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75%的美国青少年拥有手机,这一数字较2004年上升30%。加拿大的统计则显示,在12—19岁之间的加拿大少年中,61%都拥有手机,不少孩子甚至用它“煲电话粥”。手机的普及的确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便利,但其无线通信产生的辐射也无声地吞噬着孩子的健康。为此,很多国家发出呼吁:让手机远离孩子。

用手机的孩子越来越多

在美国的青少年手机用户中,31%每天发送至少100条短信,15%每天发送200条以上短信。每人每天平均发送50条短信。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岁以下孩子中,每4人就有1人有手机。目前,英国拥有手机的孩子有450万人,其中,9-10岁的孩子里有58%的人有手机,11-12岁中89%的人有手机,13-14岁中约93%的人有手机,15-16岁有手机的人高达95%。

中国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今日一项题为“你会给孩子买手机吗”的调查,参与的3500位家长中,88%的人给孩子买了手机。同时,本报进行的校园调查显示,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为:小学1—3年级10%,4—6年级30%;初中生70%;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我们班一多半学生都有手机,上课时经常被手机铃声打断。13岁左右的孩子上课本来就容易开小差,有了手机就更容易走神了,低头发短信的、玩手机游戏的大有人在。”北京市崇文区一所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班主任直言不讳地说。北京市东城区某中学初一年级赵老师对说,学生们曾跟她说过,用手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家长和朋友联系,二是上网或打游戏。

手机危害不可忽视

调查中在回答“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你最担心哪几点?”这个问题时,3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辐射影响健康”。另有24%的家长选择了“沉迷游戏或上网”,14%的家长认为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科学研究也显示,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多方面的损害。

破坏神经系统

英国某期刊研究显示,儿童颅骨厚度显著低于成人,对辐射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人。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受到的潜在威胁更大。一项测试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生长发育

大剂量的电磁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具有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的特点,因而,微波对人体眼睛的伤害最大。此外,长期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发育畸形;低头玩游戏等,会对孩子的颈椎带来很大伤害。

影响思维模式

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澳大利亚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沉迷游戏,加深隔阂

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

容易受骗,盲目攀比。手机行骗屡禁不止,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接触过多信息,容易给他们带来危险。手机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则容易让孩子贪慕虚荣、盲目攀比。

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保持联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别人孩子都有手机、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现如今,不让孩子用手机不太现实。”林教授表示,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

由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手机短信,各国也想出很多办法,为孩子用手机“限量”。在日本石川县2009年通过的《石川儿童综合条例》修正案中,就增加了“家长应尽量不让处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子女持有手机”。石川县知事谷本正宪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一个劲央求也不给买(手机)。”在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们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而在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过多用手机下载游戏。在以色列,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或和陌生人聊天。

专家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少用或不用手机。给12岁以上孩子配备手机,家长要格外注意两点。第一,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手机功能太多,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沉湎于复杂的功能当中,过度玩游戏和听音乐等。第二,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限制。

在孩子使用手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签订一份“协议”。“协议”中规定,手机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多久;一个月发出短信的条数有所限制;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谁等。此外,家长最好给孩子定个规矩,如果没接着父母的电话,应该在多久之内必须回电话。在这些行动上,父母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孩子就不会总觉得爸爸妈妈反对自己用手机,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相关阅读

早教: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


如今许多 孩子在中小学的情况下早已具有一台新科技手机上,乃至有着别的电子设备。许多 青少年儿童都变成了电脑迷和得了网络成瘾,屏幕依赖症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类状况的严重后果。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

前不久,一份调研引起强烈反响:全国性约一亿未成年人应用移动上网,超六成十岁之前触网。另外,另一则新闻报道让许多我国家长心有戚戚:美国年纪最少的平板电脑成瘾症病人,只是4岁。见到自身的孩子也正与平板电脑和手机上打得火热,家长们愁眉不展…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

“网络成瘾”、“显示屏依靠”,这种在信息化时代出現的不良反应愈来愈显著。生理学伤害的将会、心理状态封闭式的风险性,让家长们迫不得已煞费苦心与显示屏大战。大战怎样得法,操纵怎样张弛有度,它是摆放在我国家长眼前的新难点。

九成之上未成年人应用互联网技术

不久21月的红心柚小宝宝,已不经意间迷到了玩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最初是不经意当小玩具给她抓着玩,不知道如何就被她触到小技巧了,里边几个游戏都是开启,还会继续自身点卡通片看。”红心柚的母亲有点儿烦恼,“这对眼睛视力生长发育毫无疑问不太好。”

相近的担心,有大概一亿上下的家长深有体会前不久在沪举行的“机会与疑惑:全媒体时代的文化教育”公益性社区论坛上,一份《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依据该《报告》,在我国九成之上未成年人应用互联网技术,超六成十岁之前“触网”,全国性约一亿未成年人应用移动上网……

智能手机,已变成未满十八岁网友上外网最重要的终端设备。能够预料,伴随着移动互联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低龄化群体手机上拥有占比的提高,移动上网还将加快向低龄化人群渗入,其便利性、隐秘性促使家长对孩子的上网管理更为艰难,对孩子的学习培训、日常生活导致的危害不言而喻。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

未成年人“触网”年纪提早

权威专家剖析,未满十八岁“手机上网友”的泛滥成灾,家长必须负关键义务。

“许多 家长以便抚慰大吵大闹的孩子、消磨时光,下意识地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拿给孩子……”复旦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学校心理学系副教授职称蜀国宏直言。

客观性看来,青少年儿童长期性应用多媒体系统终端设备,确实存有安全隐患。蜀国宏直言不讳,青少年儿童自身控制力相对性较差,非常容易沉迷于在其中,对信息网络非常是不良记录欠缺判断能力。更关键的是,人和设备的互动交流多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交流必然降低,“愈来愈多的宅男宅女,必须把双眼从显示屏上抬起来,多看一下周边的人与生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儿童研究室优点孙宏艳曾在调查后公布表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触摸显示屏更有利于低龄化少年儿童实际操作,大大的提早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摸屏”的年纪。

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剖析:“这种电子设备激起了孩子的探寻欲,又能考虑她们要想操控的心理需求,完成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法做到的对周边全球的控制。”正是如此,非常少有孩子经得起引诱。

父母过度关注手机 或会影响亲子关系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父母沉溺手机或会影响亲子关系。图为在印度阿拉哈巴德,一名母亲抱着孩子在打电话。

新华社电手机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使用手机成瘾甚至无手机恐惧症。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父母沉溺手机或会影响亲子关系。

波士顿医疗中心行为儿科学专家珍妮·拉德斯基带领研究小组观察带小孩在快餐店就餐的父母。研究小组共观察了55位父母,他们的小孩年龄均低于10岁。研究人员依照父母进餐过程中接触手机的程度,对照观察他们小孩当时的行为表现。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统计显示,三分之一的父母在进餐过程中不时使用手机;73%的父母进餐过程中至少使用一次手机;超过15%的父母在进餐过程接近尾声时使用手机,而此时孩子仍在进食。

拉德斯基的研究显示,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不过也有孩子“自娱自乐”的个例。

英国《每日邮报》10日援引拉德斯基的话报道:“当看护者将精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的设备时,就会忽视孩子,或是减少与孩子的互动。”

拉德斯基等人的研究首次将目光集中在父母使用手机时孩子的行为变化。他们说,对于父母使用电子设备与孩子行为之间的关联,还需展开更多研究。

>>相关推荐:手机过度用,用出笨小孩

孩子什么时候用筷子好 如何教孩子用筷子


研究发现,人们用筷子时手指的灵活运动对大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好处。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有五个手指的活动,而且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他肌肉活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但是,教孩子使用筷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究竟如何教孩子用筷子?孩子什么时候用筷子好呢?

使用筷子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吗?

用筷子是手的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必须用力得当和动作协调。才能夹起食物并送至口中。科学家研究表明,用筷子夹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科学家研究证实,人的大脑皮质和手指相关连的神经所占面积最广泛,大拇指运动区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可见手和大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有位对手脑关系作过多年研究的学者指出,要培养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的儿童。就必须让他们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因手指活动能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促使某些特殊、积极而富于创造性的区域更加活跃。进一步增强大脑的思维能力,手脑并用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灵手巧。

如何教孩子用筷子?

1.氛围要浓厚

教宝宝用筷子吃饭,一定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家伙在耳濡目染中,学着使用筷子。饭桌上,尽可能让宝宝看到大家都在用筷子吃饭,可以在他面前做出比较夸张的动作,比如慢动作把食物送入嘴中,满意地吃着,让宝宝觉得这样吃饭很有趣。不要给宝宝其他的餐具,让宝宝慢慢习惯只用筷子来进餐,往往没有选择的时候,进步更快。

2.鼓励最重要

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兴趣之外,宝宝也是有付出的,也会碰到一些困难,你的鼓励无形中会给他强大的动力。在他因为夹不起菜而堵气摔东西时,因为手指不灵活弄得满地都是饭菜时,不要责备,用你最善意的言语去安慰、鼓励他,让他知道,你一直都在他身边支持他。

3.强迫要不得

学习新技能之前,宝宝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渴望,比如抢你手里的筷子,盯着别人吃饭的动作,喜欢拿着筷子玩等等。所以你的任务就是抓住他的兴趣细节,而不是因为到了应该学的年龄,而强迫他去学习,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顺其自然最好!

4.巧用小游戏

(1)筷子捡积木:

捡几枝比较直的、粗细适合宝宝小手的树枝当“筷子”,现在在你的帮助示范下,要将散在外面的积木捡回筐里。一手拿一根树枝,然后双手配合慢慢地把积木夹起,放入筐中;待熟练之后,可以给宝宝示范,像拿筷子一样,把积木送回家。

(2)我喂妈妈吃蛋糕:

宝宝和妈妈面对面坐在一起,每人面前一碗蛋糕,一双筷子;首先妈妈用筷子夹起蛋糕喂宝宝,动作要慢,以便让宝宝看到整个过程;然后让宝宝模仿妈妈的样子,用自己的筷子(最好挑选适合宝宝使用的筷子)夹蛋糕喂妈妈;要有耐心,注意宝宝的表情,在他失去耐心之前,握着他的手,夹起食物吃在嘴里,及时表扬他,让他时刻保持兴趣。

孩子学用筷子并非越早越好

太小的孩子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因此并不太适合过早学用筷子。用筷子夹菜这一动作,需要牵动多个关节,有多块肌肉参加。它不仅是5个手指的简单屈伸动作,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加,完成这一动作是相当复杂的。如果孩子的年龄偏小,如2周岁左右,此时才刚刚开始学用勺子吃饭,未必能很好地完成用筷子吃饭的动作。手动作的训练虽然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但也要以大脑发育至一定水平为前提,所以“越早越好”的“早”也应有一定的限度。而其他对孩子的智能训练也一样,要遵循儿童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如果过早过激的教育孩子学用筷子反而会挫伤孩子吃饭的积极性。如果过早逼孩子用筷子,由于手的动作还未发育完好,不但学习起来困难,还可能会因为动作不协调把饭碗弄翻,饭菜弄撒。如果此时父母不够耐心,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责骂孩子,甚至大打出手,反而弄巧成拙,挫伤孩子自己进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孩子什么时候用筷子好?

心急的爸爸妈妈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很快掌握很多生活技能,早日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聪明能干。现在有很多父母认为,幼儿应从小养成使用筷子的习惯,而且越早越好,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而有些妈妈爸爸发出这样的疑问:孩子2岁了还不会用筷子,是不是太笨了?但是事实上,太小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不适合用筷子,而且过早过激的教育会挫伤孩子吃饭的积极性。一般说来,孩子使用筷子从3岁左右开始,循序渐进。对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妨为他准备一套包含汤匙、叉子、筷子的餐具,让他在平常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用他想用的餐具来练习进餐。刚开始时,孩子使用任何一种餐具,用哪种方法都无所谓。但从三岁之后,在每次进餐时,父母就要留意让他以正确的方法拿餐具。如果吃到一半而换手或变成抓筷子的情形,无须特意提醒他,只要每天反复不断地教导他正确的拿法,慢慢地等他记清楚以后,就可以拿得很好了。

用音乐丰富宝宝童年


音乐,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翻译的人类共通的哲学语言。除了其本身在艺术上的价值之外,音乐还有各种神奇的功效,特别是对于早期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优秀的早教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安抚情绪、培养音乐天赋,还可以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激活孩子大脑,促进发育,激发各种智慧潜能,并刺激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所以从一出生就接受音乐教育,开发音乐智能对宝宝来说意义重大。

诗诗的妈妈深知音乐早教重要,在诗诗12个月的时候就带她去上金宝贝的音乐课,本以为课上老师会教孩子一些乐器演奏或是声乐知识,可是上了几节发现,完全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老师并不会逐字逐句的教孩子们唱一首歌,也不会告诉孩子们吹口琴的时候该去对着哪个方格子,课程中,竟然都是音乐游戏的穿插。诗诗妈妈很疑惑,甚至还去质问音乐老师。但是老师告诉她,幼儿的音乐早教并不是说一开始就非要孩子学弹琴、学声乐什么的,而是给他一个音乐的环境。音乐智能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诗诗的妈妈对此本来有所怀疑,但是当她发现女儿的确有越来越强的乐感,甚至能对着一首完全没听过的歌曲准确的打出拍子、哼出才放了一集的电视连续剧片尾曲时,她才明白,原来她一直误解了音乐早教的真正含义。

金宝贝的专家指出,过早的让孩子接受乐器、声乐的培养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想发掘出孩子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力,后天的培养方法是关键。不论是家庭还是专业的早教机构,都该以丰富婴幼儿音乐体验为前提,在对幼儿的音乐早教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无形刺激

这里的刺激指的是歌曲本身各个构成要素。婴幼儿的对世界的认知是与大人截然不同的童话世界。他们更加愿意接受会说话小花、小草、小兔、小猫等童话讯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和需要来选取那些旋律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可爱逗人的歌曲给婴幼儿刺激。

2.情景设计,感受趣味

在孩子用听觉感受音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们的视觉学习能力和肢体语言。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用动作、高低音、甚至是不同的童话角色来帮助孩子熟悉歌词、旋律、提高孩子的兴趣。

3.摒除功利心态,让孩子快乐学习

许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初衷,都只是希望孩子在音乐中得到快乐,但是当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就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效、学费是否值得等问题。然后艺术领域的学习并非立竿见影,操之过急的家长只会让原本应该增加生命美好经验的音乐学习变成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每个孩子都该有享受音乐的权利,家长不要在任何阶段评判音乐学习究竟值得与否,更不要去定义孩子有无音乐天分。

音乐对孩子们来说,本身是具有“自娱”的特性的,正是这个特点吸引孩子参加进来,他们在“玩乐”当中懂得音乐,而作为大人的我们也应该以丰富生活的引入方式让孩子真正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音乐童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