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又乖又听话,回到家就变得无法无天?宝宝为啥在家和在外面表现不一致?很多妈妈都对宝宝的“两面派”做法感到不解和头疼。如果你也存在类似烦恼,来看看论坛里的妈妈们是如何解决的吧。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是这样,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两面派”?在单位上班,或者在外人面前,我们也会收敛一些,可对家人却暴露了自己最坏的部分。所以,孩子在幼儿园也一样会自我约束,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给的五角星,希望得到小伙伴的赞扬,可回到家里,他们也一样需要放松。爸爸妈妈不要大惊小怪,让孩子发泄出来就好了。但要注意,放松也要有个限度,不能让宝宝在家随心所欲,原则还是要坚持的。———颖颖妈

别人都表扬晖晖可爱,可只有我明白她在家里上蹿下跳的样子。因为晖晖读的是全托幼儿园,一星期才回家一次。回来后,外公外婆对她宠爱得不得了,明明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却总护着:“一个星期难得回来一次,算了算了。”后来,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就把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拿回来了,决定按照幼儿园的时间安排让晖晖在双休日执行。她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打算不帮忙,可是有外公外婆在家,不知道能不能贯彻落实下去。———晖晖妈

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孩子的缺点是父母养成的。有时候,我们看到宝宝动作慢,就忍不住要喂他吃饭,或者帮他脱衣服,反而让宝宝变得没了自信。但在幼儿园,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是自己做的。因此,大人不要总是怪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乖,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一个“两面派”。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自问是不是坚持原则了,该严厉的时候是不是不够严厉?该鼓励的时候会不会又忘了鼓励?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一致?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教育的核心在家庭


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早教,他们相信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孩子就可以变得优秀,其实不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言而喻,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基石,对孩子语言表达、基本动作、生活习惯、性格养成等都有巨大作用。所以真正的教育,源于家庭,长于家庭。源于英国EYFS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起源于家庭,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是家长而不是教育机构。提高家长的自身理念和素质,让家长全程参与孩子教育的成长过程,培养儿童社会性与责任感,实现“全人教育”才是早教的真谛。

一、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意以身作则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自身的素质、言行、心态以及思维方式无一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时刻充实提高自己,扩展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言行举止要做到自己期望孩子做到的。

二、教会孩子做人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帮助他人作为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而不是为了成为大人物而努力。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一旦这样的意识在他们内心扎根、生长,慢慢成为一种信念,他们就会获得无限的力量。他们会全心全意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会努力增长自己的体力和才华,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做人远比做事更重要。

三、营造随处看书的学习氛围

多种数据研究表明,父母热爱阅读,则孩子成绩更优秀。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不用强求他们去学,孩子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书桌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要想将学习习惯化,就要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只要让孩子们懂得学习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于是为孩子做了一切有关学习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够自然地坐在书桌前,孩子也会跟书桌亲近起来的。比起说“你学习吧”,更有用的是说“我们学习吧”。

四、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婴幼儿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充满好奇,想摸摸、看看,父母可顺应孩子这一心理,多鼓励孩子尝试,让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遇到困难也不退缩。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在某方面做得不好,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父母应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恰当的方法,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这有利于使孩子形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父母还可借助亲子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会善始善终,进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为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亲子活动

中国一直习惯于含蓄的感情表达方式,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尤甚。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有助于孩子向优秀的方向发展。比如,对新生儿的爱抚、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视线、肢体交流,是对小宝宝大脑神经的有益的刺激。父母可对孩子进行感觉刺激训练,开发宝宝的左右脑;做身体触摸,促进父母与婴儿的情感交流、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利于宝宝发育;父母可对婴儿进行逗笑训练、音乐训练、体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进行运动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英语训练、绘画训练、早期阅读训练,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各种知识技能。

带孩子出门走走(本网站推荐)


前言:如今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每天埋头于作业与书本,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出去走走了。家长们不仅不知道玩耍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甚至不懂或不去关心孩子吸收课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作用,他们的眼里只剩下了分数和升学。

一位母亲非常苦恼地讲述了自己孩子的情况,寻求帮助。她的女儿3岁多,胆子小,不爱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常常独自玩耍;家里来了客人,她通常会躲藏在父母身后,或躲进小屋。

亲子网,其实造成孩子这种内向、胆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先天气质类型、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孩子从小就非常敏感,很难适应新环境,不愿意接触陌生人。其二是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而造成的。有些孩子则因为父母上班无人照看,被父母关在家中;有的家长因害怕孩子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染上不良的习惯而不让孩子出门玩耍;有些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导致孩子没有能力去适应新环境,不会与小伙伴共享。对于这些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希望能给您和孩子一些帮助。

一、家长在生活中要尽量多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二、亲子教育,家庭要努力创造条件,带孩子走出家门,去一些公共场所或有同龄小孩的朋友家做客等等。刚开始,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两个性格开朗、年龄略小的伙伴一起玩,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容易学会与人交往的一些方法。多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并注意观察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孩子如何去处理。

三、家庭要和幼儿园老师沟通,请老师帮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小伙伴交往,感受其中的乐趣。

四、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合群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鼓励、强化,家长的自信及良好人际关系的榜样,也会对孩子健康、开朗性格的形成有所帮助。

五、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如,当孩子不敢和客人交往、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做滑滑梯等游戏时,家长不要强扭着孩子。否则孩子会更加恐惧,更加害怕与人接触。

本网站小编总结:这几天一直在琢磨着,儿子要放假了,该带他去哪走走,虽然知道一个人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出去转会很累,但这念头就是挥之不去。我理想的地儿是厦门或是大连,也满足了儿子看海的愿望。等他老爸这周回来商量下,估计他准说别去了,我不放心。

像孩子一样跟孩子玩


我在朝阳公园南侧,见到一位父亲,用柳条编了个帽子,站在原地,朝河对岸的儿子吼叫:“我给你编了帽子,你快过来!”我顺着他吼的方向望去,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捉蜻蜓。显然正是兴头上,并未理会父亲的喊声。父亲又吼起来了,比先前的更大,连喊:“你要不要?”男孩飞快地跑过来,抓过父亲手中的柳条帽,又跑到河对岸去了。看样子,男孩跑过来是不情愿的,父亲吃力不讨好,父亲为什么不能走过去,将柳条帽子送给儿子呢?

我家楼边的公园里,有这样的场景:奶奶牵着七八岁的孙女在林间散步。女孩松开奶奶的手,去抚摸树叶。奶奶大声喊:“不要跑,快回来!”紧走几步,把女孩拉回身边。女孩沉着小脸,默默地跟着奶奶走。奶奶不时与旁边的人聊天。奶奶为什么不能跟随女孩去抚摸树叶呢?到底是奶奶陪孙女玩,还是孙女陪奶奶散步聊天?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玩沙子,爷爷站在他几步远的地方,背着手看着他玩。母亲坐在十米远的地方,望着孩子玩。小孩孤零零地拨弄小沙子。爷爷和母亲为什么不同孩子一起玩沙子呢?

我身边一位奶奶带着约三岁的孙子,小男孩捧着皮球,站在那里不知怎么玩。奶奶拿过皮球,用力抛向空中,球落下来滚得远远的。男孩呆呆地,无动于衷。奶奶急了,喊他,“你为什么不拣,快来呀!”奶奶又抛了一次,男孩还是不动。我对奶奶说:“让我试试。”我拿着皮球,走到男孩面前一米多远处,面对他蹲下来,将皮球放在我两脚中间,轻轻地向男孩推去,球缓缓地滚动,男孩眼盯着球滚到他脚边,蹲下来摸球,学我的样子,两手把着球。我边打手势,边说:“把球滚到我这儿来。”他果真照我的样子,把球滚到我面前来了,虽然偏了一些。我和他来回滚了几次,成了好朋友,一起在树林里看蚂蚁搬家,绕着杨树捉迷藏。他一直没说话,却不时咯咯笑,很开心。

这位奶奶对我说:“你跟我孙子才见面,就这么熟,我天天带他,都没这么开心过。”我说:“你抛球,是按照你玩的方式,抛得太高,球速度太快,离他又远,他跟不上,我只是按照小孩子的方式跟他玩罢了。”

大人带孩子,孩子是主体,大人是为孩子服务的。所以,态势上,大人要向孩子靠拢,同他结为一体,参与其中。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也不可让孩子向大人靠拢,按照大人的方式行事。如果这样,他们就没有童趣,也同大人隔着一座山。

担忧:男孩越来越像贾宝玉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

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前段时间,南肖埠小学老师徐峰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出谋划策——

让“贾宝玉”坚强起来

根据调查结果,徐峰认为,要给学生送上“明性片”,开展小学生的性别健康教育,这应该是个整体工程,必须注意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形成良好的统一的教育氛围,才能奏效。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孩子独自在家安全吗?


国庆假期,看着别人家里都是和乐融融,自己家却是剑拔弩张,58岁的梁大妈觉得特别难受。起因则是奶奶把5岁孙子反锁在家,独自去跳广场舞了。

事件回放:

说起这件事,梁大妈也很不好意思。“我没其他爱好,老年人么,就喜欢跳个舞,就是你们常说的广场舞。”梁大妈说,儿子儿媳工作忙,自从有了孙子睿睿后,基本上都是她和老伴两个人带孩子,为此也耽误了不少去跳舞的时间。

国庆节前两天,刚吃完晚饭,梁大妈就接到舞友的电话叫她一起去跳舞。“睿睿那天也没有作业,我就想着带着他出去转转,顺便跳跳舞,谁知道他只顾着看动画片,不愿意出门。”虽然梁大妈又哄又骗,睿睿还是不为所动,要求在家看电视。

“我当时也不知道咋想的,就让他自己在家看电视,自己出门去跳舞了。”梁大妈说,当时儿子儿媳还没回家,老伴去了亲戚家,自己把窗户关上,把门反锁之后就出门了。

孩子独自在家危险重重危险1:攀爬门窗可能撞伤、坠落

眼下高层楼房逐年增多,有的阳台、门窗、楼梯缺乏保护装置,儿童坠落事故有增多趋势。小儿本来好奇心强,喜欢爬高,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儿“反锁”在房中,孩子很容易因恐惧而攀爬阳台或窗口造成坠落。此外,婴幼儿在家中还容易发生的意外伤害包括碰伤、撞伤。不管是客厅、厨房、楼梯、浴室,对一个学龄前幼儿来说,处处都潜藏着危机。幼儿爬上沙发却不知道如何爬下沙发,很容易滚下来。若不小心撞到头,那就不堪设想了。

危险2:“学开瓶盖”误服药、致中毒

教孩子“学习开瓶盖”本意虽好,但真的教会了幼儿如何转开瓶盖,也有可能造成宝宝意外伤害。独自在家的孩子可能发生误服化学药水、药物等意外中毒事故。而这类意外多见于0至4岁儿童,其中的毒物包括各种灭鼠药、灭蟑螂药等,此外还可能有煤油、汽油、油漆等。

专家认为,儿童服入有毒的东西多是大人管理不善所致。因此,父母一定要管好家中的有毒物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小儿中毒可能是由于不正当要求未被满足、有意服毒等,这是儿童中毒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正确的做法是,除了将家中的危险药罐和有毒物质收藏在幼儿不易拿到的地方。等到孩子足够大,可以辨别何种东西可以使用、何种东西不可使用时,再教导孩子正确的技能。

危险3:玩插座、冲电器易被电流击伤

如今,家用电器多了,儿童在家看管不当,发生触电等意外伤害也不少。有些孩子调皮捣蛋喜欢玩电线插座,将镊子等金属器具插入电插座双孔里。因为短路,身体被强电流弹出。随着手机用户普及,还有不少孩子喜欢玩充电器等,这些都是可能发生触电事故的隐患之处。

预防儿童触电的意外伤害,主要靠父母在平时加强教育,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比如:打火机、电热器、充电手机等,不要放在儿童拿得到的地方;电源开关尤其是插座,也不要让儿童触摸;对于家电的电源线,更不要乱接乱拉,这样可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在选购电动玩具时,要注意辨明生产厂家,特别注意电玩的设计和安全性,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儿童触电概率。

危险4:误食小零食可能导致窒息

导致窒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误食。由于误吸黄豆、碎花生米、腰果、豆芽、硬币、玩具零件、纽扣和笔帽等而导致窒息的儿童意外事件可谓是五花八门。儿童了解世界,除了用眼看、用手摸,还喜欢用嘴尝,因误服而导致窒息是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父母,务必要将这些物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同时严格保管零碎杂物。一方面,孩子独自玩弄小零件时,一定要有旁人看管,避免误食、窒息;另一方面,禁止孩子在奔跑或讲话时进食,避免异物进入儿童气管导致窒息。

爸爸在家孩子攻击性减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当我们这样说时,指的是对孩子的智性、理性、道德和性向发展方面,很少会认为在感情方面,爸爸和妈妈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学界现在当然相信,父亲的缺席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然而,父亲在场的影响,却较少成为身心科学界研究的课题。父亲的积极角色,曾经遭到忽视。瑞典Uppsala大学的生理学家安娜发现,当爸爸积极投入孩子生活时,男孩的行为问题和女孩的心理问题都会降低,而且不管是男孩女孩,认知发展也会因而提升增色。仅仅是爸爸在家,没有特别做什么,就能降低孩子的攻击行为,但想要降低行为和心理问题,增进认知发展,爸爸仍需主动、积极地参与孩子的生活活动。

“爸爸的参与”(Fatherengagement)拥有各种不同的含意,同样的,也不是孩子行为或心理问题的百灵丹,只能这样说,当心理医师、助人行业想了解孩子的问题时,也得寻求爸爸的意见。

建议家里父母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类型做分工,常有妈妈为处理男孩的攻击行为而感到心力交瘁,这时她所需要的也许是“父亲权威”的参与。爸爸也不要一味地以为,只要是孩子的问题,就一定属于妈妈的范围,记住,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共同构成,孩子的问题也是一样。

在家如何开展性教育?


家庭是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做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进行教育。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

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