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虎子和SAM一样。而且有时他很淘气,当我下班后回到家他很高兴,我对他说:“你叫我!”他就成心地哈哈笑着直呼我的名字。但很多时候也叫妈妈,我没有把这当回事儿。可是我爸我妈(虎子的外公外婆)就不,每天一见面就必须叫他们,如果虎子淘气不叫他们还使劲儿地说虎子,让我们严格要求。

我同SAM妈妈观点相同,孩子知道父母和其他家人的名字是好事,就真是迷路了也可以说出来。

念念妈的回复:

很正常呀,念念现在19个多月,也是听见大人一叫名字,他就跟着叫,而且还得意的嘿嘿笑呢。现在孩子根本就不懂得礼貌的问题,大一些会明白的。不必担心。

niuniu315的回复:

这是孩子图新鲜,好玩儿,过一阵子再慢慢讲明白。

imole的回复:

Piggy爸爸说他不介意宝宝直呼其名。因为他觉得跟宝宝是朋友,朋友之间当然直呼名字了。

haoping的回复:

我决定淡化处理它,仔细想想确实和礼貌没什么关系。只是嘟嘟这几天越叫越高兴,连回家的欢迎仪式都是用名字的。我倒没觉的什么,家里属于比较传统的觉的这样没大没小怎么行呢。希望他过了几天新鲜劲就改回去吧。

wanghonglei的回复:

哎呀,这也算个事啊。我觉得孩子叫家长名字显得很民主很和谐啊,东东说话晚,还不会叫呢,换了我,高兴死了。

东东的趣事是:高声地管奶奶叫“妈”,后来我们知道他老听我们:我和东爸、姑姑高声叫奶奶,老人家耳朵有点背了,所以就以为“妈”也是奶奶的名字。

当然他没有把奶奶当妈,我每天回家,都笑成一朵花似的,妈妈,妈妈叫个不停:)

yunyun的回复:

没什么关系的,孩子只是好奇罢了,我记得云云两岁不到的时候也出现这问题,我们就把家里所有成员的名字都教她了,告诉她每个人都有个名字,她也有。很快她就能清楚地报出每个人的姓名,(包括不在上海的家人)。然后她就又恢复对我们的称呼了,偶尔调皮还会叫我们的小名和英文名,我们就笑笑带过,更本不把它当什么事,结果她就算了。其实这倒不是有没有礼貌的问题。淡化它吧,如果孩子长大了把你当朋友直呼你名字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他仍然爱你们就好了。

nightingale的回复:

轩儿在一两岁时也有这样的时候,不过大部分时间我们只是一笑了之,不强化他也就好了。

不过,现在轩儿大了,有时也会直接叫名字,尤其会叫他爸爸的名字,我们都没有刻意地纠正他,其实说实话,这跟有没有礼貌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一是好奇,两天也想自己长大了,可以平等——这并没有害处啊。

至于对外人,我们还是教他不要直呼其名。

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孩子在这点上自由的很,我们作父母的,虽然没有必要刻意舍弃自己的传统去学,但是宽容一点倒是可以的。

zj09.com小编推荐

孩子偷拿东西家长怎么办?


孩子渐渐长大了,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心眼儿也渐渐多了起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常常会出现偷拿别人的东西的现象。虽然说孩子偷东西和以偷谋生,以偷为职业的偷不可同日而语,但可以肯定的说,孩子偷的现象如果不加矫正,很可能就会发展成很严重的问题。

孩子的偷往往集中在“物”和“钱”两个方面,而他们大多又有下列表现:

(一)爱不释手与偷

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众多孩子在一起学习和玩耍时,看到别人的物品自己特别喜欢时,有的孩子就会忍不住拿来看看,看来看去就会爱不释手,然后揣进自己的口袋。

(二)随便拿与偷

有的孩子不知道偷的本质含义,认为随便拿可能不是错误的,尤其是家中管理不严的家庭,常常有物品被孩子随便拿出来,最后发现“盗主”即是孩子。这种行为还会发生在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回来后发现,几岁的孩子居然怀揣朋友家的玩具回了家。

(三)好奇与偷

有时候孩子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偷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当发现问题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说明与制止并讲道理。向孩子说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偷都是错误的,要人家的东西、拿家中的东西要征得人家或家人的许可,否则不能随便拿人家或家中的东西。钱也是如此,向父母要钱要告诉父母,偷是绝对错误的,坚决不允许的。

2.惩罚,必要时也可用体罚。对已有不止一次偷东西经历的孩子,说明、制止不一定有效,这时就要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其中惩罚法是必要的。有许多人回忆,就是父母的一顿狠狠的打救了自己,使自己没有发展成惯偷。

3.榜样警示。可以用偷盗犯们的犯罪受到的处罚来对孩子进行警示,以使孩子改掉这一坏毛病。

4.建立申报制度,加强财物管理,堵塞漏洞。这样一方面要求孩子向父母汇报主要的花销要求和开支,满足必要的支出;同时又管好财物,堵住漏洞,不让孩子有可乘之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家长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彷徨,只要细心的观察,及时地发现并制止,这就不称之为问题了。但也千万不要不重视,这样会害了孩子。

孩子“乱涂色”该怎么办呢


提问:我的孩子4岁多了,特别喜欢画画,线条较流畅,画面也较丰富,可是一涂色,就一塌糊涂,原来的画面都看不清了。面对这种情况,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

回答:对于这种情况,不要着急。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孩子出现乱涂色的原因。有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涂色。常常是画出一样东西来,猛涂许多颜色。颜色和原来的线条混在一起,就很乱了。有的孩子可能是个性比较粗犷,涂色的随意性强,或急于求成。他们只想快涂完,不管轮廓线在哪,随意涂色,就把画面涂乱了。有的孩子总爱使用深色笔来涂,这样深色就把原来的轮廓线盖住了,画面也就比较乱了。还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画不好,缺乏自信,因此画完后草草涂完了事。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需要家长先弄清楚。

了解了孩子乱涂画面的原因,才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孩子。

那些学画不久,不会涂色的孩子,他们握笔、控制笔的能力还比较弱,出现一涂色就破坏画面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指导孩子涂色的方法,可以有序地沿着轮廓线涂,也可以一笔接一笔地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丛里往外等)涂色,从而逐渐掌握涂色的方法。对于涂色随意性过强和急于求成的孩子,我们要在孩子画完轮廓线准备涂色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告诉他慢些涂,不要着急,要把有线的地方留出来,让别人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这样画面会更漂亮。对于总爱用深色涂色的孩子,我们要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鲜艳明亮的东西及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孩子感受到美丽的色彩给人带来的好心情,鼓励他们进行尝试使用多种色彩。对于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要多加关注,多鼓励、多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比如老师可以说:“你画得小兔子真可爱,小房子也很美,要是把颜色涂好就更漂亮了。”同时给予他们具体的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滨河幼儿园刘春凤

又一说法“我不赞同让孩子按图涂色,担心这种在固定范围,以固定模式涂抹颜色的学习会一点点消耗孩子的自由,影响孩子们随意发挥,抹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喜欢让他们随意的涂抹,我想随着年龄的变化,将会发现孩子在‘画’中的成长。

因此,家长们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改变孩子的,正确的教育孩子是很重要的,这是应该重视的。

孩子不合群,家长怎么办?


我的儿子上小学2年级。最近班主任总跟我反映,说他不合群,下课后,别的孩子都成群地做游戏,他就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同学叫他玩,他也会去,但去了就愣愣地站在一边,一点都不活跃。

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如果身边再没有朋友,我真不敢想象孩子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真着急啊,你们能帮帮我吗?

忧心的妈妈

无论在幼儿园、小学或中学,总有些孩子显得不那么合群,不能顺利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当今社会对人的社交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和家长担心不合群会影响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然而,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十分多样,要帮助孩子必须先了解具体情况。

不适应环境变化是原因之一,一般发生在入托、入学或转校时。家长应在孩子进入新环境时给予充分引导,帮助孩子认识、熟悉新环境中的人和物。

其次,有些孩子不与同龄人玩的原因是不自信。比如,觉得自己比别人丑、不如其他孩子聪明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称赞孩子,让他发现自身优点。如果孩子明确地感到自己哪方面能力不足,那么最好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来培养自信。

与缺乏自信相反,恃才傲物、自命不凡是另一些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多注意他人优点,让他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特别是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发表瞧不起他人的言论。

如果孩子不合群的情况突然发生,我们还要警惕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父母突然变得关系紧张等。

本案例中,孩子不合群的情况是由老师发现并告诉家长的。这位教师的细心和敏锐值得肯定。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校外,家长可以通过老师、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间接的交流,从而及时发现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孩子太爱美应该怎么办呢?


常言说的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小孩子太过于爱美未必就是好事情,化妆的许多产品都是对孩子健康不利的,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例吧,了解下对于太爱美的小宝宝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吧!

你见过3岁女孩这么爱美的吗?今天吵着要戴项链,明天嚷着要戴耳环;早上起来就站在衣柜边,把所有衣服试一遍;放学回家关起房门,用彩色笔把指甲涂成五颜六色……市区黄女士最近发现女儿童童越来越臭美了。

女儿不合时宜的装扮,令她哭笑不得。一次吃饭,舅舅发现童童的眉毛很浓,正要夸小丫头漂亮,黄女士赶紧说这眉毛是加工过的。家人纷纷围过来,说童童这么小就这么爱美,长大要成“妖精”了。亲子网

女儿“浓妆艳抹”,妈妈担心

黄女士说,今年年初她就发现女儿爱美。一次童童从幼儿园回来,用哥哥的黑色笔涂抹指甲。当时以为女儿是图新鲜,也没在意。可是,夏天来了,童童也越来越爱美了。妈妈给她准备了上学穿的衣服,她不穿,偏要自己挑选衣服,还说妈妈选的衣服不好看。星期天不上学的话,童童在家要换好几套衣服。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把睡衣脱光了,然后坐在床上,自己找衣服穿。这件穿穿不好,又换另外一件。有时候,还要拿我的丝巾蒙在头上,扭来扭去,真是的。”童童奶奶每次看到小孙女那么臭美,都要笑个不停。

“昨天早上,趁我不注意,她偷偷用彩笔涂红了指甲。今天早上,又用绿笔把手指甲和脚趾甲抹了个遍,洗都洗不干净。”黄女士说,女儿每天这么“浓妆艳抹”,她都不好意思送女儿去幼儿园,也担心颜色会被女儿吃进嘴里。

童童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裙子、项链等。画完之后,躲到妈妈房间,找妈妈的项链和耳环戴。“我有副耳环的挂钩很长,担心童童戴了会伤到耳朵,就藏起来了。可是,她一定要戴,不给她就哭。”说起童童的臭美事,黄女士无奈地直摇头。

网友支招:小孩要合理扮美

黄女士承认自己是一个注意妆容的人,工作需要的时候,会画画淡妆。而且,她很少在女儿面前化妆,更不会涂指甲。因此,她认为女儿应该不会是受了自己的影响。对于女儿自己捣鼓的妆容,家里人说她难看的有,说她好看的也有。小丫头听到好话,就会眯着眼笑说“我长大了”,听到坏话就会大哭。

“楚楚妈妈”说,她家女儿平常就爱照镜子,最期待的就是演出,一有演出就说:妈妈,我要化妆,化漂亮一些啊。而且演出完了也不肯卸妆。有一次女儿从学校回来,手指甲都用彩笔涂了颜色,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同学教她的。有时,看到我外出化妆,就会说“妈妈,你的化妆品等我长大了要给我用”。

“我告诉她,现在还没到化妆的年纪,长大了才可以化妆。妈妈现在化妆是因为年纪大了,皮肤不太好,所以用化妆品来修饰皮肤。女儿的皮肤很好,不用化妆就很漂亮了。而且化妆品都有一定激素,用多了反而对皮肤不好。她现在不会偷偷用我的化妆品了。”“楚楚妈妈”说。

童童进入了审美敏感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年龄阶段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且形成认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3岁孩子开始对环境有审美要求,即进入了审美敏感期。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突然对美产生很多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审美敏感期开始,女孩子的一生都会一直处在一种对美丽的探索之中。有了对孩子审美敏感期的理解,我想家长就不会一味责备孩子的“反常”行为。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的皮肤都比较细腻,如果长时间用一些成人的化妆品,很容易造成皮肤的过敏,但愿家长们都能够用其它的一些方式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

孩子任性怎么办呢(亲子专题)


前言:任性似乎是每个小宝宝的天性,每当父母们不能够满足他的要求时小宝宝们就会使出自己的小任性,往往让家长们无法招架,以下就让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下吧,看看应该如何来应对任性的宝宝吧!

孩子有3种“任性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手段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亲子网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亲子教育

巧妙应对任性的孩子的8大战术

1、安静缓和法

这是对正在任性发脾气的孩子使用的一种方法。孩子发脾气时,情绪兴奋、激动,有时甚至大哭大闹、大嚷大叫。如果成人耐着性子采取亲和、抚爱、哄劝的方法,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哭闹不休;如果大人态度粗暴,急躁地打骂孩子,仍然难以阻止孩子的任性。安静缓和法要求大人此时应持平静的态度,要求孩子停止哭闹,让他安静下来,此时没有必要说服孩子立即承认自己的任性是不对的,待孩子平静以后,再用平缓的口吻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比如,当遇到孩子发脾气、哭闹不休时,父母不必理他,让他发泄一会,然后给他喝些开水,让他喘口气,帮助他平静一些,条件允许的可让孩子一人留在屋内,父母离开一会;如果屋里人多,可让他在别的空屋,把门关上。但不要锁上,告诉他等他平静了可自己出来。注意语调要坚决,但不可用责备口吻。把孩子隔开,只是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会影响别人的学习和休息,而不是惩罚他,待孩子平静下来后给他冼脸,安静睡—觉,过一会或明天和他再好好谈谈。

2、通俗讲解法

对孩子讲道理要深入浅出,可以举一些孩子身边的事情做例子,使道理容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每当孩子和家长出现“顶牛”的现象时,家长可用讲故事、讲笑话的方法来缓和矛盾,并借故事去触及孩子的心灵。童话是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并叫他们听完后谈谈体会,“对号入座”,改正不良习惯。

3、不予理睬法

对孩子的嘀嘀咕咕、纠缠不休等行为,家长可以故意不加注意,装作没有听见或者暂时离去。这是一种避免孩子可能出现闹事行为的有效方法。比如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一时难以说服他,这时可采用不予理睬法,也就是平时说的“冷处理”。采用这种方法要收到好的效果,家庭中所有成人必须一致,同时采用不予理睬法。当孩子平静以后,对他也不能迁就让步,应当像没有发生事情那样,不予理睬。

4、攻心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5、以退为进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6、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7、说一不二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8、“战后”要善后

父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父母拒绝他是有理由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中有任性的小宝宝,父母们往往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很是犯愁,其实只要父母们能够掌握住正确的方法,任性的小宝宝也会变得乖巧听话,若是方法不正正确,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破裂!

孩子不懂得感恩怎么办呢?


据幼儿园的老师反应,现在的小宝宝们大多数不懂得感恩,常言说的好:懂得爱的孩子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因此家长们平时教会孩子如何感恩很重要,以下就来了解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的原因吧!

现在的宝宝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期以往,宝宝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亮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让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早教网

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长们必须统一战线,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宝宝的不良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当宝宝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家庭中普遍所存在的现象就是孩子无限的接受父母们的爱,却不懂得如何去回报父母,育儿专家指出,若是孩子对父母的付出都不懂得回报的话,将来的人生只会是孤独而寂寞的,趁现在还有时间纠正宝宝的坏习惯,及时的改正吧!

孩子情绪失落应该怎么办呢?


前言:生活之中的事情许多的时候都是瞬息万变,这一刻永远都无法预测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因此很多的时候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去正确的面对这些转变,以下就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案例:

葱葱早在两天前就与爸爸妈妈约定,星期天带上刚买的小皮球,去公园的草地上玩。

周六晚上,小葱葱临睡前就把装入袋子中的小皮球放在床边。第二天清晨,一向都要妈妈叫醒的葱葱早就醒了,很快在妈妈的帮助下穿好了衣服,刚要出门,没想到天却下起了大雨。葱葱等啊等,雨就是下个不停。葱葱满脸失望,眼睛里闪烁着泪水……

分析: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失望,很多父母都想尽量使孩子远离它。其实,如果孩子能够早期学会如何应对失望,那么整个孩童时代甚至是成人以后,他们都可以保持快乐的心态。关键在于孩子面对失望时,父母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寻找合理的帮助、与人沟通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孩子对失望的反应进行必要的帮助。亲子网

反应1:情绪激动型

如果孩子面对失望的反应是放声痛哭,或是倒地耍赖,情绪反应非常强烈,那么父母首先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其次让他知道任何无理取闹都无法带来他想要的东西。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父母切不可由于孩子的坏情绪而影响了自己,转而再对孩子施压。

建议:

可以告诉孩子,你很了解他的失落感,并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失落的”,让孩子了解失望是很正常的,然后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或是让孩子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直到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为止。一般而言,如果孩子能够从他擅长的事情中寻找到乐趣,那么他就知道了自己有能力掌控某些事情。这种训练通常可以使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快从失望转变为“做其他事情一样也很快乐”上来。

反应2:独自生气型

这类孩子面对失望,通常不会大哭大叫,而是在一旁酝酿生气的情绪。此时父母要帮助孩子自己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可以提示孩子“我们换件事情做做,你有什么好主意?”这样做能使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能力把糟糕的情况变好。

建议:

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譬如“我们现在不能去公园玩球了,那就在家玩你最想玩的玩具,好吗?”或者可以问“你愿意不愿意下周日再去呢?”也可以在准备晚餐时,让孩子搭把手,虽然这样做会让你更加忙乱,但是却有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用积极的态度,从悲观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反应3:转而忘记型

虽然这类孩子不会把令人失望的事情看得很重,当他知道自己不能去公园时,会立即要求换个其他项目玩玩。但是作为父母仍然需要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抗挫折方法。

建议:

为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让孩子在失落时可以求助他们。这个圈子里不光有父母,还有家里的其他亲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

研究表明,能够从失落情绪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让其他人帮助自己。此外,可以问一些暗示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学会应对所面临的失望。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做为家长与其相办法让孩子们远离失望,不如多锻炼孩子让其正确的的面对随时都会发生必变的事情,教会孩子如何在受挫之后重新等等,只有勇于面以失败的人,才能更多加优秀的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