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轩儿妈说轩儿的故事,就象是潼潼的故事一样,为此,我也有过与轩儿妈同样的心痛和疑惑。但想来想去,我觉得,孩子能听得懂父母讲的道理并且尽力去做是多么难求的一件事情,这说明我们和孩子之间有着很好的沟通,平等的交流,我相信轩儿妈平时绝对不是要求轩儿事事听大人的话,否则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就象潼潼,当他说“妈妈你说得对,我听你的”的懂事劲和“你说得不对,我说得对,你必须听我的”的蛮不讲理同时存在的时候,当他说“我长大了,要学会控制自己感情”又说“哭没关系,哭一会儿就不哭了”的时候,我知道孩子所有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并没有任何扭曲,我为此感到骄傲和快乐!轩儿妈,也许就象心痕所说的,这也是我们的成长痛吧,但记住一句话:宽心养儿!经常对自己说一说,真的会宽心不少呢!

心痕的回复:

轩儿是很懂事的孩子,轩妈的感受我也深有体会。

有时候,看着孩子懂事的样子,总会不自觉地心痛。我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成长疼。

如果希望孩子快乐,那么放手让孩子也体会到成长的喜悦吧。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轩儿生病记(上)


轩儿从小就长得壮,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在同龄人中居高。同事说:孩子长得太大了,抵抗力就会弱。孩子的营养都长肉长个子了,哪会剩多少给长“抵抗力”呢?

看看周围的小胖子,也都是今天打针明天吃药的,反而是那些小块头的宝宝安静静的,很少爆出生病的新闻来。所以,平日里就格外留心轩儿的风吹草动。

说实话,轩儿的成长过程就好像是我看的那本育儿书的拷贝。由于是人工喂养,所以当妈的讲起所谓的“科学育儿”来也容易得多。而且,心里怀着对他没有吃到母乳的歉疚,更是在配制婴儿食品时尽心尽力,不敢有一点儿的含糊。他倒也争气,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翻身,什么时候抬头,什么时候长牙、爬、走路、甚至什么时候toilet-trained(不用尿布),都是按书上讲的“大多数”孩子的规律,甚至连生病都是。

第一次生病住院

刚刚过完半岁生日,秋风乍起,他就开始咳嗽(据说这也是胖孩子常见的毛病),没有发烧,只是痰多多的,呼吸呼噜呼噜的。送到医院一看,医生就开了张住院单:支气管肺炎,这么小的毛毛,要特别注意,千万别耽误了。

第一次拿着孩子的住院单,回家收拾东西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打了个电话,谁知话还未说完,就哽咽了,泪水止也止不住。

也不知那时自己会这么多泪。由于孩子胖,成了当时的“五内科”护士们人人都怕的打针困难户。刚开始还好,每每一针见血。到了第二、三天,轩儿本来长得黑又亮的头发,被刮得怪里怪气不说,小胖脑袋上已有了四五个小针眼。那天,护士端着盘子进来时,轩儿意识到了什么,就开始挣扎着哭。结果,轩儿的头上、手上、脚上共扎了8针都不行!一直被我强忍着没流的泪水一下子决堤而出。那天的针,是护士长来了以后才打进去的。当时,轩爸有采访任务不在场,回来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冲进了医生办公室,从此,轩儿的针每天都是护士长亲自打。

两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种心痛的感觉就会再次涌上来。我不能原谅自己,怎么就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无辜地挨这么多的针却不想办法阻止!

出院后的那个冬天,轩儿的咳嗽总是反反复复,而医院总是一句话:打吊针。那时候,总往医院跑的,也多是与轩儿差不多或者比他小的孩子,大多也都与轩儿有着同样的病历。我想,这针是不能再反复打下去了。那些先锋几号什么的,凭着日常的道听途说,我也知道,这类抗生素多了对孩子绝无益处。

吃中药以后

那是个星期六的早上,天出奇地冷。我和轩爸抱着轩儿,一脸沉重地走出医院。为了给医生面子,我们让她在联单上开下了打吊针的方子,却只是领了些药。轩儿的咳嗽看上去似乎好了,但却总不能断根,一到变天,又会旧病复发。

两口大人就这么怀着心事走着。快到家的时候,我一眼看见了位于路边的市中医院。为什么不进去看看呢?平常也听同事说过,那里的小儿科不错呢。而轩爸则是十二分的不信任。但他还是随我进去了。(据他后来说,当时是看我心情太糟,而他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所以才随了我。)

等我们挂号来到儿科专家门诊部,却见那里已密密麻麻地排满了人。等好不容易轮到我们时,时间已是中午以后。专家很面善,话说得也让人信心倍增:是不是打针打不好,想在我这里治断根?

果然,接下去的那个药香弥漫的星期之后,轩儿真的好多了,而且没有吃消炎药!这么小的孩子,把药煎得浓浓的,再加点糖,放在奶瓶里,他居然也挺配合的。这一配合,他就平安无事了一年。

去年冬天(大概是澳门回归期间),轩儿再次受凉,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们干脆也不要什么公费医疗啦,径自地去了中医院。老专家笑咪咪地开了几副方子。这一次虽没有上次那么灵验,轩儿倒也慢慢地好了,没怎么让大人操心。

后来,轩儿就极少病。有时偶尔有些感冒发烧,送到医院打几针,或者吃点药就好了,从来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反复地折磨过人。

轩儿生病记(下)

是不是该培养孩子的诚信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你们最后要用到武力。

关于诚信的问题,我觉得是建立在两个平等关系的人身上的。父母如果要教育孩子诚信,首先应该把孩子当做大人看待。

且看看大人,如果你约一个朋友来吃饭,后来他打电话来说对不起,有点事情不能来。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我觉得我第一感觉是关心。怎么了,为什么不能来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家里有什么困难?要不要我的帮助?

如果对方是托词,我也不会当面骂他不守信、不会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我会检讨自己,为什么他会推托我?是不是我自己有什么另朋友不满意的地方?

了解孩子的需要应该放在教育孩子的前面。我觉得。

我自己对待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发现。就是在小孩子做错事情的当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因为那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不太冷静。特别是孩子,因为不知所措和自尊心的问题他会比较的固执。要给孩子一个台阶下。

等事情过去以后,孩子心情平静以后再好好和他谈。

有一次我们园园突然表现很自私,别人提到要妈妈她生个小弟弟妹妹,她就大怒。晚上我给她找了一个故事书讲一个小孩子的妈妈生了小弟弟以后,离家出走,最终他回家接受了事实。园园特别不爱听,当天晚上的感觉特别郁闷。

于是我和她爸爸就将事情先放放,再也不提这些。

有一次她和邻居孩子玩,邻居是两个孩子,他们互相帮助,园园玩什么也玩不过他们。心里就有一点点触动。

晚上回家,我们趁热打铁再讲原来的那个故事,还告诉她多一个兄弟姐妹不会使爸爸妈妈对她的爱减少,反而是会多一个人爱她。她似乎是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

现在倒是她每天惦记着要是多一个弟弟妹妹多么好,还设计着自己分最大的苹果给小的、给小的换尿布、喂饭、洗澡。爱心漫溢得比我们想像的要大得多。“自私”这个词当初我们没有轻率的安在她身上,现在是想安也不可能再安在她身上。

诚信等等我觉得也是一样的。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表现不佳、或者做错了事情。不要过急的否定孩子,不要给某件事情定性。

孩子成长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会有做错、也会有反复。我们先给他一个时间和空间去自己体会错误和承担错误的后果。不要过早的惩罚他。

与其告诉他这样走路会摔跤,还不如让他真真切切的去摔一跤。

如果没有跤可摔,我会制造跤给他摔。

女儿有一次答应我们不要把彩色笔画地毯上,结果还是画了一地乱七八糟。让她清洁地毯她不屑一顾。第二天,爸爸答应她六点钟回来吃饭,结果故意到七点也不回来,饿的女儿哇哇大叫。我就是让她饿着。后来爸爸回来了,她大骂爸爸,爸爸也骂她,后来两个人低头认错,然后两个人一起被罚,小的要洗了地板才能吃饭,大的只许吃饭不许吃菜这才完事。后来她再也不会答应了大人的事情又不做。当然爸爸也不会再发生答应了小朋友事情不做。即使那一次,也是苦肉计罢。

爱是不是应该放在心里


感谢大家给我指点迷津。只要掌握爱孩子而不是溺爱孩子这个原则,不必拘泥爱的表达方式,对吗?

imole的回复:

我好爱我的儿子!每天下班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跑。抱儿子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亲他,告诉他,妈妈爱你,我的心肝宝贝。他爸爸也是一样。爱,就要告诉他。我们我会严肃地和他谈,让他知道我决不会姑息迁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szdonglianghong的回复:

我也是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要好好抱抱孩子、亲亲孩子,我觉得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我们的爱,正确地表达我们的爱,宝宝不会变成不听话的孩子。

我女儿现在已经一岁半了,每天一看到下班的我就会说“妈妈抱抱、妈妈亲亲”还会说“爱爸爸、爱妈妈”看到她快乐的样子我觉得她很自信。

京豆妈妈的回复:

为什么不告诉他?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会健康成长的,爱可不等于溺爱呀。

我会告诉豆豆说:妈妈爱豆豆,爸爸爱豆豆……,豆豆也会说:豆豆爱爸爸妈妈,豆豆爱奶奶,豆豆爱阿婆……

kkr的回复:

当然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爱不等于纵容。

晖晖的回复:

宝宝在爱中长大心理才会健康发展,尤其是母爱,应该让宝宝感觉到。只要不是溺爱,正常的爱不会使孩子无法无天。

伊伊每天看见我回家都“妈妈!妈妈!”的叫着要我抱,我总是抱抱她,亲亲她,她就满足地搂着我的脖子趴在肩上。想想如果妈妈不理她,她小小的心里该有多伤心呀!

哈斯的妈妈老谭的回复:

我觉得可以说出来,爱孩子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快乐。而且也会更加信任你,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对孩子的培养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现在我们一回家,斯斯就快乐的大喊“爱妈妈!爱爸爸!”我们也会回答“爱斯斯,你好!”我觉得这样大家都很开心,不会担忧什么。当我批评斯斯以后,会告诉她,妈妈虽然批评了她,但妈妈还是爱她的。

暑期孩子才艺班是不是该报名?


引言:暑期,很多家长都利用这小小的暑假,给孩子选择了一些补习班,让孩子别因为放假落下,当然也有很多几张给孩子选择了新鲜的才艺班,孩子们学的怎么样呢?

专家认为,与其称为“才艺班”,不如称为“艺术学校”或“才艺教室”,也就是说,它是以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或观念,启发孩子艺术兴趣的民间艺术学校,并非许多以“才艺班”为名,却以术科补习为教学内容的升学补习班。

那么,让小孩上才艺教室到底有没有必要呢?根据科学家的调查,人类的左脑负责逻辑推理,右脑则专司艺术发展,当左脑与右脑形成均衡状态时,大脑的功能将增进5至10倍,这种现象可以印证在许多中外有名的科学家身上。例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挚爱科学与音乐,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远哲从小受画家父亲李泽藩的熏陶,科学与艺术的创造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专家认为,婴幼儿天生具有对音乐的灵敏度,而4岁或5岁则是儿童启蒙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急切学习各项“操作”与“控制”的技能,同时他们也喜好模仿,若能善加引导这个能力,儿童便可以透过模仿家长或老师,自然地学习艺术。

所以啰,让孩子亲近艺术愈早愈好!但是现在的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陪子女亲近艺术,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具有口碑的才艺教室便成了最佳寄托。目前大部份的才艺教室是从4岁开始教学,主要是基于孩童身体机能发展的考量,这个时期的孩童开始使用大肌肉,也可以听得懂大人的指示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妈妈发现原来从小因为学习各种才干而积累的压力,亲子游戏,令儿子进入青春期这个对压力非常敏感的时期后无法承受,所有的压力以抑郁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抑郁的情绪笼罩了儿子的整个心灵,以至于他本有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

家教是不是必要的?(本网站编辑)


前言:一些家长为让秋季要上小学的孩子提前“预习”,专门聘请学前家教让孩子提前上“小学”。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的是素质、习惯方面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知识学习。所以并不用超前学习以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学前教育人才十分紧俏

离9月越来越近,孩子正上幼儿园大班的杨女士,这两天却在为家教的事犯愁。“联系了两个家教,都称已接了几个活,学前家教最近较吃紧。”杨女士说,虽说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但孩子的不少同学已开始在家中上起小学课程。

不能让孩子落于人后

记者联系到为孩子请了学前家教的顾女士。顾女士表示,电视中一些几岁孩子就能背下一本书的育儿经历,无非都是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结果,她觉得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待孩子9月份入小学后,学习也不用那么吃力,有利于在成绩上保持优势。记者采访了一些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发现赞同提前给孩子请学前家教的不在少数。“你家孩子不提前学,人家的孩子提前学了,那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学习超前不利健康

专家表示:现在幼儿园去小学化已见成效,家长还这么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幼儿超前学习虽然短时期内可能呈现出一种在知识上的优越态势,但是长期来看,无论是幼儿心理、生理发育都将遭受伤害。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需要有健康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超前就是好。孩子还处在贪玩的阶段,不必太早就给他们施加压力。这样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学习也有可能成为其个性发现的一个阻碍。

如何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美术天才?


每个家庭都希望早早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什么方面出众,对什么方面敢兴趣,当我们开始注意的时候,发现孩子喜欢这个,喜欢那个,就是没有确定下来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方面的发展。

美术活动是多方面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早教网,制做小玩具以及美术欣赏等,都是美术活动的内容。那么怎样通过这些美术活动来发现孩子的早期美术才能呢?孩子的早期美术才能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

1、喜欢绘画。不管是墙上或地上有机会就涂、抹、画,习惯画一种或几种物品。能长时间的画一张画,直到画好为止。

2、喜欢泥塑。能用彩色橡皮泥,捏出各种动物或物品等。

3、对剪纸有浓厚的兴趣,喜欢用剪刀和各种颜色和纸剪出多种千姿百态的窗花等物品。

4、对折纸有兴趣,看见纸就会折出很多东西,一教就会,并且折叠得整齐。

5、爱好制作和粘贴,能用剪好的东西拼粘成优美的画面。会利用废旧的火柴盒、药瓶等制做自己喜爱的玩具。

6、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和收集美术作品。

发现孩子的早期美术兴趣,怎样才能确定孩子的早期美术才能呢?

1、在您的孩子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制作及美术收藏或制做玩具的过程中,孩子表现得很有耐心,其作品体现细致、形象、美观大方,比例适中。

2、通过比较了解孩子的才能。在集体生活中的孩子,爸爸妈妈在接送孩子的时候,要经常同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您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美术作业、作品中是否突出或很优秀。

3、在参加社会或集体组织的美术作品展览或比赛、美术考核中,您的孩子的作品是否被推荐入选,并取得优异成绩。

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在美术作品的各个方面都很突出,早教网,才能确定孩子有早期美术才能 。只要在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就可以确定有早期美术才能。只要发现孩子有早期美术才能,就要肯定成绩,多加鼓励,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早期美术才能给予特殊的培养与指导。

本网站小编: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左半球重于想象思维,右半球重于形象思维。对低幼儿童来说,右半球比成人占较大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优势会逐步减弱。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巩固和发展这个优势。

娃长大了是不是你心水的型?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仅是老祖宗的名言,也是经过现代科学论证的真理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规律可循的,看看娃现在的一些性格特质就能预测出长大了是什么类型的人呢!是不是有点心动,快来跟着小编看看咱家娃长大了是不是你心水的型吧。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如下:

表现类别-占有比率-幼年时的表现-成年后的表现

充满自信型-28%-活泼热心,为人外向型性格。-性格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良好适应型-40%-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相比没什么变化。

沉默寡言型-8%-性格沉默,言语较少。-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10%-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产生对抗情绪。

自我约束型-14%-自我约束力强,不轻易被外界干扰。-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