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

2.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3.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4.让孩子在看到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5.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自己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

6.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

7.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8.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自己挣钱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找工作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

9.在用钱上,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都是“AA制”。

10.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真正的幸福来自自身的努力。企业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雇佣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

zj09.com小编推荐

哄宝宝开怀一笑的十种方法


很多父母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许多他们所不知的“表演”天分。下面为你介绍能够让宝宝展开笑脸的十个小技巧:

1、吹嘴唇宝宝都是很喜欢抚摸的。轻轻地在宝宝的手、脚和肚子上吹嘴唇,这是让宝宝开嘴笑的最好方法。

不久,你可能就会发现你吹嘴唇的声音影响有多大,因为宝宝可能开始会学你吹嘴唇的声音。

2、假装吃他们的手指大部分的宝宝都会喜欢父母假装轻轻地咬他们的手指、脚和脖子。这种充满爱的轻咬的动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亲子关系。即使是两岁大的孩子仍还会喜欢吃手指。

3、天真而夸张地动作脸部表情越夸张越好。宝宝都喜欢其他人的关注,如果你对着他做鬼脸,无论是多傻的鬼脸,他都不会抗拒。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父母在宝宝出生以后都要努力学习做鬼脸的技巧。有时即使是打喷嚏都可能会逗得宝宝大笑起来。

4、吹肥皂泡宝宝对于神奇的肥皂泡都很感兴趣,许多宝宝看到泡泡甚至会爬向它想要抓住它。并且父母并不会因为吹肥皂泡而增加压力,既经济小宝宝又喜欢。

5、带进其他的家庭成员宝宝一天到晚看着同一个人有时可能会觉得闷,如果他见到比他大一点的小朋友,或者在外面工作了一天的爸爸,你就可能会看到宝宝的笑容了。

6、“躲猫猫”

这种是经典又受落的小游戏。拿宝宝最喜欢的棉被,或者藏在家具的后面,然后探头出来,再把自己藏起来,不断重复,用这种方法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宝宝的笑脸。

7、最喜欢的玩偶

颜色鲜艳的玩偶绝对能够引起宝宝的注意,如果还能够发声的话宝宝就很容易会笑了。

8、歌曲和音乐宝宝都喜欢歌曲和音乐,如果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的话他们会更加喜欢。宝宝都喜欢看、听和做一件事,如果你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来笑并且跟他玩得很开心的话,他很快就能够模仿这种行为。

9、宠物在电视上我们业能够经常看到宝宝跟宠物一起玩会玩得很开心,但是一定要注意卫生与安全的问题。

10、模仿动物的叫声宝宝对动物都会很感兴趣的,如果父母也能够模仿动物的声音的话,他们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好奇心可能就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笑。

选园的十个常见问题


绝招一:要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情况,最好打电话,或者当面同园长谈谈。一般来说,园长不会拒绝一个想让孩子入园而进行咨询的父母。提问的面愈广,愈会让你了解深入,愈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绝招二:同已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孩子父母进行交谈。

你可以利用幼儿园晚接时间,与幼儿园游乐场里正带孩子玩耍的父母攀谈,尽可能获取你所想要的信息。

绝招三:带孩子一起去参观幼儿园,问问孩子是否喜欢这个新学校。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可以问如下几个问题:

1、幼儿园有哪些附加活动?(比如:外语、音乐、体育等)

2、一个老师照顾多少个孩子?(通常一个老师照顾7个孩子比较合适)

3、过去两年中幼儿园职工的更换频率为多少?

4、经常会组织郊游吗?(比如:去动物园、博物馆等)

5、会不会有些外人(比如:观摩团的老师)来参观幼儿园,还是说孩子会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里?

6、幼儿园会不会注意健康饮食、有没有专门的营养师?

7、幼儿园会不会经常给父母汇报孩子的成长状况?如果孩子有了困难或其它不良的表现时,幼儿园是否会主动同父母联系?

8、幼儿园是否经常让父母参加一些活动?比如:父母开放日、父母会、节日庆祝活动等。

9、这家幼儿园是不是比较擅长儿童教育?它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10、孩子的适应期将是多久?(专业人士建议,至少6天到3个星期)

6种最常见家教错误


一、贿赂式奖励

妈妈要给朋友打电话,为了让小娟安静地呆一会,她说:“静一点,别说话,我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小娟问:“什么样的?”妈妈说:“带巧克力的。”这种奖励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不需费脑筋,不需费口舌,效果当时又十分明显。

但它的后遗症是:凡事都要讲“条件”,就连一些本来是份内的事,没有“条件”也应该去做的,可是受到此次得到“贿赂”的启发,他们就会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合适的‘条件’才去做”的做事思维定势,这样,当然不利于孩子责任感和自律品质的形成,其消极后果是非常远久的。

误区的避免:

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在孩子表现良好后再给予相应的肯定。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的引导,孩子的行为才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漠视孩子的良好表现

小勇正蹲跪在厨房的工作台上看妈妈整理从超市买回来的东西。他尝试帮忙清理,妈妈赶紧抢先了;他又帮拿凳子给妈妈坐,妈妈没有反应;妈妈从冰箱拿出蛋夹放在桌上,准备将蛋排好,小勇这个时候帮忙把菜屑清理干净,放进垃圾桶,妈妈也没不吭声……,最后,妈妈突然叫着:“小勇,你走开!我自己来,等你长大一点再帮妈妈!”……

小勇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便到厨房找妈妈,见了妈妈脱口而出喊了妈妈一声:“妈妈晚安!”结果妈妈没有反应──可能是妈妈和爸爸在闹脾气,闷闷不乐;也可能是……。因此,就爱理不理的,连正眼也没瞧小勇一下。小勇傻愣愣地站在那,心里很是困惑。不过,第二天晚上,临上床睡觉前,他还是照样说一声:“妈妈晚安!”结果仍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小勇起床以后自己整理了房间,高兴的去告诉爸爸妈妈:“今天我自己把房间整理好了。”妈妈却不耐烦地对孩子说:“你都这么大了,早就应该自己整理房间了,有什么可得意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漠视孩子的良好表现,这样下去,孩子将不会再对我们说“妈妈晚安”,或者将来有一天我们会不断地开始骂:“养你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帮!”,或者……

误区的避免:

家长应该是及时发现及时肯定孩子良好行为,进而让孩子适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讲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无原则的让步

小牛吵着要糖果,妈妈不给,小牛张口大哭,没想到这时有客人来访,母亲看在客人的“面”上,只好给他。

下次小牛又想吃糖果,妈妈照样不给,他再拿出看家本领──“哇……”大哭起来。但这次没有客人,妈妈狠起心肠硬撑,不给就是不给。他无可奈何,哭久了,肚子胀满空气,非常不舒服,沙哑的声音连自己听起来也讨厌,只好算了。

再下次,小牛又想吃糖果,妈妈还是不给。法宝再度使出来──放声大哭,巧的是,这时电话铃声大作,妈妈听电话怕太吵,只好认了,拿一颗糖塞住他的嘴巴,当然糖到哭止……

爸爸正在看电视新闻,小牛哭着要买零食,为了让爸爸能安静地看新闻,妈妈只好给他10元钱去买……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小牛知道在“客人来时”“爸爸看电视新闻时”“妈妈打电话时”……,哭闹是“有效果的”,因此,总是不断地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误区的避免:

教育应该是有原则的,不该让步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应该让步。做父母的应该认识到,有什么事比教育好孩子更重要呢?想清楚了这一点,为了教育好孩子,其它的所谓的“面子”可以不要,所谓的重要“工作”可以暂时不做……,我们无条件地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四、先苦后甜

妈妈要上街买衣服,小静哭着要跟妈妈去,起初妈妈不同意,最后妈妈没有办法,气得打了她两个耳光后,同意她去……

类似的情况,我们在现实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教育,虽然让孩子吃了一点“苦”,但实质上还是起到鼓励孩子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很多时候,他们往往选择通过吃一点“苦”,来达到对其更有诱惑力的目标。因此,这种“先苦后甜”式教育,对孩子的发展,不仅没有积极作用,相反还有消极作用。

误区的避免:

教育过程中,什么是该坚持的事情,家长心里一定要清楚;如果是该坚持的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可坚持可不坚持的事情,就不要向孩子提出;一旦向孩子提出了要求,就应该坚持到底,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对树立家长的教育威信也有好处。

五、说到,做不到

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威胁孩子:“哭什么哭,再哭,我就打死你!”,或者“……,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乱动,我就打断你的腿!”……

我在想,如果孩子真的控制不了自己而情不自禁地再哭或再动……,你真的就会打死他、不要他或者打断他的腿吗?我想你肯定做不到,实际上也不能做得到,而且你的初衷也只是想吓唬吓唬孩子而已,根本就没想到真的要打死他、不要他或者打断他的腿。但这种“令出不行”将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如,使孩子产生“爸爸妈妈说话可以不听”,“爸爸妈妈只是说说而已”等错误认识,进而大大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影响着父母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误区的避免:

在孩子面前,出言要慎重。做得到的,对孩子有意义的才跟孩子说;如果明知很可能做不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就不要跟孩子说。

六、乱吓唬孩子

去年国庆黄金周,有一个3岁多的男孩子在天安门广场与家人走散了,哭个不停,警察叔叔想安慰一下,就把他抱起来,结果那孩子哭得更加厉害,并且想努力从警察手里挣脱出来,警察叔叔以为是自己不会哄孩子,然后叫来一位警察阿姨抱着他,可是他还是照样挣扎个不停,最后孩子传到穿便衣的一位叔叔手上时,孩子才不哭……

一个多小时后,找到其家人,才了解到,其父经常在家里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叫警察叔叔开警车来抓你去……”孩子平时见警察也总是努力躲着警察……

类似的还有:“你再闹,我就送你去幼儿园。”或者:“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那里的老师教训你”。

乱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害怕他本不该害怕的事物或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误区的避免:

要让孩子“听话”,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必要性,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对他自己和对别人的利害所在,同时,让其从“不听话”的活动本身中尝到“苦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逐渐地变得懂事“听话”了。

美国家庭育子十条宝训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的父母太溺爱自己宝宝了。那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是怎样教育宝宝的......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

2、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3、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4、让孩子在看到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5、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自己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

6、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

7、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8、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自己挣钱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找工作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

9、在用钱上,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都是“AA制”。

10、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真正的幸福来自自身的努力。企业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雇佣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

家长教育中常见的4种矛盾心理


1、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吃亏。

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则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去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2、既想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又怕孩子惹祸。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使用剪刀,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们马上会收起剪刀,关上门,认为还是关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们就企图用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既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又怕累着孩子。

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哺乳期盼着断奶,会爬了盼着会走,会跑了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早日脱离父母的“脐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进入反抗期,开始相摆脱父母的控制,背着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他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

4、既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又时常半途而废。

许多家长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识,以孩子能背诵古诗而在别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担心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记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有些家长不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多种学习活动,从学英语到绘画、学弹琴,赶得孩子团团转,可事实上家长提出的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头呆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情绪一落千丈,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埋怨责怪孩子,使孩子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应适时适度,要符合孩子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持久的一贯的引导。

由于家长的教育心理处于矛盾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来克服这种矛盾心理,积极地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母亲是一种职业(十)


生活中,大家往往生视成人的自尊而忽视孩子的自尊。在北京,呼机停了,传呼台都不能打“因欠费停机”,而要说“因固停机”,因为有人告状:你知道我为什么不交费吗?不是没钱是不想用了,不要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把成人的自尊得这么重,却不考虑孩子受的伤害。很多老师批评孩子是作为一种手段——“杀鸡给猴看”,而这种种手段最大的受害者是女孩子。为什么?因为女孩子认知、感悟能力量很早就具有的,她对外界的感觉、对别人的态度很敏感,老师没有说她,她已经很焦灼、紧张了。她不想让老师批评,所以就拼命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去做。渐渐地,女孩子的思维被数学老师固化了。她只按老师的路子跑,只学了一种解题方法。但到了中学,老师不再一步步直接告诉结论,而是主张“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时候,女孩子就要傻了,固化的思维阻碍了她思维的发散。

那么,家长就不能给孩子保护,不能帮助孩子吗?能,只是很多家长没那么做。那该怎么办呢——家庭要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打击,老师把你请去,这时,家长不要对孩子大加训斥,不要认定孩子其笨无比,也不要回家充当“二老师”给孩子补课,重要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用孩子听得下去的语言讲给他听。什么叫适当?我想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左倒、右倒、歪歪扭扭,最后才能找到平衡点。管孩子也一样,没有专家,它需要你尝试,自己寻找话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小学数学主要教给孩子的是数理逻辑,只要他弄懂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技术不好是可以练出来的。逻辑不好需要你辅导,但这辅导需要宽容,防止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我数学不好,需要补课。这样,他兴趣就没了。家长要调适孩子的心理,要多与老师沟通,既然保护孩子,又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要让孩子认识到,不管他怎样,妈妈都会爱他,在外面受到挫折,他回家可以找妈妈倾诉。家就是避风的港湾,妈妈永远会理解他,接受他。

有些家长等孩子一上学,就跟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也打得,骂也骂得,只要学习好就行。”这叫什么?这叫不负责任,你想想,老师管那么多学生,你就这么一个孩子,你都负不起责任,老师凭什么能保个个孩子优秀?你要明白,老师也是一种职业,先不论老师能力、精力、责任感如何,我觉得,家长首先要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重,要关心孩子,不放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建立牢固的亲和力。

看4位单身母亲的育儿做法


让自己的心喘口气

离婚后的日子并不轻松,原本该前夫干的活全都落到了她的肩上,彭清不后悔,她终于可以不为前夫的不求上进而生气了。然而,日复一日的操劳拖垮了她的身体,她得了慢性疲劳综合症,脾气也变得坏极了,经常为了一点事就跟儿子大喊大叫,有时还动手打儿子。每每事情过后,哭着给儿子道歉,可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她又控制不住自己……

好在彭清没有丧失理智,她开始调整自己:即使再忙,她也强迫自己每周至少留出半天的时间放松放松。她恢复了与以前的好友的联系、参加了单身俱乐部、偶尔也领着儿子去郊游。她如今对自己那些单身母亲朋友大谈特谈“给心灵放假”的理论,否则头脑中总绷着一根弦,迟早有断的一天。她把离婚比喻成“地震”,要及早地结束心理‘余震’,走出失败婚姻。

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高晓璐在拿到离婚判决书之后,也曾有过万念俱灰的一瞬,但她很快就理智地把自己解放出来——在工作、孩子之外,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免胡思乱想。她在一家出版社当文学编辑。每天早晨送3岁的女儿去幼儿园,晚上接回来。白天组稿、编稿、阅读之余,她就画仕女画。古代仕女安然、平和的气质,是她摆脱不幸婚姻后最需要的心态。这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帮助高晓璐度过了离婚后最难熬的那段日子。高晓璐还把这种兴趣传染给了女儿月亮,常常是月亮用蜡笔画,她用水彩画。

把儿子送出去

李爽是个建筑设计师,34岁的她看上去依然像个二十五六岁的姑娘。她在6年前离了婚,如今儿子已经9岁了。

头两年,儿子送幼儿圆日托,李爽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她几乎没有吃过炒菜,方便面一箱箱往家里搬。她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儿子,结果,儿子特别依赖她,性格也有点像女孩。儿子5岁时,她狠恨心把他送了全托,是一家有男老师的幼儿圆,李爽有意识地让儿子多与男性接触,效果出奇地好。到了上学年龄,她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小学。现在孩子上四年级了,自理能力很强,在心理上与双亲家庭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李爽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健身、美容计划,保证每天早晨锻炼1小时、晚上临睡前做皮肤护理。她还注意合理的饮食,不因一个人吃饭而马虎;保证充足的睡眠,她相信会睡的女人才美丽。还有重要的一点:她有一大帮朋友,她们相互倾诉,共同享受快乐、分担痛苦。

母爱并非孩子的全部

母亲用怎样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将来就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作为单身母亲,尽管自己在心灵上受到很大的伤害,也不要把这种不幸流露给孩子,在孩子成年之前,不要将夫妻间的恩怨向孩子合盘托出,免得他(她)产生误解。黄文燕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她怀孕时丈夫就有了外遇,她的心情坏透了。满月一过,丈夫就和她离了婚。她的前夫很快又结了婚,但是黄文燕允许他每周来看明明。现在明明已经5岁了,他常常向人炫耀“这个大汽车是我爸爸买的”、“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动物园看大老虎了……”在他印象里,爸爸整天忙着上班,只有星期天才回来,但这并不妨碍他从爸爸那里得到快乐。

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才会强,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孩子去冒点险。单身母亲应创造机会使孩子多和小朋友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吵吵闹闹会使孩子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培养孩子容忍、宽厚的品质。单亲家庭一般来说不会永久,母亲再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利多于弊。那么新组织的家庭,要多一个人,还可能多更多的人;从长远考虑,孩子终将得走向社会,没有宽容的品质、没有与人合作的精神、没有良好的性格是很难与他人相处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