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暴力游戏、网络聊天和淫秽色情、害怕学习、性格急躁……孩子这些毛病让千千万万个家长揪心不已。但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的这些问题,可能是家长自身教育不当带来的。

福州幼儿师范学校副教授张宁等专家认为,家长的不当教育往往容易导致幼儿害怕学习、性格急躁、任性妄为等问题。

据了解,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近期对1万多名未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未成年人自主自控能力不足,依赖意识明显,遇到困难、挫折或复杂情况往往束手无策;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受“暴力游戏、沉湎聊天和淫秽色情”毒害的问题突出,喜爱冒险游戏、暴力游戏的占37.68%。教育部关工委也公布了对未成年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我国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在6%~22%之间,至少有300万未成年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张宁副教授介绍说,家长反映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孩子的性格问题,如反映孩子过于内向;二是行为习惯问题,如吃饭穿衣问题、生活自理能力等;三是学习问题。

张宁副教授认为,很多孩子出了问题,根子还在家长身上。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就形成了任性妄为的性格;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除了期望值过高外,家长“迷了路”还表现在对孩子缺乏耐心、用成人化成就来评价孩子等。同时,许多家长缺乏一定的幼儿教育知识。张宁建议,家长要多看家庭教育书籍、杂志等,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孩子犯错家长要不要先保持沉默


前几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有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请你保持沉默,试试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进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却不承认、不改正,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

看来,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这次事件之后,儿子连着几天表现都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

现在,儿子偶尔还是会犯错,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我的脸部表情、我的肢体语言,都足够让儿子明白我的心意。

以后,如果孩子再犯错时,请不要先批评孩子了,留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时间。孩子会越来越好的。

幼师回答家长担心的问题


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是不爱自己的小宝宝的,当孩子在幼儿园呆一天,家长就基本上牵肠挂肚一天,当家长看到孩子没饥肠辘辘的回家,不免会有些心疼,这是家长就要考虑幼儿园不给孩子吃饱的原因了。

不会从孩子身上节省的

正规的幼儿园绝不会短斤缺两。某幼儿园梁园长表示:“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绝对不会从孩子身上‘揩油’。对于有家长反映餐饮供给量不足的情况,幼儿园有专业的营养师给孩子精心配备科学的食谱,以保证孩子们得到悉心培育。”

据梁园长介绍,幼儿园会提前一周定制食谱,并按照孩子年龄大小进行合理配备饭量,如有一些体型偏胖或偏瘦的则有特别安排。

然而,哪怕幼儿园饮食到位,孩子们却未必会轻易“就范”,遇到不合心意的饭菜,就不肯乖乖吃饭了,这让人看着心急。

当然了,有些孩子不吃并不是闹情绪,可能是身体不舒服的缘故。在这时候,细心的幼儿园老师看出了问题,便会开小灶,煮一碗面条之类的给小病号,并在家长来接孩子时,告诉他们具体的情况。

而某幼儿园刘老师则高举“奖”的“旗帜”,跟孩子们说要比赛吃饭,做得好的小朋友能够得到额外的水果奖赏。“重赏”之下,孩子们“坚决完成任务”:经验丰富的幼师们自有她们的办法从容应付。越秀区商业储运公司幼儿园的梁健茹老师这时会使出“哄”字诀,哄得孩子服服帖帖,吃得干干净净。

孩子应该少食多餐

幼儿入园在尽心尽力的照顾之下,孩子之所以显得吃不饱的原因何在?刘老师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她说:“一是可能因为有的幼儿园开饭早,回到家里也消化得差不多;二是孩子在幼儿园玩得不亦乐乎,运动量较大,消耗也快。”

营养专家则说,孩子即使是在家里吃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孩子肠胃没有发育完全,每次不可能摄食充足的食物,而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正是生长发育较快和活动量较多的时期,因此,每次少食多餐才能满足其要求.

在饮食各个环节中,幼儿园严谨负责。每一天,有的幼儿园有专门的公司配送新鲜肉类蔬果,有的则到大型市场购买。当幼儿园的厨房做好足够的饭菜后,会在餐前半小时由保育员戴上专用口罩和手套,到厨房领好饭菜,并逐一分发给孩子;而在前进路幼儿园里,卫生员会在餐前两小时进行试吃,以对饮食进行监督跟踪。

有些时候会因为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一些做法不了解,所以才会造成一定误会的。当园长细心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后家长就会理解的。

孩子眼屎太多是眼睛生病的表现


引言:孩子的疾病来的太快,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控制,下面的案例实在是稀奇,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三大泪道疾病导致孩子眼屎增多

一、先天性鼻泪管堵塞。鼻泪管在鼻腔的下端出口被上皮细胞残渣堵塞或鼻泪管黏膜闭塞;或者因管道发育不全而形成皱折、瓣膜或黏膜憩室,使得泪液和泪道内的分泌物稽留在泪囊而引起泪囊炎。

二、感染性结膜炎。因为眼结膜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对各种刺激反应敏感,又因为与外界直接接触易受感染。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都是引起感染性结膜炎的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产程中被患病母亲产道感染、在护理过程中由于不注意消毒隔离,通过洗脸用具、毛巾以及看护人的手接触感染的。其中严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及穿孔,导致失明。

三、急性泪囊炎。由于不清洁的护理,造成细菌入侵到泪囊,并且不断在泪囊中繁殖、化脓,以及脓液充满了整个泪囊无法排泄,于是沿着泪囊、泪小管从眼睛排出。

清热泻火的药物或凉茶中多是寒凉的药物,脾胃虚寒的人喝了,不仅不会消火,而且很容易伤及乳母或婴幼儿的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便秘或者是腹泻。所以,不要给孩子乱用寒凉药物,虽然当时可能无明显反应,但长期服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而且提示妈妈们不要给孩子长期更换奶粉,小孩脆弱的肠胃适应不过来,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腹泻不止。

本网站小编总结:清理眼屎的准备:第一步,用流动水洗手第二步,消毒棉球在温开水或淡盐水中浸湿,并将多余的水分挤掉(以不往下滴水为宜)。第三步,如果睫毛上黏着较多分泌物时,可用消毒棉球先湿敷一会儿。第四步,再换湿棉球从眼内侧向眼外侧轻轻擦拭。清理眼屎的注意事项:妈妈在帮宝宝清理眼屎时,力气不宜过大,只要轻轻擦拭就可以,以免伤害宝宝眼睛肌肤。清洁工具应选用消毒过的纱布或棉棒,且使用次数以一次为限。另外,应避免在眼睛四周重复擦拭,以免造成宝宝眼睛细菌感染的机会大增。

宝宝上幼儿园前,爸妈先搞清楚9个问题


宝宝上幼儿园,是宝宝学业生涯的第一件“大事”呢!宝宝几岁入园?入园前,爸妈要和宝宝做好哪些沟通?宝宝迟迟适应不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怎么办?宝宝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怎么办?快来看看这9个问题能不能帮到你们?Q1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吗?

如果家庭能够提供给孩子同等丰富、甚至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当然不一定要上幼儿园。

通常幼儿园比较无法被家庭取代的功能是童靴(小伙伴们)互动学习,很多孩子喜欢学校生活是因为能够和朋友一起玩,这带给孩子很大的快乐与情绪满足,而孩子也的确可以从和朋友玩当中,获得很多、很好的学习成效。

但如果家长找不到满意的幼儿园,决定自己在家教孩子,建议可以尽量提供孩子各领域的学习资源,经常参与各类机构举办的儿童活动、带孩子到大自然探索(这一点是家长自己教育孩子最大的优势),同时帮孩子制造和不同年龄层孩子接触、玩耍的机会。

Q2几岁上幼儿园比较好?

几岁上学牵涉到孩子的能力。孩子准备上幼儿园时,如果已经具备以下能力,会适应得较快、较好。包括:

能够听懂大部分的指示,能用简单的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

1、至少可以维持一个上午活动的体力。

2、能够自己穿脱衣物、鞋袜。

3、自己上厕所、洗手、擦手;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而要具备这些能力通常在3岁以后。

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即有所谓的个别差异存在,爸妈可依状况考虑:

1、如果孩子比较体弱多病,可考虑中班或大班以后抵抗力较强后再接触团体生活,同时也要选择空气流通、小班制的环境会对孩子比较好。

2、有的孩子虽不足3岁,但各方面发展得很好,又强烈显现出友伴的需求,家长就可以考虑让他上幼幼班(小小班或托班)。

3、还有的孩子虽不够成熟,但爸妈上班须托给阿公阿妈带,而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力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多是看电视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上学就会比在家好。

Q3太小上幼儿园会不会变得“很油条”?

1、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当然会学到家长认同及不认同的事情,即使学到了你不认同的事(例如:说粗话),经过你或老师的纠正引导,也是一种学习。

2、孩子不可能永远活在“无污染”的环境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随着经验累积而培养思考、判断能力,随着年龄、心智渐长,他会慢慢分辨什么事该学或不该学。

3、如果孩子学到了你不认同的事,可以问孩子及跟老师沟通,试着找出原因及发生情境,才能做适当处理,应避免大惊小怪,因为有时孩子某些不适当行为只是因为好奇或感到有趣而已。

Q4如果宝宝抗拒上学怎么办?

有时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不只一种,每个孩子出现的时机也不同,有的孩子在头几天就出现不想上学的状况,有的在上学后一、两个星期之后或一个月后才出现。首先要与孩子以及老师沟通,了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常见的原因:

1、不想离开父母(分离焦虑)。

2、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常有挫折感。

3、碰到不顺心的事,例如:被人碰撞、被抢玩具、尿湿裤子。

4、一下子到人很多的环境,感到不舒服。

5、不习惯被要求或约束,例如:玩好玩具要收拾、听故事要坐在位置上。

6、个性较内向或语言发展较慢,有需求时不敢或不会表达。

7、虽已逐渐适应,但想要用哭闹来引起父母注意及呵护。

8、没有人跟他玩,感到孤单无趣。

事实上,多数问题都可以透过家庭和园方的合作达到改善,而每个孩子适应的时间长短不同,爸妈不要拿自己孩子与他人做比较,以免带给自己和孩子压力。

如何增加孩子想上学的诱因呢?以下方式可供参考:

1、让孩子带自己的作品、图画书、花、昆虫去班上和同学分享。

2、鼓励孩子在学校做个美术手工作品送给爸妈。

3、和孩子约定放学后再相见时要做的事,如:散步、吃点心。

但如果经过一个学期,状况丝毫没有改善,爸妈也确定是由学校的课程或老师素质不佳所造成,为避免孩子受到身心伤害,可考虑转学。

Q5天啊,分离焦虑怎么办?

孩子闹着不想上学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分离焦虑,孩子离开爸妈会哭是正常的,爸妈不舍孩子也是正常的,但爸妈须放心、放手,平静地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诉之后,便温柔坚定地让他上学,避免讨价还价、恳求或威吓的言语,否则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焦虑或犹豫,于是长期的拉锯战便难以避免。

如何纾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以下方式可供参考:

1、提供孩子安慰与再保证(例如:虽然暂时分开还是一样爱他,保证一定会准时来接他,请他放心在学校玩,老师就是学校的妈妈,有事都可以找老师帮忙)。

2、可以让孩子带着心爱的玩具或依附物去上学;给孩子随身携带一件代表爸妈的物品,如:亲子照、妈妈的手帕,想念时可以看一下。

3、孩子会受父母道再见时的态度所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道别是充满爱与快乐的,孩子也会以同样方式响应,所以送孩子上学时请带着愉快的心情和孩子道别,并约订接他的时间,让他安心。

Q6宝宝喜欢上学的,但为何还会哭闹呢?

1、爸妈和其他旧生家长聊聊,就会发现,中班以前的入学哭闹,是许多孩子学习路上必经的过程,是无须惊慌的“成长痛”。

2、如果孩子已经喜欢上学了,恭喜你!这表示他已适应学校生活了。

3、还会哭闹,则表示他仍然舍不得爸妈离开、想4、你可以稍微陪伴一下孩子(时间长度事先约定好),也给孩子一样代表爸妈的物品,如:照片、妈妈的手帕、手机吊饰,告诉孩子想爸爸妈妈时可以拿出来看。

Q7如果持续焦虑,是否应该伴读?

1、有的幼儿园会让家长进教室陪伴有分离焦虑的幼儿,有的则希望家长尽快离去,由园方处理就好,前者是基于要让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后者是担心家长在场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情形,也会造成老师的压力。

2、爸妈最好是能告诉老师你的疑惑与需求,找出能符合学校政策又能让你宽心的方式。同时了解一下家长与园方的沟通管道有哪些,看看是否能透过这些方式解决你对孩子在校状况的疑惑。

3、如果学校的政策是让爸妈留下来陪伴幼儿的话,你最好不要紧盯着孩子,不妨坐在一旁看书,让孩子不会觉得自己一直被注意着,而能逐渐放松自己。

4、爸妈如果留在教室陪伴,也不要取代老师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有何需求还是让他去找老师,才能让老师和孩子建立关系。

5、应避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老师的教学及其他孩子的行为,别将教室里的情形自行解读后传递给其他家长,以免造成误解或对老师产生压力。

Q8为何孩子不会谈学校情形?即使问他也不说?

1、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对学校的事侃侃而谈,因为孩子不像成人,有能力挑重点说,对他而言,一天下来做的事太多了,包括喝水、如厕、抠桌上的胶带……等。

2、他不知道要从何说起,对于没兴趣的事也真的忘了,爸妈如果要知道他的饮食状况,请避免问:“你今天吃了什么?”而是要具体一点问他:“今天有吃饭、吃菜吗?”

3、想知道活动情形,可以问他:“有画画吗?有盖积木吗?有听故事吗?今天开心吗?”但要避免有压力的询问,如:有没有把饭吃完?有没有睡午觉?

4、最重要的是,每天听孩子分享上学的喜怒哀乐,具体称赞孩子的各项进步,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和您分享是件有趣的事。

Q9孩子是否有发展障碍问题?

1、孩子刚上学时,班上一定会有抢玩具、打人、上课时游走的孩子,这是因为每个孩子气质、表达能力、自我控制力、专注力、家长教养态度等不同所致。经过学习与练习,状况会逐步改善,孩子的某些问题到底是属于生理问题还是教育问题,或两者皆是,须经过一段长时间观察了解。

2、短时间内就对孩子下定论是危险的,因为有时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个别差异,未提供适合这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与资源,或是孩子的个性无法适应较制式化、填鸭式的课程。

3、如果家长和老师经过一段长时间观察与问题处理后,仍怀疑孩子有发展障碍问题,可去有公信力的医疗机构或早疗机构进行评估。

家长该怎么巧妙回答孩子提出的尴尬性问题?


第一,对孩子的性提问绝不应回避

性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即可在父母的指导下掌握区分性别,尽管他并不明白何以要区别彼此,但对异性产生的某种程度的回避和距离感已成潜意识,所以当孩子向你提问任何与性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一口回绝,认为这个不该是小孩子问的问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困惑,并且很可能使好奇心演变为心理的阴影,为今后的成长设置障碍。

第二,尽可能多掌握一些性科学知识

尽管性科学所包容的学科范围极其广泛(生理病理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尽可能多涉猎一些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不要因为你不懂就想逃避,要知道性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所以你多付出一些,孩子也就多获得一些。

第三,不要过分担心尺度问题

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的问题超过了他的年龄,讲得多了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其实,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层层步骤的,每一个年龄段所提出的问题都有差异,一旦了解,孩子绝不会像科学家那个追根溯源。三四岁的孩子可能对"宝宝就像一粒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这样的回答满意了;对十三四岁的男孩偶尔的自慰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碍,一定会安抚其躁动的内心,他多半不会再进一步问你自慰的方式都有哪些。

第四,预先做些示警工作

过早接触性行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两方面均会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对孩子"示警"很有必要。比如,对年幼的孩子灌输异性触摸自己私处是不友善的行为;对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过早与异性进行性接触很可能对性器官产生危害,感染众多疾病,并可能为未来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待生理、心理两方面均成熟之后才可以接受健康文明的性生活;学会洁身自好比学会使用避孕套更安全等等。

第五,引导孩子识别"真假"

现在各种媒体良莠不齐,其中一些对性行为的描述往往背离了科学的宗旨,代之以单纯的感官刺激,当孩子难以避免地接触到这些东西时,不要简单地呵斥,而应该把这些描述中反映出的夸张、虚假等非科学的内容予以剖析,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和健康。

宝宝入园前家长焦虑问题


9月,是一个令新生家长好奇中夹杂着焦虑情绪的月份。新小班幼儿入园,孩子们在生活习惯、活动方式和同伴交往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哭闹,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活动等种种不适应行为。如何尽快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适应期,成为

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选择了家长最关心的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请崇文区回民幼儿园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尽量给家长回答得具体细致一些,希望能帮助家长解除焦虑情绪。

问题一:孩子在幼儿园都吃什么?怎么吃?

在幼儿园吃饭、喝水对幼儿来说将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关”。首先,幼儿园会在保障营养均衡的前提下,从饮食的制作上尽量缩小家园差异,同时从色、香、味、形上吸引幼儿,激发幼儿食欲。比如,多为幼儿制作有动物形象的小点心、小包子、小饺子;各种不同配料的三鲜蛋羹、肉末蛋羹、蔬菜蛋羹等;松软可口的各种蛋饼和太阳米饭、果料米饭……进餐时,教师会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主动进餐,鼓励他们吃得饱饱的。在饮水上,幼儿园以白开水为主,还会为幼儿增加酸梅汤、秋梨膏水、冰糖菊花水、什锦水果汤等等,旨在去火、润肺、止咳、防病。

问题二:我的孩子准备整托,在家都是用盆大便,在幼儿园怎么办?

在幼儿入园初期,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幼儿在园大便的问题。有的幼儿因环境的变化会有憋大便的情况,对此,我们会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帮助幼儿解决大便问题。

通过幼儿来园前的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大便时间,以便教师在幼儿入园后可以在相应的时间提醒幼儿大便。

幼儿在家大便一般是坐盆,或有家长把着大便,而幼儿园一般都是蹲坑。幼儿不习惯就会拒绝在幼儿园大便。因此,我们会在班中准备便盆,让幼儿先坐盆,再慢慢过渡到由老师扶着蹲坑大便。

每个幼儿在家大便都会有不同的习惯,如有的幼儿会抱玩具或看电视,有的幼儿会要人陪等。我们会让幼儿先保留一些习惯,同时教师会陪在他们身边,减轻他的焦虑。

我们还会给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如为大便的幼儿带上小五星等,以强化他的行为。每班门前还贴有“幼儿大便情况记录表”,家长可以在接孩子时了解孩子在园的大便情况。

问题三: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哭闹、不适应怎么办?

年幼的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将会采取以下措施,以尽快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我们会尊重幼儿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他们将这些习惯带到园中,尽量在幼儿园创设与家庭相似的生活氛围。

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我们会用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来与幼儿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消除不安,使他们逐步对老师形成依恋。

在园中我们会以游戏的口吻、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使孩子在园中的活动充实而有趣,缓解孩子们的焦虑情绪。

我们会利用来、离园环节,做好稳定幼儿情绪的工作。如来园时,我们会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喜爱的玩具、关心的动物等)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淡化分离焦虑;在离园时,我们用言语鼓励幼儿,并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小星星、小贴画等)来强化幼儿高高兴兴来幼儿园的积极行为。

入园后,我们会定期进行回访,在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入园后表现的同时,与幼儿进行直接的互动,加深幼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我们还会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家长的不同关注点,组织不同的小型座谈会和亲子活动,有的放矢地向家长介绍一些有效的育儿经验。

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缩短适应期,首先家长的情绪、情感很重要,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其次,每天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再有,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有小朋友打你吗?”、“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如:“今天你得了一个小五星,真棒!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得一个大五星好吗?”、“老师说你真乖,可喜欢你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问题四:孩子在幼儿园都干什么?表现怎么样?

这个问题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会用最直观的方式,如照相、录像等来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客观地记录下来,在离园时请家长观看。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利用“家长园地”、“宝宝生活记录表”、“我的一天”等形式向您介绍宝宝们一天的活动内容与生活情况。我们还会针对宝宝当天的情况给您相应的“爱心提示”,如注意给孩子换舒服的鞋、回家多吃水果、提醒孩子大便……

我们还会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将家长最关注的问题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及时传达给家长,以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及焦虑心情。

问题五:我的孩子会和同伴一起玩吗?玩得怎么样?

由于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孩子缺少交往的经验与技能,针对幼儿交往中出现的几种现象,我们老师会这样做:

对自始至终抱着自己的玩具玩的幼儿

这部分孩子对家庭成员的依恋感很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先不急于让他和别人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亲亲他,多给他关注的目光,多和他说话,消除他的恐惧与焦虑。等他逐渐和老师熟悉了,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了,再引导他和别的小朋友玩。

对需要老师领着她去跟小伙伴玩的幼儿

这部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只不过跟小朋友还不熟悉,有陌生感,这时老师会充当小朋友交往的“红娘”,帮助他们互相认识;结合班上开展的“认识新朋友”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游戏;让他们把手中的小玩具交换玩,学会轮流与分享等等。

对抢别人的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这部分孩子多数是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经验,在家庭中,都是成人顺从他,而在幼儿园面临着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的状况,一时适应不了,由此出现攻击性行为。首先,在小班会增加班上相同玩具的数量,保证每个孩子都有玩具玩。其次,教师帮助幼儿协调和小朋友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小朋友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学会用协商的口气跟对方说“给我玩会儿好吗”或“咱俩换着玩好吗”。我们也希望家长多带孩子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并给孩子以正面引导,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对因交往方式不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这部分孩子有时在交往的过程中出于喜爱、亲热的情感,咬或掐其他的孩子,其实他们并没有想去攻击别人,只是交往方式不妥。究其原因是有些家长常常通过在孩子的脸上咬一口、屁股上拧一把等方式表示喜爱,孩子们便模仿了成人的这些举动,在幼儿园与小朋友交往中表现出这种“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成人要为孩子做出榜样,改变这种不妥的亲热方式,学会用正确、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溺爱的海会让孩子找不到回来的路


电视上不时会有因为家长不给钱玩就大打出手的孩子,有的甚至出了人们。父母什么变成了孩子的仇人,又是什么让孩子这么的疯狂和极端的呢?在这些事件后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家里是否因存在着这种隐患呢。

教育通病: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 不轻易满足

对于这些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最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怎么哭也不能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先改变育儿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溺爱只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始终保持理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现在大多数都知道溺爱是不好,但是有时总是会对孩子心软。有的就是父母管了之后,爷爷奶奶又来安慰或是指责,这样就让孩子认为自己有了靠山,长久如此,孩子根本就不会把父母的教育放在眼里,所以教育时家庭内部一定要保证一致的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