个月,却已经达到了第二阶段。所以,晶晶爸爸很生气,他觉得晶晶没有努力练琴,他还怀疑晶晶没有弹钢琴的天赋。
专家的话:循序渐进,放低对宝宝的要求
宝宝的学习效果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年龄的宝宝学习效果不同。晶晶3岁参加了钢琴班的学习,与4岁的宝宝比起来,进步缓慢,成效甚微,这并不能说明晶晶没有努力、没有学习钢琴的天赋。而真正的原因是,晶晶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达到4岁宝宝的程度,比如对音乐的理解力,手、眼、脑的协调能力等等。所以晶晶爸爸没有必要操之过急,这么快就给晶晶下定论。而是应该先了解宝宝在各个年龄层的特点,放慢学习进程,循序渐进,让晶晶快乐地学钢琴。等到晶晶4岁,各种能力达到相应的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孩子的爸爸,你千万别小看这1岁的差距对孩子来说的多么地重要哦。
误区三:兴趣班如同赶场,累了宝宝,苦了父母
镜头:每个周末都是悦悦最忙的时候,因为她这一天要上3个兴趣班,如同演员赶场子一样,忙得不可开交。悦悦一大早就被叫起床,赶着去珠心算班上课,下课后又急急忙忙回家吃饭,准备下午的舞蹈班和表演班。一天下来,悦悦比平时去幼儿园上课还要忙。
专家的话:太多的兴趣班让宝宝腻烦
如果一味地让宝宝参加各种兴趣班,容易让宝宝感到疲劳、腻味,会引起宝宝的抵触情绪,不愿再学习。用赶场子一样的节奏去上兴趣班,会让悦悦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时间,会让她觉得是珠心算班、舞蹈班和表演班夺走了她的游戏时间,从而不愿意学习,对正在学习的内容也会渐渐失去兴趣,使得原本很有可能发展的一些兴趣就这么被扼杀了。另外一方面,宝宝的年龄较小,需要父母的关爱。过多的兴趣班占据了原本的亲子时间,使得父母和宝宝交流的机会变少了,长此以往,容易让宝宝觉得孤单、寂寞,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脾气也逐渐变得暴躁、不听话。
误区四:狭隘了宝宝的兴趣范围
镜头:依依最喜欢的事情是,跟在妈妈的后面帮着做这做那。看到妈妈在做饭,就主动帮忙择菜;看到妈妈在打扫房间,就拿起扫把扫地;看到妈妈在洗衣服,就跑去和妈妈一起洗,依依妈妈却不喜欢依依做这些。每次依依要帮忙,妈妈不是把依依赶去练琴,就是安排去学英语。
专家的话:正确认识,不要缩小了宝宝的兴趣范围
刚刚出生的宝宝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其范围远远超过了父母的理解范围。比如:“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糖果是甜的?”“爸爸为什么会长胡子?”等等。很多父母都认为,乐器、舞蹈、珠心算、围棋……这些才是宝宝的兴趣,却不知这样缩小了宝宝的兴趣范围,局限了他的潜能开发,忽略了他对于社会、自然和科学的探索能力,也不利于发展宝宝的动手能力。
创造条件,培养宝宝的多种兴趣
当宝宝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的时候,父母不要阻止,而是让宝宝动起手来,充分参与其中。同时,引导宝宝仔细观察,引发思考,再适时传授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比如,依依帮助妈妈择菜的时候,妈妈可以问:“依依,你知道蔬菜是怎么长大的吗?”然后用浅显的语言告诉依依蔬菜的生长过程,进而拓展到其他植物,乃至整个生物领域。
误区五: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镜头:婷婷参加了英语班,学会了如何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参加了钢琴班,学会了如何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参加了舞蹈班,学会了如何演绎一段完整的舞蹈。
专家的话:重视过程,让宝宝零压力学习
父母给宝宝报名兴趣班,自然希望宝宝学有所成。但是,如果只注重学习成果,而轻视了学习过程,则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婷婷妈妈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婷婷的学习成绩上,只关心婷婷学会了什么,会说哪些英语、会弹哪首钢琴曲、会跳哪段舞,却不关心婷婷收获了什么,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比如,婷婷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提高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钢琴的时候,开发了她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在学习跳舞的时候,培养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肢体的表现力。而婷婷妈妈过度关注结果,无形中给婷婷增加了很多压力,让婷婷觉得,不管学习英语、钢琴还是舞蹈,都变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误区六:父母的愿望强加在宝宝身上
镜头:小雨爸爸对美术充满了热情,一直都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梦想没能实现,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雨身上。自从小雨出生,小雨爸爸就给小雨报名了绘画班,不仅如此,回家后还不忘督促小雨勤加练习,一心想着靠小雨来完成自己的人生夙愿。
专家的话:宝宝也有自己的梦想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就要靠宝宝来完成。但是宝宝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宝宝,那么宝宝的负担就太沉重了。小雨爸爸的美术梦想没有实现,把这个梦想强加给小雨,却没有问过小雨是否对画画感兴趣。如果小雨对美术并不感兴趣,那么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一种痛苦,这段痛苦的过程会逐渐消磨小雨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兴趣班4误区,你犯了几个?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兴趣班4误区,你犯了几个?,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宝宝入园后,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这个那个的兴趣班,希望借此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确实,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些东西有好处,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又让父母不免走入另一个误区。静下心来想想,你已经或正在走入哪个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上班族父母的育儿误区
许多上班族父母每天奔波于单位和学校,经常在工作与孩子之间顾此失彼,左右为难。那么上班族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上班族父母教育孩子应避免的七大误区,一起来看看吧。
1.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2.不要让孩子产生疏远感孩子幼时所承受的孤独及疏远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长时间地远离孩子,要始终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
3.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但切记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看着父母“张牙舞爪”、相互谩骂,孩子便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与恐惧当中,这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
4.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会帮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另一种即使心中极不耐烦也会等着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便会掌握独自处理事务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万金难求的。
5.不要因为上班就对孩子感到内疚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对孩子产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为自己在孩子的问题上稍有疏忽便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责,这只会使孩子对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说会留给孩子继续依赖于你的余地。
6.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7.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多数父母会踩的“早教误区”
多数父母会踩的“早教误区”
“早教”对于很多年轻父母来讲并不陌生。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子独女,自然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纷纷把孩子送往早教机构训练,高昂的费用也没有让他们望而却步。科学的早期教育确实能让孩子们优人一等,俗话说“三岁定终身”,科学论证0~3岁时孩子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确实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虽然早期教育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但是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来看待孩子,认识教育。现今“求早”、“求快”、“求全优”是年轻父母们容易产生的三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求早”
为了不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年轻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宏愿,便有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早”的急躁心态。父母在孩子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发育成熟,就急匆匆的为孩子进行“智力开发”。针对于父母们的“求早”心理,儿童心理及教育专家们颇为忧虑。专家们认为过早的训练和学习违反了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无到有,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父母早早的进行各种职能开发和能力训练,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增加他们学习负担和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尝到失败的负面情绪体验。孩子可能会因为多次感受失败的沮丧,限制了其潜能的发挥,也容易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在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等各方面发展迟缓和压抑。
专家认为,教育孩子的关键首先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适时教育。
“求快”
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些父母便设置了一套自认为完美的教育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快速打造一个“小神童”和“小天才”。父母这种功利的心态,一味的求快,认为早早让孩子学文学、算术、今后学习成绩就一定会好,却不知道这样做很可能破坏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可能会引发孩子以后的厌学情绪,适得其反,所以父母们可是要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和认知不能操之过急,要理性对待。
“求全优”
能教育处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相信是父母们心中的最高目标,可往往是事与愿违,父母制定了一套完美的教育计划,让孩子学这学那,希望培养出一个全才。但很多事情是不为我们意识所转移的,这种激进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会扼杀了孩子的潜能。要知道孩子天生就不是全优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我们必需承认自己的孩子的弱点,孩子的只能框架都各不相同。专家认为,培养一个全优的孩子不太现实,不如多花点时间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其实,早教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早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游戏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观察能力,协调能力,与他人协作能力,认知能力等等。游戏的方式通常也是很显浅的,不如听音乐或推木桶等,效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它所潜在的作用是无法量化的。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能为人所理解,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们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不要走进早教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