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发现,如果家里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家长则会倍感轻松;反之,家长则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避免或甩开这沉重的包袱,更为了孩子光明的前途,许多家长可谓费尽心思,帮助孩子学习,可效果却经常不如人愿,因为在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时会不经意地走进一些误区。

误区1:我的孩子也应该考第一。

洋洋爸爸:我的儿子洋洋学习挺认真,我和妻子对孩子的学习抓得也比较紧,经常会督促孩子回到家先写作业,周末也会帮他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儿子的学习成绩总是连前5名都没进过,每次看到我下属的儿子考第一,我心里就会非常着急。

点评:家长们应该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第一。过高的期望和目标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不利于孩子学习和考试中正常的发挥。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是有特点的,没有名列前茅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发展孩子的优点。

误区2: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

佳佳妈妈:从女儿佳佳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我都陪着她写作业,当她遇到不懂的题目时,我也会非常仔细地给她讲解,直到她听懂为止。每学期考试前,我还会把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梳理一遍,然后帮着孩子复习,并帮她查缺补漏。但是现在我发现,如果我工作忙,没有时间陪着孩子学习,她的作业就会出现很多错误,女儿自己似乎并不会学习。

点评:首先佳佳妈妈应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仅仅帮助孩子学懂一个生字、一道数学题。孩子的人生之路终将要自己独立去走。

误区3:请家教,上补习班。

彤彤爸爸:我的儿子彤彤刚上初一,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有时候放学后还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为了帮助孩子学习,也想给孩子找个伴,我请了一个大学生每周末来帮儿子补习功课,一个学期过去了,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玲玲姑姑:侄女玲玲学习成绩一般,她爸爸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如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每次看到幼小的侄女愁容满面地背着沉重的书包赶往不同的补习班时,我真是很心疼孩子。

点评:彤彤刚上初一,面临着环境的巨大改变、多学科知识的挑战,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很好地适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把孩子推给家教;学习对玲玲来说已经成为了负担,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家教和补习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帮助孩子学习,但首先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学习不好的问题所在,而不是盲目求医。

误区4:分秒必争,学得越多越好。

龙龙:每天早上,我刚起床,妈妈就开始督促让我赶紧收拾,抓紧时间,并告诉我到学校后要认真听讲,千万不可以做小动作。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刚进门,还没放下书包,爸爸就催着我赶快去写作业。我想看看动画片,爸爸说明年就要参加小升初考试,要珍惜时间。周末更不用说了,似乎爸爸妈妈认为只要我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那么我一定会比别人学得好,但是我的感受是:我真的很累!

点评:并非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注意力集中一次最多50分钟,而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因此我们不能总是唠叨,让孩子连续不断地学习,否则会造成孩子用脑过度、神经衰弱、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应该让孩子劳逸结合并学会自己安排学习计划。

除了上面几种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得越早越好,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背诗;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家里的任何事都不用孩子来操心……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关心父母


当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满腔心血时,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尤其是5-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说教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你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状况,让孩子去理解你、关心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生日、爱好、幼时趣闻、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往事,加深孩子对父母成长的了解,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首先要教育宝宝关心父母,在这个基础上才会理解、关心他人。

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烦恼和辛苦,如果晚饭时你能多和孩子聊天,让孩子也能了解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会让他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替父母分担部分重任,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让孩子也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体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及为此所做的一切。

幼儿园选择谨防3大误区


在选幼儿园的问题上,家长谨慎了又谨慎,有不少家长会把自己逼上独木桥。

误区一:如果不送宝宝去好的幼儿园,宝宝会自卑

“我们小区里不少孩子都上的这所好幼儿园,不把孩子送进去孩子会自卑的。”……其实带有这些攀比心理去选择幼儿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人劳心劳力,对孩子却未必是最好的。

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选择幼儿园,建议如下:1、尽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很好的分析,选择幼儿园时要让孩子的优点和幼儿园的发展特色相一致。如果孩子体质不强,把他送到某个体育特色园,对于加强孩子的体能来说是很好的,对幼儿来说,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对美术非常喜爱,可以考虑美术特色园。总之,选择时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优缺点来考虑。

2、不要把“名园”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很多家长一心图名气,而忽视了家门口的幼儿园,甚至有的家长放弃本社区幼儿园而一心挤名园,这样一些做法会让家长觉得很辛苦,孩子和老人也将在今后三年的奔波中辛苦不堪。在选择幼儿园的问题上,就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误区二:要选认字、算术教得早的幼儿园

很多家长都对幼儿园的教育办学方向存在误解。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起步,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多认字、做算术,其实是过早地给予孩子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在学习上,孩子应以游戏为主,因为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体能四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一定要学到什么样的知识。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却非常看重幼儿园的技能性教育,比如双语、算数等等,但事实上这种意识的强化并不正确。幼儿园的功能在于正常实施保育、教育的任务,3-6岁的孩子究竟该学什么知识就应该以幼儿园教育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如幼儿园数学教学不是以技能为主,而是该以数量关系的学习为主,强调孩子用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误区三:要选特色明显,教得多的幼儿园

“我小时条件差,没机会学钢琴,现在有这个条件,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让儿子学钢琴。”“女孩精养,看我同学就是学的艺术,现在气质多好,所以芭蕾、小提琴、唱歌,女儿是一个都不能少,这些都是培养气质的。”……诸如此类的谈论不绝于耳。其实,这样的一些想法都是家长的一种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家长的补偿心理在选择幼儿园时的决策上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要学什么,是要看孩子的基础和条件的,孩子不足的首先要补偿而不是强化。比如幼儿园是音乐特色,这不是说幼儿园里天天就教唱歌,而是在音乐中教孩子去发现自己什么不会、去思考如何学习。

父母能给孩子的4大“礼物”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那么,父母可以给孩子的礼物又有哪些?除了物质,精神上的财富是不是显得更重要呢?

礼物一:多跟孩子在一起、同伴关系

即使再忙,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中的地位。父母每周抽点时间与孩子一起运动、游戏,让他知道父母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这对孩子很重要。父母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可以和孩子一起笑,在笑声中引导孩子认识事物。

孩子要和同龄或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同龄伙伴,并鼓励他们和同龄孩子玩耍,在自在的活动中,孩子才能更快地拓宽视野、发展能力。

礼物二:规则、鼓励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应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钟园长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制定一定的规则非常重要。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父母给予称赞,但切勿言过其实,不然会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认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刻意安排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在其做完后及时表扬,鼓励其努力。

礼物三:以身作则、良好习惯

其实,对孩子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言语,而是行为,孩子都会以父母为榜样,并模仿他们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假如你不想孩子吸烟,你最好不要与香烟为伴。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正如林园长说的“懒妈妈可以培养出勤快宝宝”,“懒妈妈”凡事不自己动手帮孩子,而是在一边用嘴巴指导,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自己动手。

礼物四:帮助孩子发现其自身优点

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在他苦恼时给他鼓励;在他遇到困境时给他帮助。

据爱贝多林园长介绍,孩子无法准确判断对错,这时候父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而非职责教育。过多地采用不恰当方式教育,只会打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因此,父母要是能够准确地帮助孩子发掘自身优点,建立信心,这样孩子做事错误率自然便降低了。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

孩子的观察力和认识能力是很强的,往往超出大人的想象范围。而父母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重大的,所以父母的言行举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如果父母从来都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的孤行,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阴影,所以为了孩子的更健康的成长,请父母注意自己以下的言行!

父母是宝宝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亲子教育,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孩子的性格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受父母的影响,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的优秀,父母就应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其健康的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择园,父母易走入三大误区


误区一:要选特色明显,教得多的幼儿园

“我小时条件差,没机会学钢琴,现在有这个条件,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让儿子学钢琴。”“女孩精养,看我同学就是学的艺术,现在气质多好,所以芭蕾、小提琴、唱歌,女儿是一个都不能少,这些都是培养气质的。”……诸如此类的谈论不绝于耳。

其实,这样的一些想法都是家长的一种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家长的补偿心理在选择幼儿园时的决策上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要学什么,是要看孩子的基础和条件的,孩子不足的首先要补偿而不是强化。比如幼儿园是音乐特色,这不是说幼儿园里天天就教唱歌,而是在音乐中教孩子去发现自己什么不会、去思考如何学习。

误区二:要选认字、算术教得早的幼儿园

很多家长都对幼儿园的教育办学方向存在误解。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起步,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多认字、做算术,其实是过早地给予孩子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在学习上,孩子应以游戏为主,因为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体能四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一定要学到什么样的知识。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却非常看重幼儿园的技能性教育,比如双语、算数等等,但事实上这种意识的强化并不正确。

幼儿园的功能在于正常实施保育、教育的任务,3-6岁的孩子究竟该学什么知识就应该以幼儿园教育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如幼儿园数学教学不是以技能为主,而是该以数量关系的学习为主,强调孩子用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误区三:要选“名公办”或是“贵民办”

在选幼儿园的问题上,不少家长会把自己逼上独木桥。“我们小区里不少孩子都上的这所好幼儿园,不把孩子送进去孩子会自卑的。”……其实带有这些攀比心理去选择幼儿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人劳心劳力,对孩子却未必是最好的。

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选择幼儿园,建议如下:

1、尽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很好的分析,选择幼儿园时要让孩子的优点和幼儿园的发展特色相一致。

如果孩子体质不强,把他送到某个体育特色园,对于加强孩子的体能来说是很好的,对幼儿来说,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对美术非常喜爱,可以考虑美术特色园。总之,选择时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优缺点来考虑;

2、不要把“名园”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

很多家长一心图名气,而忽视了家门口的幼儿园,甚至有的家长放弃本社区幼儿园而一心挤名园,这样一些做法会让家长觉得很辛苦,孩子和老人也将在今后三年的奔波中辛苦不堪。

在选择幼儿园的问题上,就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父母衣着要检点谨防孩子性冲动


进入炎热夏季,一到家就换凉爽居家服成为大家的习惯。于是不少男士习惯穿着紧身内裤、女性着吊带低胸内衣在家中往返穿梭。但专家认为,对于家中有3岁以上孩子的父母来说,在家穿衣还需谨慎,一不留神性感衣着很可能唤起孩子的性冲动。对于孩子来说,其内心深处的好奇和自责是父母难以理解的。

母亲换衣孩子着迷

12岁的男孩浩浩第一次遗精了,因为过分害羞,他没敢告诉父母。偷偷查阅资料后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成了“男子汉”,以后可以有生育功能了,于是心中暗暗对班上女生多了几分留意。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次他放学后推门进家,看到刚下班归来的妈妈换上了一件漂亮性感的蕾丝花边睡衣,细细的吊带和低胸的装束可隐约看到妈妈的双乳,刹那间一种冲动涌上心头,竟不可扼制地萌发了性冲动。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罪恶感中,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

可引发性心理障碍

一对大大咧咧将身体暴露在孩子面前的父母,肯定是不负责任的。专家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萌发的性冲动比通过其他途径导致的性冲动更会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危害。如某医生日前接诊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位8岁的男孩因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男孩慢慢说出原因:他偶然碰到父母在行房事,觉得场面恐怖,以为是打架。还有位母亲过度溺爱家里男孩,这个男孩在妈妈“母爱无忌”的溺爱下,每晚都与母亲同床而眠,入睡前还必须摸着妈妈的乳房,一直到13岁。当他从同学间听到一些性信息,便对自己以前的行为产生了厌恶和惧怕,产生了性罪恶感。

专家指出,异常的母子、父女关系会导致孩子的性心理障碍。对儿童过早的性刺激,包括父母亲的性暴露、听到有关性的谈话、生殖器受到成人抚弄等,是成人后性变态的原因之一。孩子在突如其来地遭遇性困惑或者性冲动后,假如没被及时纠正心理,很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性心理,甚至可能引发性功能障碍。

隔代教育的4大误区,不得不看


现在不少孩子是在祖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祖父母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全面照看第三代的“现代父母”,兼任“保镖”和“保护伞”。另一种是因孩子父母离婚,孩子就全权推给祖父母,这样的祖父母有点类似真正意义上的“再当一次父母”。

无论是哪种,老年人带孩子往往弊大于利。这些弊端大多隐藏着,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也许有一天就会爆发。据学术界的调查证明,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经过专家点评,把隔代教育的误区归纳为下面几种:误区一:溺爱孩子事必躬亲

症状:一个暑假,一所小学的某班在校园里举办红领巾活动,不少爷爷奶奶成了主角,那天阳光很猛,爷爷奶奶们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为孩子打伞的责任。由父母陪同的孩子,显得独立多了——父母们一般都离孩子远远的,让孩子自己料理一切。

专家点评: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第三代的过分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有的老人对孙辈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律给予满足,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

误区二:以经验代替科学

症状: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女孩的母亲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爱喝。孩子的奶奶说,“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专家点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归结到祖辈们身上,年轻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但祖辈们的确更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

误区三:祖辈观念隔代传

症状:晓晓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是班里学习委员,可最近老师说晓晓的自信心不足,总是唉声叹气的。后来发现晓晓比较自卑,言谈中总是哀叹自己是个女孩子。原来晓晓说很担心成绩会不好。妈妈问:“你的成绩不是一直很好吗?”晓晓说,听奶奶说,女孩子长大以后会变笨的,而且竞争不过男孩子。

专家点评:祖辈们虽然经验丰富,但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多多少少存在差异。

误区四:环境封闭保护过度

症状:张先生说自己的老伴为了怕孙女磕在桌子角上,把家里所有有棱角的地方都包上了棉花和胶布,还不许孩子到处跑;而张先生的女儿对此有极大的不满,她认为,小孩子就应该蹦蹦跳跳,如果总是封闭在家里,孩子还怎么能成长?

专家点评: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动力。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里,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小编结语:老人带孩子确实有利也有弊,家长们还需多加权衡再决定是否让老人继续帮着带孩子。小编觉得,和老人通过沟通还是会得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毕竟要让老人马上就改掉很多习惯,那也是不现实的。

相关推荐